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iton

搜索文档
服务器CPU,变局已至
36氪· 2025-08-26 19:25
数据中心服务器半导体市场前景 - 2030年数据中心服务器半导体价值将达5000亿美元[1] - 未来五年数据中心将成为半导体全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1] x86架构市场竞争格局 - 英特尔2025年Q2服务器CPU市场份额为72.7%,同比环比双双下滑[5][8] - AMD 2025年Q1实现同比增长3.6%、环比增长2.1%,Q2市场份额达27.3%[5][8] - AMD自2017年推出EPYC处理器后市场份额从近乎零提升至2025年Q2的27.3%[8] Arm架构服务器发展态势 - 2025年Arm架构服务器预计增长率达70%,占全球总出货量21.1%[15] - 亚马逊AWS自2018年累计出货超200万颗Graviton处理器[12] - 谷歌Azure和微软Cobalt处理器相较x86有30%-60%能效提升[12] - 英伟达2025年预计部署250万颗Grace CPU,每2个Blackwell GPU配1颗Grace芯片[14] RISC-V架构进展 - 玄铁C930成为首款基于RISC-V的服务器级CPU IP核,主频达3GHz[20] - 睿思芯科推出32核CPU+8核LPU的"灵羽处理器",性能比肩英特尔AMD服务器芯片[20] - RISC-V具有开源、免授权费特性,适合高性能计算场景定制化需求[19][20] 新进入者动态 - 高通收购Alphawave Semi(价值24亿美元)加速服务器领域布局[23] - 高通与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就新型服务器芯片展开深入洽谈,预计2028财年产生收入[24] - 英伟达推出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提供1petaflop AI性能并采用Arm架构[25][26] 市场数据预测 - 2025年x86服务器市场预计增长39.9%至2839亿美元[15] - 非x86服务器市场预计同比增长63.7%至820亿美元[15] - Arm架构服务器增长率达70%,但分析师预计实际市场份额为20%-23%而非Arm宣称的50%[15]
ARM(ARM.US)2026财年Q1电话会:预计今年ARM芯片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份额接近50%
智通财经网· 2025-07-31 16:15
云计算与AI工作负载 - 超7万家企业使用Arm Neoverse数据中心芯片运行AI工作负载 同比增长40% 自2021年激增14倍[1] -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份额从去年约18%提升至今年预计接近50%[1][4] - 份额增长源于通用工作负载持续从x86夺取份额及AI工作负载转向集成Arm设计的Grace Blackwell平台[4] 小芯片与解决方案战略 - 多数正在开发的小芯片基于Arm知识产权 并通过Arm Total Design生态系统提供支持[1][2] - 评估向子系统和小芯片领域拓展或推出完整解决方案的可行性[1][2] - 具备设计、实现和制造小芯片产品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术[1][2] 财务表现与预期 - 特许权使用费同比增长25% 接近上季度预期区间下限[3] - 预计今年第三、四季度特许权使用费环比增长10%-15%[3] - 汇率对每股收益影响为每季度约0.01美元 全年合计约0.04美元[5] 技术架构与费率演进 - 第二代计算子系统特许权使用费率超10% 高于初代约10%的水平[8] - Armv9采用率上年底略超30% 特许权使用费同比增长25%[14] - 新架构费率增长速度快于普及率 每代费率均高于前代[14]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业务收入占比21% 较上一季度15%和去年同期14%均有提升[1][13] - 在智能手机、自动驾驶和数据中心领域发展势头与全球一致[1][12] - GPU出口管制对业务无显著影响[13] 合作伙伴与交易动态 - ACV增长28% 主要来自三笔重大CSS交易及与软银合作深化[7] - 软银与OpenAI合作的Stargate项目以Arm为核心CPU 涉及未来数年算力规模扩至10GW[9] - 汽车领域已有客户签约 主要面向L2-L4级ADAS应用[16] 市场竞争与定位 - Arm架构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 可优化总拥有成本并最大化性能[6] - 采用单一CPU架构及统一软件栈能简化数据中心软件管理[6] - 作为唯一覆盖从最小设备到最大数据中心的计算平台处于独特位置[2]
