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epper
icon
搜索文档
软银集团押注AI,对OpenAI出资比例将达11%
日经中文网· 2025-11-14 16:00
软银会长兼社长孙正义与OpenAI的CEO奥尔特曼(2月,东京都千代田区) 软银集团力争成为通过AI基础设施赚取收益的"平台提供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不过,目前还没有企 业能在AI相关业务中描绘出确保盈利的路线,而且并不能保证选为合作伙伴的OpenAI始终是先驱 者…… 软银集团(SBG)正在加大对美国OpenAI公司的投资。12月将追加出资225亿美元。还将针对该公司在 美国各地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展开合作。软银集团力争成为通过人工智能 (AI)基础设施赚取收益的"平台提供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我们对OpenAI抱有最强烈的期待",在11月11日的财报说明会上,软银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O)后藤 芳光强调称。4~9月的合并决算中计入了对OpenAI的投资带来的2.1567万亿日元的投资收益。 软银集团在2024年9月以后对OpenAI进行了多次投资,并在2025年4月实施了追加投资。OpenAI的组织 重组于10月完成,软银集团已确定12月再次对其出资。 软银集团宣布追加投资的4月份,正是OpenAI和最大股东美国微软之间开始出现分歧的时期。软银集团 会长兼社长孙正 ...
身家半年暴增2682亿!孙正义,又赌对了!
新浪财经· 2025-10-22 20:26
孙正义财富增长 - 截至2025年10月,孙正义身家达到671亿美元(4774亿人民币),重登日本首富宝座 [1] - 其财富在6个月内增长128%,增量达377亿美元(2682亿人民币),增幅相当于小米创始人雷军当前389亿美元的总身家 [1] - 财富暴涨主要源于其持有33.74%股份的软银集团市值在同期内涨至惊人的4倍,一度站上33万亿日元(1.57万亿人民币)大关 [8] 核心投资策略与历史案例 - 投资策略以敢于下重注著称,例如2000年与马云简短交谈后即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后续累计投入约4900万美元 [3] - 阿里巴巴投资为软银集团带来年化57%的惊人回报,截至2023年5月总收益突破640亿美元 [3] - 投资也存在重大失误案例,如对共享办公平台WeWork累计注资超过110亿美元,后因其商业模式问题及疫情冲击,公司估值暴跌99%并于2023年底破产 [3][4] 对OpenAI的战略投资 - 2025年3月底,OpenAI完成400亿美元私募融资,软银集团投资300亿美元,预计在2025年底资金全部到位后将成为OpenAI最大股东 [6] - 此投资是孙正义向美国承诺的200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源于2024年12月与当选总统特朗普会面后的决策 [7][8] - 投资OpenAI的消息直接推动软银集团股价从约5700日元/股低点直线拉升至23000日元/股以上 [8] 其他关键资产与市场操作 - 持有芯片设计巨头Arm约90%的股份,该公司股价因AI浪潮持续攀升,并在OpenAI宣布自研AI芯片采用ARM架构后一度冲上180美元/股 [9] - 软银集团直接进行二级市场投资,截至2025年3月底对英伟达持股从10亿美元增至约30亿美元,并购入了价值约3.3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以及1.7亿美元的甲骨文股票 [8] - 2016年以32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Arm,当时其年利润仅数亿美元,被视为抓住物联网机遇的门票 [9] AI与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 - 长期看好AI领域,2017年成立千亿美元规模的软银愿景基金一期,明确将AI作为主要投资方向 [10] - 2025年10月8日,宣布以53.75亿美元收购ABB的工业机器人业务,该业务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10][11] - 战略愿景是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让AI从数字空间走向现实场景,通过机器人承接人类物理劳动,最终构建未来新世界 [11][12]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马斯克100亿台预言能否成真?
