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高温胁迫下花粉和花粉管微丝骨架调控机制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7-09 09:02
研究团队通过正向遗传筛选,成功鉴定出PGSL1,它是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微丝结合蛋白。研究人员发 现,PGSL1通过稳定高温下的花粉管微丝骨架动态,以及调控花粉管顶端囊泡的分布与运输,维持花粉 活力和花粉管正常生长。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高温胁迫下花粉管微丝骨架的调控机制,还为在植物中鉴定和发掘新的微丝结合蛋 白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该研究也为深入理解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 理论支撑。"钱东说。(记者颉满斌 通讯员余若怡) 高温胁迫会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花粉发育、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对高温尤 其敏感。作为细胞形态建成和胞内物质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及其结合蛋白在花粉萌 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在高温胁迫下的功能仍有待深入研究。 红海海绵素B是一种具有高亲和力且能特异性结合单体肌动蛋白的化合物,可有效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为 肌动蛋白丝。"因此,利用红海海绵素B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表型,进行正向遗传筛选,是鉴 定植物中新的或特有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有效手段。"团队主要成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钱 东介绍。 原标题:高温胁迫下花粉和花粉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成立研修中心育新工科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7-09 09:02
研修中心成立背景与目标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共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湾区研修中心",致力于培养工程科技硬实力与全球治理软实力结合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1] - 研修中心将构建"跨学科融合、跨体系培养、国际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全球治理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 - 目标包括建设国际化标准课程体系、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国际化教育合作与资源整合 - 研修中心计划加强与国际组织、全球高水平高校及海内外企业的协同联动,打造AI时代链接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新格局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黄中提出以研修中心深化学校与各方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办学示范区建设 [1]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永利强调高校需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策略拓展青年国际化视野 [1] 研讨会与专题讨论 - 首届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同期举行,专题研讨包括"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与人才需求" [2] - 深圳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曹赛先指出培养全球胜任力青年是服务国家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举措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副书记张国宏表示将把研讨会共识转化为育人实践,培养更多国际化杰出人才 [2]
【科技日报】抑制信息素释放 实现害虫绿色防治
科技日报· 2025-07-09 09:00
蝗虫群聚信息素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与合作者成功解析蝗虫群聚信息素4VA在蝗虫体内的完整产生过程,并找到制造4VA的关键酶[1] - 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小分子抑制剂,能够精准调控4VA的合成和释放,有效干预蝗虫群聚行为[1] -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1] 蝗虫信息素产生机制 - 昆虫依赖信息素这种"化学语言"传递信号,理解害虫信息素产生机制是实现绿色防控的关键[1] - 蝗虫利用植物中最丰富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制造4VA的主要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快速转化成4VA[1] - 蝗虫体内的两种关键酶4VPMT1和4VPMT2专门负责4VA合成的最后一步[2] 害虫防治新方法 - 研究团队根据关键酶工作原理设计出小分子抑制剂,能精准关闭4VA生产线,阻止其释放[2] - 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成功干扰蝗虫,使其无法有效聚集[2] - 该方法通过干扰昆虫信息交流控制其行为,而非使用传统农药,有望推动农业害虫治理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2] 研究意义 - 该研究揭示了蝗虫聚集的深层分子机制[2] - 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重庆时空底座2.0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7-09 08:49
