Workflow
AI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卫星上天”七年后 这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仍难盈利
经济观察网· 2025-09-10 18:11
"卫星上天"七年后,国内第二大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仍未实现年度盈利。日前,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及财务信息,该公司于2018年底发射首颗AI应用卫星, 近7年时间过去,公司2024年净亏损额为1.77亿元。 聚焦AI卫星 布局太空算力"星算"计划 据8月25日披露的招股书,国星宇航业务重点在于卫星与相关服务以及星基解决方案,公司以商业航天 及人工智能为核心优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收入计,国星宇航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 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 从国新宇航披露的财务数据看,公司总营收由2022年的1.77亿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5.07亿元,并进一 步增加至2024年的5.5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2.41亿元。总营收中,星基解决方案的收入, 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02 亿元、4.60 亿元、4.40 亿元及1.18亿元。 在净利润方面,2022—2024年,公司分别录得亏损净额9090.7万元、1.39亿元、1.77亿元及1.92亿元。对 于持续亏损原因,国星宇航表示主要源于公司 ...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搜狐财经· 2025-09-04 14:04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AI卫星研发与运营 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目标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2] - 公司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2]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 [2][11]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 [2][11]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陆川为80后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士 软件工程硕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及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3] - 陆川在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领域拥有近20年经验 于2018年创立公司 [2][4] 技术突破与产品 - 公司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2018年12月)和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2024年2月) [6] - 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 [6]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 [7]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2025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增发射60颗卫星 计划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9] 市场地位与产能 - 按2024年收入计算 公司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为2.0% [11] - 采用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并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成都AIT中心自2021年启用 负责卫星研制 2024年浙江嘉兴卫星测试基地投入运营 深圳购入30828平方米地块用于扩展卫星研制能力 [11] 融资情况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 [12]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 [12] - 2023年8月获5亿元C轮融资(洪泰基金领投) 2024年12月获5.375亿元D轮融资 2025年7月获2.25亿元E轮融资 [13][14] 股东结构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 [16] - 洪泰基金通过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广东万科投资)持股2.30% [16]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控股集团(黄楚龙创立)和万科集团 [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 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 [2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 [21]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 7110万元及2.10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25.4% 14.0%及38.0% [22] - 2025年上半年毛利2430万元 同比增长74.8% 毛利率10.1% [22]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03亿元 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58.0% 90.7%及79.7% [23]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9090万元 1.39亿元及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 [2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成为科技制高点 [2] - 全球AI算力需求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 OpenAI训练GPT-5消耗3.6吉瓦时电力 相当于30万户家庭日均用电总和 [25] - 轨道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赤道轨道区域太阳能密度达1360瓦/平方米 单位面积发电量可达地面光伏电站8倍 [25] -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计划将数据中心送入近地轨道 [26] - 亚马逊蓝色起源公司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 目标2029年前将卫星数据在轨处理率提升至70% [26] - 欧盟"太空计算2030"计划投入2.3亿欧元 目标实现100千瓦级数据中心在近地轨道稳定运行 [2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 将台风路径预测模型数据处理时延从30分钟压缩至8分钟 [26] - 美国初创企业Starcloud计划在太空构建千兆瓦级数据中心 已获2100万美元投资 目标5年内建成5千兆瓦级轨道数据中心 [27]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 [29]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创业邦· 2025-09-04 11: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国星宇航是国内少数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3]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4][13]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4][13] - 公司选择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 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并将卫星数据深度转化为应用产品[13]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公司于2018年12月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2月率先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8] - 成立至今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8] -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8]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9]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8]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目标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11] 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分为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大板块[30]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收入来源 2022-2024年分别贡献收入1.03亿元、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为58.0%、90.7%及79.7%[30]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29]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幅达65.1%[29]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7110万元及2.10亿元 对应毛利率分别为25.4%、14.0%及38.0%[29] - 公司仍处于未盈利发展阶段 2022-2024年净亏损额分别为9090万元、1.39亿元及1.77亿元[32] 融资历程与股权结构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16]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16]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18] - 洪泰基金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18]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产业集团和广东万全投资[19] 行业背景与发展机遇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突破人工智能从地面迈向太空[4] -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突破6000亿元[28] - 成都市推进千亿级卫星产业集群建设 实施"蓉城星海"专项计划[28] - 太空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能源效率优势显著[34] - 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太空数据中心 谷歌前CEO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亚马逊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35] - 欧美将太空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级规划 欧盟投入2.3亿欧元推进"太空计算2030"计划[3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36]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40]
80后博士创业,公司7年估值涨超7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0:28