经济观察网· 2025-10-21 18:44
宇树科技H2产品发布 - 宇树科技于10月20日正式发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 [2][3] - H2机器人身高180厘米,体重70公斤,外形设计更贴近人类,并增加了仿生人脸 [3] - 相比前代产品,H2在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显著提升 [3]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型号超过20种,涵盖教育、服务、科研和工业等多个领域 [3] - 头部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必选强调双足行走稳定性和交互能力,宇树科技专注于高性能运动控制,达闼科技侧重云端智能机器人,小米CyberOne注重情感交互,科大讯飞结合AI语音技术 [4] - 行业呈现“技术突破+量产加速+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竞争格局 [5] - 傅利叶、开普勒、智元等公司近期均有新品亮相,产品融合大模型与AI技术实现更自然交互 [4][5] 中国市场优势与挑战 - 中国市场优势包括完整供应链、较低制造成本、庞大国内市场及政策支持 [6] - 软件算法和AI应用进步迅速,尤其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 [6] - 劣势体现在高精度传感器、电机控制等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基础研发投入不足 [6] 市场规模与资本动态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达50亿美元 [6]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7]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望长期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能达100亿台 [2][7] - 2025年1月至8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127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364.36亿元 [2]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今年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占据60%份额,融资额达84亿元 [7] - 企业争相冲刺IPO,2025年上半年有13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IPO申请,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8] 行业业绩表现 - 优必选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但净利润亏损4.4亿元,2024年Walker系列仅交付10台 [9] - 禾川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5.09亿元,同比增长5.32%,但归母净利润亏损3816.23万元 [9] - 新松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营收16.60亿元,同比微降0.07%,归母净利润亏损9535.82万元,同比下降54.32% [9] - 全球范围内,波士顿动力商业化进程缓慢,软银Pepper机器人项目因成本高昂未能盈利,Aldebaran Robotics因业绩亏损严重暂停运营 [10]
曾押中马云的他,再次豪赌
创业家· 2025-10-20 18:08
孙正义财富增长与软银集团近期表现 - 孙正义身家从294亿美元增长至671亿美元,6个月内增幅达128%,增量377亿美元(2682亿人民币)[4] - 财富增长主要源于软银集团股价上涨,其持有软银33.74%股份,软银市值一度达33万亿日元(1.57万亿人民币),成为东京证交所第二大上市公司[15] - 软银股价从5700日元/股低点上涨至23000日元/股以上,市值增长至4倍[15] 软银集团投资OpenAI的战略布局 - 2025年3月底软银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OpenAI估值达3000亿美元[11][15] - 该投资是软银承诺向美国投资2000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源于孙正义与特朗普会面后达成的合作[11][14] - OpenAI自研AI芯片采用ARM架构,推动软银旗下Arm股价冲上180美元/股[18] 软银集团AI与机器人领域的长期战略 - 孙正义认为"能主动行动的人工智能体与可物理操作的机器人将改变整个社会",2025年以53.75亿美元收购ABB工业机器人业务[22] - 工业机器人业务2024年销售收入23亿美元,运营利润率12.1%,提供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接口[22] - 软银早在2012年布局机器人,2014年发布人形机器人Pepper,2017年愿景基金明确AI为投资方向[21] 软银集团其他资产与投资组合 - 软银持有Arm约90%股份,Arm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持续攀升,受益于AI浪潮[17][18] - 软银增持英伟达股份至30亿美元,另购入台积电(3.3亿美元)和甲骨文(1.7亿美元)等AI概念股[15] - 软银旗下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与T-Mobile合并后成为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14] 孙正义的投资风格与历史案例 - 投资阿里巴巴4900万美元,总收益突破640亿美元,年化回报57%[9] - 对WeWork累计注资超110亿美元,但该企业于2023年底破产,估值暴跌99%[9][10] - 孙正义被描述为"革命者、破坏者、资本赌徒",擅长借势下重注[9][11]
