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哈医大最新研究登上Cell头条:从多组学视角揭示不同器官系统的衰老差异
生物世界· 2025-10-18 12:05
文章核心观点 - 一篇发表于Cell子刊《Cell Genomics》的研究论文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系统揭示了多器官系统异质性衰老的分子基础,为开发针对衰老本身而非单一年龄相关疾病的精准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工具[2][4][6][7][9] 研究背景与意义 - 衰老是导致大多数慢性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决定因素,传统医疗干预集中于特定年龄相关疾病,而针对衰老本身进行干预可能带来远超传统方法的健康效益[6] - 表观遗传时钟是重要的衰老生物标志物,但个体内部不同器官衰老速度差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6] - 阐明器官特异性衰老的分子机制将推动年龄相关疾病管理从“分而治之”向“合而防之”的范式转变[7] 研究方法与目标 - 研究整合了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采用post-GWAS方法[7] - 系统探究了9种器官特异性衰老时钟量化的生物学年龄差以及4种基于血液的表观遗传时钟评估的表观遗传年龄加速[7] - 研究目标包括阐明器官特异性衰老与表观遗传衰老的遗传关联、确定相关药物靶点、揭示下游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效应、绘制异质性衰老的相互作用网络[7] 核心发现与应用 - 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R/Shiny的公开框架,提供了异质性衰老的全面多组学分子图谱[9] - 研究推进了对衰老异质性的理解,为延缓器官特异性衰老及预防相关慢性病的精准医疗策略提供了信息[9] - 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旨在延长健康寿命的创新治疗策略的开发[9]
Nature子刊:吴玉章/田易/张轶团队发现自身免疫和过敏疾病治疗新靶点——LARP4
生物世界· 2025-10-18 12: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初始 T 细胞 ( Naive T cell,也叫做 幼稚 T 细胞 ) 是一类未接触过抗原的 T 细胞,处于静息 (未活化) 状态,它们尚未经历抗原特异性激活,但具有识别抗 原的潜能 , 识别特异性抗原后,它们可分化为效应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 2025 年 10 月 16 日 ,第三军医大学 ( 陆军军医大学) 田易 教授、 吴玉章 院士 、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 张轶 等人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 Inhibition of LARP4-mediated quiescence exit of naive CD4 + T cells ameliorates autoimmune and allergic diseases 的研究 论文。 该研究表明,抑制 LARP4 介导的初始 CD4 + T 细胞静息退出,可改善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疾病。 在初始 CD4+ T 细胞中条件性敲除 LARP4,会导致静止状态增强和/或静止退出受阻,这是由于几种对 T 细胞活化至关重要的 mRNA 的稳定性发生 ...
北京林业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18 09:00
随着干旱持续时间延长且强度加大,预计对陆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逐渐加剧。然而,一些生态系统似乎能够适应多年干旱,其生产力的下降幅度在干旱 持续时间增加时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气候变化正使全球许多地区遭遇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一些生态系统对日益加剧的干旱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 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2025 年 10 月 17 日,北京林业大学 庾强 教授团队联合全球 28 个国家 126 家单位的 177 位科研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发表了题为: Drought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teract to magnify losse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 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互作加剧初级生产力的损失 )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随着干旱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会从逐步适应转向生产力急速衰退。 论文链接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8144 https://www.nature.com/a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Science论文:揭开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亲吻-收缩-逃逸”机制
生物世界· 2025-10-17 18:00
大脑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神经元之间高效而精准的 突触传递 。当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终端时,突触囊泡释 放神经递质实现信号的跨神经元传递。 20 世纪 50 年代,伯纳德·卡茨 (Bernard Katz) 提出了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 量子化释放 假说,奠 定了神经信息传递的细胞机制基础。至 1970 年代初,学界逐渐形成两种对立的突触囊泡释放模型: 全融 合 (Full-collapse) 和 亲吻-逃逸 (Kiss-and-run) 。 然而,由于囊泡释放过程发生在毫秒时间尺度、结构变化处于纳米空间尺度,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得关于这 两种模型的争议长期悬而未决,成为困扰神经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的难题。 2025 年 10 月 17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 科学创新研究院 毕国强 、 刘北明 、 陶长路 团队,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周正洪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 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Kiss-shrink-run" unifies mechanisms for synaptic vesicle exocytosis and hyperf ...
