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er S1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23
行业订单动态 - 近期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披露大额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 [1] -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 [2] - 10月,优必选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松延动力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2] -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2] 主要应用场景 - 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此外还有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2] - 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 [3] - 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3] - 优必选今年有多笔订单来自车企,例如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3] - 宇树科技的订单以B端为主,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企业方面涵盖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 [3] 当前发展阶段与核心目标 - 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1] -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1] - 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4] - 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作业数据反哺给模型、硬件进行迭代优化,就能构筑护城河 [5] 技术路径与形态争议 - 工厂是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形态,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 [4] - 轮式机器人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轮式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 [5] - 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其续航长、稳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机器人则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 [5]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要跨越 [6] - 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 [6] - 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对精度、力矩、寿命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鸿沟 [6] - 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带来挑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 [6] -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瓶颈是场景的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场景也导致行业缺乏数据迭代支撑,产品迭代速度慢,无法完成商业闭环 [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需提升精细操作能力,涵盖抓取等基础技能及识别定位能力;产线对效率要求严苛,机器人速度达标的难度极大 [7] - 特斯拉Optimus因手部技术瓶颈,可能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设计定型发布时间延期至明年 [6] - 优必选指出数据、模型适配与产线效率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的瓶颈 [6]
再获亿元大单,优必选股价大涨8%,上半年仍亏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6:01
股价表现与近期催化剂 - 10月20日公司股价涨超8% 报133港元/股 总市值达627.67亿港元 录得10月以来最大涨幅 [1] - 股价上涨主要催化剂为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 订单金额达1.26亿元 [1] - 此次中标项目计划于合同签署后于2025年内完成交付 采购内容涵盖最新款可自主换电的全自主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1] 订单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近期连续获得大额订单 包括9月3日宣布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 [1] - 截至文档日期 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其中工业人形机器人总订单金额已逼近4.3亿元 [2][4] - 2.5亿元的合同是截至公告日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合同 以Walker S2为主 计划于今年内启动交付 [1] - 公司2025年计划量产1000台人形机器人 被券商视为商业化拐点临近 [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Walker S2是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 为全球首个实现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 [2] - 其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拥有三大核心亮点:原创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 标准化电池仓快换技术 双臂协同精准换电技术 [2] - 公司已形成较领先的产品矩阵 包括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 WalkerS2和商用人形机器人WalkerC [4] - 公司在极氪工厂落地全球首例多机器人协同作业 并与居然智家展开深度合作 逐步推动“硬件+大脑+运营”生态闭环 [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3.05亿元 同比增长23.65% 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1.24亿元 [3] - 2024年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约3500万元 全年交付人形机器人10台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21亿元 同比增长27.55% 归母净利润亏损4.14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16亿元有所收窄 [3] 产能与供应链准备 - 公司供应链 制造 质量 测试等团队正全力以赴扩大与提升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产能 [2] - 扩产旨在满足2025年公司人形机器人爆发式的市场需求 完成规模化订单批量交付元年的重要任务 [2] 行业前景与产业链动态 - 券商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41亿元 27.50亿元 36.27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48.69% 41.67% 31.90% [4] - 在国内外人形机器人龙头公司的共同推动下 行业有望在明年进入量产阶段 [4] - 国内机器人零部件厂商已投资布局海外产能 如拓普集团 三花智控 恒立液压均在墨西哥等地设厂 产业链受贸易摩擦冲击的不确定性下降 [4]
