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药
icon
搜索文档
114亿美元交易背后的野心,没换来股价上涨
36氪· 2025-10-28 08:10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总价值114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记录,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第一三共2023年完成的220亿美元交易[5][9] - 交易结构包括12亿美元首付款和10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首付款中包含武田制药溢价20%入股信达生物的1亿美元[5] - 交易涵盖现金、股权和销售分成,在创新药BD授权中较为少见[6] 核心交易产品与合作模式 - 交易主要涉及IBI363和IBI343两个管线,IBI3001仅售出选择权[7] - IBI363合作采用"Co-Co"模式:武田制药主导全球开发,双方按40%(信达)和60%(武田)分摊成本;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并按相同比例分配利润或损失[8][11] - IBI343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全球独家开发、商业化和生产权益,重点拓展一线胃癌与胰腺癌治疗[8] - IBI3001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独家选择权,行使后需支付行权费及里程碑款项[8] 战略意图与选择逻辑 - 公司目标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拥有至少5个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管线[13] - 选择武田制药因其对合作的重视程度及对产品未来5至10年发展的定位与公司战略匹配,武田制药美国收入占比达52%,其肿瘤事业部总裁曾负责全球首个PD-1药物O药在美国的上市[16] - 通过深度合作模式,公司旨在提升自身全球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和商业化能力,而非仅获取现金回报[15][16] 核心产品IBI363的潜力与数据 - IBI363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IL-2双抗,具备阻断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的双重功能,可应对PD-1耐药人群及"冷肿瘤"[18] - 针对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在3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为36.7%,疾病控制率为9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3个月[19] - 与现有标准疗法对比,K药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个月和17.1个月,IBI363可能带来更长期生存获益[20] - IBI363适应症广谱,涵盖黑色素癌、结直肠癌等,在晚期结直肠癌后线治疗中位总生存期达16.1个月,高于现有标准治疗[21]
引爆市场!信达、武田达成百亿美元合作,ADC与肿瘤免疫管线同步上线
格隆汇· 2025-10-25 20:00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于10月22日达成战略合作,围绕三款在研药物进行授权交易[1] - 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包含12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3] - 该交易是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对外授权交易之一,成为国内企业license-out的重大里程碑[1] 合作药物详情 - 合作涵盖三款明星在研药物:IBI363、IBI343、IBI3001,均属于肿瘤免疫和抗体药物偶联物前沿领域[3] - IBI363是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同时阻断PD-1/PD-L1通路并激活IL-2通路[4] - IBI363通过偏向性激活IL-2α受体,选择性扩增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提升杀伤效率并改善安全性[6] - IBI363已启动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并获FDA“快速通道资格”[4][6] - IBI343是CLDN18.2 ADC药物,已获得三线胃癌、二线胰腺癌、三线胰腺癌3项突破性疗法认定[7] - IBI3001是全球首款EGFR/B7H3 ADC药物,目前处于一期临床阶段[7]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武田制药当前肿瘤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5%,与默沙东K药上市前肿瘤业务边缘化处境相似[3] - 交易是武田对标默沙东K药的战略布局,旨在携手信达竞逐千亿美金全球免疫治疗和ADC市场[3][12] - 默沙东K药在2018年一线肺癌治疗取得突破后,重构市场格局,占据超60%肺癌市场份额,2024年年销售额达294亿美元[3] 信达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业务集中在肿瘤、免疫、代谢、眼科等领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9] - 公司重磅产品达伯舒上市后销售额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全终端医院销售额接近26亿元[9] - 公司已推出16款产品上市,2个品种在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有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9] 行业影响与展望 - 全球制药巨头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创新药的价值,此次合作可能重塑未来十年全球制药格局[12] - 此次114亿美元的交易可能只是全球制药巨头与中国创新药企合作的开幕第一幕[12]
诺和诺德董事长携6名董事集体辞职,董事会“大换血”;年薪5000万CEO此前离任,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市值一年蒸发近2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10-25 00:03
红星资本局10月24日消息,时隔一个多月,全球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NVO)日前再次迎来人事巨震。 10月21日,诺和诺德(NVO)宣布,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携六名董事(包括五名独董)将于11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诺和诺 德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等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对于此次七名董事集体离职的原因,董事长龙海歌表示,在与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进行对话后,未能达成共识。董事会提议在保持连续性的 同时,通过增选具备特定新能力的成员来进行更新,而基金会董事会则希望进行更广泛的重组。 "经过深入审议,并考虑到基金会的立场及其对诺和诺德多数投票权的控制,董事会得出结论,为了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应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选举 新的董事会成员,为诺和诺德的未来治理提供明确性。" 随后公司在另一则公告中表示,公司将于11月14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诺和诺德基金会提议选举Lars Rebien Sørensen为董事会主席,他曾于2000年至2016 年任诺和诺德CEO;同时提议选举Cees de Jong为董事会副主席,提议选举Britt Meelby Jensen、 ...
