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

搜索文档
哈大高铁累计安全运送旅客超10亿人次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哈大高铁运营成果 - 哈大高铁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10亿人次(含跨线、直通)[1] - 线路全长921千米,共设22座车站,其中15座位于辽宁省[1] - 作为世界首条高寒高铁,沿线冬夏最大温差超过70℃[1] 高寒高铁技术创新 - 公司全面掌握高寒高铁运营维护技术,实现全列车厢恒温,攻克车厢连接处低温难题[1] - 解决高寒地区铁路路基"冻胀"控制问题,全年保持时速300公里运行[1] - 建立包含基础设施、移动设备、综合检测等在内的安全管理体系,填补多项世界技术空白[1] 东北高铁网络发展 - 哈大高铁作为南北主轴,已衔接哈齐、哈牡等3条高铁,连接长珲城际等5条线路[2] - 年内将与沈白高铁衔接,形成沈阳、长春等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和北京3小时商旅圈[2] - 线路融入全国高铁网,实现东北与华北、华东等地区主要城市的"无缝"联通[2] 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 高铁促进沿线省市支柱产业快速流动整合[2] - 客货运产品丰富带动常规旅游项目发展,激活"短途游""周末游"业态潜力[2] - 有效释放既有线路运输压力,缩短地区间"经济距离"[2]
2025年慢阻肺病监测与早筛工作全面启动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慢阻肺病监测与早筛工作启动 - 辽宁省在营口正式启动2025年慢阻肺病监测与早筛工作 瞄准40岁以上高危人群 助力早诊早治 [1] - 监测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覆盖营口盖州市 西市区 沈阳市大东区 朝阳北票市 锦州北镇市 丹东市振兴区共6个省级监测点 [1] - 这是辽宁省首次在40岁以上人群中提标扩面开展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及拟确诊病例筛查及干预 [1] 慢阻肺病流行病学数据 - 我国慢阻肺病患者总数约1亿人 其中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 相当于该年龄段每7人中约有1名患者 [1] - 慢阻肺病具有高患病率 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1] - 自去年国家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 患者的诊断 治疗和管理可在居住社区进行 [1] 监测范围扩大与目标 - 继去年在沈阳新民市 丹东东港市 朝阳市龙城区 锦州市凌河区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检测后 今年进一步扩大调查监测范围 [2] - 此次监测有助于摸清辽宁省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病患病率 科学估算全省慢阻肺病负担 [2] - 将提升高危人群及早期患者的发现率 降低发病率 减轻疾病负担 [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完善 - 辽宁省同步启动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筛工作 对40岁以上高危人群进行全面评估 [2] - 旨在及早识别潜在的慢阻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 [2] - 目前各监测地区正陆续开展此项筛查工作 [2]
盘锦聚焦“六个走在前列”迎难而上蓄胜势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产业转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重点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光学电子等4个特色产业,做精做优食品加工等4个消费品工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等2个未来产业,构建"3442"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围绕华锦集团、锦城石化等头部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化工精细化率提升至46.2% [2] - 前5个月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雏鹰瞪羚企业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2.4% [2] 项目建设与投资 - 前5个月谋划储备项目814个,新签约注册项目147个,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增速全省第一) [2] - 华锦阿美项目32套主装置地下工程全部完成,大型设备吊装完成率超97%,项目总体进度完成65% [2] 消费与旅游市场 - 前5个月开展促消费活动180余场次,带动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销售额19亿元 [3] - 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旅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大幅增长 [3] 营商环境与改革开放 - 前5个月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窗口和人员分别压减40%、38%,新登记企业增长58.6% [3] - 进出口总额增长22.9% [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纵深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北斗规模应用"两个试点" [2] -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2] 民生与生态文明 - 前5个月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3] - 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占比80%(全省第一) [3]
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千余平方公里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水土流失现状 - 2024年辽宁省水土流失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较上一年度减少1004.5平方公里 [1] - 全省水土保持率78%,水力侵蚀为主(3.18万平方公里,占比97.58%),风力侵蚀集中在西北部(788.93平方公里,占比2.42%) [1] - 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77.03%),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分别占比11.74%、5.00%、3.88%、2.35% [1] 综合治理成效 - 2024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43.51平方公里,其中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部门分别完成888.28、2397.06、84.04、174.11平方公里 [2] - 重点治理区覆盖11市43县,总面积9609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58万平方公里 [2] -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9549.87平方公里,较上一年度减少175.94平方公里,侵蚀强度中轻度占比最高(6698.13平方公里) [2]
汉京半导体基地项目今年10月试投产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项目概况 - 汉京半导体产业基地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二十六号路,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包含石英厂房、碳化硅厂房、研发中心、员工宿舍等单体建筑 [1] - 项目于2023年3月开工,9月主体封顶,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机电工程和洁净室工程正在收尾 [1] - 总投资额达10亿元,预计2024年10月试投产,将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2][3] 技术突破与行业意义 - 项目将建成两条填补国内空白的生产线:国内第一条极高纯石英生产线(对应1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和国内第一条半导体炉管碳化硅零部件生产线 [2] - 极高纯石英生产线精度全球最高,产品将供应芯片龙头企业 [2] - 碳化硅零部件生产线投产后,产品交付周期将从36个月缩短至12个月,打破全球仅3家企业能生产的垄断局面 [2] - 研发中心将专注于半导体设备先进零部件开发,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3] 建设进展与配套 - 计划2024年7月底完成施工,8月工艺设备进场,9月完成调试 [3] - 配套包括商务酒店等级的员工宿舍和食堂,提供免费食宿 [3] 行业背景 - 全球半导体行业持续上行,国产化加速背景下国内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2] - 高纯石英是半导体生产核心耗材,贯穿全流程,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性至关重要 [2]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辽宁日报· 2025-06-19 08:51