曾押中马云的他,再次豪赌 | 棱镜
新浪财经· 2025-10-15 20:21
孙正义财富增长 - 截至2025年7月,孙正义身家达671亿美元(4774亿人民币),重登日本首富宝座 [2] - 其财富在6个月内增长128%,增量达377亿美元(2682亿人民币),增幅相当于小米创始人雷军当前389亿美元的身家 [2] 软银集团市值与股价表现 - 自2025年3月底投资OpenAI消息确定后,软银集团股价从约5700日元/股低点直线上涨至23000日元/股以上 [9] - 公司总市值在6个月内涨至4倍,一度站上33万亿日元(1.57万亿人民币)大关,成为东京证交所第二大上市公司 [9] - 孙正义持有软银集团33.74%的股份,是个人财富暴涨的主要原因 [9] 重大战略投资:OpenAI - 2025年3月底,软银集团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成为其400亿美元融资轮的主要出资方 [7] - 若资金在2025年底前全部到位,软银集团将取代微软成为OpenAI最大股东,后者估值被冲上3000亿美元 [7] - 此项投资是孙正义宣布向美国投资2000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 [8][9] 关键资产表现:Arm - 软银集团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于2023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定价51美元/股,软银此后仍持有约90%股份 [10] - 受AI浪潮推动,特别是OpenAI自研AI芯片采用ARM架构消息影响,Arm股价一度冲上180美元/股上方 [11] - 软银集团于2016年以32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Arm,当时其年利润仅数亿美元 [10] 战略收购与投资组合 - 软银集团于2025年10月8日宣布以53.75亿美元收购ABB的工业机器人业务,计划于2026年内完成 [13] - ABB机器人业务单元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13] - 截至2025年3月底,软银集团对英伟达的持股从上一季度的10亿美元增至约30亿美元,并购入了价值约3.3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以及1.7亿美元的甲骨文股票 [9] 历史投资案例 - 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资约4900万美元,该笔投资至2023年5月为软银集团带来总收益突破640亿美元,年化回报率达57% [5] - 在共享办公平台WeWork上累计注资超过110亿美元,后因其商业模式问题及疫情冲击,公司估值暴跌99%并于2023年底破产,投资几乎打水漂 [5][6] 孙正义的投资哲学与AI愿景 - 孙正义被视为信息技术革命最大的得利者之一,其风格被描述为“看准了就敢下重注”的资本赌徒或敢于破局的冒险家 [3][5][7] - 其长期战略是让AI接管物理世界,认为“能主动行动的人工智能体与可进行物理操作的机器人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 [13][14] - 工业机器人被视为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是构建未来新世界的起点 [14]
孙正义豪掷382亿,抄底全球机器人巨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9:58
交易概述 - 软银集团以53.75亿美元(约合383亿元人民币)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单元 [1][3] - ABB因此放弃了此前拟定的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的计划 [1][3] - 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尚需获得监管批准 [3] ABB业务调整 - ABB机器人业务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3] - 出售机器人业务后,ABB的业务重心将转向电气化和自动化,事业部将减少为三个 [5] - 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机器人业务部门将被列为“非持续经营”项目,其机械自动化业务单元将并入过程自动化事业部 [5] 行业竞争格局 - ABB是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属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 [3] -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增速有所放缓 [4] - 在中国市场,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如越疆、埃斯顿、节卡的市场份额逐步攀升,对跨国企业形成挤压 [4] 软银的战略布局 - 此次收购反映了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对“物理AI”和超级人工智能(ASI)的远景规划 [8] - 软银规划布局AI芯片、AI机器人、AI数据中心、能源四大维度的生态链,例如其拥有芯片设计公司Arm和Ampere Computing [8] - 软银近期在机器人领域动作频繁,包括2024年领投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Skild AI [8]
