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承销
搜索文档
“商行+投行+投资”协同联动 中银证券助力科技企业“加速跑”
证券时报· 2025-11-04 01:52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商行+投行+投资”协同优势,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综合服务体系 [1] - 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将科技金融落到实处 [2] - 进一步优化客户全生命周期接力式综合服务已纳入公司“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7] 母基金投资布局 - 2024年8月,公司全资子公司发起设立的中银科创母基金成功落地,完成备案和工商注册的规模已超百亿元 [2] - 母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双轨模式:70%资金用于出资科创子基金,30%资金用于直接投资优质科创项目 [2] - 母基金通过“政府+产业+金融”三方联动形成合力,联合地方政府引导资金并携手产业龙头企业 [2] - 基金首批已覆盖深圳、天津、合肥等8个城市,构建多层次投资布局 [3] - 公司还发起设立了云南中医药大健康基金和“一带一路”中医药基金 [3] 投行业务表现 - 2025年1~8月,公司股权承销规模位列行业第2名,IPO承销规模排在行业第18名 [4] - 公司科创债规模在2024年的行业排名中居于第12名 [4] - 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县域中小微企业科创债券(长兴产投)和全国首单西部大开发高成长产业债券(西部矿业) [4] - 2025年年初,公司独家保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肥汇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是近5年来连续保荐的第3个汽车行业专精特新首发项目 [4] 并购重组能力 - 在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案中,公司作为海通证券的境内独立财务顾问,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A+H”吸收合并项目顺利完成 [5] 协同服务案例 - 公司与中国银行的协同服务在药捷安康(南京)科技公司的成长历程中体现明显,贯穿其关键发展节点 [7] - 针对药捷安康,中国银行提供科技金融专属授信,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注入股权投资资金,集团内多单位联动提供上市承销等一揽子支持 [7] - 公司正以“四类客群”“五篇大文章”为抓手,畅通内部协同机制 [7]
交银国际:预计3季度盈利有望保持高增速 证券板块估值具吸引力
智通财经· 2025-10-16 15:09
行业评级与核心观点 - 维持证券行业领先评级,认为证券板块具备较高投资性价比,短期市场情绪波动将提供投资机会 [1] - 头部券商将充分受益于有利的市场环境,维持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的买入评级 [1] 盈利预测与表现 - 预计第3季度上市券商盈利环比增长20%,同比增速有望保持在50%以上较高水平 [1] - 上半年上市券商盈利同比增长51.5%,第1季度和第2季度同比分别增长53%和50% [1] - 预计前3季度盈利同比增长51%左右 [1] 经纪业务收入 - 预计经纪业务收入在低基数上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提升 [1] - 前3季度A股日均成交金额为1.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45.8个百分点 [1] - 第3季度日均成交金额在低基数上同比增长208.8% [1] 投资银行业务 - 前3季度A股IPO募资额为773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较上半年的15%显著提升 [2] - 前3季度股权募资总额为8962亿元,同比增长3.4倍,若扣除国有大行定向增发的5200亿元,则为3762亿元,同比增长84% [2] - 按A股IPO承销金额排名,中金、国泰海通和华泰分列前三名,中金在港股承销金额排名上显著领先同业 [2] 自营投资与市场表现 - 预计第3季度自营投资收益同比高增,仍是券商盈利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2] - 前3季度沪深300指数上涨17.9%,中小盘指数表现显著好于去年同期,创业板和科创50指数涨幅均超过50% [2] 行业估值水平 - A股证券行业指数市净率为1.45倍,处于过去10年44%历史分位数,仍低于中位数1.51倍 [2] - 证券板块估值目前仍处于偏低水平,第3季度盈利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强劲业绩增长支撑有望推动估值进一步提升 [2]
2025年前三季度A股股权承销排行榜
Wind万得· 2025-10-01 11:18
