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icon
搜索文档
寻找时代徽章,适应极端状态
青侨阳光医药投资 - 投资思考 在过去几年里,一个印象深刻的教训,是不同时期、不同标的之间的强烈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既体现在同 一时期不同标的在基本面方面的剧烈分化,也体现在同一标的不同时期在股价主导逻辑上的强烈变迁。 这里的异质性,不管是基本面表现的分化和股价逻辑的变迁,放在特定时空下都有其自洽的合理性,因此 当 出现远超我们预期的事实时,所反映的未必是市场的非理性或世界的不正常,而更可能是我们的认知脱离了客 观真相,形成了局限偏颇。 跳出简单化的、平均化的、定式化的、教条化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客观事实 中所展现的混沌复杂和随机多变,或许能为日常投研带来新的视角,促进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认知。 1 横向视角下的分化: 在爆款思维里,寻找潜在的时代徽章 先看一下横截面上的分化。 下图是早年(2017年之前)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在2022年PDB样本医院的终端销售额,可以看到, 不同创新 药之间的营收差异很大 :新活素成就了西藏药业,特比澳奠定了三生制药的基础,恩必普也为石药集团成功 打开了制剂业务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曾经红极一时的今又生早已销声匿迹,优朋、可唯适、利卡汀、谊生泰 们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就 ...
行业思考:出海、盈利和行业叙事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中国创新药市场过去10年高速发展,占药品市场比重从约5%提升至10%以上,市场规模从小几百亿增长至接近2000亿人民币[1] - 2023年海外创新药市场占比接近60%,年销售规模达6-7万亿人民币,仅帕博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2000亿人民币,美国市场是中国10多倍[1] - 中国创新药全球占比从1%-2%提升至3%,即使以15%-20%增速再发展10年,全球占比仍难超10%[1] 创新药出海关键节点 - 政策层面:2015年药审改革启动,2017年加入ICH,2020年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提高准入门槛[1] - 商业化突破:2019年泽布替尼首款自主临床开发美国上市,2022年西达基奥仑赛首款授权开发美国上市,2023-2024年君实、和黄、百济等产品相继欧美获批[1] - 出海药品销售额从2020年2000万人民币增至2024年预计超200亿人民币,4年增长3个数量级[1] 创新药研发转型 - 2023-2024年对外授权产品中过半为2018年集采/2020年新规后立项,药企从"copy-to-china"转向"innovation-from-china"[3] - 早期授权产品多为改良型(如PD1单抗),2023-2024年涌现EGFR*HER3双抗ADC、PDL1*VEGF双抗等全球首创产品[5] 医疗器械出海特点 - 影像/诊断设备依赖度低,2023-2024H1海外营收保持20%增速,市占率稳步提升[8] - 高值耗材厂商海外营收规模较小但增长快,2023年头部企业合计增速50%,行业中位增速35%-40%[9][11] - 出海路径:成熟赛道采取"国产替代→出口海外→突破核心市场";新兴赛道通过原创产品弯道超车[9] 创新医疗器械突破 - FDA突破性认定数量从2020年前累计1项增至2023年10多项,涌现大医集团TAICHI(全球首款x/γ放疗设备)、博动医疗uFR系统(全球首创造影FFR)等原创产品[12] - 心血管介入领域多款"同类首创/最优"产品推进美国注册临床,如VenusP-Valve瓣膜、Litos膝下药球等[12] 港股创新药械盈利改善 - 高值耗材企业:2024H1合计净利率从2023年1.8%升至7.2%,预计2-3年内恢复至15%以上[19] - 创新药企:2021年亏损600亿(亏损率-200%),2024H1亏损收窄至100亿(-35%),预计2026-2027年行业整体盈利[21][23] - 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交易对冲融资压力,2023年对外授权首付款超一级/二级市场融资[19] 市场认知偏差 - 行业基本面与市场表现背离:医药行业创新爆发且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港股/A股呈现危机叙事[24] - 市场叙事规律:放大波动(情绪钟摆效应)、滞后反应(线性外推错误)、顶底区背离(基本面与价格脱节)[28] - 投资策略需增加对极端位置的包容性,避免过早重仓或清仓[29][30]
对不同医药细分业务本质的一些思考
青侨阳光医药投资 - 行业思考 1 标准化程度和医生依赖度的差异, 是"药VS械VS院"业务不同特性的重要来源 "医药"里的"医"主要指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药"主要指中药、化药、生物药等药品。从这点来说,"药品、 器械、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医药行业最核心3大业务类别。除此之外的医药细分,多数可以看成是这3类业务的 配套产业,比如原料药、CRO、CMO等可以看成是药品的配套,分销商、药店等可以看成是药品和器械的配 套,三方诊断、医疗信息化等可以看成是医疗机构的配套。 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看,在医药行业相对成熟的主流经济体中,"药"的资本回报率最为 可观,"械"的资本回报率也相当优秀,但"院"的资本回报率比较糟糕。 比如有很多人统计过美股不同行业的历史ROIC,其中: 这与我们的直觉感受是一致的,虽然药品和器械占整个医药行业总盘子不到20%,但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数出几 十个声名显赫、历史回报强劲的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的制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但对于占行业总盘子超 60%的医疗服务业务,著名的海外上市医院集团我们可能一只手的指头都数不完。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这 三类业务在标准化程度和医生依 ...
港股医药:行到水穷处,静待云起时
青侨阳光医药投资 - 投资思考 1 港股医药 - 价格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割裂与背离 自2021年6月以来,港股医药回调的幅度之大,持续低迷的跨度之长,放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但从更加本 质的产业基本面视角去梳理,我们看到的却是行业根基依旧牢固、行业增速依然稳健、创新药械高速崛起。基 本面不断向上而市场不断向下,意味着价格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割裂与背离。 股价短期受制于供求,受宏观背景和情绪偏好的影响巨大;股价长期取决于价值,受未来的现金流预计与当前 的必要回报率影响。 而基于我们对行业的研究与理解,不管是国产创新药诞生世界级大药和世界级药企,还是国产创新械在未来持 续高歌猛进,都会是大概率事件。 当市场所不信与不屑的逻辑成为越来越醒目的行业真相时,新的叙事逻辑有可能会因此而兴起,并逐渐孕育出 新的风云,打开新的天地。 2 医药行业的根基和长逻辑,很牢固。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论经济增长快慢,在医药卫生上的支出一直处于非常稳健地增长状 态,医药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稳步抬升,同时很多医药公司常年保持着稳定且优秀的盈利水平,并在 资本市场上也诞生了一大批长牛标的。 真正支撑医药行业有利盈利能力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