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新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挑战零下30摄氏度严寒
科技日报· 2025-08-06 07:36
公司技术突破 -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成功下线165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为山西首台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系统 [1] - 发动机采用高性能膜电极 铂载量低至0.15克/平方厘米 系统额定点效率达44% 最高效率超60% [1] - 搭载该发动机的氢能重卡每百公里仅需消耗10公斤氢气 [1] - 采用多合一集成控制器和软硬件一体化电子电器架构 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实现电堆健康度精准监测 [1] 产品性能优势 - 发动机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30秒内完成自蓄热启动 [1] - 极端严寒环境中可实现超过500公里的稳定续航 打破低温环境对新能源汽车限制 [1] - 低温适应性、能源效率和可靠性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1] 产业应用意义 - 标志山西当地氢能产业从技术研发阶段正式迈入产业化应用新时期 [1] - 可为重卡、矿山等领域提供绿色动力支持 [1] - 为高寒地区提供可靠的零碳交通解决方案 对推动全球交通能源革命具有重要作用 [1]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完成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贯通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8-06 07:3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研项目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1] -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启动于2020年 由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团队共同承担 大连市政府资助部署 [1] - 联合团队经过5年努力攻克了光阴极电子枪 超快激光系统 全固态射频功率源 超导加速器 低温液氦系统等关键技术 [1] - 2023年上半年完成设备安装和在线独立调试 7月24日成功实现稳定出束 [1] 技术指标 - 束流测试平台已实现0.1毫安平均流强电子束流的稳定加速运行 [2] - 电子束流能量大于1亿电子伏特 单脉冲电荷量大于100皮库 重复频率为1百万赫兹 [2] - 平台稳定运行持续1小时 束流能量稳定性优于0.01%(RMS) [2] 项目意义 - 实验成功对我国开展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全球首创“一脑多态”架构跨场景集群作业人形机器人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8-06 07:32
产品发布 - 优艾智合与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首创"一脑多态"架构的跨场景集群作业人形机器人凌枢 [1] - 凌枢身高1.66米 体重40千克 配置33个自由度 具备全向移动能力并适应复杂地形环境 [1] - "一脑多态"架构实现一个机器人智能大脑适应多种机器人本体具身形态 可根据应用场景选择不同形态机器人 [1] 技术架构 - 基于MAIC"一脑多态"系统整合感知 决策 执行等核心功能 是企业持续打磨的高泛化具身智能系统 [1] - 突破工业场景结构化 标准化范式 可适应精细作业 复杂任务和高危环境等多样化需求 [1] - 该模式被认为是工业具身智能发展的必然方向 [1] 应用场景 - 深度融合半导体和能源领域场景积淀 精准契合两大行业灵巧柔性作业的严苛要求 [2] - 在半导体制造中构建智能巡检 精密辅料装填等关键环节能力矩阵 [2] - 在能源电力行业聚焦复杂环境下的巡检运维等高价值场景 [2] 商业化部署 - 凌枢将与多形态机器人一同批量化落地于智能巡检 辅料装填等关键工业环节 [2] - 加速具身智能在严苛工业场景的应用落地 支撑半导体 能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2]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8-05 17:52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PCE 实现从几千到几百万碱基级别的大片段DNA精准操控 [1] - 技术整合三项创新系统性路径 在动植物细胞中实现18800碱基对插入、5000碱基对替换、1200万碱基对倒转、400万碱基对删除及整条染色体移动 [1] - 现有CRISPR等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无法高效编辑数千至数百万碱基的大片段DNA [1] 应用成果 - 水稻实验中精准倒转31.5万碱基对DNA片段 成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种质 [2] - 技术具备多基因叠加和基因组结构操控能力 为作物改良和遗传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2] - 被审稿人评价为基因工程领域重大突破 在育种和基因治疗方面具巨大应用潜力 [2]
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迹象
科技日报· 2025-08-05 17:52
科研团队把目标瞄准了引力波事件GW190814。"这里的两个黑洞挺不一般,其质量大小差了快10倍。 这么悬殊的组合可能是它们曾和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组成'三人组',在彼此的引力拉扯下越靠越近;也有 人认为它们诞生在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盘里,被周围其他致密天体的引力推搡着慢慢靠近,最终并 合。"论文第一作者杨舒程博士介绍。 科研团队还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其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视向加速 度——即沿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这种加速度会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的频率,在信号中留下 独特"印记"。为捕捉这一信号,团队构建了一种包含视向加速度的引力波波形模板,对多个高信噪比双 黑洞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数据强烈支持引力波事件GW190814"存在视向加速度"。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韩文标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可能并非"孤独行者",其 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神秘的"大佬"——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这一突破性进 展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成果于8月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 报》上。 自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国际引力 ...
“DNA亲子鉴定”揭示马铃薯身世之谜
科技日报· 2025-08-05 17:52
为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进一步评估了三者的分化时间。研究发现,类马铃薯和番茄约在1400万年前 开始分化,在分化约500万年后,类马铃薯和番茄发生杂交,并于约900万年前形成了最早带有薯块的马 铃薯植株。 自此,马铃薯的"身世之谜"终于水落石出。马铃薯是类马铃薯和番茄杂交产生的物种。按照质体基因组 的亲缘关系,番茄为母本,类马铃薯为父本。(记者马爱平) 北京时间7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 圳分中心)黄三文院士团队联合中外科研团队在《细胞》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马铃薯组的杂 交起源、薯块形成和辐射分化。研究发现,马铃薯组起源于900万年前番茄组和类马铃薯组的一次古杂 交事件,杂交产生了新器官(薯块)。该研究为马铃薯遗传育种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在分类学上,马铃薯组(包含栽培马铃薯和107个野生种)和番茄组(包含栽培番茄和16个野生种)、 类马铃薯组(包含3个野生种)属于姊妹类群。在形态上,马铃薯和类马铃薯更加相似。类马铃薯一度 被认为是马铃薯的直接祖先,是"不结薯的马铃薯"。然而,分子进化学分析证明番茄和马铃薯的亲缘关 系更近一些。 马铃薯、番茄 ...
