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VLink Fusion
icon
搜索文档
这一战,谷歌准备了十年
36氪· 2025-09-15 18:06
9月3日,一则消息在科技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谷歌开始对外出售TPU了。 据报道,谷歌近期已在接触那些主要租赁英伟达芯片的小型云服务提供商,敦促他们在其数据中心也托 管谷歌自家的AI处理器,也就是TPU。 谷歌已与至少一家云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伦敦的Fluidstack——达成协议,将在纽约的一个数据中 心部署其TPU。 谷歌的努力不止于此。据报道,该公司还向其他以英伟达为核心的服务商寻求类似的合作,其中包括正 在为OpenAI建造数据中心的Crusoe,以及向微软租赁芯片并与OpenAI签有供应合同的英伟达"亲儿 子"CoreWeave。 9月9日,花旗分析师因TPU竞争加剧将英伟达目标价下调至200美元,预计2026年GPU销售额将因此减 少约120亿美元。 01TPU,AI计算的最优解? 早在2006年,谷歌的内部就讨论过在自家的数据中心中部署GPU、FPGA或ASIC的可能性。不过,当时 只有少数应用程序能够在这些特殊硬件上运行,而谷歌大型数据中心的过剩算力也完全够它们使用了。 因此,部署特殊硬件的计划被搁置。 然而,到了2013年,谷歌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们每天使用语音搜索并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进行3分 ...
英伟达财报公布前的财报前瞻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8-28 10:02
英伟达财务表现预测 - 预计营收同比增长52% 环比增长4% [5] - 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 但较去年有所回落 [5] - 数据中心业务贡献约88%总营收 增速与整体营收基本一致 [5] 业务板块发展态势 - 数据中心网络业务持续增长 因开放NVLink Fusion支持半定制计算系统 [5] - 汽车与机器人计算解决方案保持显著增长 但基数相对较小 [5] - 汽车垂直行业成为重要增量领域 引入高算力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5] 地缘政治影响因素 - 中美出口协议缓解可触达市场萎缩压力 [5]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科技市场之一 带来每年数百亿美元级半导体机会 [5] - 超大规模云厂商与主权资本资本开支未放缓 持续构建AI基础设施 [5] 市场需求前景 - AI服务器在计算 存储与网络解决方案等关键组件存在巨大需求 [5] - 科技冷战推动各经济体大规模建设AI基础设施 [5] - 终端市场变现尚未大规模落地 但上游投资保持强劲 [5]
美股AI巨头&季报:值得关注的产业变化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美国AI行业、美国股票市场 - **公司**:英伟达(NVIDIA)、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OpenAI、苹果(Apple)、Snowflake、Autodesk、Workday、Intuent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英伟达(NVIDIA) - **核心观点**:NVLink Fusion产品及布局适应大客户定制需求,拓展业务空间,但大集群发展受供需影响,预计年底前有新大集群出现 [2][4][9] - **论据**: - NVLink从2016年的1.0发展到现在的5.0,基于Transformer架构开发了H系列芯片,NVLink Fusion提供两种定制解决方案,满足大客户定制需求并扩大加速计算范围 [2][3][4] - 与Marvel等合作,拓展合作伙伴群体,使产品多元化,但与Boston无法合作 [5][9] - 大集群发展因需求端变化和供应端限制而放缓,GB200和GB300低交付影响大集群进度,但预计年底前第三季度末会有至少50万张卡的新大集群用于模型训练 [8][9] 微软(Microsoft) - **核心观点**:Build大会以Agents为核心,提出AgentWeb概念,但其模型可靠性不如谷歌,与OpenAI关系破裂 [10][13][15] - **论据**: - 今年Build大会以Agents为核心,提出AgentWeb概念,预计明年会有相关成果出现 [10] - 过去一个季度生成的token数量约为100万,远低于谷歌每月处理的48亿token,模型方面不如谷歌可靠,且与OpenAI关系破裂 [11][15] 谷歌(Google) - **核心观点**:在AI领域领导地位强,商业变现表现较好,Gemini模型强大,AI模式和token处理能力值得关注 [12][13][15] - **论据**: - 从2014 - 2017年收购DeepMind开始确立AI领导地位,此次I/O大会基于大模型Gemini布局全面,涵盖基础模型、开发框架、芯片等,领导全球模型发展 [12][15] - 每月处理token量约48亿,是微软的约五倍,C端流量大,在AI商业化方面表现优于微软和亚马逊 [15] - 采用AI模式改变搜索交互方式,对AI生态有重要意义 [13] OpenAI - **核心观点**:收购I.O.公司引入Jony I设计硬件产品,有望争夺下一代互联网入口,但流量与谷歌、Meta相比不占优势 [17][20][21] - **论据**: - 花费65亿美元收购I.O.