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W星座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建投:商业航天产业链投资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10-26 09:05
全球航天活动趋势 -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1][25][30] - 2024年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28] - 美国2024年完成154次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中国完成68次,占全球总量26%[28] - 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28]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2024年中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1][30] - GW星座由12992颗卫星组成,2025年7月底以来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至05-07组星的3-5天[8][9][10] - 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而中国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1] - 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一箭18星"发射,垣信卫星于2025年7月发布发射服务招标,预计建设有望逐步提速[10][11] 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一号和二号发射工位,可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高效测发模式,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12][29] - 2025年下半年多款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计划首飞,包括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等,目标将单位发射成本降低到2万元/kg左右[13] - 蓝箭航天于2025年7月25日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13] - 海南商发二期项目计划新增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建成后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满足高频次发射需求[12]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竞争 - SpaceX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MHz黄金频谱资源,使其摆脱对地面运营商频谱依赖,可将直连卫星容量提升20倍,系统总容量增长100倍[2][3][4] - 通过芯片嵌入技术,SpaceX实现普通手机无需外接天线即可接入卫星网络,服务能力从文本传输提升至语音通话和流媒体数据[2][4] - SpaceX采用"偏远地区自营+城市合作"的混合商业模式,已在五大洲部署600多颗直连卫星,服务超600万用户[2][4] - 中国工信部2024年8月印发指导意见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发展,目标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5][6] 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 - 中国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完成星座级批量点火,创造国内组网卫星电推入轨任务执行最短时间纪录[20] - 2025年1月中国成功完成微厘空间01组"一箭十星"发射和巴基斯坦PRSC-EO1"一箭三星"发射任务[21] - 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17] - 垣信卫星发布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发射服务[10][17] 市场规模与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3764.2亿元增长至2020年超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超2.3万亿元[26] - 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2030年接近10万亿元[26] -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中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26] - 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建设成本低等优势,与地面通信系统形成互补融合定位[26]
千帆星座明年发射目标600多颗,垣信开启新一轮融资
观察者网· 2025-10-17 17:26
垣信卫星融资与估值 - 公司开启新一轮融资,规模在50亿-60亿人民币,投前估值超过400亿人民币 [1] - 公司在2024年2月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创下中国卫星行业最大单轮融资纪录 [1] 千帆星座组网计划与目标 - 千帆星座目前在轨低轨卫星约90颗,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冲刺108颗在轨 [3] - 星座计划在2026年年中在轨324颗,年底在轨648颗,2027年目标在轨1296颗,2030年后冲击15000颗目标 [3] - 组网加速源于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第9年完成10%发射,第12年完成50%,第14年完成100% [3] 全球低轨卫星竞争格局 - 美国SpaceX公司星链计划领先,截至2025年8月已发射8926颗卫星,预计年底前达12000颗 [3] - 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分配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全球竞争进入“卫星数量+组网效率”的白热化阶段 [3] 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现状 - 中国卫星互联网主力为中国星网的GW星座和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 [5] - GW星座是中国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及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 [5] - 由于火箭发射成本等因素,两家公司目前发射卫星均不足100颗,正奋力追赶 [5] 中国星网发射加速情况 - 中国星网近期发射频率显著加快,曾在21天内进行5次发射 [7] - 公司2024年12月16日前平均每年约4-5次发射,到2025年已接近“月更”频率 [7] - 今年三季度完成8次发射,共发射卫星56颗,相当于此前两年发射数量的总和 [7] - 今年以来累计发射卫星93颗,2025年全年发射计划目标约为168颗 [9] 千帆星座商业化前景 - 公司计划在巴西、巴基斯坦、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马来西亚拓展市场 [11] - 2024年11月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TELEBRAS签署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弥合巴西数字鸿沟 [13] - 据测算,当千帆星座在轨卫星达600颗时,公司即可获得50亿元级订单 [13]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17: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17: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商业航天爆发前夜:拿热钱,降成本,组星链