优必选再获3200万元采购大单
证券日报· 2025-10-15 23:48
公司近期订单动态 - 公司与某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签署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总金额超3200万元,产品以最新款Walker S2为主,涵盖工厂制造应用并配套嵌入式数采工厂产品服务,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交付 [1] - 公司智慧物流子公司UQI优奇在9月与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价值3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交付时间预计在2025年年底前 [1] - 不包含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在内,公司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累计获得近5亿元合同额,公司计划持续扩大和提升该系列的量产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1] 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地位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并行的新阶段,在制造业、物流、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大额订单的出现是市场需求释放的重要信号 [2] - 投资机构的关注重点从偏重技术概念的早期布局,转向对量产能力与交付能力的考察,反映出行业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商业化落地阶段,规模化量产和交付能力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壁垒 [2] - 公司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和产业落地经验,构建了成熟的产品矩阵,包括Walker S1、Walker S2以及Walker C,覆盖工业与商用两大核心应用场景,为持续获取大额订单奠定基础 [2] - 财通证券研报显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实现1000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显示出对自身产能与交付能力的信心以及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的高度认可 [2]
财通证券:首予优必选(09880)“增持”评级 最新一轮配售募得约24.10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10-14 16:12
公司财务与评级展望 - 财通证券首次覆盖优必选并给予增持评级 预计2025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41亿元 27.50亿元和36.27亿元 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48.69% 41.67%和31.90% [1] - 公司2025至2027年对应的市销率分别为33倍 23倍和17倍 [1] - 公司最新一轮配售募得资金约24.10亿港元 [1] 商业化进展与成本优势 - Walker人形机器人已进入知名制造企业工厂实训 2024年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126% [1] - 公司自研伺服驱动器占整机成本约10% 通过自研使成本下降超50% 并推出国内首个纯RGB双目视觉方案以降低硬件成本与功耗 [1] - 公司在多家汽车工厂积累亿级高质量工业数据集 并迭代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推理大模型 [1] - 公司人形机器人订单展望乐观 2025年计划量产1000台 截至2025年9月工业人形机器人总订单金额已逼近4.3亿元 [2] 产品矩阵与生态战略 - 公司产品矩阵包括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Walker S2和商用人形机器人Walker C等 [2] - 公司在极氪工厂落地全球首例多机器人协同作业 并与居然智家合作 推动硬件加大脑加运营的生态闭环 [2] - 公司商业化路径规划为由单机渗透向群体智能及生态闭环演进 [2] 技术研发与行业标准 - 公司技术实现全栈自研 牵头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并完成直线关节的技术验证 [3] - 公司压力感知灵巧手已迭代至第四代 实现机器人自主换电 [3] - 公司群脑网络2.0与Co-Agent构成工业人形机器人AI双循环体系 并利用强化学习实现拟人运动控制 [3]
从Figure的10亿美金押注,看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与中国供应链的“卖铲”机遇
新浪财经· 2025-10-13 16:56
融资与市场估值 - Figure AI获得超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390亿美元,创下人形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规模新纪录 [1]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等科技巨头跟投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披露的融资规模接近42亿元 [1]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预计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7.6亿元增长至750亿元,5年内增长超过27倍 [5]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条长且复杂,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广泛应用场景 [3][4] - 下游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医疗、服务、家庭、教育、娱乐、安保、物流等几乎一切实体经济领域 [4]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具身智能”,将其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 [8] - 中央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设定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实现批量生产等目标 [8] - 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均出台了相应的地方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以推动产业发展 [8] 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落地 - Figure的Helix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采用“系统1+系统2”双架构,实现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控制的深度融合 [9] - 国内“贡嘎一号”和宇树科技Unitree G1在轻量化设计和结构创新上成果突出 [9] - Figure与宝马签署商业协议,将机器人引入汽车生产 [9] - 优必选Walker S1进入比亚迪、东风柳汽等车企工厂实训,完成全球首例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效率提升30% [9] - 