公司,引入曾参与设计苹果多款产品的Jony I设计硬件产品,预计2026 - 2027年推出,显示其对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重视 [17][18][20] - 流量约50 - 60亿,低于谷歌、Meta的30 - 50亿,收购可能是为了争夺下一代互联网流量入口 [21] Cloud4 - **核心观点**:模型能力强大,在任务执行时间和复杂性上有显著提升,为未来Agent发展提供思路 [23][27][28] - **论据**: - Opus 4、Sonic 4等产品在复杂任务、编码等方面表现出色,MADNESS在海外受欢迎,证明其模型能力 [24][28] - 任务执行时间从之前的40分钟提升到7小时,且有进一步延长的潜力,显示任务执行复杂性的飞跃 [26][27] - 提出未来Agent发展需结合上下文、长运行执行和合作等思路,强调与传统AI Agent的区别 [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行业发展节奏**:今年会从单Agent发展到多Agent,明年出现Agent平台,后续Agent间协议统一并建立网络,平台间存在竞争 [31] - **美国上市公司表现**:Snowflake表现超预期,股价上涨13 - 14点;Workday表现超预期,股价上涨12点;Autodesk与AI关联不大 [30]
Can NVIDIA's End-to-End Stack Keep Driving Networking Revenues?
ZACKS· 2025-07-15 22:12
公司业务表现 - 英伟达网络业务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实现64%的环比增长,收入达50亿美元,主要受AI工厂建设和超大规模企业构建大型AI集群的需求推动 [2] - NVLink互联技术提供比PCIe Gen 5高14倍的带宽,支持单机架内大规模数据吞吐 [3] - NVLink产品在最近一个季度的出货量超过10亿美元,新产品NVLink Fusion吸引了更多定制芯片厂商和CPU供应商加入生态系统 [4] 产品与技术 - 以太网平台Spectrum-X年化收入预计超过80亿美元,已被微软、Meta、Oracle和谷歌云部署用于低延迟、高利用率的AI网络流量处理 [5] - 公司提供包括芯片、交换机、互连和软件在内的全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高效扩展AI工作负载 [3] - 随着AI工作负载复杂性和互联性提升,英伟达端到端技术栈使扩展更便捷且成本更低 [6] 市场竞争格局 - 博通通过定制网络芯片和高速互连服务云提供商,但在AI基础设施领域缺乏类似英伟达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8] - Marvell Technology专注于数据中心连接,推出针对AI和云工作负载的产品,但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弱于英伟达 [9] 财务与估值 - 2026财年网络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57.7%至205亿美元 [6] - 公司当前远期市盈率为33.81倍,高于行业平均的27.39倍 [12] - 2026财年和2027财年每股收益共识预期分别同比增长41.8%和31.9%,其中2026年预期在过去30天被下调,2027年预期同期上调 [14] 股价表现 - 年内股价上涨22.2%,跑赢Zacks计算机与科技板块7.4%的涨幅 [10]
四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反击「去英伟达化」|氪金·硬科技
36氪· 2025-07-15 18:14
英伟达市值突破与AI芯片竞争格局 - 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从1万亿美元到4万亿美元仅用两年多时间[4] - 英伟达的市值增长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快的案例之一,印证了AI时代"算力为王"的逻辑[5] ASIC芯片的崛起与行业定位 - ASIC芯片针对具体应用定制,Meta的MTIA芯片专为社交推荐系统设计,谷歌Axion芯片用于YouTube广告投放[15] - 2025财年Q2博通AI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6%至44亿美元,预计Q3将加速至51亿美元[8] - ASIC与GPU对应AI不同阶段:GPU长于训练,ASIC长于推理,二者将共享AI市场而非替代[14][19] 云厂商自研芯片的战略动机 - 云厂商自研ASIC的核心动机是构建算法壁垒而非单纯降低成本,Meta、谷歌等通过定制芯片实现算力架构差异化[15][16] - 预计2026年Meta与微软部署ASIC后,其出货量可能超越英伟达GPU(当前ASIC仅占AI服务器市场8%-11%)[21][22] 英伟达的生态防御策略 - 英伟达推出NVLink Fusion技术,允许GPU与第三方加速器混合使用,打破硬件生态封闭性[23][25] - 分析认为计算类ASIC芯片可能通过NVLink Fusion与英伟达生态形成合作,增强后者影响力[26] - 谷歌等九家厂商发起的UALink互联标准仍在开发中,成熟度落后于英伟达NVLink[27][28] 算力需求与市场动态 - 谷歌AI推理量达480万亿token(同比增50倍),GPT周活用户从4亿增至8亿仅用两月[19] - 博通股价自4月低点接近翻番,同期英伟达涨幅74%,反映ASIC赛道增长动能[7]
Buy, Sell Or Hold Astera Labs Stock?