钛媒体APP· 2025-09-03 11: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 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2] - 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截至8月中旬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 预计全年融资额达250-280亿元同比增长23%-38% [2] 融资与资本动向 - 2024年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 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融资领域 [4]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 32起和29起 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 [4] - 江苏省设立50亿元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 海南文昌航天产业基金规模达50亿元 支持商业航天产业链建设 [5] - 红杉中国 高瓴资本 IDG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纷纷下注商业航天赛道 蓝箭航天 微纳星空等创业公司成为新晋独角兽 [7] 政策与上市支持 - 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 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7] - 证监会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明确未盈利企业可上市 [8] - 蓝箭航天 中科宇航等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8] 技术发展与成本控制 - 国内公司聚焦可回收火箭研发 朱雀三号采用甲烷燃料成本为航空煤油的1/3 不锈钢箭体材料成本降低80% 单次维修费仅为箭体造价的10% [12] - 朱雀三号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可动态调节50%-110% 组合导航技术将垂直落点误差控制在3米以内 [12] - 朱雀三号目标重复使用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 发射成本压缩至2万元/公斤 [12] - 箭元科技2025年5月完成首次飞行回收试验 成为国内首个突破"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的公司 [12] - 中国商火长征十二号乙可重复使用火箭预计2026年首飞 [13] 卫星互联网发展 - 中国申报5.13万颗卫星 其中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 [17] - 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部署超1.5万颗低轨卫星 2025年底完成648颗组网 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 [18] - GW星座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 鸿鹄星座计划发射10000颗卫星 [18] - 中科卫星AIRSAT星座2026年实现21颗卫星在轨目标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12颗卫星成功入轨 [20] - 银河航天通过批量生产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20] 行业生态与企业动态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5年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500余家 核心环节技术自主化率显著提高 [13] -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 引力二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2025年按计划迎来首发 [2]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2024年9月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2025年6月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12]
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在即,谁将引领中国“太空互联网”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8-28 14:06
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背景与定位 - 工信部即将发放A13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 涵盖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专为低轨卫星大规模星座网络设计 [1] - 申请门槛要求国有控股比例不低于51% 注册资本需1亿至10亿元人民币 [1] - 牌照发放推动行业规范化与商业化发展 使企业获得合法开展商业服务资格 掌握频谱与轨道资源 [1] 潜在牌照申请企业格局 - 中国电信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系统并出海老挝 中国移动通过"中国移动01星"试验卫星探索5G天地一体技术 中国联通积极布局 [2] - 中国星网作为GW星座主体规划12992颗卫星 已发射82颗 上海垣信计划部署15000颗卫星构建千帆星座 [2] 行业发展现状与国际对比 - SpaceX星链已部署超5000颗卫星 中国在轨运行低轨通信卫星仅82颗 存在显著数量差距 [2] - 星链V2卫星单星容量达100Gbps 可支持超10万户家庭宽带接入 中国GW星座未披露具体单星容量数据 [3] - 在相控阵天线和星上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 国内仍需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3] 星座部署计划与时间表 - GW星座需在2029年前完成10%即约1300颗卫星部署 以避免频谱轨道资源失效 [5] -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完成15000颗卫星部署 [5] - 国内星座要实现与星链全面对标仍需3-5年攻坚期 [5] 政策支持与行业转型 - 牌照发放将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 打破以往限于国防科研的专用属性 [3] - 工信部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 [3] - 政策既确保国家队主导地位 又为民间资本在细分领域预留发展空间 [3] 技术发展与生态建设 - GW星座发射密度实现从"按月发射"到"三天一组"的跨越 [3] - 卫星互联网是地面网络的有效补充 "天地一体"融合网络将成为未来趋势 [5] - 行业价值创造关键在于构建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服务生态 [5]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7 18:0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26日成功发射低轨10组卫星,这是一个月内GW星座的第6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里程碑式发展 [1] - SpaceX凭借猎鹰9号可复用火箭优势,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星舰第十次试飞基本成功 [1]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突破,虽与SpaceX存在差距但增速明显 [1] 关键技术突破 - 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公司加速研制,未来为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高效组网发射服务 [2] - 卫星批量化制造: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柔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 - 卫星互联网应用:GW星座和千帆星座组网提速,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 [2]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与定义 -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形成"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成本下降扩大市场→市场需求拉动创新"良性循环 [4] - 商业航天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通过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素,以市场化机制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 [5][7] - 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战略性、科研性、公益性航天活动,政府角色转向政策引导与采购支持 [5]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 政府主导期(1950s-1980s):美苏冷战太空竞赛驱动,以国家战略和科学探索为首要任务 [6][8] - 商业化起步期(1980s-1990s):政策松绑开启卫星通信等民间应用需求 [6][8] - "新航天"突破期(2000s-至今):SpaceX等私营企业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私人资本推动产业发展 [6][8]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轨道发射259次,2873枚航天器入轨,近70%火箭发射由民营企业提供 [12] - SpaceX Falcon 9火箭2024年送入轨道航空器数量达1,859,610kg载荷质量,优势显著 [10][11] - 中国航天为全球绝对第二力量,民营火箭公司如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奋力追赶 [10][11] 中国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级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15] - 政策演进:从2014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5年推动大规模示范应用 [14][15] - 地方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等超20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16][18] 产业集群布局 - 京津冀产业带:北京海淀商业卫星集群、亦庄火箭集群、天津制造集群、雄安卫星互联网集群 [20] - 长三角产业带:上海闵行火箭制造、南京卫星通信、苏州制造、杭州商业卫星集群 [20] - 大湾区及西部产业带:广州航天制造、深圳航天信息集群;西安动力、成都卫星、绵阳制造集群 [20] 资本投入与融资 - 2015年后行业融资高度活跃,2024年投资金额达130.41亿元 [22] - 资本角色: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推动规模化工业化、催生产业生态"鲶鱼效应" [23] - 投资重点考量火箭/卫星研制、卫星通信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向 [24] 市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近80%成为核心驱动力 [25][26] - 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定位导航授时领域2023年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 [26] - 卫星服务中消费者服务852亿美元、企业服务197亿美元、遥感服务35亿美元 [32] 技术驱动因素 - 可复用火箭技术通过重复使用摊薄发射成本,当复用次数达阈值后成本下降显著 [35] - 卫星小型化/标准化采用立方星平台和商用元器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 [35] - 激光通信具备高信道吞吐率、强抗干扰能力,终端体积/重量/功耗更优 [42] 代表性企业进展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67] - 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2025年8月在轨超80颗,30天内实现6连发 [69][71] - 蓝星光域:激光通信终端LX-Z4在轨建链超300小时,建链成功率100%,最快4秒建链 [61][64] - 格思航天:上海5万㎡智能工厂年产300颗卫星,2025年交付200+颗卫星 [63][65] 未来应用场景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重要愿景,卫星通信扮演关键角色 [74][75] - 天基计算将数据处理环节搬至太空,解决延迟和带宽痛点 [35] - 太空数据中心利用深空环境被动散热,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地面1.67亿美元) [77]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甲子光年智库
搜狐财经· 2025-08-27 16:1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30天内完成6次低轨卫星组网发射,GW星座加速部署[2]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企专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2] - 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取得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复用飞行[3][40] - 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突破: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3]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78%,卫星应用与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28][35] 全球竞争格局 - SpaceX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Falcon 9火箭实现1,859,610kg载荷入轨[2][14] - 中国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第二力量,长征系列火箭快速追赶,民营公司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奋力追赶[14][17] - 2024年全球259次轨道发射中,民营企业提供近70%的发射服务[12] 关键技术突破 - 激光通信实现重大突破:蓝星光域LX-Z4终端实现100Gbps速率、4.9kg轻量化设计,在轨建链成功率100%[46][62] -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蓝箭航天天鹊发动机完成550秒长程试车,累计热试时长超6.8万秒[68] - 人工智能赋能卫星数据处理:航天遥感大模型实现图像自监督学习,支持地物分类与目标检测[52][55] 产业链生态建设 -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带:京津冀(火箭/卫星)、长三角(卫星制造)、大湾区(航天信息)、西部(航天动力)[21] - 资本投入高度活跃:2015-2024年行业融资超130亿元,2024年单年融资达130.41亿元[25] - 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部署: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千帆星座进入批量发射期[3][72] 商业化应用拓展 - 卫星通信应用收入最高:2023年全球定位导航授时领域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28]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核心愿景,卫星通信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80] - 轨道数据中心概念兴起:太空计算模块能源效率为地面5倍,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8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层面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 -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支持产业发展[19] - 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火箭/卫星研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29]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0:37
