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终于,AI应用也想预装了,但手机厂商却不乐意……
36氪· 2025-08-04 07:29
行业动态 - 生成式搜索公司Perplexity正游说Android手机品牌预装其AI浏览器Perplexity Comet 以抢占AI终端入口[1] - 手机厂商普遍拒绝外部AI应用预装 因需将用户AI交互截留在自有生态中 包括小米 OPPO 三星 Google等[3] - 行业矛盾本质是AI供应商与硬件厂商对用户入口及数据控制权的博弈[4] 手机厂商战略 - 国产厂商加速自研大模型 如小米MiMO vivo蓝心大模型 荣耀MagicGUI 并融入系统核心入口[8] - 三星通过Galaxy AI与Google Gemini绑定 Google将Gemini拓展至安卓全系统层级[8] - 手机厂商视用户数据为AI核心竞争力 即使初期模型较弱也要保留数据自主权[8] AI供应商困境 - Perplexity等AI应用需通过预装或独立App突破手机系统封锁 但厂商已从渠道方转型为生态运营商[12] - 移动端是AI主战场 但操作系统控制权仍掌握在手机厂商手中[12] - 外部AI应用深度预装提案被厂商视为"争权"而非合作 类似CarPlay Ultra的遭遇[16] 历史类比 - 当前AI手机竞争态势类似汽车行业"去CarPlay化" 车企曾因智能座舱能力不足接受CarPlay 后因数据主权意识觉醒自建OS[13] - 手机厂商正重走车企老路 从依赖外部AI转向系统级自研大模型[16] 入口争夺本质 - 浏览器入口争夺实质是定义权的转移 涉及用户行为习惯与认知结构的重构[17] - 厂商拒绝外部AI定义用户体验 如同微信小程序架空iOS应用分发形成独立生态[18] - AI时代核心竞争目标是让用户形成使用依赖 入口控制决定长期商业价值[17][18]
新机“自带风扇”,OPPO押注AI和中低端的这个法宝灵不灵?
36氪· 2025-08-04 07:29
核心观点 - OPPO K13 Turbo系列首销单日激活量较上代提升380%,验证内置风扇主动散热方案的市场可行性 [1] - 主动散热技术成为行业新趋势,资本加速布局,锐盟半导体一年内获三笔融资,年度融资规模逼近亿元 [5] - 东北证券分析认为主动散热能释放端侧AI潜力,或成旗舰机标配 [9] - OPPO在中低端市场面临激烈竞争,2025年Q2出货量同比下降5%,市场份额被小米等对手蚕食 [15][18] - OPPO放弃自研芯片后转向AI手机和中低端市场,Find X8海外销量亮眼但生态构建仍落后华为小米 [22][23] 行业趋势 散热技术演进 - 传统被动散热依赖VC均热板等组件,效率有限,热量仅能通过辐射导出 [4] - 主动散热通过空气对流提升热管理能力,避免芯片降频并释放性能潜力,Frore Systems推出全球首款固态主动散热模块AirJet PAK,MacBook Air改造后CPU功耗释放从14W增至20W [6][7] - 艾为电子研发超低功耗微泵液冷驱动产品,计划2025年Q4量产 [7] 市场需求驱动 - AI大模型渗透端侧设备导致散热需求激增,83%用户认可AI对效率提升,60%用户已将AI融入生活场景 [24] - 高负载游戏(如《原神》《鸣潮》)推动手机性能竞赛,测评指标从帧率扩展到功耗发热 [4] 公司动态 OPPO产品策略 - K13 Turbo Pro采用L型背进侧出鳍片方案,风量较红魔方案翻倍且体积减少70%,游戏性能超越红米Turbo 4 Pro [2] - Find X8瞄准年轻用户需求,亚太欧洲首销增长1-2倍,中国市场创Find系列同期销量纪录 [22] - 端侧AI技术实现8倍解码加速,3B模型出字速度超200 token/秒 [23] 竞争格局 - 华为、iQOO、一加等厂商均测试内置风扇方案,华为Mate 80或支持IP68防尘防水 [7][9] - 2025年Q2中国手机市场:华为份额18%(+3pct YoY),OPPO 16%(-5%出货量),小米15%(+3%出货量) [15][18] 技术突破 - OPPO与芯片厂商合作研发端侧AI并行译码加速技术,行业领先 [23] - 锐盟半导体聚焦散热赛道,创始人称云端和终端芯片散热需求迫切 [5] - Frore Systems AirJet PAK模块使设备更薄更静音,抗震防尘 [6]
增程车再添新玩家,智己发布超级增程技术
36氪· 2025-08-04 07:23