服务器芯片:AMD即将超越Intel,Arm自信满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格局演变 - 过去十年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从x86垄断(英特尔占比超90%)到GPU主导计算,再到AMD和Arm架构崛起 [3] - 当前大多数计算在GPU上完成,AMD在x86市场快速追赶英特尔,基于Arm的CPU在NVIDIA和超大规模厂商推动下增长显著 [3] AMD的市场份额增长 - AMD数据中心x86 CPU份额从2018年接近零提升至当前40% [6] - 2025年Q1数据中心部门收入达37亿美元(含CPU/GPU),其中服务器CPU收入估计25-30亿美元 [8] - 关键驱动因素包括:转投台积电制程、团队执行力、英特尔制程技术优势丧失 [7] Arm架构的崛起与超大规模厂商策略 - 亚马逊Graviton处理器已生产超200万颗,2024年产量约50万颗(占x86采购量20%),性价比比x86高30%-40% [11] - 谷歌Axion处理器性能较x86提升50%,能效提高60%;微软Azure Cobalt节省30%能耗 [11] - 超大规模厂商转向自研Arm CPU主因是工作负载优化需求,而非单纯成本考量 [10] NVIDIA的Arm生态布局 - NVIDIA Grace CPU与Hopper/Blackwell GPU协同部署,性能较x86提升1.2-2.4倍,能效提高1.5-3.0倍 [14] - 2025年预计Grace CPU出货量达250万个,AI场景下Arm CPU数量是x86的50-100倍 [15] - 未来路线图显示NVIDIA将持续推进Arm+GPU组合(如Vera处理器与Rubin GPU配对) [17] 2030年市场预测 - 麦肯锡预计2030年AI工作负载功耗增长3.5倍,非AI增长1.7倍 [21] - 若超大规模厂商50%转向Arm,2030年数据中心CPU总量约4800万个,Arm占比或达1900万个 [22] - 推动因素包括超大规模厂商云端迁移和NVIDIA AI数据中心Arm CPU的规模效应 [22]
Evercore:Arm(ARM.US)与AMD(AMD.US)Q1 CPU市场份额攀升,重申“跑赢大盘”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5-16 16:07
市场份额变化 - Arm在服务器领域的销量份额同比提升4%,达到10% [1] - AMD在服务器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3%,达到24% [1] - 英特尔一季度服务器市场份额同比减少6.3%,环比减少2.1%,降至65% [1] Arm发展前景 - Arm预计今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新部署的服务器芯片中50%将采用Arm架构 [2] - 英伟达、亚马逊和谷歌分别在Grace、Graviton和Axion产品中加速应用Arm架构 [2] - 微软基于Arm架构的产品在Microsoft Teams、Azure SQL等工作负载中展现出"每瓦性能优势" [2] - Snowflake、Templafy等客户已开始使用微软的Cobalt Azure虚拟机 [2] AMD表现分析 - AMD产品平均售价同比仅下跌2%,显著优于英特尔11%的跌幅 [2] - AMD的定价韧性源于Turin处理器的量产爬坡 [2] - 英特尔面临同比增速压力主要来自超大规模客户需求上升、旧款产品及边缘处理单元需求增加 [2]
一单收购成就的芯片巨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2 09:03
亚马逊收购Annapurna Labs的战略意义 - 亚马逊2015年以约3.5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芯片设计初创公司Annapurna Labs,该交易被现任CEO安迪·贾西称为AWS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1][2] - Annapurna设计的定制芯片现已成为AWS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基础,被分析师视为AWS的"秘密武器"[1] - 收购后68%的原初创团队成员仍留任,创始人将工作环境比作"计算机架构领域的迪士尼乐园"[9] Annapurna Labs的技术与市场定位 - 公司2011年由以色列芯片行业资深人士创立,专注基础设施产品(芯片/服务器)而非消费电子,瞄准云计算底层硬件需求[3] - 命名灵感源自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象征技术攀登的挑战性[3] - 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迭代能力(重视周/天级进度)与硬件开发零容错要求[9] AWS的芯片战略与AI投入 - 2024年计划投入超1000亿美元资本支出,重点建设基于Annapurna芯片的AI基础设施[2] - 推出Trainium AI训练芯片和Graviton通用处理器,构建"芯片自助餐"模式以降低对英伟达依赖[10] - 正在开发搭载数十万Trainium芯片的"雷尼尔计划"超级计算机,交付AI公司Anthropic使用[10] AWS业务表现与转型 - AWS去年营收突破1000亿美元,贡献亚马逊超50%利润,规模超过部分美国大型企业[4] - 半导体布局始于2013年高管备忘录,目标是通过自研芯片优化供应链控制与成本结构[5][8] - 技术决策者詹姆斯·汉密尔顿推动芯片战略,认为基础设施创新具有根本性吸引力[8] 行业竞争格局 - 云计算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均投入数万亿美元开展AI芯片"军备竞赛"[2] - 定制芯片成为云计算公司提供高效能计算服务的关键差异化因素[2][10]
亚马逊(AMZN.US)FY25Q1电话会:一季度AWS利润率表现出色 下半年将增加更多的产能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20:33