诺和诺德董事长携6名董事集体辞职,董事会“大换血”,年薪5000万CEO此前离任
搜狐财经· 2025-10-24 18:56
红星资本局10月24日消息,时隔一个多月,全球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NVO)日前再次迎来人事巨震。 10月21日,诺和诺德(NVO)宣布,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携六名董事(包括五名独董)将于11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诺和诺 德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等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此前于今年8月,诺和诺德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以及其他一些执行管理层人员职位出现变更,其中Maziar Mike Doustdar(杜斯特达)接替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周赋德)正式成为新任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诺和诺德公司总部,图据视觉中国 就董事会未来组成产生内部分歧 董事长携6名董事集体辞职 对于此次七名董事集体离职的原因,董事长龙海歌表示,在与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进行对话后,未能达成共识。董事会提议在保持连续性的 同时,通过增选具备特定新能力的成员来进行更新,而基金会董事会则希望进行更广泛的重组。 "经过深入审议,并考虑到基金会的立场及其对诺和诺德多数投票权的控制,董事会得出结论,为了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应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选举 新的董事会成员 ...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巨头人事“大地震”!年薪5000万元CEO此前被炒,市值1年蒸发近2万亿元,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
新浪财经· 2025-10-24 18:09
10月21日,诺和诺德(NVO)宣布,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携六名董事(包括五名 独董)将于11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诺和诺德董事会与控股股东 诺和 诺德 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等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行业巨头的一纸公告让全球医药圈震惊。 近年来,诺和诺德凭借爆款减肥药 司美格鲁肽"横行"全球, 赚得"盆满钵满" , 一度崛起 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马斯克等名人纷纷"带货" 。 然而,面对礼来(LLY)替尔泊肽以及未来竞品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今年以来诺和诺德风波 不断:5月,执掌 公司8年多的原CEO周德赋(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被免职; 8 月,公司宣布实施全球招聘冻结,涵盖非关键业务部门的职位; 9月,公司又宣布将裁员 9000人, 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1.5%。 与此同时,自2024 年下半年以来,诺和诺德股价持续下跌,近一年内跌幅超过50%,总市 值从超过5000亿美元缩水至2370亿美元,蒸发超27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8万亿 元)。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 掌印8年的CEO此前已被炒 21日,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公告称,董事 ...
“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裁 9000 人,跨国药企裁员风暴来袭,中国市场凭创新成“破局密钥”
华夏时报· 2025-10-24 10:32
全球制药行业裁员潮概况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发生62起裁员事件,前三个季度累计达190起,已逼近2024年全年192起的总量[2] - 裁员潮由行业巨头主导,仅下半年头部企业裁员规模已超2万人,涉及默沙东、诺和诺德、辉凌、Moderna等[2] - 裁员呈现“规模空前、精准聚焦”的特征,波及从行政岗到核心研发、销售团队的各个层级[2][3] 主要跨国药企裁员举措 - 默沙东启动6000人裁员计划,覆盖行政、销售及研发部门,作为“2027年前年省30亿美元”战略的核心,预计每年直接降本17亿美元[3]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占总人数11%,超半数岗位来自丹麦总部,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年节省12.6亿美元[3] - 中小型药企同样承压,辉凌全球裁员500人(占比7%),为连续第三年优化人员;莫德纳(Moderna)裁员10%,员工总数缩至5000人左右[3] 中国市场调整策略 - 中国市场成为“特殊战场”,部分企业如吉利德、住友制药通过裁员调整在华资源配置[2][4] - 裁员凸显“靶向调整”属性,例如梯瓦(Teva)中国区重点缩减传统仿制药销售团队,转向肿瘤药管线[4] - 与裁员形成对比,阿斯利康逆势加码,2025年在华追加25亿美元研发投入[2][8] 细分领域与裁员动因 -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为全球裁员重灾区,诺和诺德裁员主要波及细胞治疗部门[5] - 萨雷普塔治疗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7月激进裁员500人,占比36%,年省成本4亿美元,背后是其基因疗法Elevidys因安全问题被加黑盒警告[5] - 