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股权融资市场活跃,共完成融资事件215起,同比增加35起,募集资金总额8540.44亿元,同比增长414.42% [2][5] - 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增发是主要融资方式,募资规模达7322.62亿元,占比85.74%,同比增长670.69% [5][8][11] - 剔除2025年第二季度特别国债资本补充计划带来的5200亿元政策性因素后,市场内生增长依然强劲,股权融资规模为3340.44亿元,同比增长101.21%,定增规模为2122.62亿元,同比增长123.40% [5][7] 融资方式分析 - IPO融资规模稳健扩张,共发行76起,募资759.74亿元,同比增长66.67%,其中第三季度募资规模最大,达379.72亿元 [5][22] - 可转债融资事件30起,募资458.08亿元,同比增长93.82%,占市场总规模的5.36% [5][8][11] 行业与地域分布 - 从行业融资规模看,银行以5200亿元位居第一,主要源于特别国债资本补充计划,公用事业和半导体分别以488.03亿元和392.86亿元位列第二、三位 [12][15] - 从地域融资规模看,北京以4249.62亿元排名第一,上海和广东分别以1600.54亿元和762.82亿元位列第二、三位,北京和上海的融资规模中包含5200亿元的政策性因素 [16][19][20] IPO市场深度分析 - 从上市板块看,沪深主板募资占比最高,达57.31%,其中上证主板募资372.60亿元,占比49.04%,双创板块(科创板与创业板)合计占比35.83% [25][28] - IPO募资规模最高的行业是公用事业,达181.71亿元,汽车与零配件和电气设备行业分列第二、三位,募资额分别为156.37亿元和109.72亿元 [29] - 地域分布上,福建凭借单笔181.71亿元的首发项目位居IPO募资规模榜首,江苏和浙江分别以127.12亿元和109.28亿元紧随其后 [32][35] - 华电新能以181.71亿元的募资额成为2025年前三季度IPO融资金额最高的项目,上市首日涨幅达125.79% [36][37] 增发市场深度分析 - 增发融资受政策影响显著,2025年第二季度因特别国债资本补充计划出现峰值,募资5653.89亿元,剔除该因素后,一、三季度募资规模分别为810.22亿元和858.51亿元 [39][42] - 国有企业是增发市场的绝对主力,募资占比高达86.39%,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募资5837.78亿元,民营企业尽管项目数量最多(44起),但募资额仅为550.30亿元 [43][46] - 增发融资地域高度集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募资额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北京募资4186.63亿元 [50][53][54] - 增发募资额前四名项目均属于特别国债资本补充计划,分别为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募资额在1050亿元至1650亿元之间 [55][56] 券商承销竞争格局 - 总承销金额方面,中信证券以1864.47亿元位居榜首,中银证券和国泰海通分别以1315.17亿元和1301.24亿元位列第二、三位 [3][58][59] - 总承销家数方面,中信证券以48起保持第一,国泰海通和华泰证券分别以35起和30起位列第二、三位 [60][61] - IPO承销方面,中金公司以125.38亿元的承销金额排名第一,国泰海通以12起的承销家数排名第一 [63][64][65][66] - 增发承销方面,中信证券在承销金额(1711.03亿元)和承销家数(35起)上均位列第一 [74][75][76][77] - 可转债承销方面,华泰证券以98.50亿元的承销金额排名第一,并与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均以4起承销家数并列第一 [79][80][81][82] 发行中介机构表现 - 会计师事务所中,容诚所以18家IPO审计数位居第一,天健所和中汇所分别以16家和11家位列第二、三位 [84][85] - 律师事务所中,上海锦天城所以12家业务数名列第一,北京国浩所和北京中伦所分别以8家和7家位列第二、三位 [86][87] - 资产评估机构中,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6家评估家数位居第一,中铭国际和上海众华均以5家并列第二 [88][89]
券商A股股权承销格局重构:国泰海通超越“三中一华”登顶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03 00:42
行业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A股股权承销金额合计超7000亿元,主要由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大额定向增发(合计5200亿元)推动 [1][2] - 行业整合加速,国泰海通通过战略合并以1233.77亿元股权承销规模超越传统"三中一华"成为行业第一 [1][2] - 头部券商集中度显著,前五名(国泰海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合计占据68%市场份额 [2] 券商业务表现 - 国泰海通在股权承销(1233.77亿元)、科创板IPO(26.37亿元)、创业板IPO(21.6亿元)和定增业务(1175.39亿元)均居首位 [2][3] - 中信建投IPO承销规模84.31亿元排名第一,华泰联合证券北交所IPO承销11.69亿元领先 [2][3] - 再融资业务中前五名券商合计占69%份额,可转债承销前三名为中信证券(68亿元)、中金公司(53.57亿元)、华泰联合证券(34.5亿元) [3] 业务发展趋势 - 上市券商一季度投行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5.39%,扭转下降趋势 [4] - 资本市场改革推动IPO常态化,港股新股上市潮为投行创造增长空间 [4] - 头部券商凭借优质客户资源、跨境服务能力及并购重组优势,预计2025年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