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

搜索文档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日报· 2025-08-10 10:34
民生保障政策 - 提出10项重点举措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 [1] - 对生育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 [1] - 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较"十二五"期间每5年增长1岁 [1] 就业支持措施 - 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每年1200万人以上支撑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2] -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2] - 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2] - 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 [2] 教育医疗保障 - 202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3] - 医保报销案例显示患者15.55万元医疗费个人仅支付1.72万元 [3]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 [3] - 2021年以来新增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3] 养老托育服务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4.6% [5] - 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约1.9亿人 [5] - 300多个地级市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5] - 探索"一老一小"融合服务模式如社区托育园与养老驿站结合 [3]
北京医改“组合拳”:薪酬向紧缺学科倾斜 资源布局“疏解补缺”
中国经营报· 2025-07-29 06:14
北京医改成果 - 北京市通过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取得显著成效,包括调整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12 8个百分点、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 [1] - 改革采用"组合拳"策略,包括"三医"协同治理、薪酬制度改革和医疗资源优化布局 [1] 高效协同的"三医"联动治理 - 北京市建立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统一分管"三医"的机制,并实施月度调度和年度工作会制度 [2] - 16个区均建立政府主导的深化医改推进机制,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2] -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已规范8800余项价格项目,常态化调整近400项,新增134项 [2] - 财政投入重点向承担公共卫生任务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倾斜 [2] 薪酬制度改革激发活力 - 北京市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儿科医务人员薪酬不低于单位平均水平的1 2倍 [3] - 北京天坛医院将绩效分配向儿科、精神心理科等紧缺学科倾斜,医务人员固定薪酬占比超50% [3] 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 "十四五"期间通过疏解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建成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9个项目,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4 6张增至5 3张(增长14%) [4] - 加快儿研所通州院区等项目建设,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等专科资源短板 [4] - 已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覆盖600多家机构)和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覆盖200多家机构) [4]
北京医改:从三明模式到北京方案
第一财经· 2025-07-28 20:47
医改模式升级 - 北京市系统复制三明医改五大机制并升级为"党委统管+财政兜底+数据联动+基层强网底"的北京方案 [1] - 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动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每月调度重点工作 [1][2] - 建立"京智"三医联动信息平台,59个应用场景实时共享数据,破解部门信息孤岛 [2] 资源均衡布局 - 北京市通过疏解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补缺平原新城资源短板、建设医联体破解资源失衡 [4] - "十四五"以来政府累计投资超184亿元,建成9个重大项目,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 [4] - 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4.6张增至5.3张,增长14% [4] - 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覆盖600多家机构)和122个专科医联体(覆盖200多家机构) [5] 财政与价格改革 - 海淀区2022-2024年年均财政投入60余亿元,占全市基层机构财政拨款25.6% [6] - 分五批次调整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近400项,新增134项 [7] -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比改革前提升12.8个百分点 [7] - 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平均薪酬1.2倍 [7] 基层能力建设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2024年比2020年增加6400多名,年均增长4.5% [8] - 2023年以来政府投入超23亿元,完成900余家基层机构硬件改造,新增3万余件医疗设备 [8]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服务全覆盖,口腔科、康复医学科覆盖率分别达77%和64% [8] - 三级医院50%号源下放基层,152家医院实现181项检验、300项影像结果互认 [9] 信息化支撑 - 全市互联网医院达102家,307家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54家入驻统一服务平台 [9]