软银孙正义豪掷53亿美元 收购ABB机器人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3:53
交易概述 - 软银集团以53.75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单元,ABB因此放弃了原定于2026年第二季度将该业务独立上市的计划[1][4] - 该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尚需获得监管批准并满足惯例成交条件[4] - 交易完成后,ABB的业务将减少为三大事业部,机器人业务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将被列为非持续经营项目[7] ABB机器人业务状况 - ABB机器人业务是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属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4] - 2024年,该业务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ABB集团总收入的7%,其运营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为12.1%[4] - ABB最初决定分拆机器人业务是因其与集团其他业务线整合度低,分拆旨在使业务规划治理更聚焦,并优化研发投资和外部合作[4] 市场背景与ABB战略转向 -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增速有所放缓[5] - 在中国市场,越疆、埃斯顿、节卡等本土厂商市场份额逐步攀升,对跨国机器人企业形成挤压[5] - 出售机器人业务后,ABB将业务重心转向电气化和自动化,原机械自动化业务单元将并入过程自动化事业部[7] 软银的战略意图与AI布局 - 此次收购反映了软银集团对“物理AI”和超级人工智能未来的押注,是其AI生态链布局的一部分[12][13] - 软银规划布局AI芯片、AI机器人、AI数据中心、能源四大维度的生态链,旗下已拥有芯片设计公司Arm和Ampere Computing[13] - 软银在机器人领域有多次投资经历,包括2012年收购Aldebaran推出Pepper机器人,2017年收购波士顿动力,以及2024年领投人形机器人公司Skild AI[10][12] 行业趋势 - 此次交易体现了AI产业强者恒强、竞争加剧的态势[1] - 随着特斯拉发布通用机器人计划及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机器人领域在2021年后重新吸引了资本目光[12]
SoftBank Expands AI Footprint With Multibillion-Dollar Robotics Deal
Yahoo Finance· 2025-10-08 20:19
交易概述 - 软银集团同意以54亿美元收购ABB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业务 [1] - 此次收购旨在将人工智能潜力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 [1] - 这是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在机器人投资领域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 [1] 战略愿景与背景 - 公司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认为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将推动“突破性发展,推动人类前进” [2] - 该公司的自主化愿景可追溯至多年以前,其在2010年提出的30年愿景中即包含人形机器人图形 [4] - 公司希望将机器人应用于为人工智能提供动力的芯片制造工厂中 [3] - 公司股票在过去六个月上涨超过两倍,这一势头历史上常促使其进行交易狂欢 [2] 相关投资活动 - 公司已大举进军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包括承诺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斥资65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芯片设计公司Ampere [3] - 在一月份的白宫公告中,公司承诺将与OpenAI合作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入5000亿美元,该项目名为Stargate [3] - 公司的投资组合包括生产自动地板清洁器的公司以及一系列用于仓库的技术 [5] 过往投资记录 -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记录好坏参半 [6] - 2018年公司向Zume投资3.75亿美元,这家初创公司曾宣传用机器人制作披萨但寿命短暂,其从烤箱中取披萨的机械臂由ABB制造 [6] - 公司于2021年出售了波士顿动力公司,在多年投资后其估值约为10亿美元 [7] - 另一家投资组合公司、仓库自动化企业Autostore自2021年上市以来股价下跌超过60% [7] - 公司于2010年代中期控股的一家公司曾推出能识别人类情绪的机器人Pepper,其业务已于今年6月关闭 [6]
Softbank Takes Over ABB Robotics In A $5.4 Billion Deal To Bolster AI Portfolio - ARM Holdings (NASDAQ:ARM), ABB (OTC:ABBNY)
Benzinga· 2025-10-08 16:48