小鹏汽车Iron机器人参与车型组装实训,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 [10] 成本下降趋势 - 国内车企依托成熟汽车供应链实现硬件复用降本,广汽GoMate核心部件自研率达100%,成本较海外竞品低20% [10] - 小鹏汽车目标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12万元以下 [10] - 宇树科技Unitree G1以9.9万元低价策略打开消费级市场 [10] 产业链价值分布与投资逻辑 - 人形机器人价值高度集中于上游核心零部件,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三大执行器占主要零部件价值量的73% [14] - 国产核心零部件展现出显著成本优势,主要部件与国外相比有60%-70%的成本优势 [18] - 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CNI)近一年涨幅接近100%,相对同期上证指数有64.95%的超额收益 [23] - 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包括双环传动、绿的谐波、拓普集团、鸣志电器、汇川技术等上游核心零部件公司 [21][22][23] - 跟踪该指数的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近20个交易日累计资金净流入超54.68亿元 [26]
2025人形机器人报告:国产人形机器人多维共振应用场景落地加速
搜狐财经· 2025-10-12 20:13
核心观点 - 2025年成为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产业在政策、技术和资本多重驱动下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商业化落地,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多场景应用破冰,未来5-10年有望重塑产业生态并成为重要增长极 [1] 政策支持 - 中央层面2023年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目标:2025年建立创新体系并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产业链供应链,长期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2] - 地方政策差异化布局,东部地区如北京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基金、深圳给予15%企业所得税优惠、上海提供最高30%研发补贴;中西部重庆设立5亿元联合创新基金推动国产替代,成都通过产业园区降低成本 [2] - 全国及区域性产业联盟加速资源整合,如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联盟推动智慧社区清洁方案落地,长三角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核心部件国产替代白皮书 [2] 资本投入 - 2025年1-7月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达108次,金额超153.5亿元,早期项目(天使轮、Pre-A轮等)占比超70%,聚焦本体研发、具身大模型及核心零部件 [3] - 科技巨头如美团战略投资宇树科技,联想入股星动纪元;北京、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设立2亿至100亿元专项基金,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 [3] - 资本加持下头部企业加速产能爬坡,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完成小批量交付,2025年多家企业预计销量超千台 [3] 产业供给格局 - 车企凭借自动驾驶技术复用与供应链协同快速落地:小鹏Iron机器人进入广州工厂参与车型组装实训,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广汽GoMate机器人核心部件自研率100%,成本较海外竞品低20%;小米CyberOne进入产线测试 [4] - 科技企业聚焦“大脑”能力构建:百度文心大模型提升优必选Walker S1复杂任务规划效率,华为盘古大模型与乐聚机器人推进鸿蒙系统适配,腾讯投资智元机器人并开放微信生态接口 [4] - 初创企业技术聚焦快速迭代: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等车企工厂完成多机协同作业,2025年二季度启动500台交付;智元机器人2024年下线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宇树科技Unitree G1售价仅9.9万元,首批订单售罄 [5] 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领域已在汽车总装线、3C电子柔性制造中承担质检、装配等任务,优必选Walker S1效率较人工提升30%;医疗领域傅利叶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商业服务领域银河通用与美团合作智慧药房,2025年计划全国建设100余家 [6] - 家庭服务处于试点阶段,腾讯、小米通过生态整合布局家务协助、老人陪护等功能;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推动产品从“能用”向“好用”跨越,如宇树科技G1采用碳纤维-铝合金复合关节实现轻量化 [6]
专访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人形机器人量产不是数字堆积,而是技术、需求与成本的平衡
机器人圈· 2025-09-03 17:09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15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1% [1] - 科技巨头包括微软 英伟达 亚马逊 OpenAI 软银通过投资或研发加速入局 [1] - 特斯拉Optimus 波士顿动力Atlas Figure AI Figure02 以及中国智元机器人 宇树科技 优必选展开全球竞赛 [1] 优必选公司发展 - 优必选于2023年12月29日港股挂牌上市 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2025年订单和交付端突破 产业化进程提速 [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 同比增长27.5% 毛利2.17亿元 同比增长17.3% 期内亏损4.4亿元 但同比减亏18.5% [8] - 公司计划2025年产能达1000台 交付数百台 2026年目标交付数千台 2027年力争实现万台级交付 [7] 技术演进方向 - 人形机器人正从"单机自主"迈向"群体智能" 成为未来工业场景演进核心方向 [1][4] - 优必选推出智能体技术Co-Agent 实现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 包括协同搬运 分拣 操作 质检 仿真环境下支持千台机器人并发 [4] - 针对工业落地进行多项改进 包括自主换电技术解决续航焦虑 RGB双目视觉提升环境适应性 52自由度仿生躯体实现15公斤负载搬运 [5] 工业应用与实训成果 - 优必选与东风柳汽 吉利汽车 一汽大众 奥迪 比亚迪 北汽新能源 富士康 顺丰合作 推动Walker S系列进入工厂实训 [3] - 在比亚迪工厂Walker S1实训效率提升100% 稳定性提升30% 在富士康完成第一阶段物流搬运任务 [5] - 通过实训优化关节稳定性 电池续航 软件系统稳定性 定位导航 运动控制 解决工业场景算法和软件稳定性难题 [5] 量产挑战与行业进程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但量产存在硬件难题包括关节电机过热 灵巧手载重不足 电池续航不足 [7] - 特斯拉Optimus原定2025年5000台量产目标可能延期 行业高速发展期可能需等到2026或2028年 [7] - 量产需平衡技术 需求与成本 找到合适应用场景让客户买单才能实现闭环 盈利仍是全行业难题 [8] 未来发展规划 - 人形机器人发展分三步走:首先工业场景辅助产线工人 其次商业场景落地 最后家庭陪伴应用 [9] - 公司现阶段最关注推动人形机器人更快交付和应用落地 而非盈亏平衡 相信伴随单机成本下降盈亏平衡是必然结果 [9] - 家庭级应用从技术与成本角度仍需较长时间成熟 [9]
优必选(09880):公司深度研究:从WalkerS1到未来,人形机器人PK的是什么?