珍宝岛回复年报问询 阐释一季度收入明显较高合理性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19:2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4亿元,同比下滑13.84% [1] - 归母净利润4.38亿元,同比下滑7.3% [1] - 扣非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1365.5%,主要系医药工业板块收入、利润增加且整体费用下降 [1] - 2024年销售费用为2.92亿元,同比下降56.36%,明显高于营业收入降幅 [1] 季度收入分布 - 2024年一至四季度收入分别为11.17亿元、5.43亿元、3.67亿元、6.77亿元 [1] - 第一季度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季度,主要因主要产品用药需求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 [1][2] - 2024年第一季度甲流、乙流等病毒性流感疾病爆发式增长,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量大幅增加 [2] - 春季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重要时期,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需求量增长 [2] 业务板块分析 医药工业板块 - 核心品种包括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血栓通胶囊等心脑血管类产品 [2] - 复方芩兰口服液、注射用炎琥宁属于感冒、流感、抗病毒等呼吸疾病用药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天气寒冷季节发病率远高于平时 [2] - 冬季和春季属于感冒、流感、抗病毒等呼吸疾病高发期 [2] 医药商业板块 - 国家集采、省际联盟采购品种数量和金额占比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下调影响收入 [2] - 医改持续推进"药占比"控制,医院主动缩减采购规模和金额 [2] - 医疗机构资金紧张,回款账期逐年延长,导致经营现金流承压 [2] - 采购资金紧张,无法足量采购药品满足医院用药需求 [2] - 战略调整了配送规模,2024年度营业收入逐步缩减 [3] 中药材贸易板块 - 基于对中药材价格波动历史周期规律、产能恢复情况等分析,预判价格将回落 [3] - 缩减非生产性贸易业务,规避高位风险 [3] - 2024年中药材贸易业务规模整体缩减 [3] - 二季度末预判下半年价格可能回落,择机出售部分库存中药材 [3] - 二季度营业收入增加,三、四季度营业收入下滑 [3]
2025中国医院大会暨行风建设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10 20:10
行业发展趋势 - 会议主题聚焦医院高质量发展和行风建设,强调"向新・向质・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1] -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医改深化推动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 - 行业需提升整体效率,促进分级诊疗和医防结合机制形成 [5] 政策与战略方向 - 医院需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 - 公立医院需落实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 [3] - 医疗机构需强化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有温度的服务 [5] 行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中国医院协会与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协议,涵盖国际交流、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 [7] - 合作方包括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医药企业,构建"医疗+金融+科技+产业"多元生态 [7] - 发布《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及《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 [7] 会议规模与议题 - 大会设置开幕式、主会场、专题会议和19个分会场 [7] - 1500名行业代表参与,研讨医院管理、智慧医疗、行风建设、学科发展等多元领域 [7]
“一位领导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山东介绍医改经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23:19
医改政策与财政投入 - 山东省近5年财政对公立医院补助投入年均增长25% [1] - 济南市财政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助年均增长13.4% [2] - 青岛市2019年以来市县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5% [2] - 潍坊市寿光市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 - 山东省2024年调整23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 [1] 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建设 - 山东省2024年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4.4% [2] - 山东省规范改造1万多个村卫生室 [2] - 每年组织1万多名医护骨干下沉乡镇驻点帮扶 [2] - 累计选派2200多名"业务院长"常驻乡镇 [2] - 建成2420个名医工作站 [2] - 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3.3% [2] 市级医疗改革举措 - 济南市建成6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10个县域医共体 [3] - 济南市"心电诊断一张网"覆盖15个区县 [3] - 济南市自2020年以来完成47.73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 [3] - 青岛市创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路径 [3]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市南区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3] - 青岛市市立医院整体托管莱西县域医共体 [3] 收入结构优化 - 青岛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5.1个百分点 [2] - 青岛市药品耗材费用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 [2]
山东省卫健委主任:基本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
