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

搜索文档
东方红资产管理江琦:从观势到守心,医药投资的周期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1:20
医药行业投资策略 - 医药行业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原料药周期性波动、创新药高科技特性及医疗服务消费属性多重交织 [1] - 投资需采用"自上而下选赛道,自下而上选公司"策略,关注子行业周期性、政策导向与增速潜力两大标尺 [2] - 行业呈现明显轮动特征:2011-2014年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领涨,2016-2018年化学制药突出,2019年后创新药与消费医药成主线,2022-2023年中药因政策支持崛起 [2] 行业周期与组合管理 - 2024年创新药被视为核心赛道,因其政策支持及未来高增速特性 [2] - 组合策略需动态调整:行业承压期侧重低估值/高现金流/抗风险企业,复苏期倾向高成长创新公司 [2] - 长期收益来源于科技成长,需通过多元化组合平衡成长股爆发力与低估值标的防御力 [3] 创新药投资逻辑 - 中国创新药2024年三季度进入开花结果期,投资需跳出传统PE框架,聚焦产品全球竞争力/临床价值/商业化潜力 [4] - 2023年底以来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战略合作频发,单笔交易达数十亿美金,反映全球竞争力提升及海外市场空间打开 [4] - 2025年下半年起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政策支持与支付端改革将推动行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5] 长期价值投资方法论 - 风险控制需左侧布局,典型案例为在进口依赖度70%的行业中发掘20倍PE/40%增速潜力的企业 [7] - 价值判断需回归临床价值本质,通过长期主义穿越短期波动,关注企业研发投入与战略定力 [7] - 创新药评估需专业判断,如ADC药物通过临床数据安全性分析可提前发现技术机遇 [7]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2015-2024年为创新药第一个十年投入期,2025-2029年进入收获期第一阶段 [5] - 2022-2024年是医药选择艰难期,2025年起行业趋势明确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5] - 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中国临床资源/速度优势及科创板/港股融资能力形成支撑 [5]
长城基金谭小兵:潜心深研 捕捉医药产业投资机遇
新浪基金· 2025-07-26 10:09
长城基金医药投资表现 - 长城基金旗下医药产品线丰富完善且各具特色,截至6月30日年内平均涨幅达36.95% [1]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涨幅达75.18%,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6.08% [2] - 长城大健康A、长城医药科技A、长城医疗保健A、长城健康生活A上半年涨幅分别为42.94%、41.40%、32.19%、20.33%,均大幅跑赢基准 [2][3] - 长城医疗保健A自2014年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99.77%,区间净值超越基准170个百分点 [3] 基金经理业绩与策略 - 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展现出强劲爆发力 [2] - 谭小兵作为"医药+"投资资深舵手,旗下产品今年上半年均表现不俗,注重回撤控制 [2][3] - 谭小兵采用自上而下把握产业趋势和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相结合的投资框架 [3] - 龙宇飞重点布局"AI+医疗"方向,管理的长城消费增值A上半年涨幅9.67%,同期基准仅0.29% [4] 团队专业背景与投研框架 - 医药投资团队核心成员均具备深厚医药基因:谭小兵拥有制药工程与会计学背景,龙宇飞是生物制药学士、细胞生物学博士,梁福睿是海洋生物学硕士、博士 [5] - 团队投研理念强调"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逻辑:宏观寻找有贝塔动能的子行业,中观筛选技术领先细分方向,微观深挖个股阿尔法 [5] - 团队能抓住创新药出海、医保优化等行业机会,避开"好药不等于好股票"的陷阱 [5] 公司布局与行业前瞻 - 长城基金早在2014年之前就已布局医药行业,2014年2月成立第一只医药主题基金,现已形成多元化医药产品矩阵 [4] - 在AI技术重塑医疗产业浪潮中,公司提前进入"AI+医疗"新兴领域 [4] - AI技术正从药物研发、诊疗模式等维度重构医疗产业,"AI+医疗"有望成为大消费与大健康领域新增长极 [4] 投研文化与长期发展 - 公司倡导"投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让每个人的专业优势成为团队共同财富"的文化 [6] - 团队保持专业深度同时拥有跨界视野,在复杂市场中灵活而前瞻 [6] - 公司医药投资团队建设与布局已超过10年,几经市场起伏仍耐心坚守 [4]
长城基金医药投资团队:在市场跌宕中潜心深研 精准捕捉医药产业投资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7-20 09:46