AWS业务表现 - AWS经营利润达115亿美元,利润率接近40% [1] - 积压订单1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加权平均剩余期限4.1年 [1][16] - 人工智能业务年化营收达数十亿美元,增速三位数百分比 [3] - 第一季度资本支出243亿美元,主要用于AWS技术基础设施和定制芯片(如Trainium) [1] 人工智能战略 - 持续部署P5 GPU和Trainium2芯片,预计供应链问题将在年内缓解 [3] - 生成式AI用例快速演变,从生产效率提升扩展到编码智能体等新场景 [8] - 推理成本下降将推动AI更广泛应用,但当前需求远超产能 [3][17] 零售业务与关税应对 - 消费者在潜在关税生效前出现囤货行为,部分品类采购量增加 [2] - 通过200万第三方卖家多样性分散关税影响,部分卖家选择不转嫁成本 [4][5] - 供应链已实现多元化,降低对中国零部件依赖 [5] 技术优化与成本控制 - 采用定制芯片(Graviton)和高效网络设备降低基础设施成本 [10][11] - 提升数据中心电力使用效率,回收电力支持新工作负载 [1][10] - 软件流程改进优化服务器容量利用率 [10] 产品创新与用户增长 - Alexa+新增复杂任务执行能力,已覆盖10万用户,设备基数超5亿台 [12][13] - 柯伊伯计划发射成本计入费用,预计2024年下半年商业化 [6] 企业云迁移趋势 - 企业客户云迁移计划重新加速,但周期通常需多年分阶段完成 [16][17] - 疫情后成本优化阶段结束,AI试点与核心迁移并行推进 [16] 财务指引与运营重点 - 第二季度指引考虑股票薪酬季节性增加及柯伊伯计划成本 [6][15] - 库存管理平衡提前采购与履约效率,应对旺季需求 [14]
GTC felt more bullish than ever, but Nvidia's challenges are piling up
TechCrunch· 2025-03-21 07:24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在AI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未来面临美国关税、新兴竞争对手和客户优先级转变等风险,公司在GTC 2025上展示新产品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并开拓新业务 [2][3] 英伟达GTC 2025活动情况 - 英伟达GTC 2025吸引创纪录的25000人参加,活动现场人满为患 [1] -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活动上展示强大新芯片、个人“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进行销售宣传 [3] 推理芯片需求情况 - 公司试图向与会者和外界保证其芯片需求短期内不会放缓 [3] - 黄仁勋称耗电的推理模型将增加公司芯片需求,展示的Vera Rubin GPU推理速度约为当前最佳Blackwell芯片的两倍 [4][5] 竞争对手情况 - 投资者担心中国AI实验室DeepSeek的模型使英伟达芯片不再必要,黄仁勋对此进行反驳 [4] - 新兴公司如Cerebras、Groq等和超大规模企业开发的定制芯片对英伟达业务构成威胁 [6] 股价表现 - 黄仁勋主题演讲后英伟达股价下跌约4%,投资者期望未得到满足 [8] 关税问题 - 美国未对英伟达芯片主要产地台湾加征关税,黄仁勋称短期内关税不会造成“重大损害”,但未承诺公司能免受长期经济影响 [9] - 黄仁勋承诺在美国投入数千亿美元进行制造,虽有助于供应链多元化,但成本巨大 [10] 新业务拓展 - 英伟达关注量子领域投资,黄仁勋为此前言论导致量子公司股价下跌道歉 [11] - 公司宣布在波士顿开设新中心NVAQC以推进量子计算,配备英伟达芯片 [13] - 推出DGX Spark和DGX Station个人AI超级计算机,黄仁勋称其代表个人PC未来 [14][15] 客户关系变化 - 依赖英伟达芯片的科技巨头如OpenAI和Meta正通过内部硬件努力减少对其依赖,若成功将削弱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 [12]
谷歌大肆招人,开发网卡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5 09:03
谷歌扩大以色列芯片开发业务 - 谷歌正在以色列招聘数十名员工开发新型网络接口卡(NIC),用于AI处理中核心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间的通信[1] - NIC目前由博通、英特尔和Nvidia主导生产,但AI处理需求激增使其价格飙升,成为高价值商品[1] - Nvidia通过收购以色列公司Mellanox获得相关技术,并以高价打包销售NIC组件[1] 科技巨头自研芯片趋势 - 谷歌四年前成立芯片开发部门以减少对英特尔、Nvidia和博通的依赖[1] - 在OpenAI等公司推动下,Nvidia、谷歌和亚马逊竞相内部开发NIC处理器[2] - 谷歌曾开发TIN NIC处理器,现需升级以适应大语言模型处理需求[2] 谷歌芯片战略布局 - 谷歌与博通合作开发芯片,重点聚焦图形加速器TPU,用于图像识别、语言处理等AI应用[4] - 同时采购Nvidia和英特尔GPU,但加大内部开发以提升云服务硬件定制能力[4] - 芯片开发团队由两名以色列高管领导,规模小于Nvidia[4] 以色列在芯片开发中的角色 - 亚马逊2014年以3.7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公司Annapurna Labs,并基于其技术开发云处理器Graviton、AI训练芯片Trinium等[4] - 谷歌在海法和特拉维夫拥有140名工程师,正招聘数十人开发CPU和NIC芯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