新京报· 2025-05-27 19:58
医疗资源覆盖 - 山东各市实现中西医三级甲等医院全覆盖,78家县医院全部达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相当于三级医院能力)[1][4] - 2024年山东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4.4%,基本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1][4] - 建成866个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部牵头组建专科联盟并延伸到所有县(市、区)[4] 药品耗材集采与价格调整 - 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分别落地824种、40类,价格显著下降[2] - 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价幅度达到75%[2] - 济南市历下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60%[2] - 2024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300余项,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 2022年以来济南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4850项次,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项目2004项次,降低检查检验项目2199项次,新增新技术项目167项[3] - 青岛2019年以来市、县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5.1个百分点,药品耗材费用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3]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 规范改造1万多个村卫生室,建成2420个名医工作站,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3.3%[4] - 每年组织1万多名医护骨干下沉乡镇驻点帮扶,累计选派2200多名两年期"业务院长"常驻乡镇[4] - 全面推进心电诊断、影像诊断、AI智能辅助诊断"三张网"建设[4] 医联体与远程医疗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与8家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与79家医院建立松散型医联体,牵头成立57个跨区域专科联盟[5] - 2024年帮助开展新技术75项,搭建覆盖2600余家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协作网[5] 医疗服务优化 - 831家医疗机构接入省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达到429项,累计互认870万次[7] - 73家三级综合医院开展预住院和预约诊疗服务,128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立转诊会诊中心[7] - 省立医院和济南市中区人民医院2024年下转病人2632人次[7] - 家庭医生签约超6720万人,百万名"三高"患者享受一体化诊疗服务[7]
对不同医药细分业务本质的一些思考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4-08-16 10:02
行业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三大核心业务类别为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其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医疗机构 [1][5] - 标准化程度和医生依赖度的差异是导致"药VS械VS院"业务特性不同的关键因素,药品标准化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医疗器械次之,医疗机构最弱 [3][7][8] - 中国制药行业历史盈利水平大幅落后于美国,主要受"以药养医"政策包袱和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青黄不接的影响 [14][16][18] -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盈利能力远超美国,主要受益于CXO全球产业链转移和专科医院优势,但未来可能面临DRG支付改革的压力 [13][17] - 医改政策重构行业生态,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并加速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迭代 [19][22][23] 药品业务特性 - 药品标准化程度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放量速度显著快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上市5年可达潜在峰值的1/3至1/2 [8] - 药品商业价值分配更有利,临床数据优势决定市场地位,性能优异的创新药不易被埋没 [8] - 创新药存在"前赌+后崩"风险,需具备代际差临床价值且无替代品才能斩获巨大商业回报 [8][9] - 中国化学制药净利率中位值仅10.1%,显著低于生物制品(19.2%)和医疗器械(16.3%) [15] 医疗器械业务特性 - 医疗器械标准化程度低于药品但高于医疗机构,规模化复制能力较强 [7] - 高值耗材等产品临床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医生认可,与医生形成共生关系,需让渡更多价值分配权 [7] - 医疗器械无法一致性评价,先发厂商优势稳固,行业成熟后天然向龙头集中 [8] - 中国医疗器械净利率中位值达16.3%,与美国水平相当 [13][15] 医疗机构业务特性 - 综合性医院高度非标且依赖医生,复制扩张困难且利益分配向医生倾斜 [4] - 专科医院因业务更标准化曾实现高盈利,但未来可能受医生流动性增加和DRG推广冲击 [4] - 公立医院受"公益本质"政策约束,民营医院面临公立医院价格竞争,盈利空间受限 [6] - 中国医疗服务净利率中位值达13.5%,远超美国水平 [13][15] 行业政策影响 - 医改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中国神药"萎缩而救命普药价格反弹 [19][23]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集采导致价值预期骤降,创新药加速审评和医保谈判推动价值上升 [23] - 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加速新产品上市放量,同时通过集采打压成熟产品远端盈利预期 [22][24] - CXO行业受益全球产业链转移,但未来可能因人力成本上升和转移放缓而优势削弱 [17] 配套产业特性 - 原料药、CRO、医药分销等配套产业多为To B供应链业务,经营效率是竞争核心 [27] - 原料药等供给刚性强的业务呈现强周期性,需求波动易导致价格大涨大跌 [27] - CRO和CDMO在需求高增长时景气度强,但需求放缓后可能因价格下降快速回落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