核心观点 - 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高频发射和规模化部署建立了巨大优势 而中国正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追赶加速布局"中国版星链" 在发射节奏 频轨资源争夺和商业化应用三方面快速推进 [1][2][3][6][9][13] 发射节奏与部署规模 - SpaceX的SLC-40发射场2024年共发射62枚猎鹰9号火箭 平均每6天发射一枚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其中星链卫星发射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任务总数三分之二 [1] - 截至2025年8月19日 SpaceX已完成超过290次星链专项发射 累计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卫星数量超8100颗 [2] - 中国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21天内完成多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 其中国企中国星网连续完成5次组网发射任务 动用4种不同型号火箭 刷新国内高密度组网纪录 [6] - 民营企业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卫星批量研制任务 显示商业航天企业已深度融入国家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9] - 垣信卫星实施的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 成功部署90颗卫星 2025年计划完成162颗卫星发射任务 [8] 频轨资源竞争 -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则 获得频轨资源后需在2年内完成10%卫星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需要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卫星发射 [11] - 频率和轨道是稀缺资源 遵循"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提前申报以避免相互干扰 [11][12] - 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卫星 其中SpaceX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13] - 银河航天开展干扰仿真研究并提出干扰规避措施 同时开展基于频谱感知的频率共享技术研究以最大化利用频率资源 [13] 商业化进展与成本控制 - 垣信卫星已开展商业应用尝试:1月6日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行业示范应用 4月24日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协议共同开拓卫星宽带市场 [16]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预计2035年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加到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6]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B1067最多已飞行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量级估计在千万美元级 [17]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目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5万-6万元人民币 未来通过可重复使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左右 [17] - 银河航天卫星生产线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9] -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引入汽车制造模式 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力达500颗 [19]
“中国版星链”三线出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0:45
SpaceX发射活动与星链进展 - SLC-40发射场2024年承担62次猎鹰9号发射任务 平均每6天一次 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45% [1] - 星链任务占猎鹰火箭发射总数三分之二 截至2025年8月19日累计完成290次专项发射 发射卫星9440颗 在轨数量超8100颗 [2] - 2025年8月18日实现年内第100次猎鹰9号发射 具有里程碑意义 [2]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完成6次组网发射 涉及05至09组卫星及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 [3] -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组网发射 动用4种火箭型号 刷新国内高密度发射纪录 [4] - 计划部署规模达1.3万颗卫星 目前处于起步加速阶段 [6] 民营企业参与情况 - 银河航天首次承担国家卫星批量研制任务(07组卫星) [6] -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一期648颗 二期1296颗 三期超1.5万颗 截至2025年8月20日已完成5次发射共90颗卫星 [5] - 吉利星座卫星由台州湾超级工厂制造 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 年产能达500颗 [14] 频轨资源竞争态势 - 国际电信联盟要求获得频轨后2年内完成10%部署 5年内完成50% 7年内完成全部 中国需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发射 [7] - 近地轨道预计到2029年部署5.7万颗卫星 SpaceX计划发射4.2万颗 [8] - 频率和轨道采用"先申请先得"原则 需通过申报建立竞争优势 [8]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规模 - 垣信卫星在香港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应用 与泰国国家电信合作开发低轨卫星宽带市场 [10] - 全球太空经济规模2035年预计达1.79万亿美元 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从2024年150亿美元增至2035年10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20% [11]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11]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SpaceX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助推器最多复用29次 单次边际成本降至千万美元级 [11] - 中国民营火箭发射成本目前每公斤5万-6万元 可复用技术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元 [11] - 银河航天卫星产线实现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 [13]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2014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社会资本和人才涌入 [4][5] - 卫星批产能力通过自动化测试、模块化装配等技术大幅提升效率 [13] - "摩尔定律上天"效应促使卫星制造成本下降 技术迭代加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