医药行业趋势 - 2025年医药行业迎来突破性发展,受老龄化加速、政策支持、技术迭代、全球化布局及资本聚焦等多重因素推动 [1] - 截至7月11日,万得医药大类指数年初以来上涨31.38%,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达69.99% [1][14] - 医药板块上半年呈现阶段性特征:1月回调,2-3月创新药领涨,4-5月业绩承压回调,6月创新药带动化学制剂等扩散上涨 [14] 长城基金医药投资表现 - 长城基金医药产品线年内平均涨幅达36.95%,旗下多只基金表现突出 [4]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上半年收益率75.18%,远超业绩比较基准(6.08%)和偏股混合基金平均收益(7.79%) [5] - 长城大健康A、长城医药科技A上半年分别上涨42.94%和41.40%,长城医疗保健A、长城健康生活A涨幅分别为32.19%和20.33% [5][6] - 长城医疗保健A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达199.77%,超越基准170个百分点 [6] 投资策略与团队优势 - 长城基金医药团队采用"宏观-中观-微观"框架,聚焦创新药出海、医保优化等行业机会 [10] - 团队核心成员具备医药专业背景:谭小兵(制药工程+会计学)、龙宇飞(生物制药博士)、梁福睿(海洋生物学博士) [10] - 投研协作高效扁平化,形成"反馈-迭代"闭环,注重老带新传承与差异化互补 [11][12] - 梁福睿通过高集中度持仓(二季报前十大重仓占比79.37%)捕捉创新药出海机遇 [5] 细分领域布局 - 创新药产业链为核心,海外BD(商业授权)成为2025年行情关键驱动力,收入将在未来3年持续释放 [15][16][17] - AI医疗领域布局前瞻,龙宇飞管理的长城消费增值A上半年上涨9.67%,聚焦AI在药物研发和诊疗模式的应用 [7] - 谭小兵采用"医药+"策略,以医药为核心向全市场拓展,兼顾回撤控制与跨领域平衡 [5][6] 长期行业展望 - 医药行业"长坡厚雪"属性不变,老龄化与健康意识升级支撑创新药需求 [17] - 创新药估值仍处理性区间,港股市场修复空间显著 [17] - AI医疗作为生产力工具赛道,结合估值与成长性具备长期坚守价值 [17]
港股、医药“霸屏”收益榜,上半年最赚钱基金榜单出炉
华夏时报· 2025-07-02 09:45
2025年上半年基金收益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5.64%的区间回报率位居榜首,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和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分别以82.45%和75.18%的收益率紧随其后 [1][2][3] - 前20名基金中,名称含"医药""生物科技""创新药""医疗健康"或明确投资港股的基金占比超80%,收益率均在57%以上 [3] - 港股通创新药ETF表现亮眼,汇添富、银华、万家、广发旗下产品收益率集中在57%-59%区间 [3][7] 医药主题基金表现 - 主动管理型医药基金领跑,中银港股通医药A和平安医药精选A收益率分别为70.08%和58.80% [4] - 被动指数型医药基金表现优异,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和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收益率分别达58.77%和58.01% [4][7] - 万得医药大类指数年内上涨26.74%,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高达60.87% [5][7] 北交所基金表现 - 北交所基金崭露头角,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以82.45%的收益率位居第二 [3]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和万家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收益率分别为72.16%和60.36% [3] 创新药行业动态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达455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 [6] - 国家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化医保谈判机制,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 [5] - 多家港股创新药企业进入商业化阶段,如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等 [6]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上半年最耀眼的收益来源,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幅超50% [7][9] - QDII基金业绩突出,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人民币A和工银新经济人民币收益率均超51% [7] - 港股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E约25倍),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推升估值 [9]
【医药】PD-1(PD-L1)/VEGF 双抗概念火爆,中国创新药企引领研发热潮——行业跨市场周报(0602)(王明瑞/叶思奥)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04 21:56