Forbes· 2025-07-11 18:05
股价表现与财务数据 - Astera Labs股价在周三上涨近8% 尽管缺乏具体新闻支撑这一涨幅 但投资者对该股兴趣持续增长 [2] - 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下跌约25% 但2025年Q1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40% Q2收入指引为1.7亿至1.75亿美元 环比增长约8.5% [2]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00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3.96亿美元 但净利润率仅为8.4% 低于标普500指数的11.6% [5] 业务转型与技术优势 - 公司最初提供CPU高速连接解决方案(如PCIe重定时器) 后转型为AI基础设施关键供应商 开发AI优化光模块和低延迟GPU互连技术 [3] - 与Nvidia合作开发NVLink Fusion 这是一种用于超低延迟、内存一致性GPU集群的下一代互连技术 [3] - 尽管主要客户Intel面临CPU销售下滑 但公司已扩大客户群 与包括Nvidia在内的多家AI领军企业建立合作 [3] 估值水平与现金流 - 当前股价约100美元 估值较高 市销率达31倍(标普500为3.1倍) 市现率141倍(标普500为20.9倍) [4] - 高估值部分源于强劲增长 运营现金流表现优异 达1.44亿美元 运营现金流利润率29.3% 显著高于标普500的14.9% [5] - 公司自由现金流指标显示其现金流生成能力优于净利润表现 [5]
Navitas Strengthens GaN and SiC Footprint With Major Alliances
ZACKS· 2025-07-08 22:01
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 - 公司与BrightLoop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充电器 用于重型农业运输设备 采用第三代SiC MOSFET技术提升AC/DC应用性能 [1] - 与NVIDIA合作支持800V高压直流架构开发 提升AI数据中心能效5% 降低维护成本70% 采用GaNFast和GeneSiC电源技术 [2] - 与GigaDevice建立联合实验室 整合GaNFast IC与MCU产品 推动智能高效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创新 [3] - 与Great Wall Power推出2.5kW超高功率密度DC-DC转换器 采用NV6169 GaNSense技术 满足AI计算需求并减少空间与碳排放 [4] 行业竞争动态 - Marvell Technology与NVIDIA合作整合NVLink Fusion技术 实现1.8TB/s双向带宽 并扩大与AWS的AI芯片供应协议 [5] - Texas Instruments与Delta Electronics合作开发EV车载充电方案 充电器体积缩小30% 效率达95% 并与LeddarTech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平台 [6] 股价与估值表现 - 公司股价年内上涨72.3% 远超行业14.8%和标普500指数6.3%的涨幅 [7] - 公司12个月前瞻市销率达14.5倍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7.5倍 [10] 财务预期趋势 - Zacks共识预期显示 公司每股亏损在过去60天内呈恶化趋势 当前季度至明年全年亏损预估均有所上调 [12][13]
Astera Labs: Strong Story, Weak Stock?
Forbes· 2025-06-26 18:02
公司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股价年内下跌近36% 尽管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40% 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为1.7亿至1.75亿美元 环比增长约8.5% [2] - 股价下跌原因包括投资者预期过高 以及近期内部人士抛售股票影响市场情绪 [2] 业务转型与市场定位 - 公司从提供CPU高速连接解决方案转向AI基础设施领域 新增AI优化光模块和低延迟GPU互连产品 [3] - 公司在下一代AI数据中心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客户从英特尔扩展到英伟达等AI领军企业 合作开发NVLink Fusion超低延迟GPU集群互连技术 [4] 财务数据与估值分析 - 公司市销率33.8 远高于标普500的3.1 市盈率400.8 显著高于标普500的26.9 自由现金流比率155.3 对标普500的20.9 [5] - 营收从2022年8000万美元增长至2024年3.96亿美元 净利润4100万美元 净利润率8.4% 经营性现金流1.44亿美元 现金流利润率29.3% [6] 行业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工作负载需求激增推动公司业务转型 从基础CPU互连转向AI基础设施支持 [3] - 公司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下一代GPU互连技术 显示其在AI硬件生态中的关键地位 [4]
Astera Labs' AI Infrastructure Demand Accelerates: More Upside Ahead?