助力女性不孕症精准诊断:我国学者发布卵子与早期胚胎发育潜能缺陷系统分型与遗传图谱
生物世界· 2025-10-17 18: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不孕症 影响全球 12.6%-17.5% 的夫妇 ,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体外受精 ( IVF ) 作为 主要 助孕方式, 近年 来, 卵子成熟障碍 、受精障碍及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等表型,被确认为导致反复助孕 失败 的重要 原因。 然而,由于表型分类未统一,且缺乏大规模队列研究,其遗传机制与临床诊断率仍不明确,制约了该疾病 的 精准识别与个体化干预策略的 推进 。 2025 年 10 月 16 日, 山东大学 陈子江 / 赵涵 团队联合中南大学/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 林戈 / 郑伟 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唐淑妍 团队 ( 张常龙 、 郑伟 、 张鸿惠 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上 发表题为: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oocyte and early embryo competence defects in female infertility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 首次系统性 提出" 卵子与早期胚胎 发育潜能缺陷 " (Oocyte and early ...
JEM:黄波/张晓辉团队破解JAK2V617F突变引发血小板抑或红细胞增多的分子机制
生物世界· 2025-10-17 18: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JAK2 V617F 突变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 ( MPN ) 中最常见的突变,存在于超过 50% 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ET ) 和 90% 以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PV ) 患者中。 JAK2 V617F 以单一突变引发 ET 和 PV 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其内在机制一直是未解 之谜。 2025 年 10 月 15 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黄波 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晓辉 教授团队合作 ( 助理研究员 周 力 、直博生 吴冬晓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 , 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期刊 发表了题为 : Heterozygous human JAK2 V617F activates AhR to drive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promote thrombo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对大量临床样本的深入分析,成功揭示了 JAK2 V617F 突变导致 两种不同 MPN 类型 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研究入选了 JEM 举办的基于学术期刊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Journal-Ba ...
线上课程: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生物世界· 2025-10-17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其关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对理解自身免疫病和开拓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4] - 传统动物模型因物种差异难以真实模拟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制研究缺乏生理相关性、靶点验证临床转化困难等问题,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4] -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能在临床前阶段评估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降低后续开发风险,并为新型细胞疗法与双特异性抗体等评估提供可靠平台[5] 线上课程内容 - 课程主题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将于10月21日晚7点举行,由赛业生物肿瘤药效研究高级科学家于婧博士主讲[5][7] - 课程将深入解读诺奖级发现如何转化为治疗新策略以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7] - 课程将梳理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演进路径及PBMC、HSC等不同构建策略的特点与适用场景[7] - 课程侧重于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优化策略与应用案例[7]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应用案例 - 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huHSC-C-NKG-ProF助力CAR-T攻克实体瘤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Metabolism》(IF=30.9),研究揭示了Foxp3通过非转录依赖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重塑CAR-T细胞代谢表型[12] - 同一模型助力肝癌免疫逃逸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Gut》(IF=25.8),研究揭示了ETV5在调节肝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12]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技术特点 - 公司在C-NKG小鼠上分别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构建免疫系统重建小鼠,并对huHSC-C-NKG小鼠进行了迭代升级,采用新生鼠工艺,能够发育出多种人类免疫细胞[13] - 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huHSC-C-NKG-ProF可重建淋巴系的T、B、NK细胞以及髓系的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14]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产品线 - 公司提供多种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例如huHSC-C-NKG-ProF可实现全免疫系统重建,8周人源化比例达40-60%[16] - huHSC-C-NKG模型支持人源淋系细胞和人源髓系细胞分化,人源细胞长效存在超过1年,寿命长,通常不存在GvHD,实验窗口期长[16] - huPBMC-C-NKG模型重建以淋巴T细胞为主,重建速度快,实验窗口期长,但存在GvHD[16]
Cell:西湖大学卢培龙团队等首次从头设计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体内抑制神经元电活动
