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科研人员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新核素铝-20
科技日报· 2025-08-05 09:15
原子核奇特衰变研究进展 - 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新核素铝-20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 [1] - 目前已知3300多种核素中不足300种为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稳定核素其余均为不稳定核素 [1] - 常见衰变模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γ跃迁以及裂变等 [1] -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陆续发现单质子放射性双质子放射性以及三质子四质子乃至五质子发射等奇特衰变模式 [1] 铝-20三质子发射实验发现 - 科研人员基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的碎片分离器装置利用飞行中衰变实验技术测量了铝-20衰变产物 [2] - 铝-20位于质子滴线外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铝同位素少7个中子是实验上发现的最轻铝同位素 [2] - 铝-20基态通过级联的质子—双质子发射的两步过程进行衰变中间态镁-19基态具有双质子放射性 [2] - 铝-20是实验上发现的首例具有"子核"双质子放射性的三质子发射核 [2] 同位旋对称性研究 - 研究团队利用伽莫夫壳模型和伽莫夫耦合道方法开展理论计算再现了铝-20衰变能并预言其基态自旋宇称 [2] - 研究表明铝-20与氮-20这对镜像核体系中存在同位旋对称性破缺 [2] - 同位旋对称性是核物理基本原理镜像原子核应具有相同能级结构 [2]
【科技日报】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8-05 09:15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PCE,实现从几千到几百万碱基级别的大片段DNA精准操控 [1] - 该技术突破现有CRISPR等工具在效率、尺度、精准性及类型多样性上的局限 [1] - PCE技术成功完成插入18800碱基对、替换5000碱基对、倒转1200万碱基对染色体片段、删除400万碱基对染色体片段及移动整条染色体等复杂操作 [1] 技术应用案例 - 在水稻中精准倒转315000碱基对DNA片段,培育出抗除草剂水稻种质 [2] - 技术可实现多基因叠加和基因组结构操控,为作物改良和遗传疾病治疗提供新路径 [2] - 审稿人评价该技术为基因工程领域重大突破,在育种和基因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2] 研究发表与行业影响 - 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展现染色体水平大片段DNA操纵能力 [1] - 技术推动新型育种策略及合成生物学发展,开辟性状改良新方向 [2]
江西:航空产业不断“飞”向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05 07:45
江西航空产业整体发展 - 江西承担全国C919大型客机机体零件超25%份额 并打造大飞机核心试飞基地 [1] - 重型直升机项目总装落户江西 创造中国直升机发展多个第一 [1] - 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推动产业持续突破 [1] - 2024年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西为重要参与方 [4] 景德镇试点改革成果 - 景德镇被确定为江西航空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试点城市 [1] - 航空小镇规划用地12平方公里 集聚昌飞 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龙头企业 [2] - 新引进亚钛航空 盛世天翼航空等无人机整机企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最高支持500万元 [3] - 制定14项实施细则 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全流程体系 [3] 产业链协同布局 - 南昌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 现重点发展航空装备产业集群 [4] - 投资兴建南昌航空城 瑶湖机场 适航审定中心等重大产业平台 [4] - 配套商遍布长三角 深度融入大飞机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体系 [4] - 形成"南昌 景德镇双核+九江 吉安等多点支撑"空间格局 [5] 产业规模与目标 - 全省拥有航空企事业单位297家 其中整机制造及配套单位191家 [5] - 聚焦教练机 直升机 民机 无人机细分领域 发展"四位一体"产业体系 [5] - 目标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2500亿元 [5]
新型光敏晶体管可模拟神经细胞功能 有望用于光学传感器与脑机接口领域
科技日报· 2025-08-05 07:40
技术突破 -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成功研制出创新型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OPECT) [1] - 该装置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并模拟大脑神经细胞的运作机制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杂志 标志着神经形态电子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1] 材料特性 - 选用经光敏分子修饰的PEDOT:PSS导电聚合物作为核心材料 [2] - 该材料具有优异导电性 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 [2] - 能在人体正常温度下稳定工作 完美契合电子设备与生物组织的接合需求 [2] 应用前景 - 可作为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及脑机接口的核心组件 [1] - 有望用于视觉假体等医疗设备与神经组织的交互界面 [1] - 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2] 技术优势 - 新材料性能可被精准调控 兼具高光敏感性和信号传输稳定性 [1] - 具有功耗低 适应性强的显著优势 [1] - 已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材料与神经组织的相容性 [2]
无人机“上岗” 筑牢科技防汛屏障
科技日报· 2025-08-05 07:40
无人机防汛巡查应用 - 八达岭低空公司利用无人机巢及应急小队协同作业方式助力北京延庆区防汛巡查 [1] - 团队部署25座无人机巢覆盖张山营镇后黑龙庙、延庆镇水产服务中心、白河堡水库等重点区域 [1] - 派出两组无人机应急小队配合康庄镇、张山营镇执法队进行官厅水库北京市界内南北两岸巡查 [1] 无人机巡查技术细节 - 25座无人机巢部署在延庆区18个街乡镇重点区域 可通过"日历"形式管理飞行计划或远程操控执行任务 [2] - 无人机巡查系统发现异常后立即生成详细报告并同步回传至属地指挥中心 [2] - 8月2日至3日无人机巢飞行21架次共8小时 应急小队飞行41架次共16小时 [2] 巡查成果 - 通过无人机巡查共发现24处可能存在的灾后隐患 [2] - 所有问题点位影像及坐标信息均已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部门处置 [2] - 高清镜头可清晰监测水位变化等关键信息 [1]
科研人员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新核素铝-20
科技日报· 2025-08-05 07:39