ZACKS· 2025-06-23 23:50
公司定位与技术优势 - Astera Labs专注于下一代AI和云基础设施领域 凭借PCIe Gen 6解决方案(包括retimers 智能gearboxes 光学模块和结构交换机)建立先发优势 满足现代AI机架的性能需求 [2] - Leo CXL产品系列针对数据中心CPU采用CXL 2 0和3 0标准的内存扩展需求 同时支持AI和通用计算工作负载 [2] - 通过UALink 1 0(2025年推出)和NVLink Fusion技术布局 计划2026年商业化解决方案 为AI加速器提供可扩展的开放互连 创造数十亿美元市场机会 [3] 市场竞争格局 - Marvell Technology在数据中心互连领域具有多样化优势 包括定制ASIC和800G光学解决方案 但在AI系统可观测性和集群管理方面弱于Astera Labs的COSMOS软硬件集成方案 [4] - Broadcom在PCIe交换机和网络硅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但产品多为组件级 缺乏针对AI机架部署的定制化能力 而Astera Labs专注于AI专用互操作子系统 [5] 财务表现与估值 - 过去三个月股价上涨26 2% 远超行业(10 2%)和板块(7 5%)涨幅 同期标普500指数仅上涨3 6% [6][8] - 当前12个月前瞻市销率为19 19倍 低于一年中位数19 86倍 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9] 战略合作与增长路径 - 与NVIDIA深化合作 将NVLink Fusion整合至智能连接平台 为GPU集群提供低延迟内存一致性链接 支撑下一代大语言模型和AI代理模型开发 [3] - UALink和CXL技术商业化将推动未来增长 形成与现有PCIe Gen 6解决方案的协同效应 [3][8]
Ethernet跟InfiniBand的占有率越差越大
傅里叶的猫· 2025-06-21 20:33
Broadcom Tomahawk 6交换芯片 - 采用3纳米工艺技术,配备200G SerDes,支持102.4Tbps交换容量,是主流以太网芯片(51.2Tbps)的两倍[2] - 通过CPO技术集成光学引擎与交换硅芯片,优化功耗、延迟和TCO,单芯片价值低于2万美元[2] - 在Scale-out架构中可连接10万个XPU,减少67%光学模块和物理连接,Scale-up架构单芯片支持512个XPU单跳连接[3] - 认知路由2.0技术针对AI工作负载优化,集成全局负载均衡和动态拥塞控制功能[3] - 推动1.6T光学模块和DCI需求增长,加速CPO价值链商业化进程[4] AI网络架构技术对比 - Scale-out网络以InfiniBand和以太网Clos拓扑为主,InfiniBand因NVIDIA GPU优势初期占据主导[5][6] - Scale-up网络技术包括NVLink、UALink、SUE和Infinity Fabric,NVLink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领先[8] - 以太网通过UEC联盟推出超以太网协议,支持多路径传输和微秒级延迟,800G标准化提升竞争力[6] - InfiniBand XDR标准支持800Gb/s单端口带宽,功耗较NDR降低30%,NVIDIA Quantum-X CPO交换机基于此标准[7] - 谷歌自研OCS技术实现30%吞吐量提升和40%功耗降低,提供新型网络范式[7] 全球交换机市场趋势 - 2023-2028年OCS硬件销售CAGR达32%,超过以太网(14%)和InfiniBand(24%)交换机[10] - 云服务商将占2027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销售的60%,推动800Gbps超越400Gbps[11] - 中国2024年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增长23.3%,200/400G设备收入增长132%[11] - 白盒交换机受云服务商青睐,Arista 2024年上半年市场份额首超思科达13%[11] - CPO交换机渗透率预计从2025年1%提升至2030年20%,市场规模2030年达128.77亿美元[12] Ethernet与InfiniBand竞争格局 - 全球超级计算机中78%采用RoCE以太网,65%使用InfiniBand,存在应用重叠[13] - 2022-2024年InfiniBand因NVIDIA GPU统治成为AI网络首选,以太网份额短期下滑[16] - 以太网凭借UEC协议和800G标准化重获动能,InfiniBand在可靠性上保持不可替代性[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