交易概述 - 软银集团将以54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部门 [1] - 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至晚期完成 ABB预计可获得约53亿美元的现金收益 [3] - ABB因此将放弃将其机器人部门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 [2] 战略意图 - 此次收购旨在增强软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其战略愿景是融合“物理AI”与机器人技术 [1][2] - 公司将此次合作视为推动“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与机器人融合的关键步骤 [2] - 软银持续通过投资和收购加强其在AI领域的地位 其资产包括芯片设计公司Arm并持有OpenAI的重要股份 [4] 财务细节 - 与交易相关的预计分拆成本约为2亿美元 其中约一半已计入2025年的财务展望 [3] 相关业务与投资 - 软银在机器人领域并非新手 曾于2012年收购法国公司Aldebaran的多数股权并于2014年推出人形机器人Pepper [6] - 公司还投资了其他机器人相关企业 如AutoStore Holdings和Agile Robots [6] - 近期AI相关项目包括与OpenAI和甲骨文共同宣布的5000亿美元Stargate项目 以及与英特尔合作的7000万美元AI内存项目 [4][5]
著名机器人专家:人型机器人的未来是不像人
36氪· 2025-09-30 16:43
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与核心理念 - 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采用与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在人类环境中像人类一样工作,旨在打造一种通用机器人以替代数百万种执行特定任务的不同类型机器人 [5] - 行业参与者对人形机器人的经济潜力抱有极高预期,例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预测其Optimus机器人可能创造30万亿美元的收入,并将其称为"或许是全球最大的产品" [6] - 尽管存在狂热宣传,但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宣传热度的峰值,其核心价值主张的实现依赖于达到人类水平的灵巧操控能力 [3][6][7] 灵巧性挑战与技术瓶颈 - 机器人灵巧操控的研究已持续65年以上,但至今尚无任何一款多关节手指机器人手部能达到足够的耐用性、力度和使用寿命以满足实际工业应用需求 [2][13][16] - 工业环境中主流的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仍是平行夹爪抓取器和吸盘式抓取器,而非模仿人类手部的复杂设计 [13][16] - 当前主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让机器人"观看"人类完成任务的第一视角视频来进行端到端学习,但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触觉和力反馈等对人类灵巧性至关重要的数据 [22][25][26] 端到端学习的成功案例与局限性 - 端到端学习在语音转文字、图像标注和大型语言模型三个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关键,不仅依赖于大规模数据集,更依赖于针对特定领域精心设计的前端数据预处理工程 [27][31][34][39] - 这些成功案例的前端预处理技术最初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感官信息的远程或异步传输而研发的,例如语音压缩技术是为了电话通信,图像序列化是为了图像传输 [32][34][38] - 在触觉领域,目前尚无类似的技术积累来捕捉、存储和回放触觉信号,这使得单纯依靠视觉数据来训练灵巧性面临根本性挑战 [43] 实现灵巧性的关键要素 - 人类的灵巧性极度依赖于丰富复杂的触觉感知系统,例如人类手部无毛皮肤中约有1.7万个低阈值机械感受器,仅每个指尖就有约1000个,目前已发现15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参与人类手部的触觉感知 [45][48][49] - 学术界的探索性研究显示,更先进的数据收集方法需将人类的手指动作与人类在控制机器人手时所感知的触觉信号关联起来,这超越了仅收集视觉数据的局限 [52][55] - 实现真正的灵巧性不仅需要学习动作策略,更需要学习如何根据触觉层面的感知来调整任务目标规划,这仍需要大量研究 [56] 人形机器人行走的安全性问题 - 当前与人类等大的双足行走人形机器人对人类而言并不安全,其行走主要依靠基于零力矩点算法和大功率电机来维持平衡,一旦摔倒,其刚性结构和高能量腿部会对附近人类造成严重伤害 [57][59][61] - 物理系统的缩放定律使得安全性问题随尺寸放大而急剧恶化,将机器人放大到人类尺寸(比例系数2)时,其能量需求会变为8倍,潜在伤害级别完全不同 [62][63] - 要实现与人类安全共享空间的大规模部署,必须研发出更安全、可近距离接触的双足行走机器人,但目前尚未解决此问题 [57][63] 人形机器人未来形态演变 - "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将随时间演变,未来其"脚"可能被轮子取代,出现"单臂、双臂、三臂"等不同版本,并配备非被动摄像头传感器,但仍会被称为"人形机器人" [64][65] - 未来将出现大量为特定人类任务设计的专用机器人,形态各异,但都会被称为"人形机器人",而当前为榨取现有设计性能投入的巨额资金可能付诸东流 [66] - 行业预测在未来15年,虽然会拥有大量人形机器人,但它们的外观既不会像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也不会像人类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