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1
icon
搜索文档
IROS现场高光:傅利叶、智元、越疆、逐际动力、青瞳视觉、灵心巧手等17家头部企业精彩盘点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3 00:43
会议与行业总览 - 2025年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 2025)在杭州举行,核心主题为“人类-机器人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 [1] - 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软硬融合、开源协同、垂直深耕”的鲜明产业图景,技术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生态化的新阶段 [1] 人形机器人 - 行业超越“能否行走”的初级阶段,进入“为何人形”与“何以好用”的深层探索,价值从技术演示转向特定场景的实用效能与作为通用研究平台的开源价值 [2] - 傅利叶智能GR-3以“Care-bot”概念探索情感化交互,N1机器人则凭借完全开源战略构建全球开发者协同的硬件生态 [13][15] - 智元机器人展示“远征”、“灵犀”、“精灵”三大产品家族,实现从商用、交互到工业的全场景覆盖能力 [3][5] - 魔法原子实现高达90%的硬件自研率,其“全家族”产品矩阵通过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融合,将运动拟人度推向新高度 [10][12] - 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li具备31个主动自由度,率先引入高质量模仿学习策略,实现高度拟人动作 [19][21] - PNDbotics致力于打造端到端的人形机器人平台,通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训练,目标设计出能在任何未知场景下运行的通用机器人 [7][9] 核心零部件 - 机器人性能的终极边界高度依赖于底层核心部件的突破,零部件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攻克“卡脖子”环节 [31] - 高度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成为主流,显著降低整机企业研发与制造成本,加速产品迭代 [31] - 灵心巧手的Linker Hand O6灵巧手整手重量仅为370克,四指负载能力高达50公斤 [35][37] - 灵足时代的一体化关节模组RobStride系列扭矩覆盖1.5N.m至120N.m,2025年前三季度出货量同比暴涨500%,产品覆盖全球26个国家 [50][52] - 因时机器人展示其完全自主研制的微型伺服电缸与仿人五指灵巧手,LAF系列电缸集成力传感器,可实现精准力反馈与力控制 [43][45] - 橡木果机器人的Tac3D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拥有超百万像素的原始触觉分辨率与多达400个真实有效的感知触点 [47][49] - 青瞳视觉发布“具身智采系统CogniM”,旨在为研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高精度、标准化真值数据服务 [32][34] - 坤维运动科技展示适用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不同领域的全套六维力传感器产品,覆盖“硬件+软件+解决方案”的完整体系 [39][41] 工业机器人 - 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核心驱动力,针对特定工艺与复杂技能的专用大模型开始涌现,标志着工业机器人迈向“柔性智造”新阶段 [53] - 法奥机器人以“协作机器人普及者”与“零部件级人形机器人全栈方案Tier-1供应商”的双重身份,展示覆盖“关节模组-人形机械臂-半人形执行单元-整机”的全链条定制化解决方案 [54][56] - 越疆机器人的X-Trainer双臂遥操作AI训练平台将新场景、新任务的训练周期大幅缩短了70%,显著降至约2小时 [57][59] - 艾图智能推出国内首台适用于服装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内部搭载“缝制垂域具身大模型”,能处理各种不同材质、厚度和状态的柔性面料 [60][61][63] 其他机器人解决方案 - 零次方机器人的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 H1实现“专项场景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采用“拟人”结构,臂展达1.8米,并实现“近零延迟”的通讯 [16][18] - 智身科技展示从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到顶级AI平台的全链条技术实力,包括全球首个融合高精度物理与高保真视觉的仿真平台MATRiX [23][25][27] - 灵御智能的TeleAvatar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实现低于150毫秒的极低延迟,构建视觉与控制感知一体化的沉浸式操控体验 [28][29][30]