生物世界· 2025-10-17 12:04
研究突破概述 - 研究团队首次从头设计出功能性的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dVGAC,该通道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2][3] - 设计的dVGAC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神经元电活动,标志着AI驱动的生物分子设计向实际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3] - 该成果于2025年10月16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 [2] 技术设计与创新 - 采用全新的15螺旋五聚体结构设计,每个亚基由三个螺旋通过两个短环连接,形成漏斗状内环结构,可对孔道孔径进行多样化调控 [10] - 在孔道内引入精氨酸收缩结构,这些带正电残基既作为电压传感器,又作为氯离子选择性过滤器,其侧链能发生电压驱动的构象变化以控制通道开关 [12] - 该设计的工作机制与自然界中任何已知离子通道都不同,实现了创新性的精氨酸门控 [16][17] 实验验证与性能 - 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显示,dVGAC表现出时间和电压依赖的电流,具有强烈外向整流特性,在+120 mV时电流达到2348±166 pA [14] - 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显示,dVGAC的结构与设计模型高度吻合,Cα RMSD仅为1.09 Å [14] - 通过突变可调节通道特性,例如R165D变异体(dVGAC1.0)的电流-电压曲线向左移动约20 mV,使其在更低电压下即可被激活 [19] 应用前景与行业意义 - dVGAC1.0在小鼠中央杏仁核的特定神经元中表达后,能显著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放电频率,为神经调控提供了新工具 [20][21] - 该研究开辟了定制化跨膜蛋白设计的新时代,未来可能设计出响应特定配体或物理刺激的跨膜蛋白,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调控膜电位及治疗疾病 [23] - 具有简单结构和高度可调特性的设计蛋白,相比天然离子通道更适应各种应用需求 [23]
雄性“越胜越勇”,雌性“波澜不惊”,胡海岚团队解析“胜者效应”的性别差异
生物世界· 2025-10-17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胜者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雌性小鼠背内侧前额叶皮层中的小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兴奋性更高,导致其“胜者效应”弱于雄性小鼠 [3] “胜者效应”的性别差异现象 - “胜者效应”指一次胜利会增加后续获胜概率的心理现象,在体育比赛、商业竞争等领域均有体现 [2] - 以往研究表明,“胜者效应”在雄性中表现更为明显,例如男性运动员获胜后后续比赛胜率显著提升,而女性运动员未表现出同样规律 [2] 研究模型与行为学发现 - 研究团队通过“钻管实验”证实雌性小鼠能形成稳定社会等级,但其形成过程与雄性小鼠存在明显差异 [5] - 通过“温暖角落竞争”实验验证,在钻管实验中社会等级高的雌性小鼠能占据温暖角落更长时间 [5] - 雌性小鼠需更多时间确立稳定社会等级,其等级关系稳定性低于雄性,且不表现明显攻击行为,而是通过推挤、抵抗和撤退等行为确立等级 [10] 大脑关键调控脑区机制 - 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是调控社会等级的关键脑区,在雌雄小鼠中均发挥“胜负开关”的双向调控作用 [6][7][8] - 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激活雌鼠dmPFC神经元,劣势个体能立即逆转局势战胜优势对手,抑制该脑区活动则优势个体迅速失去地位 [7] 性别差异的神经基础 - 性别差异由dmPFC中的小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兴奋程度差异导致,雌性小鼠PV-IN更活跃,导致较弱“胜者效应” [3][11] - PV-IN作为抑制性神经元像“刹车”控制神经网络兴奋性,雌鼠中该“刹车”更敏感,导致从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的信号传递效率较低 [11] - 关键发现是雌鼠中缝背侧丘脑-背内侧前额叶皮层通路的长时程增强明显弱于雄鼠,意味着胜利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较为短暂 [11] - 实验证实PV-IN的核心作用:提高雄鼠PV-IN兴奋性后其“胜者效应”显著减弱,抑制雌鼠PV-IN兴奋性后其“胜者效应”得到增强 [12][14] 进化意义与应用前景 - 雌性演化出较弱“胜者效应”具有进化意义,可能利于平衡竞争与合作关系,减少能量消耗、避免冲突风险、维持灵活社会关系及促进群体内合作 [16] - 这种神经机制差异反映了雄性和雌性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适应性演化 [17] - 理解这些机制未来或有助于帮助因社会竞争压力产生心理困扰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17]
STTT:邢念增/王浩团队开发纳米PROTAC,双重靶向降解,克服前列腺癌耐药难题
生物世界· 2025-10-17 12:04
前列腺癌疾病背景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2022年新增病例估计达146万例[2] - 约10%-20%的晚期前列腺癌在5年内会发展为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且至少84%的CRPC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转移[2] -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30%,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2] 现有疗法的局限性及耐药机制 - 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靶向药物虽能提高患者生存期,但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对其会产生固有或获得性耐药[2] - 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AR剪接变体,特别是AR-V7亚型[2] - 基于PROTAC技术的创新疗法能高效降解AR,但对AR-V7的降解作用相对较弱[2] 创新疗法:体内自组装纳米PROTAC的技术原理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体内自组装的纳米PROTAC,能够双重降解雄激素受体(AR)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3] - 该技术基于体内自组装纳米技术,设计了具有邻近降解效应的PSMA靶向纳米PROTAC[4] - 其纳米结构的空间距离自适应特性使其能巧妙地降解与AR紧密结合的HSP90[4] 临床前研究数据:蛋白降解效果 - 在22Rv1细胞模型中,纳米PROTAC降解了80%的AR蛋白和65%的HSP90蛋白[6] - 该疗法还能高效降解74%的AR剪接变体AR-V7蛋白,显示出克服耐药性的潜力[6] 临床前研究数据:体内药效与生存获益 - 在恩杂鲁胺耐药的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中,纳米PROTAC治疗组表现出高达78%的肿瘤生长抑制值[7] - 与AR抑制剂和HSP90抑制剂联合治疗组相比,纳米PROTAC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5天[7] - 该疗法能够克服PSMA阳性和雄激素受体阳性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耐药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