智己汽车增程技术发布 - 公司正式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具备450km纯电续航和1500km综合续航,搭载66kWh增程大电池和800V超快充平台 [1] - 技术亮点包括5.32L百公里亏电油耗、2.07L综合油耗,以及充电15分钟增加310km续航的能力 [1][2] - 搭载全场景AI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油电切换,车内怠速噪音低于36dB [2] 新产品规划 - 首款增程式车型新一代智己LS6将于8月15日开启预售 [1][4] - 旗舰增程式SUV智己LS9计划在四季度亮相 [1][4] - 新产品将搭载全新灵蜥数字底盘等配置 [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116.7万辆(+78.7%),但2024年上半年增速放缓至16.5%(53.8万辆) [9] - 增程式市场份额从2024年10.7%降至2024年上半年9.8% [9] - 行业竞争加剧,包括小米、小鹏等自主品牌以及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纷纷布局增程车型 [9] 公司运营现状 - 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9158辆(同比-14.67%),2024年全年销量65503辆 [6] - 2025年销量目标为98255辆(较2024年+50%),目前仅完成目标20% [6] - 上汽集团内部资源倾斜,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首款增程SUV(H5)将于9月上市,定位15-25万元区间 [6][8] 战略定位分析 - 公司定位高端新能源品牌,计划"以大中型增程SUV新品上市为契机,上规模,强声量" [8] - 行业专家认为需要通过特定价格区间或细分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才能显著提升销量 [9]
被判赔2.43亿美元,特斯拉有点冤,但智能驾驶终究不是自动驾驶
36氪· 2025-08-04 07:23
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裁定 - 佛罗里达州陪审团裁定特斯拉需为2019年Model S致命车祸承担部分责任 赔偿遇难者家属及伤者2 43亿美元[1] - 特斯拉声明称判决错误 认为会阻碍汽车安全技术发展 并强调司机已承认自身责任[1] - 事故发生时车主正低头捡手机 车辆未识别停车标志和红灯 反而加速通过路口导致碰撞[2] 自动驾驶技术等级争议 - 涉事Enhanced Autopilot系统实际仅为L2级辅助驾驶 但早期宣传被质疑误导消费者认为达到L3级自动驾驶[6] - 特斯拉后续明确将FSD技术定位为L2级辅助驾驶 避免类似争议[7] - 统计显示至少58起死亡事故与启用Autopilot系统相关[6] 纯视觉方案技术表现 - 特斯拉FSD在美国仍出现多起事故 包括2023年一起致死案例[8] - 中国开通FSD功能后出现水土不服 复杂路况下频繁误判 但懂车帝测试中Model 3和Model X在6个场景中5个通过[10] - 纯视觉方案依赖全球数据规模和闭环系统 但安全性仍逊于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11][13]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所有智驾技术本质上仍属L2辅助驾驶 需驾驶员全程监控[14] - L3级自动驾驶面临责任划分不明确 复杂场景稳定性不足 硬件成本高等落地障碍[16] - 行业普遍将宣传术语从"自动驾驶"改为"辅助驾驶"以规避风险[14] 技术路线竞争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存在算法协调难题 国产车企在大模型端到端技术上尚未突破[11] - 激光雷达成本持续下降 融合方案被视为自动驾驶未来发展方向[13] - 特斯拉数据优势难以复制 但极端天气等场景仍暴露纯视觉方案局限性[13]
美国科技“三巨头”,这次赚麻了
36氪· 2025-08-04 07:17