全球首款!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跑跳进入万元机时代
量子位· 2025-10-22 17:12
产品定位与定价 - 全球首款面向消费者家用的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定价在万元以内,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价格降至普通消费者可接受范围[1][3][9] - 产品定位为家庭场景中的编程教育伙伴和娱乐陪伴机器人,具备行走、跳舞、编程教学等功能,并非通过削减功能或材质实现低价[12][13][48] 产品性能与功能 - Bumi身高不足1米,重量为12kg,具备稳定的行走能力和流畅的舞蹈动作表现,动作连贯且能精准控制重心[2][6][17][19][21][22] - 集成图形化编程功能,用户可通过拖拽模块方式设计机器人动作序列,无需编写代码,旨在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23][24][26][27] - 产品强调实用性与交互性,支持语音交互,可作为家庭中的学习与娱乐伴侣[47] 公司技术与背景 - 研发公司松延动力创始团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员工平均年龄25岁,创始人姜哲源为清华电子工程系博士,具备深厚技术背景[28][30] - 公司在Bumi之前已推出多款技术成熟的机器人产品,包括具备仿生肌肉的Hobbs头部机器人及弹跳能力突出的N1、N2系列机器人[33][34][36][38] - 技术实力获国际赛事验证,其人形机器人N2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包揽第二、三名,并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获得两金一银,总奖牌榜排名第三[41][43] 行业影响与商业化进展 - Bumi的推出标志着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概念向日常家用产品落地,是行业内在可负担价位实现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的重要突破[49][50] - 松延动力已完成多轮亿元级融资,迅速跻身商业化第一梯队,融资能力支撑其持续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45]
Apple takes control of all core chips in iPhone Air with new architecture to prioritize AI
CNBC· 2025-09-21 20:00
苹果自研芯片战略 - 新款iPhone Air搭载了公司全新的A19 Pro芯片,该芯片在GPU核心中集成了神经加速器以优先处理AI工作负载 [1][9] - 公司首次为iPhone推出自研无线芯片N1和第二代调制解调器芯片C1X,此举使公司控制了其手机中的所有核心芯片 [2] - 公司平台架构副总裁Tim Millet表示,控制芯片使公司能够实现超越商用芯片的性能 [3] 芯片性能与能效提升 - 公司自研调制解调器C1X相比前代C1速度提升高达两倍,并且比iPhone 16 Pro中的高通调制解调器节能30% [6] - 技术分析师Ben Bajarin指出,尽管C1X在整体吞吐量和性能上可能尚不及高通,但其低功耗特性可带来更好的电池续航 [6] - A19 Pro芯片的神经处理能力已达到MacBook Pro级别的性能,标志着机器学习计算的重大进步 [12] 供应链与制造策略转变 - 公司以10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的调制解调器业务,为自研调制解调器计划奠定基础,高通此前已向投资者预警此变化 [5] - 公司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将美国投资承诺增加至6000亿美元,部分资金将用于在美国建立端到端的硅供应链 [19] - 公司开始在美国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新园区生产芯片,A19 Pro采用台积电领先的3纳米节点技术制造 [18] 人工智能战略重点 - 公司专注于构建最佳的设备端AI能力,确保新发布的手机能够处理所有重要的设备端AI工作负载 [10] - 隐私保护和能效是公司优先发展设备端AI的主要原因,公司借此能更好地控制用户体验 [10] - 新的前置摄像头利用AI检测新面孔并自动切换至横屏拍照,该功能几乎动用了A19 Pro的全部能力 [11] 产品集成与未来规划 - 自研N1无线芯片已应用于整个iPhone 17系列和iPhone Air,能够更无缝地在后台处理Wi-Fi定位功能,降低应用处理器唤醒频率,提升能效 [4][5] - 分析师预计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为Mac和iPad带来调制解调器,并将自研网络芯片的变体扩展到Mac产品线 [17] - 公司采用统一架构方法,暗示下一代Mac芯片M5的GPU核心也可能集成神经加速器 [17]
英伟达356亿投资英特尔,一场各怀心思的“巨头联姻”
36氪· 2025-09-19 09:58