裁员潮的底层逻辑源于专利悬崖、研发低效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例如默沙东的K药贡献其制药业务55%收入(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但专利保护期临近且缺乏替代产品[7] 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与行业重构 - 中国市场显现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30%涉及细胞疗法,“中国研发 + 全球商业化”模式成为跨国药企控本新选择[6] - 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成本仅为美国1/3,推动阿斯利康等企业将40%早期研发项目转移至中国[7] - 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推动国产管线向“first-in-class”突破;中国CDMO行业借势崛起,承接大量外包订单[8] - 数字化与AI融合成为降本关键,2025年全球药企AI投入达180亿美元,阿斯利康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处理50万例慢阻肺患者数据,默沙东通过阿里健康网络将临床入组时间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9]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 巨头诺和诺德人事“大地震”!年薪5000万元CEO此前被炒 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7:5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 巨头人事"大地震"!年薪5000万元CEO此前被炒 市值1年蒸发近2万亿元 上 月宣布裁员9000人 行业巨头的一纸公告让全球医药圈震惊。 10月21日,诺和诺德(NVO)宣布,董事长Helge Lund(龙海歌)携六名董事(包括五名独董)将于11 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诺和诺德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 成等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近年来,诺和诺德凭借爆款减肥药司美格鲁肽"横行"全球,赚得"盆满钵满",一度崛起成为欧洲市值最 高的上市公司,马斯克等名人纷纷"带货"。 然而,面对礼来(LLY)替尔泊肽以及未来竞品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今年以来诺和诺德风波不断:5 月,执掌公司8年多的原CEO周德赋(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被免职;8月,公司宣布实施全球招聘 冻结,涵盖非关键业务部门的职位;9月,公司又宣布将裁员9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1.5%。 与此同时,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诺和诺德股价持续下跌,近一年内跌幅超过50%,总市值从超过5000 亿 ...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巨头人事“大地震”!年薪5000万元CEO此前被炒,市值1年蒸发近2万亿元,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0:01
公司治理重大变动 - 董事长Helge Lund携六名董事将于11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未能达成一致 [1][4] - 控股股东基金会提议选举Lars Rebien Sørensen为董事会新主席,并选举其他四名新董事会成员 [4] - 此前于5月,执掌公司超过8年的原CEO周德赋被免职,其2024年总薪酬降至5710万丹麦克朗(约合797万美元),2023年约为6820万丹麦克朗(约合952万美元) [2][5] - 原CEO离任后,Mike Doustdar于8月接任成为新一任全球总裁兼CEO [5]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宣布将在全球新一轮重组中裁员9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5% [2][9] - 此次重组计划旨在精简架构、提高决策速度,预计每年将节省80亿丹麦克朗(约合12.6亿美元)开支 [9] - 公司已两度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最终将销售额增长预期下调至8%-14%,营业利润增幅下调至10%-16% [9] -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近一年内跌幅超过50%,总市值从超过5000亿美元缩水至2370亿美元,蒸发超2780亿美元 [2] 核心产品竞争格局 - 公司核心产品司美格鲁肽(含降糖与减肥适应证)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共计1127.56亿丹麦克朗(约合166.32亿美元),超越默沙东K药成为全球新药王 [6] - 主要竞争对手礼来的替尔泊肽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147.34亿美元,与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差距不到20亿美元 [8] - 司美格鲁肽分子核心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届时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来自礼来及一大批本土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8] - 公司指出中国市场的GLP-1糖尿病药物销售出现下滑,但减重药销售正逐步增长,尚未进一步下沉到低线城市 [8]
维立志博康小强:不卷PD-1,领跑肿瘤免疫治疗2.0 | 进击的创新药企