时空智能技术发展 - 重庆时空底座2.0正式发布,为超大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赋能 [1] - 时空智能涵盖从深空到水下、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的广泛领域,将深刻改变认知和利用方式 [1] - 时空底座是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石,1.0版本服务于人,2.0版本主要服务于机器 [1] 技术升级与应用 - 重庆时空底座2.0采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技术,建成超大规模三维点云时空数字底座 [1] - 已覆盖"9+2"中心城区超6000公里道路和11万栋建筑 [2] - 通过融通各产业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素材",助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2] 行业应用场景 - 时空智能技术已在超大城市治理、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2] - 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千行万业深度融合 [2]
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将大幅提升预报精度
科技日报· 2025-07-09 07:51
空气质量模式技术发展 - 空气质量模式是一种复杂的大气仿真系统,通过模拟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化学转化、沉降迁移等过程,帮助研究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机理[2] - 我国发布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EPICC-Model,该模式由我国科学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寰"自主研发,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3] - 空气质量模式是综合表征污染物排放、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核心工具,可用于灰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污染溯源,并可对污染过程进行预警[5] 我国空气质量模式研发挑战 - 我国空气质量模式研发存在三大突出问题:研发资源分散导致重复建设、原创新机制集成度低、区域复合污染预报准确率不足[6]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寰"为扭转这一局面带来希望,"寰"是一个数字模拟地球,可模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10个圈层的相互作用[7] - "寰"于2023年底面向全球开源发布,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向"寰"提出关于地球气候的问题[7] EPICC-Model的技术创新 - 研究团队采取"插拔式"模块架构构建技术,将复杂设备拆分成独立的"小零件",使运维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方便[9] - 研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版本控制管理体系,开发出化学动力学模拟求解器,分布式内存并行与异构计算混合并行算法,以及异构平台数据融合技术[10] - 研发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大气理化机制耦合方法,首次实现多源观测数据对复杂理化新机制的协同约束[10][11] - 研发团队突破了污染源动态反演与精细管控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从"静态估算"到"动态反演"的技术跨越[12] EPICC-Model的应用与成果 - EPICC-Model使PM2.5及其组分模拟准确度提升40%以上,重点地区臭氧8小时模拟误差控制在20%以内[13] - 该模型支持"沙尘暴—酸雨—臭氧—PM2.5"多污染类型的协同模拟,大幅提升我国区域污染预报能力[13] - 2024年我国短期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以及北京冬奥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3] - EPICC-Model代码及相关再分析数据集已经公开共享,数据已被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研究团队下载使用[14] 未来展望 - EPICC-Model的开源发布标志着我国空气质量模式研发步入协同开发、合作共赢的崭新阶段[14] - 未来会定期进行数据更新,把EPICC-Model变成公共的科学模型[14] - EPICC-Model将凝聚全国乃至全球科学家力量,面向水土气污染综合治理,新污染物和重金属治理等问题开展技术攻关[15]
特定基因突变或让人类比黑猩猩更易患癌
科技日报· 2025-07-09 07:49
癌症研究突破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发现人类免疫蛋白Fas配体(FasL)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人类患癌风险,而黑猩猩等近亲因未携带该突变更不易患癌 [1] - 该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揭示FasL在实体瘤微环境中会被纤溶酶切割失活,导致免疫系统抗癌功能失效 [1] - 这一机制解释了CAR-T疗法对血癌有效但对实体瘤(如三阴性乳腺癌、肠癌、卵巢癌)效果有限的原因,因实体瘤依赖纤溶酶扩散而血癌不依赖 [1] 治疗新策略 - 阻断纤溶酶或保护FasL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为开发新型联合疗法(如纤溶酶抑制剂+现有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2] - 人类因FasL突变可能获得脑容量增大的进化优势,但同时也付出更高癌症发病率的代价,这一发现为从灵长类近亲中寻找抗癌线索提供方向 [2] 行业影响 - 研究为攻克三阴性乳腺癌等难治性实体瘤开辟新路径,可能推动靶向纤溶酶/FasL通路的药物研发热潮 [1][2] - 成果将促进免疫疗法(如CAR-T)在实体瘤领域的优化升级,未来或通过联合用药突破当前疗效瓶颈 [1][2]
新型有机金属化合物挑战“十八电子规则”
科技日报· 2025-07-09 07:48