投资合作概述 - 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356亿元 以每股23.28美元收购英特尔股票 [1] - 双方合作旨在开拓年规模近500亿美元的市场 包括数据中心CPU和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领域 [3][4] - 技术团队已开展近一年架构设计讨论 英特尔为合作加快企业节奏调整 [4] 技术协同与市场扩展 - 英伟达将NVLink技术引入英特尔体系 帮助英特尔拓展300亿美元规模的数据中心CPU市场 [3] - 英特尔通过Chiplets芯粒技术整合英伟达GPU 开拓年出货量1.5亿台、规模超200亿美元的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市场 [3] - 合作不影响英伟达现有ARM架构产品线 Vera/Grace/Thor/N1等CPU研发继续推进 [5] 战略与政治背景 - 英特尔近年错失移动芯片/GPU/AI投资机遇 面临AMD竞争和代工业务亏损 此次合作带动其股价盘前大涨30% [7] - 美国政府以每股20.47亿美元收购英特尔9.9%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累计资金支持超100亿美元 [9][10] - 英伟达面临芯片出口管制压力 通过投资英特尔平衡商业利益与政治压力 [11][12] 制造与架构承诺 - 英伟达维持与台积电的代工合作 同时对英特尔先进制程进行资质评估 [5] - 合作不改变英伟达ARM架构战略 双方技术拓展为并行非替代关系 [5] 财务与资源基础 - 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季度末现金及等价物达567.9亿美元 具备雄厚投资实力 [13] - 投资被评估为未来回报可观的价值型投资 [13]
【太平洋科技-每日观点&资讯】(2025-09-11)
远峰电子· 2025-09-10 19:22
行情表现 - 主板领涨公司包括二六三涨10.08%、新华都涨10.05%、三维通信涨10.04%、日海智能涨10.01%、东山精密涨10.01% [1] - 创业板领涨公司包括元道通信涨20.01%、思泉新材涨20.00%、幸福蓝海涨13.83% [1] - 科创板领涨公司包括鼎通科技涨8.36%、当虹科技涨7.29%、慧辰股份涨6.81% [1] - 活跃子行业包括SW印制电路板涨6.96%、SW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涨4.68% [1] 国内半导体进展 - 东旭集团成功完成首批半导体封装基板玻璃研制及TGV产品开发,覆盖6寸/8寸/12寸晶圆级规格及510×515mm板级产品,多项指标达国际一流水平 [1] - 奥松半导体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产业基地正式通线投产,涵盖8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量产线、晶圆快速研发线及车规级检测中心 [1] - 立昂微6英寸碳化硅基氮化镓产品通过客户验证,下半年有望出货,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大型通讯基站、高铁机车及防卫市场 [1] - JBD推出"蜂鸟Ⅱ"彩色光引擎,体积0.2立方厘米,为AR眼镜提供全彩显示并释放AI+AR交互潜力 [1] 公司资本动作 - 中熔电气以98,060,880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70元(含税) [3] - 三维通信股东解除质押130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24.33%,占总股本1.60% [3] - 聚灿光电因注销32,831,660股回购股份,总股本由971,746,804股减至938,915,144股,股东孙永杰持股比例被动由11.93%增至12.34% [3] - 生益科技高管减持后,曾红慧持股0.0729%、唐芙云持股0.0288%、曾耀德持股0.0864% [3] 海外动态与市场趋势 - 苹果发布iPhone 17系列包括iPhone Air,采用超瓷晶面板2且抗刮划能力提升3倍,搭载A19 Pro、N1和C1X芯片 [3] - 闪迪宣布所有渠道和消费者产品价格上调10%以上,9月5日后新订单执行新价格 [3] - Micro LED渗透率加速提升,Garmin Fenix 8 Pro智能手表及Sony Honda Afeela 30吋车用显示将采用,预计2029年芯片市场产值达4.61亿美元 [3] - 日本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1%,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3]
苹果自研WiFi芯片,正式发布
半导体芯闻· 2025-09-10 18:11