行情回顾 - 医药生物指数上周上涨2 21%,跑赢沪深300指数3 30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综指2 00个百分点,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涨幅居前 [3] 上市公司研发进度跟踪 - 百济神州的BG-60366片和人福药业的RFUS-949片的IND申请新进承办 [4] - 百济神州的注射用BGB-C354和三生制药的SSS55注射液的临床申请新进承办 [4] - 恒瑞医药的HRS-5965和石药集团的SYHX1901(斑块状银屑病)正在进行三期临床 [4] - 劲方医药的GFH375正在进行二期临床,翰森制药的HS-10510正在进行一期临床 [4] 2025年ASCO大会与中国创新药企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 5亿美元的全球授权交易(首付款12 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48亿美元),PD-1(PD-L1)/VEGF双抗赛道关注度提升 [5] - 全球处于临床阶段的PD-1(PD-L1)/VEGF类产品有14款,均与中国公司相关 [5] -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与Summit Therapeutics合作推进全球临床3期 [5] - 普米斯/BioNTech的PM008开始进行全球3期临床试验 [5] - 神州细胞的SCTB14在25年3月启动II/III临床,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 [6] - 华海药业的HB0025针对子宫内膜癌已有临床II期数据读出,预计25年下半年启动III期临床 [6] - 荣昌生物的RC148联合维迪西妥单抗一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I期临床数据将在2025年ASCO公布 [6] 2025年年度投资策略 - 从支付视角梳理医药产业内的三种付费渠道:院内支付、自费支付、海外支付 [7] - 看好院内政策支持方向(创新药械、设备更新) [7] - 看好人民群众需求扩容方向(血制品、家用医疗器械、减肥药产业链) [7] - 看好出海周期上行方向(肝素、呼吸道联检) [7]
国产创新药从1到10进程加速!艾力斯、恒瑞医药再发力,制药板块逆市两连涨!国内首只“药ETF”发行或正当时
新浪财经· 2025-05-28 16:57
市场表现 - 2025年5月28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但制药板块逆市上涨 中证制药指数连续两日红盘震荡 尾盘遭遇抛压仍收涨 [1] - 制药指数成份股跌多涨少 艾力斯逆市大涨5.13%领涨 恩华药业和人福医药涨幅超2.6% 恒瑞医药上涨1.55% 兴齐眼药下跌近7%表现最差 荣昌生物和信立泰分别跌4%和2.66% [1] - 2025年初以来制药指数累计上涨6.81% 大幅跑赢上证指数和沪深300 上升趋势或已确立 [6] 行业动态 - 三生制药近期达成12.5亿美元BD交易首付款 创历史纪录 2025年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 首付款达22亿美元 全年有望创新高 [3] -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从模仿跟随转向源头创新 进入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 [3] - 恒瑞医药作为制药指数第一大权重股 2025年或成其国际化新起点 公司拥有90多个创新药临床管线 国内外开展400余项临床研究 累计BD潜在总金额达140亿美元 5月23日完成港交所上市 [6] 指数估值 - 制药指数当前点位2097.36点 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接近2019年大涨前水平 较2020年8月5日历史高点3308.53点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8] - 制药指数2020-2024年年度收益率分别为41.61%、-9.10%、-21.09%、-3.70%、-6.53% 经历4年深度调整后配置价值显现 [7][8] 投资工具 - 全市场首只跟踪制药指数的ETF——药ETF(代码:562050)正在发售 该产品可一键投资A股50大制药龙头 覆盖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纯制药领域 [3][10] - 药ETF产品设计兼具创新药高成长性和中药稳定性 能涨抗跌 在当前行业估值低位时点发行具有配置价值 [10] 行业前景 - 药品作为刚性需求 随着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0] - 供给端原研药专利集中到期 创新药出海订单增加 中药获政策支持 各细分领域药企均迎发展机遇 [10]
变局之下,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4-12-12 15:17
港股医药行业现状与机遇 - 港股医药行业经历了20年一遇的大跌,但企稳后可能带来20年一遇的机遇 [1] - 医药行业具有"总量稳健增长+创新持续爆发"的特点,蕴含大量优质成长和潜在双击机会 [1]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当前点位2420点,比2016年熊市低点2900点还低16.6%,而行业营收规模已翻倍,利润率提高3个百分点 [11][12] 医药行业长期吸引力 - 商业模式优秀:行业长期高景气源于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焦虑,利润率稳步抬升 [6] - 增长空间大:2006-2021年中国人均卫生支出增长7倍,但相比英美仍有8-18倍空间 [6] - 超额增速:2019-2023年医药行业增速8.3%,高于名义GDP的6.3% [6] - 结构性机会多:政策和技术变革持续创造增量机会 [6] 过去几年医药股落后的原因 - 美联储加息拉高折现率,打击成长股估值 [7] - 国内地产萎缩和衰退预期导致资金转向债券和高息股 [7] - 医药后周期属性:港股医药见顶/见底通常比市场整体晚半年 [7] 未来潜在受益资产 - 创新药械可能最受益,因其高beta属性会放大上涨效应 [8] - 创新药行业"九死一生"特性意味着成功项目的回报极高 [8] - 工程化抗体(双抗/ADC)是中国最具潜力的领域 [9] - 细胞和基因疗法(CGT)是未来生物药主导方向,尤其看好CART和RNAi [9] 当前投资策略 - 超80%仓位集中在港股创新药械 [10] - 重点布局市场尚未认知但未来不得不认的机会 [10] - 部分港股心血管高耗公司已跌至破产清算价,存在数倍上涨潜力 [10][12] 行业展望 - 过去十几年一遇的大跌可能转变为十几年一遇的机遇 [13] - 建议重点关注港股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械领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