经济观察报· 2025-10-10 20: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专注于解决PD-(L)1等现有疗法无效的疾病,重点布局肿瘤免疫疗法2.0 [7] - 公司拥有14款候选创新药,其中4款在全球临床进度前三,有望成为全球first-in-class药物 [2][7] - 公司确立了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以4-1BB为代表的IO2.0平台、以CD3双抗为代表的TCE平台及ADC平台 [11] 核心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核心产品PD-L1/4-1BB双抗(LBL-024)是国内进展最快的产品,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是首个完成关键性临床入组的4-1BB靶向药物 [11] - LBL-024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Ib/II期临床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为75%,疾病控制率为92.3% [12] - 该药物已获中国药监局认定为突破性疗法,并获FDA孤儿药认定 [12] - 公司两款CD3 TCE药物全球领先:MUC16/CD3双抗(LBL-033)已开展I/II期临床试验;GPRC5D/CD3双抗(LBL-034)已完成II期试验首例患者用药,并获FDA孤儿药认证 [19] - GPRC5D/CD3双抗在高剂量下表现出类似CAR-T的疗效,且价格预计低于CAR-T的五分之一 [19] 融资与上市表现 - 上市前公司完成8轮融资,累计募资10.84亿元人民币,估值从2015年天使轮的4000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C+轮的31亿元人民币 [15] - 在2021年C轮融资中,公司把握市场节奏,将融资额从原计划3亿元人民币翻倍至6.07亿元人民币,为后续资本寒冬备足资金 [15] - 公司于2025年7月在香港主板18A章规则下上市,IPO募资额从原计划1亿美元上调至1.89亿美元 [16] - 公司发行价35港元/股,首个交易日盘中最高上涨127%,收盘价67港元,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8倍,创港股18A板块历史纪录 [16]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肿瘤免疫疗法自2014年PD-1抑制剂(如"K药")获批后成为重要治疗方向,2024年"K药"全球销售额约为320.56亿美元 [6] - 然而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应答率仅约20%,意味着约80%的肿瘤患者无效,为下一代免疫疗法留下巨大市场空间 [6] - 2025年国内头部药企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均强调免疫疗法2.0战略,行业进入更复杂精细的调控阶段 [7] - 公司选择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作为核心产品的首发适应证,该癌种2024年中国患者约17200人,预计2030年增至23100人,计划以此为基础扩展至其他癌种 [20] 商业化策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于2026年第三季度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核心产品LBL-024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获得有条件批准 [20] - 商业化计划采取轻资产策略,与CDMO合作生产,并根据进展考虑自建生产基地 [21] - 短期商业化重点在海外商务拓展,同时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 [20] - 公司创始人康小强出任中关村FIC创新药战略发展联盟副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中国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与国际化 [17]
80亿美元!Genmab官宣收购Merus
新浪财经· 2025-09-29 15:00
收购交易概述 - Genmab将以每股97美元现金收购Merus全部股份 交易总价值约80亿美元[1] - 此交易是Genmab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收购 远超去年收购普方生物的18亿美元[1] - 收购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4] 收购标的Merus核心资产 - Merus核心资产为EGFR/LGR5双特异性抗体petosemtamab(MCLA-158)[3] - petosemtamab联合K药一线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II期临床显示 联合用药组客观缓解率达63%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 12个月总生存率为79%[3] - 基于积极临床数据 Merus股价从数据公布前至今涨幅超过60% 总市值达到52亿美元[3] - petosemtamab已获美国FDA授予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针对一线和二线头颈癌适应症[5] 收购战略意义 - 收购将显著加速Genmab向全资业务模式转型 扩大并多元化公司收入来源[3] - 交易符合公司长期战略 有望推动公司持续增长至下一个十年 助力其进化为生物技术领域领导者[3][4] - petosemtamab将纳入Genmab后期研发管线 与公司肿瘤学抗体疗法专长形成战略契合[4] - 收购完成后 Genmab将拥有四项专有项目 预计在2027年前推动多款新药上市[4] 核心资产未来前景 - petosemtamab有潜力成为头颈癌患者的新护理标准和变革性疗法[3][5] - 该药物两项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预计2026年公布顶线中期数据[5] - 根据临床结果和监管批准 petosemtamab有望在2027年首次获批上市[5] - Genmab预计该药物在获批后具备至少1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潜力 未来有望达成数十亿美元的年收入规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