研究突破 - 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新核素铝-20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1] - 铝-20位于质子滴线外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铝同位素少7个中子是实验上发现的最轻铝同位素[2] - 铝-20基态通过级联的质子—双质子发射的两步过程进行衰变中间态镁-19基态具有双质子放射性[2] 实验技术 - 基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的碎片分离器装置利用飞行中衰变实验技术测量衰变产物的角关联[2] - 研究团队利用伽莫夫壳模型和伽莫夫耦合道方法开展理论计算再现了铝-20衰变能并预言其基态自旋宇称[2] 理论意义 - 研究发现铝-20与镜像核氮-20间存在同位旋对称性破缺这对核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 - 奇特衰变模式为研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谱学手段[1] 历史背景 - 目前已知3300多种核素其中不足300种为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稳定核素[1] - 20世纪70年代首次观测到单质子放射性21世纪发现双质子放射性近年观测到三质子四质子乃至五质子发射现象[1]
中国能建西北院攻关燃煤发电低碳转型核心技术
科技日报· 2025-08-04 14:52
公司动态 - 中国能建西北院首次牵头承担"耦合储热的灵活高效燃煤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课题 [1] - 课题依托公司60余载燃煤发电及储热领域技术积淀 [1] - 重点解决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与高效储热耦合核心难题 [1] - 构建新型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方案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体系 [1] - 成果将直接应用于600兆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示范 [1] 项目合作 - 课题隶属于怀柔实验室牵头的"耦合储热的超超临界灵活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 [1] - 联合11家顶尖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共同承担 [1] - 项目总投资达14.48亿元 [1] 技术领域 - 聚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 [1] - 涉及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与高效储热耦合技术 [1] - 开发600兆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示范 [1]
【科技日报】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迹象
科技日报· 2025-08-04 09:13
双黑洞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双黑洞形成机制提供新线索 [1]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1日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突破性进展涉及双黑洞与超大质量黑洞组成的"三人组"系统 [1] 引力波探测背景 - 自2015年首次探测引力波以来,国际机构已记录超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多数源自双黑洞并合 [1] - 2018年韩文标团队提出"超大质量黑洞+恒星质量双黑洞"的三体系统理论,被LISA和中国空间引力波计划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1] GW190814事件分析 - 引力波事件GW190814中两黑洞质量相差近10倍,异常比例可能源于第三致密天体(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干扰 [2] - 团队通过构建含视向加速度的波形模板,首次在GW190814数据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的多普勒效应证据 [2] - 该发现表明双黑洞可能形成于复杂引力系统,而非孤立环境,对理解其演化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2]
海蛇尾全球分布与进化关系图绘出 揭示海洋生物全球连通性
科技日报· 2025-08-04 09:01
海蛇尾全球分布与进化研究 - 研究团队首次绘制出海蛇尾的全球分布与进化关系图谱,揭示深海生物间的紧密联系 [1] - 海蛇尾已在地球上生存4.8亿年,分布范围从浅海至水下3500多米的深渊 [1] - 研究分析了全球48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699份标本,这些标本来自332次科考航行 [1] 深海生物迁徙机制 - 海蛇尾通过深海洋流实现跨洋迁徙,幼体在冷水中的超长存活期是关键因素 [1] - 深海被描述为四通八达的"生物高速公路",温带深海的生物群落表现出全球关联性 [1] - 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的生物与北大西洋的"远亲"保持密切进化联系 [1] 深海生态系统特点 - 深海生态系统并非完全均质,环境变迁和地质事件仍在塑造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格局 [1] - 深海采矿和气候变化对深海生命构成威胁,研究对保护深海生物具有重要启示 [1] 博物馆藏品的价值 - 研究成果彰显了博物馆藏品的永恒价值,这些标本通过国际合作讲述地球生命的史诗 [2] - 研究为人类指引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国家医保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医保
科技日报· 2025-08-04 08:22
医保数据开放与应用 -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医保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将在全封闭可信空间供2025全国智慧医保大赛决赛团队进行模拟实操 [1] - 上海市将提供部分透明脱敏公共基础数据,参赛团队可获得高质量跨行业融合数据 [1] - 国家医保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保领域的应用,推动基金监管向"智能精准"转变 [1] 医保数据规模与价值 - 医保信息数据涵盖全国13.3亿参保人、5000万家用人单位、114万家医院药店、1.79万家药耗企业、37.6万个药品耗材的医保相关信息 [1] - 支撑全国每年约3万亿元、100亿人次医保费用的收入、支出和实时结算 [1] -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表示这些数据是全国质量最好、覆盖面最广、标准最统一的行业数据之一 [1] 智慧医保大赛创新模式 - 2025全国智慧医保大赛采用"不设赛道、只分领域"开放模式,面向医疗健康、创新药物研发、金融保险等十多个领域 [2] - 参赛者获得患者真实就医、结算、基金运行等真实数据,需考虑区域协同、政策适配等现实挑战 [2] - 首次跨区域汇集医保数据并尝试与医保以外数据跨行业融合 [2] 技术应用与数据融合 - 大赛平台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供创新应用"演练场" [2] - 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已建立"异常住院""医保药品倒卖"等大数据分析模型精准锁定违法违规行为 [1] - 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共享定点医药机构违规人员的"驾照式记分"形成监管合力 [1] 上海落地支持政策 - 在上海落地转化的项目可获得安全合规的本地医保数据验证环境和算力资源 [3] - 团队可在上海开展算法优化、模型调试等技术转化工作,并获得与在沪企业、投融资机构对接机会 [3] - 上海已组建涵盖医保、医疗、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筹备队伍,利用浦东新区可信数据空间加速项目孵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