科技巨头AI投资与业绩表现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第二季度营收96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净利润28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1] - 微软第四财季营收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 智能云业务营收2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 [1] - Meta第二季度营收4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净利润183.4亿美元同比增长36% [1] AI资本开支大幅增加 - 谷歌第二季度资本支出224.46亿美元同比增长70% 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规划上调至850亿美元 [2] - 微软预计2026财年第一季度资本支出超30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50% [2] - Meta全年资本支出规划660-720亿美元 2026年将"显著增长" [2] AI基建投入驱动因素 - 谷歌、微软、Meta均提到AI算力短缺是增加资本开支的主因 [3] - Meta额外强调人才战是优先事项 员工薪酬将成2026年费用增长第二大驱动因素 [3] - OpenAI预计年底上线100万片GPU xAI目标5年内建成等效5000万片H100的计算集群 [3] AI业务变现成效显著 - 谷歌Gemini月活用户达4.5亿 每日调用量环比增长50% 视频生成模型Veo3已生成超7000万个视频 [4] - 微软首次披露Azure年营收超750亿美元 Copilot月活达1亿 [5] - Meta营业利润率达43% AI提升Instagram广告转化率5% Facebook提升3% Meta AI月活超10亿 [5] 行业竞争格局与战略差异 - OpenAI专注高端用户变现 谷歌依托全栈产品矩阵 微软聚焦Azure云+订阅 Meta深耕广告+社交 [5] - 四巨头2024年AI基建投入预计超3500亿美元 2026年将超4000亿美元 [10] - 分析师指出仅5家公司具备参与AI竞赛的资本支出规模 [10] FOMO效应持续强化 - 扎克伯格称AI落后将导致未来10-15年技术失位 [8] - OpenAI每1美元收入伴随2.25美元成本 仍推进400亿美元融资计划 [8] - 亚马逊因AWS缺少强力AI模型被分析师质疑开发进度 [9]
24岁辍学博士,小扎捧2.5亿薪酬包亲自上门抢人,AI顶薪已让NBA汗颜
36氪· 2025-08-04 07:17
AI人才争夺战 - Meta为挖角24岁AI研究员Matt Deitke将报价从四年1.25亿美元提高到四年2.5亿美元,第一年支付1亿美元 [1][5][8] - AI人才市场呈现NBA式巨星交易特征,年轻研究员通过秘密顾问团与科技巨头博弈,分享谷歌、OpenAI等公司的竞标信息以抬高价码 [7][8][18] - 顶尖AI人才年薪已超越NBA顶级球星,Meta给Deitke的合同比库里最新四年NBA合同高出3500万美元 [19][22] 科技公司竞争策略 - Meta通过提供3万颗GPU芯片等算力资源作为吸引人才的"战略物资",并制定内部"天才清单"定向猎取顶级研究员 [34][35] - 微软半年内从谷歌DeepMind挖走20多名员工,OpenAI因Meta的激进招聘被迫调整薪资结构 [24][37] - 扎克伯格将AI人才争夺比作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认为即使0.5%的营收提升对2万亿美元市值公司也值得巨额投入 [26][27] 行业格局与趋势 - AI人才稀缺性加剧:全球仅极少数人具备开发先进AI系统的专业经验,导致薪酬从数百万美元飙升至数亿美元 [30][32] - 2012年多伦多大学团队以4400万美元被谷歌收购,开启科技行业AI人才竞赛,2022年后ChatGPT引爆新一轮争夺 [29] - 部分研究员因战略模糊拒绝Meta,如Thinking Machines Lab的12名核心人员集体拒绝2-10亿美元报价 [37][40] 公司差异化优势 - OpenAI等公司以明确使命吸引人才,Meta因Llama 4模型延迟和基准测试争议削弱行业信誉 [40] - 资金充足的初创公司如Thinking Machines Lab(估值120亿美元)能保留核心团队对抗巨头挖角 [40] - 研究员更倾向参与"惠及人类"项目,对Meta的"AI快餐内容"任务兴趣缺缺 [40]
吴声2025年度演讲:场景革命十年,哲学生活方式到来
36氪· 2025-08-03 21:34