国海证券· 2025-09-01 14:54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基于公司四大下游场景持续发力及营收增长预期 [2][10] 核心观点 - 优必选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 通过全栈式技术能力与多元化场景布局实现技术与商业化双轮驱动 [5][6][8] - 行业处于政策与需求共振风口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00亿美元 中国占50亿美元 [6][66] - 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6月底有效专利2450余项) 研发投入占比超30% [7][8][46]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0财年7.40亿元增至2024财年13.05亿元 年复合增速15.2% 消费级机器人业务2024财年收入4.77亿元(占比36.5%)成为最大收入来源 [5][35][38] - 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但收窄 2024财年亏损同比减少8.3% 经营现金流净流出从2023财年-10.00亿元改善至2024财年-8.84亿元 [5][39][40] - 产品覆盖教育(2024财年收入占比27.8%)、物流(24.7%)、工业及消费四大场景 Walker S系列获超500台车企意向订单 [5][23][24][25][28] 技术研发实力 - 研发投入2024年达4.78亿元(占收入36.6%) 拥有伺服驱动、运动控制、ROSA 2.0操作系统等全栈技术 [7][8][47][50] - 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全球第一 发明专利占比近60% 在美国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59项位列全球第二 [46][47] - 6大研发项目明确推进 其中110.3百万港元专项投入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升级 [8] 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人形机器人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200亿美元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缺口2025年达3000万(缺口率48%)驱动需求 [6][28][66] - 竞争格局由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国际企业主导硬件技术 国内企业在硬件制造和零部件领域具备成本优势 [63][67] - 政策强力支持 国家层面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 地方如浙江提出2027年产业规模200亿元目标 [61][62] 商业化进展 - 工业场景突破:Walker S1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 实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L4无人物流车协同方案 [27][28] - 重大订单突破:2025年7月中标觅亿9051万元采购订单 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订单 [5] - 战略合作拓展:与居然智家达成万台级合作 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车企建立实训合作 [8][41]
机器人再进阶 具身智能未来已来
北京晚报· 2025-08-15 16:59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220家企业1569件产品并发布123款新产品 行业呈现产品集中展示和新品密集发布特点 [1] - 机器人产业从机械手臂向具身智能进阶 应用场景从舞台扩展至街头 赛场 物流仓库和饮品吧台 体现产业化落地加速趋势 [1] - 具身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明确发展方向 企业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技术 [1] 宇树科技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展出G1格斗款人形机器人 搭载动态平衡算法 可完成出拳 高踢腿等高难度动作并具备自主起身能力 [2] - 全新发布R1人形机器人支持打拳 跑步等复杂动作 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 [2] - EDU版本提供软硬件接口 为开发者和科研机构提供二次开发空间 加速教育 服务等领域商业化进程 [2] - 公司认为行业处于早期阶段 当前聚焦科研教育 服务展示和简单工业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3] 智平方商业化应用 - "爱宝"机器人具备模拟工厂码垛 饮品制作和乐器演奏能力 搭载自研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OVLA [3] - 采用快慢双系统设计 实现思考与反应分工 能理解指令意图而非机械执行预设动作 [3] - 已应用于车企工厂上下料 贴标签 无菌车间智能转运 视觉质检以及电子生产线物料分拣等真实场景 [4] - 定位为"每天都在出工"的通用劳动力 通过多场景应用提升数据多样性以优化大模型训练 [5] 傅利叶技术创新 - 发布GR-3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主打交互陪伴 通过情感化设计强化科技陪伴体验 [6][7] - 搭载自研全感交互系统 集成听觉 视觉 触觉模块 通过注意力管理机制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 [7] - 配备4麦克风阵列 结构光+RGB摄像头实现人脸识别 31个触觉传感器感知触摸 支持多种拟人姿态 [7] - 低电量时呈现疲惫模式 现场展示中表现出高度拟人化交互能力 [7] 加速进化场景迁移策略 - 展台举办AI足球赛 采用T1机器人无遥控全自主决策模式 展现运动控制与智能感知性能 [7][8] - T1和K1机型获2025 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成人组和小型组冠亚军 [8] - 通过赛事场景锻炼能力 未来可迁移至家庭和工业场景 包括物体识别和人类辨别能力 [8] - 公司目标为打造高性价比且实用的机器人产品 [8] 优必选多场景解决方案 - 展出五大人形机器人 包括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完成动态随机分拣任务 [9] - Walker S2具备0-1.8米全空间稳定搬运15公斤负载能力 支持灵活摸地 极限下蹲等高难度动作 [9] - 轮式人形机器人Cruzr S2支持全空间搬运与亚毫米级精度操作 满足多场景多任务需求 [9] - 世博会导览大使Walker C具备多语言交互 导览接待和客串主持功能 [10] - 公司认为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落地 全栈式技术布局助力商用服务 科研教育等领域 [10] 乐聚技术融合突破 - "夸父"人形机器人完成户外配送 太极表演 工业搬运等全场景任务演示 [11] - 作为5G-A人形机器人 融合5G-A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 [11] - 5G-A低时延 大带宽特性为机器人提供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支撑 [11] - 未来可进入高风险场景执行远程 实时 自主任务 产业规模化应用拐点临近 [11]
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这届机器人太 “卷”了!谁先抢到“量产门票”?
智通财经网· 2025-08-14 20:25
行业共识与趋势 - 具身智能技术正从实验室演示转向实际应用阶段 220余家机器人企业传递产业共识[1] - 行业从技术竞赛转向场景竞赛 商业化落地成为关键竞争焦点[4][7] 企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 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69.75%市场份额 2024年交付1500台人形机器人 产品生态覆盖消费级 工业级和教育版多元场景[2] - 智元机器人获得富临精工千万级订单 96台轮式通用机器人将部署汽车工厂 实现智能制造场景首次规模化落地[2] - 优必选在工业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向东风柳汽工厂部署20台Walker S1 获得觅亿汽车近1亿元项目 创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采购订单[2] - 优必选在商用服务领域与居然智家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采购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并推广销售1万台[2] - 宇树和智元共同赢得中国移动旗下公司超1亿元订单[2] 极智嘉战略布局 - 极智嘉成立具身智能子公司 以物流场景积累为基础 连续6年保持全球AMR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占率第一[4] - 公司2024年营收24亿元 业务覆盖40余国 服务超800家客户 拥有成熟的全球化渠道与场景资源[4] - 技术层面具备全栈AI技术架构 包括全球首个AMR机器人通用技术平台和ALL in one软件系统平台[4] - 截至2024年底拥有1867项专利 研发人员占比41% 在机器人感知和多智能体协同领域技术积累深厚[4] 财务表现与资本市场认可 - 极智嘉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7%-32% 经调整亏损净额收窄90%-95%[5] - 招银国际给予最高目标价26.7港元 中信证券 德意志银行给予买入评级 摩根士丹利给予增持评级[5] - 资本市场多家顶级机构一致看好 认为标杆客户 商业化场景和研发积累构成核心优势[5] 行业挑战与发展前景 - 商业化进程面临硬件成本 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挑战 核心瓶颈在于具身智能模型未达突破临界点[8] - 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协同优势将成为产业爆发期竞争关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