档案事业发展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1] - 省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170余万卷(册)[1] - 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辐射东北三省,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高水平档案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7][9] 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 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再现14年抗日斗争历史[1] - 抢救性收集"三线建设"档案史料2万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体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担当[3][6] - 特藏档案室珍藏唐、明、清及近代档案,6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加强珍贵档案研究和有序开发[9] 档案服务与利用 - 接收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档案4万余件,编纂《首战告捷》档案纪实[4][7] - 深入开发档案资源,提高资政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力作[10] - 挖掘档案资源代表性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让群众多维度感受档案文化魅力[9]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 - 健全档案收集归档机制,保管利用红色"六地"档案,记录新时代"六地"建设实践[10] - 贯彻落实《档案法》及地方条例,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确保实体与信息安全[10] - 完善局馆协同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10]
更多“沉睡”的国有资产将被“唤醒”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57
虚拟公物仓的建立与功能 - 虚拟公物仓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资产管理平台,旨在实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 - 该平台由省财政厅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资产管理模块建立,覆盖全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贯通使用 [1] - 纳入管理的资产包括各单位低效运转、闲置资产,实体公物仓的在仓资产,以及临时机构、大型活动、专项工作统一配置的资产 [1] 调剂共享平台的运作机制 - 虚拟公物仓实现了全省公物仓资产"一张网"管理,并建立了调剂共享平台,汇集发布资产资源供需信息 [1] - 平台与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对接,打通了本地区、全省、全国的资产调剂共享信息通道 [1] - 此举打破了部门和级次壁垒,促进了低效闲置资产资源的高效流通 [1] 后续工作与规范管理 - 各单位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资产纳入虚拟公物仓管理,并在调剂共享平台发布供给、需求信息 [2] - 在仓资产的管理需加强,各单位必须实时更新信息,对长期未调剂共享的资产应及时清理 [2] - 平台管理者需及时撮合供需双方信息,推动在仓资产高效流动,并做好资产权属变更管理和账务处理 [2] 时间节点与绩效考核 - 我省将于6月30日前完成相关信息的录入及推送工作,并实时更新平台资产信息 [2] - 从今年起,资产调剂共享工作将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并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中反映 [2]
朝阳:持续发力拼经济 用心用情保民生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57
经济发展 -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连续6个季度赶超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1] - 1月至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 [1] - 1月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2] 产业发展 - 夯实一产:实施粮食播种面积7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亩,落实5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1] - 聚力二产:克服钢铁行业重点企业减产及工业产品价格下行影响,组建两个工作专班和10个工作指导组 [1] - 激活三产:1月至5月接待旅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04%、11.33%,开展促消费活动170场次、拉动消费4.7亿元 [2] 项目招商 - 1月至5月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开展招商活动300余次,洽谈推进项目423个,新签约项目239个 [2] - 1月至4月实现开复工项目555个,其中157个新项目开工 [2] - 重点推进施可丰"硫磷铁钙"绿色低碳循环利用、辽宁荃吉康植物基健康谷等项目 [2] 民生改善 - 1月至5月新增城镇就业7980人,其中3066名高校毕业生来(返)朝就业创业 [3] -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高层住宅开通天然气,十家子河生态空间向公众开放 [3] - 加速保护修缮马山电厂家属区和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水泵厂"1958科学乐园"运行良好 [3]
持续放大“文体旅+”综合效应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57
文体旅融合发展 - 辽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体旅+"综合效应 [1] - 沉浸式体验受年轻人青睐,如沉浸式戏剧《老酒馆》计划拓展至白天演出并打造全国加盟品牌 [1] - 差异化产品满足多元需求成为消费升级趋势 [1] 旅游产业创新 - 辽宁康辉旅行社将包租3艘邮轮推动"家门口坐邮轮"常态化,探索"邮轮+滨海度假""邮轮+主题节庆"模式 [2] - 针对银发、亲子群体定制"慢游专列",增设文化体验和康养配套服务 [2] - 辽宁李永波羽毛球训练中心可容纳3000名学员,定位辐射东北亚的高水平运动场地 [2] 企业合作与乡村文旅 - 千山旅游集团与省内旅行社及景区联动,计划推出"游千山+泡温泉"特色线路并引入高科技体验项目 [3] - 绥中县祝家沟村发展赏花游、农家院、土特产销售及水果深加工项目,计划拓展四季文旅体验和民宿业务 [3] 交通与投资布局 - 民航东北管理局优化航线网络,推进沈阳机场二跑道和大连新机场建设,助力"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4] - 同程旅行集团签约辽宁市场,设计"赛事+旅游""观演+度假"等融合产品推动流量转化 [4][5] 产业融合趋势 - "百业+文体旅"模式加速发展,形成多产业互促共荣格局 [5]
“真金白银”为人工智能产业引才育才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57
人才引进政策 - 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实施多项引才育才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考核方式直接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可直评特聘到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1] -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国家引才计划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等可直接聘任到三级专业技术岗位,不受岗位比例限制 [1] - 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可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职称 [1] 博士后人才培养 - 对新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5万元奖励 [2] - 对新进入企业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给予10万元奖励,年龄放宽至40岁,并允许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职称 [2] - 全球排名前200高校博士毕业生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来)辽工作的给予30万元奖励 [2] - 在全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人工智能赛道,成绩突出人才可享受职称评聘支持政策 [2] 职称评审与薪酬激励 - 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开设人工智能领域新的职称评审专业,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展自主评审 [2] - 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举荐制",技术赋能硬核基础、带动产业生态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由企业技术路线总负责人直接推荐评定高级职称 [2] - 引导企业建立符合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 [2] - 支持薪酬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