科学突破 -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德俄科研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合成出首个拥有20个电子的稳定二茂铁衍生物,突破了传统的"十八电子规则" [1] - "十八电子规则"是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黄金标准,指出当金属中心电子数与配体贡献电子数之和达到18时体系最稳定 [1] - 研究团队通过设计新型配体系统,成功构建含有20个价电子的二茂铁衍生物,铁原子与氮原子形成特殊键合 [1] 化学意义 - 这项突破为化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有望催生新型催化剂 [1] - 新型化合物中铁—氮键的形成使电子转移途径更丰富多样 [2] - 两个"超额"电子赋予分子非常规的氧化还原特性,使二茂铁家族突破传统氧化态限制 [1] 应用前景 - 新型分子在能源储存、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可能作为高效催化剂或功能材料 [2] -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已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医药制剂、医疗器械等领域 [2] - 该研究不仅为现有应用开辟优化空间,更可能带来全新的材料与应用 [2]
“正”“反”技术同台PK——第六届中国国际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博览会见闻
科技日报· 2025-07-08 17:30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测 - 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1] - 面向通用、警用、海关和部分军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类产业已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1] 无人机技术发展现状 - 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等领域技术突破推动高性能、高载荷、长续航、低成本、低噪声无人机成为主流 [1] - 智能化技术发展让无人机更"聪明",北京航景创新科技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 仿生智能技术如仿鹰眼技术、仿生偏振光技术提升无人机感知和防控能力,我国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2] 反无人机技术进展 - 反无人机技术针对"黑飞"、乱飞等乱象,通过发现端和处置端双管齐下进行管控 [2] - 发现端采用雷达、光电、无线电侦测等手段,处置端采用干扰诱骗、阻断拦截等方式 [2] - 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研发便携式无人机探测定位设备,可迅速侦测和识别"黑飞"无人机 [2]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文件为产业筑基 [3] - 《"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政策支持低空产业发展 [3]
福建启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创平台奖补申报工作
科技日报· 2025-07-08 17:30
福建省科技厅启动2025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申报 - 福建省科技厅启动2025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资金申报工作 相关项目及平台最高可获千万元奖励 [1] - 此举旨在激励福建省创新主体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推动福建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级项目 创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1]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奖补申报条件 - 面向2023年度申报并获得福建省奖补资金 且在上一轮奖补申报截止日(2023年12月25日)至本轮奖补申报截止日期间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的项目 [1] - 按牵头企业获国拨经费实际到账金额1∶1比例奖补 [2]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申报条件 - 面向上一轮奖补申报截止日(2023年12月25日)至本轮奖补申报截止日期间新批复建设(重组入列)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1] - 平台建设的牵头承担单位须在福建省内注册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原则上须经福建省科技厅推荐 且已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重组入列) [2] - 中央在福建的企事业单位牵头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奖补范围 [2]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标准 - 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奖励 [2] -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2]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 [2] - 对福建省财政科技资金已配套支持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不再予以奖补 [1]
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
科技日报· 2025-07-08 17:30
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论坛 - 中国科协年会举办"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 聚焦6G未来方向、机遇挑战及前沿技术 [1] - 邬贺铨教授提出《以AI为引擎探6G创新路》 强调人工智能对6G研发的核心驱动作用 [1] - 赵厚麟指出5G/6G持续创新需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移动王晓云分享《面向6G的无线接入网架构思考》[1] 6G关键技术研讨 - 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主持"6G+AI"议题 中国电信毕奇分析移动通信趋势对6G潜力的影响 [1] - 彭木根阐述《6G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北航刘建伟探讨AI赋能的6G网络安全架构 [1] - 华为武绍芸提出《基于Agentic AI的未来网络展望》 展示智能体技术在网络架构中的应用前景 [1] 6G场景化应用与生态构建 - 中国移动陆璐主持"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圆桌会议 汇集高校及企业专家讨论场景化需求 [2] - 华中科技大学刘光华组织青年人才专场 电子科大等高校青年专家探讨6G创新生态构建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