场景造物与品牌进化 - 三翼鸟从场景化家电产品进化为家庭场景定制平台,实现三重认知迭代[11] - 红星美凯龙从"Mall中Mall"转型为"AI家生活的场景目的地",推出"零碳生活家"和"Mega-E智电绿洲"[13] - 品牌进化逻辑为"一边解构,一边涌现",典型案例包括得到"Get笔记"、凯叔讲故事"鸡飞飞"、盛景网联AI RaaS[15] AI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 - 具身智能迎来思考时刻,亚马逊日本运营中心机器人达100万个,谷歌Gemini Robotics实现认知能力跃迁[18] - 中国AI力量包括DeepSeek R1、Manus、Kimi K2等,通义千问接力式开源创新受全球瞩目[18] - AI从"智能"向"超级智能"演进,可能推动全球GDP增长20-30%而非2-3%[20] 连接革命与组织创新 - 小红书重构连接价值,1/3月活用户首步使用搜索功能,实现"生活搜索引擎"定位[27] - 三只松鼠通过"500多位mini CEO管理8000多个SKU"实现组织创新,形成短链高效模式[33] - 小米造车体现组织系统重构,实现人车家场景生态战略贯通[35] 智能终端与交互革命 - 2024年为"AI终端元年",终端进化为"数字自我"载体,具备端云协同、场景应用、灵感增强三大能力[45] - 联想推出"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实现多终端智能协同与无缝交互[47] - 瑞声科技发展"物理AI"战略,通过感知器件打开人机交互新入口[51] 空间商业与体验创新 - 安踏作品集门店创新体现"在地性和艺术化",单店营收亮眼[63][64] - 场景实验室与海宁文旅打造"新物种空间XSpecies Here",实践"生长模式"文化消费综合体[73] - 中广国际采用"三级火箭"模式,实现园区与入驻品牌IP化协同[79] 品牌建设方法论 - 毛戈平坚持"每个人都是美的"理念,通过光影美学和东方美学构建品牌护城河[84] - 养固健提出"新平衡主义",以"三调养+四合理"实践可持续健康生活方式[87] - 南极人打造国民生活"新基本款",耗时一年研发单品创造审美新价值[93] AI时代八大预测 1) 存在主义商业为生命思考提供行动方案[106] 2) 多元终端重置社交形态[107] 3) 无库存货架与商品流媒体兴起[108] 4) 碳硅融合的超现场演唱会[109] 5) 空间智能与脑机接口改变内容分发[110] 6) 稳定币加速加密生活普及[111] 7) 空间商业进入新知识时代[112] 8) 算法休假成为AI伦理新课题[113]
坐飞机当然要靠窗啦!你说啥?这架飞机是全透明的??
36氪· 2025-08-03 19:02
飞机窗户设计演变 - 上世纪30年代容克Ju-52机型采用半张办公桌大小的方窗户,提供绝佳视野但客舱狭窄且飞行高度仅三千米[5][7] - 上世纪40年代增压客舱技术使飞机能在万米高空巡航,但窗户需承受约300公斤压力(以A320为例,窗户尺寸36cm×27cm)[9] - 现代客机采用三层或四层亚克力玻璃结构,外层最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间层设气压平衡孔,内层为保护罩[10][13] 材料与技术创新 - 亚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因轻量化、高韧性成为现代飞机窗户主流材料,但长期受紫外线和高低温差影响会产生裂痕[10][13] - 波音787采用全复合材料机身,窗户面积达其他机型两倍,并集成电子调光液晶屏替代传统遮光板[13][14] - 空客ACJ319公务机曾计划用舱壁屏幕模拟"全景天窗",可能代表未来无窗化趋势[14] 乘客体验与市场需求 - 靠窗座位需求强烈,部分乘客认为无窗设计将剥夺观景体验,即使未来需额外付费也倾向保留真实窗户[15] - 波音787电子调光窗虽受多数乘客欢迎,但存在与空乘控制权冲突的问题(如强制调暗与手动调亮的反复操作)[13] - 高空紫外线强度为地面两倍,民航机组人员黑色素瘤发病率是普通人群两倍,但中国发病率仅欧美十分之一(低于十万分之二)[3]
俄罗斯又给中国汽车摆了好几道
36氪· 2025-08-03 18:32