上市进程与估值变化 - 公司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 但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 于8月25日重新递交材料[2] - 第二次递交申请前不到一个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从早期95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 七年多时间估值暴涨超70倍[2] - 公司若上市成功将成为"AI卫星第一股" 目前民营商业航天领域尚无上市先例[2]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创始人陆川持股32.46% 为最大股东 拥有近20年人工智能及航天工程研究经验[5] -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星融宇航(22.72%) 盛希泰(11.45%) 北京新时代空间(9.74%) 星河产业集团(9.68%) 深创投集团(3.77%)[5] - 股东中含地产商背景机构:星河产业集团由星河控股全资持有 广东万全投资由万科持股49%[5] 行业地位与业务规模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2.0%[6] - 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2.1%[6]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 公司以21颗AI卫星(总计27颗)位列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第一[7] 技术优势与战略规划 - 掌握四大核心技术:太空环境AI应用卫星研制 型谱化卫星平台快速定制 "灵境引擎"遥感影像升维 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7] - 推出"星算计划" 拟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2025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增60颗卫星发射计划[8] -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12颗计算卫星 组成国内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 在轨计算能力达5 P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100 Gbps[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76.6%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11]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022-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58.0% 90.7% 79.7%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9.2%[12] - 持续亏损且幅度扩大:2022年亏损0.91亿元 2023年1.39亿元 2024年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1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0.9% 预计2024-2029年以36.3%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265亿元[11] - 民营企业收入占2024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的32.5% 预计2029年提升至47.5%[11] - 行业面临技术投入周期长 研发成本高昂等挑战 同业公司如中国卫星 中国卫通 航天宏图均出现盈利压力[15] 运营风险与挑战 - 客户集中度高:2022-2025H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77.4% 56.1% 77.5% 98.4% 最大客户占比达49.7%且变更频繁[15] - 供应商集中度提升:2025年上半年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73.8% 最大供应商占比36.1%[16] - 外包研发开支激增:2022-2024年外包研发开支分别为809.7万元 1572.8万元 6103.8万元 占研发开支比例从17.7%升至43%[15]
80后博士创业,公司7年估值涨超7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0:19
上市进程与估值 - 公司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 但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 于8月25日重新递交材料[1] - 在第二次递交申请前不到一个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从最早的95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 成立7年多估值暴涨超70倍[1] - 公司冲刺"AI卫星第一股" 目前以卫星研制和星座运营为主营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尚无上市先例[1]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陆川出生于1983年 拥有近20年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 - 陆川持有公司最多股份 占比32.46%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星融宇航(22.72%)、盛希泰(11.45%)、北京新时代空间(9.74%)、星河产业集团(9.68%)等[5] - 股东中包含地产商背景机构 星河产业集团为星河控股集团全资持有 广东万全投资由万科持股49%[5] 行业地位与技术能力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2.0%[6] - 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2.1%[6]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 公司在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 已发射27颗卫星中包含21颗AI卫星[6][7] - 依托四大核心技术: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型谱化卫星平台快速定制技术、"灵境引擎"遥感影像升维技术、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技术[6] 星算计划与星座建设 - 提出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星算计划" 目标将算力服务器发射入轨形成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7]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12颗卫星[7] - 计划于2028年前发射星算计划下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7] - 2025年5月14日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为首发星座 在轨计算能力达5 P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 Gbps[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76.6%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11] - 主营业务由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部分组成 星基解决方案为第一大收入来源[12] - 2022-2024年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03亿元、4.60亿元、4.4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58.0%、90.7%、79.7% 2025年上半年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9.2%[12] - 持续亏损且幅度扩大:2022年亏损0.91亿元 2023年亏损1.39亿元 2024年亏损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1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0.9%[11] - 预计自2024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36.3%增长 2029年达到1265亿元[11] - 民营企业收入占2024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32.5% 预计2029年将占47.5%[11] 经营风险与挑战 - 外包研发开支激增:2022年809.7万元、2023年1572.8万元、2024年6103.8万元 占同期研发开支比例从17.7%升至43%[14] - 客户集中度极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77.4%、2023年56.1%、2024年77.5%、2025年上半年98.4%[14]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波动大且变更频繁:2022年49.2%、2023年21.5%、2024年31.3%、2025年上半年49.7%[14] - 供应商集中度上升: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29.9%升至2025年上半年73.8% 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2023年36.3%、2025年上半年36.1%[15]
意向投资金额超百亿 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简阳
搜狐财经· 2025-08-15 20:22
产业引聚大会签约项目 - 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简阳 协议总投资额超百亿元 [3] - 项目涵盖高端制造、临空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 将推动简阳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4] - 简阳市发布产业引聚体系 包含"政策+基金+平台"三大工具和"场景应用+投资机会+供需能力"三张清单 [3] 国星宇航卫星互联网项目 - 国星宇航作为成都市卫星互联网和卫星应用产业链链主企业 已形成AI卫星造、管、用全生命周期能力 [4] - 公司去年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 验证在轨运行AI技术可行性 [4] - 简阳基地将打造太空计算应用场景中心 聚焦卫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4] - 项目将助力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产业化应用场景落地 支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4] 东海航空临空经济项目 - 东海航空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天府基地 打造辐射西南连接全球的战略支点 [5] - 计划重点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亚洲重点城市航线网络 [5] - 将在简阳部署航空维修、培训、航天研学、飞机租赁等航空链条产业 [5] 简阳市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目前简阳市已签约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22个 [6] - 44个项目已开工 33个项目建成投产 [6]
全国人大代表深入一线调研 助力四川加速拥抱AI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7:20
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人工智能产业2024年营收超1300亿元 同比增长超25% 首次突破千亿级台阶 [5] - 四川已汇聚11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 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2][5] - 成都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2025年目标达1300亿元 [8] 企业技术突破 - 海光集成电路芯片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 算力密度达每平方毫米1.2万亿次运算 可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实时推理 [3] - 国星宇航完成14次太空任务 发射33颗AI卫星 建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2] - 九洲集团通过AI应用建成三条标杆产线 制品周转率提升12% 单位人工营收提高15% 良品率达98.8% [3] 区域发展布局 - 成都与绵阳被确定为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承载地 成都建设西部首个机器人主题公园 开放无人快餐厅等多元测试场景 [6][8] - 绵阳重点培育机器人赛道 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建设 预计2024年内投用 [6][8] - 成都国资早期投资海光信息4亿元 现持股市值达数百亿元 推动产业链发展 [8][9] 人才与创新生态 - 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南科技大学成为技术源头 孵化考拉悠然、天链机器人等企业 其中天链机器人自由度达71个全球领先 [10] - 地方政府注重海外人才引进 结合本地高校培养 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10] - 企业强调长期发展战略 建议避免盲目跟风 需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