自研芯片技术突破 - 公司发布三类自研芯片:WiFi&蓝牙芯片N1、基带芯片C1X和手机芯片A19系列,实现iPhone Air设计并提升能效 [1] - A19 Pro配备6核CPU(4能效核心+2性能核心)和5核GPU,CPU为智能手机中最快,GPU峰值计算能力比上一代提升高达3倍 [5][11] - 每个GPU核心内置神经加速器,支持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和MetalFX升级,专为驱动设备端生成式AI模型优化 [5][11] 无线通信芯片性能 - N1芯片支持Wi-Fi 7、蓝牙6和Thread技术,提升个人热点和隔空投送等功能性能及可靠性 [11][20] - C1X基带芯片速度比C1提升最高2倍,相同蜂窝技术下比iPhone 16 Pro的高通调制解调器更快,整体功耗降低30% [11][24] - C1X支持低于6GHz的5G和4G LTE网络,但未支持毫米波技术;iPhone 17系列仍采用高通调制解调器 [22][24] 产品性能与散热系统 - iPhone 17 Pro系列配备6核GPU,持续性能比上一代提升40%,结合均热板散热系统实现MacBook Pro级别性能 [16][17] - 铝合金一体式机身散热性能比iPhone 15 Pro/16 Pro的钛金属高出20倍,通过去离子水均热板传导热量 [18] - A19 Pro与16核神经引擎协同工作,为AAA级游戏和AI模型提供动力,支持更高帧率和图形处理 [18] 战略与产业影响 - 自研芯片替代博通等第三方组件,避免向高通支付费用,同时提升产品功能集成度和效率 [27][28] - 公司计划未来将调制解调器与处理器整合至单芯片,但目前仍需数年时间实现 [27] - 新品线包括iPhone 17系列、iPhone Air、AirPods Pro 3及Apple Watch多款产品,操作系统升级于9月15日发布 [27]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机器人量产已跑通,四季度开启出海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6:22
公司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本体、机器人仿生及具身操作系统研发 [1] - 产品N1从概念设计到完成装配测试仅用1个月时间,实现双足行走稳定性测试 [1] - 2024年8月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金浦资本领投,多家机构跟投,累计已完成六轮融资 [1] - 2024年为量产周期,5月寻找量产场地,6月搬入车间,7月实现批量出货 [2] - 2024年4月公司人形机器人N2在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获亚军 [2] - 计划2024年Q3完成量产流程,Q4及2025年启动出海业务,初期采用代理商模式覆盖欧美、东南亚及沙特等市场 [3] 产品与技术 - 最新仿生机器人"小诺"配备仿生皮肤和高精度执行器,可模拟多种复杂表情 [3] - "小诺"集成大语言模型,支持表情语音同步、性格设定及多语言交流 [3] - 公司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案,助力量产快速起量 [2] - 行业面临模型技术未完全收敛问题,VLA等模型架构尚不清晰,数据采集量不足 [4] 行业趋势 - 机器人行业融资重点从Demo演示转向实际应用场景 [1] - 2025年被市场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供应链尚不成熟,主机厂需自主研发 [2] - 上游供应链面临爆单压力,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调整产线转产机器人部件 [3] - 当前机器人仅能在特定场景替代劳动力,无法实现通用性替代 [3] - 国内外机器人应用场景趋同,教育科研、文旅商演等领域需求旺盛 [3]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物理世界数据匮乏瓶颈,需持续迭代模型和积累数据 [4]
马斯克宣称2028年实现“全脑接口”计划,他能解码人类意识吗?
第一财经· 2025-06-29 14:21
Neuralink的全脑脑机接口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8年实现人类大脑与AI的全面集成,达到意识层面的互联 [1] - 全脑接口是一个通用的大脑信息输入输出平台,能实现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的高带宽连接 [1] - 公司布局了三款产品:运动解码产品Telepathy、视觉编码产品Blindsight和深度设备Deep [1] - Deep设备预计在2028年达到1万个电极通道,可访问大脑任何区域 [1] 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 已展示7名植入N1设备患者的表现,四肢瘫痪者可通过意念控制计算机光标 [2] - 运动解码产品Telepathy主要针对脊髓损伤、渐冻症或中风导致的运动障碍 [1][2] - 视觉编码产品Blindsight旨在帮助失明患者恢复视觉能力 [1] - 7例志愿者均为渐冻症或高位截瘫患者,整体效果安全有效 [2] 技术路线与行业观点 - 公司技术路线持续聚焦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高带宽链接 [2] - 行业专家认为目前技术仅能实现大脑局部解码,无法解决意识本质问题 [3] - 预计2028年可实现更高准确率的运动解码和语言解码,但高级认知能力读写需到2035-2045年 [3] - 当前技术主要集中应用于临床问题解决,更前沿应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 [3][4] 行业发展阶段 - 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需要长时间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4] - 更通用的脑机接口技术远未达到真正爆发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