国家能源集团上半年新能源投产规模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科技日报· 2025-08-05 15:33
记者7月30日从国家能源集团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生产经营企稳向 好、重点项目迈出坚实步伐,获取新能源指标1439万千瓦,投产新能源911万千瓦、创历史同期最好水 平。 黄清表示,下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将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制定科技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加快研究总院和各产业研究机构建设,打造以我为主、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研发组 织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优质清洁能源,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方向,积极培 育"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开发一批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更加注重风电优质资源规模化开发,保持风 电装机领先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科学布局绿色氢氨醇、新型储能、CCUS、钍基熔盐 堆等产业。(陆成宽) 责任编辑:江蓬新 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生产经营持续改善向好,能源保供有力有效,自产煤保持月均5100万吨高位水 平,北方港下水煤市场占有率保持40%以上,煤电发电利用小时保持领先,疆煤出区量创历史新高,购 销两端电煤中长协签约率、兑现率均明显高于国家要求。"6月份以来,截至7月29日,国家能源集团自 产煤1.01亿吨,同比增长1.8%;发 ...
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年启动次数创同期历史新高
科技日报· 2025-08-05 10:39
惠蓄电站邻近江城直流、楚穗直流等远距离输电通道落点,周边风电、核电等清洁电源充足,在大湾区 远距离消纳清洁电能以及就近消纳新能源上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惠蓄电站规模接近大湾区在运抽蓄 总量的四分之一,8台机组调节总能力达到480万千瓦,可根据电力系统需要灵活启停机组调节负荷,调 用频次长期居大湾区之首。"南网储能公司运行分公司集控中心经理黄晓佳介绍。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在广东电力系统的占比不断提高,电网对抽蓄电站等调节电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迎峰度夏期间,受连续高温影响,广东最大负荷达到1.64亿千瓦,1936万千瓦的抽蓄调节能力为全省负 荷三创新高提供了超10%的支撑。"大湾区31台抽蓄机组同时满发状态较去年大幅增加,单日调节电量 一度突破了1.1亿千瓦时。以惠蓄电站为例,今年以来已累计调节电量超37亿千瓦时,相当于293万户居 民7个月的用电需求。受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和负荷持续升高的叠加影响,电站启动10000次时间较去年大 幅提前。"南网储能公司运行分公司惠蓄项目部高级经理王斌表示。 据了解,惠蓄电站是我国抽蓄机组设计制造国产化的首批依托工程,开启了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国内生产 制造的先河。该电站2009年5 ...
为何心律失常“盯”上中青年人
科技日报· 2025-08-05 10:11
心律失常年轻化趋势 - 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其中约1/4为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2] - 中青年人心律失常发病率上升 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及部分心房颤动 [2] - 中青年患者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如心悸、胸闷等 但结构性心脏病比例较低 [2] 心律失常年轻化原因 - 主要诱因包括精神压力大、焦虑失眠、熬夜等生活节奏失调 [2] - 过量摄入咖啡、能量饮料、烟酒等刺激性物质 [2] - 久坐少动、肥胖、代谢异常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2] - 少数患者由遗传因素导致 如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 [3] 生理性与病理性心律失常区别 - 生理性心律失常具有一过性、可逆特点 如运动时窦性心动过速 睡眠时窦性心动过缓 情绪紧张时早搏 [4] - 病理性心律失常无明确诱因 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 心率节律显著异常 [4][6] - 合并特殊病史患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 或黑矇、晕厥应立即就医 [4][7]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 - 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固定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 [5] - 每日咖啡因摄入不高于200毫克(约2杯美式咖啡) 限制酒精摄入 [5] - 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前热身10分钟 避免久坐(每小时活动3-5分钟) [5] - 自我监测静息心率 关注血压血糖 定期心电图检查 保留历次报告对比 [5] 心电图异常解读 - 常见生理性异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 无症状时通常无需处理 [9][10] - 早搏超过500次/24小时或伴随胸闷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9] - 房颤属于心脏病范畴 即便偶发也需评估心房大小、瓣膜功能及血栓风险 [9] - ST-T段改变伴随胸痛等症状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冠心病 [9] - 动态心电图更适合发现间歇性心律失常 如发作性房颤、室速等 [10]
【科技日报】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5 09:39
在环山抱水的北京怀柔科学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发出世界最亮的光;在安徽合肥的汽车生产线 上,机械臂上下翻飞,1分钟便有一辆国产汽车走下产线;在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上,创新要素往 返穿梭,一条科创走廊激发大湾区创新活力。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实地探访北京、广东、安徽三省市。从 前沿科技突破,到产业科技赋能,再到区域协同创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带来的"裂变效应",正成为三 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态势。 "从0到1"的突破,前沿创新澎湃发展"原动力" 一束光能有多亮? "它发出的光,亮度可以达到太阳的一万亿倍,能帮我们'看清'物质内部纳米级的微观结构。"在北 京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走在一座形 似"放大镜"的建筑里介绍,这是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也是亚洲第一台第四代光源。 经过5年多建设,全部光束线站接收到了"第一束光"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也显示了高能同步 辐射光源的卓越性能。 我们为什么需要世界最亮的光? 潘卫民回答,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已发展近40年,每一代光源亮度的提升都带来了创新成果的激增。 借助HE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