俄罗斯市场政策变动 - 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宣布全面禁止东风、福田、一汽和中国重汽四个中国品牌的多款卡车在俄进口和销售,理由是刹车性能不足、行驶噪声超标、安全带安装缺陷、排放不达标等问题 [1] - 2025年8月1日生效的汽车报废税新规要求额外支付车辆在俄销售价格与海外采购价差额的50%作为附加税费 [1] - 俄罗斯强制要求所有进口车型必须通过本土实验室的强制性检测,包括碰撞安全和尾气排放等关键项目 [2] 中国汽车在俄市场表现 - 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同比下滑75%(6月)和62%(上半年),市场份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超过60%降至45 3% [3][5] - 中国品牌在俄卡车市场的占有率达27 6%,被禁品牌上半年销量达27,966辆 [7] - 中国汽车专卖店数量从40余家激增至600多间,年销售量突破116万辆,市占率从不足10%升至超过60% [5] 政策影响分析 - 报废税新政导致中国产皮卡附加税高达5万元人民币(以采购成本10万元、售价20万元计算),综合成本增幅突破30% [8] - 俄罗斯海关对平行进口渠道展开围堵,强制要求进口车辆配备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证明文件 [2] - OTTC认证周期从6个月拉长至12个月,成本翻倍,未通过认证的卡车将面临强制销毁 [11] 行业竞争与本土化挑战 - 俄罗斯本土车企卡玛兹(KAMAZ)抱怨中国卡车抢占市场,导致其实行四天工作制并面临破产风险 [14] - 俄罗斯政府担忧工业自主权被削弱,认为对中国汽车的过度依赖存在风险 [14] - 中国车企在俄建厂面临西方制裁、外汇结算困难、本土袭击等挑战 [16] 产品与技术问题 - 俄罗斯检测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在耐腐蚀性、悬架性能及电子配件质量等方面表现不佳,金属部件寿命仅为欧洲车的1/3 [14] - 中国SUV五年维护成本可能超过新车售价,出租车运营寿命仅15万公里(欧洲车为25万-30万公里) [14] - 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五大差评包括核心技术不足、可靠性与耐久性问题、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14] 未来发展方向 - 建议中国车企将资源分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形成多极支撑的出口格局 [16] - 需深化技术研发与供应链韧性,以新能源、智能化重构产品竞争力,打造全球化品牌生态 [16] - 加快产品改进力度,针对当地气候和使用习惯优化设计 [15]
OpenAI杀入通用AI Agent的背后:四大技术流派与下一个万亿流量之战
36氪· 2025-08-03 17:57
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进军通用AI Agent赛道 - 7月17日OpenAI正式发布ChatGPT Agent 融合Deep Research(搜索)和Operator(执行)两大工具 实现"搜索与执行"一体化能力 [1][4] - 技术路线基于浏览器控制 通过视觉模型模拟人类网页操作 通用性强但速度慢 任务耗时可达几十分钟 [7][9][12] - 发布当日ChatGPT日指令量达25亿条 年化9125亿次 相当于谷歌年搜索量的18% [48] 通用AI Agent四大技术流派对比 浏览器为主派(OpenAI) - 优势:全网访问 通用性极强 视觉模型和浏览器点击能力领先行业 [9][13] - 劣势:需加载完整HTML和脚本 Token消耗高 速度慢成为主要痛点 [10][12] 虚拟机+浏览器派(Manus) - 沙盒虚拟机提供隔离计算环境 可本地执行复杂操作 结合浏览器增强功能 [14][16] - 4月融资7500万美元 估值5亿美元 但受限于浏览器能力 页面导航等精细操作困难 [20][22] 大模型+虚拟机派(GensPark) - 限制性沙盒环境搭配预置工具 通过API直接调用服务 牺牲通用性换取速度 [24][26] - A轮融资1亿美元 估值5.3亿美元 集成80多个预构建工具 标准化工作流提升可靠性 [28][31] 工作流+工具集成派(Pokee/UiPath) - 预设节点调用第三方应用 速度达行业4-10倍 工具调用成本降低50%-60% [32][34] - 强化学习自动规划流程 但局限于特定场景 通用性不足 [33] 未来流量入口与商业模式变革 - Agent交互将产生"幽灵光标"现象 取代人类成为互联网访问主力 门户网站流量面临断崖式下跌 [39][41][42] - Google推出Agent2Agent协议争夺入口标准 内容付费模式可能取代广告分成 [42][46] - 创作者可通过API直接收费 广告嵌入Agent工作流环节 商业生态面临重构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