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每天一杯咖啡,真能“续命”?哈佛大学30年追踪研究:喝咖啡或有助于女性健康衰老
生物世界· 2025-06-08 13:53
咖啡与女性健康长寿研究 - 哈佛大学30年追踪研究揭示中年女性适量饮用含咖啡因咖啡与晚年健康长寿显著相关 [2][4] - 研究样本覆盖47513名女性,数据每4年更新一次,评估维度包括慢性病、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等 [4][6][7][11] - 健康老龄化标准严格:需同时满足无11种慢性病、身体机能良好等7项条件 [6][7][8] 核心研究发现 - 达到健康老龄化的女性日均摄入315毫克咖啡因(约3小杯咖啡),80%以上源自含咖啡因咖啡 [10] - 每增加120ml含咖啡因咖啡摄入,健康老龄化概率提升2%-5%,正向关联持续至日均600ml(约2.5中杯) [12] - 茶和脱因咖啡未显示显著关联,而含咖啡因可乐每日多饮360ml会降低健康老龄化概率20%-26% [12] 作用机制与建议 - 咖啡含数百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可能协同影响衰老生物学通路,但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19] - 建议选择含咖啡因咖啡且每日不超过480ml(约2杯),需结合个体耐受度调整 [17][18] - 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运动)仍是基础,咖啡仅作为辅助因素 [19][20] 研究价值与局限性 - 首次长期追踪咖啡对多维健康老龄化的综合影响,数据覆盖30年且样本量大 [13][14] - 研究未证实因果关系,且未针对男性群体展开同类分析 [13][19]
Cancer Cell:靶向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挑战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效果显著但在实体瘤中临床应用效果有限主要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或剂量限制性毒性[2] - 开发能够引发强大且可控的免疫反应以消除高度异质性和免疫抑制性的实体肿瘤细胞群的CAR-T细胞疗法仍是一个关键挑战[3] 新型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 -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CAR-T细胞疗法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并在转移性肺癌、胰腺癌和肾细胞癌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证明了其有效性[4][5] - 研究团队筛选了针对由肽-MHC复合物呈递的致癌性KRAS G12V突变(癌症新抗原)的结合剂并将这些新抗原结合剂整合到CAR-T细胞中构建了mKRAS-NeoCAR-T细胞[5] - 通过诱导分泌IL-12和基因敲除T细胞受体(TCR)增强了mKRAS NeoCAR-T细胞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5] 研究的核心发现 - 工程化scFv在体外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靶向突变型KRAS[6] - 靶向致癌KRAS突变的NeoCAR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抗肿瘤反应[6] - 装备有可诱导IL-12(iIL-12)的NeoCAR能够提高抗原的可用性并增强杀伤作用[6] - TCR基因敲除提高了体内iIL-12 NeoCAR的安全性[6] 研究总结 -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通过装备可诱导的IL-12(iIL-12)和敲除T细胞受体(TCR)提高了该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8]
STTT:AAV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逐渐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老龄化加剧使其治疗需求迫切 [2] - 目前FDA批准的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仅对早期AD患者显示疗效,但对疾病进展影响有限,表明单一靶向Aβ策略不足 [2] 基因疗法新突破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发现,通过AAV9载体向神经元靶向递送Caveolin-1(SynCav1),可显著改善已出现症状的AD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和病理转录组变化 [4][5] - 在PSAPP和APPKI两种AD小鼠模型中,症状期给予海马体SynCav1能持续保持海马依赖性记忆能力,并使转录谱接近野生型小鼠 [7][8] SynCav1的作用机制 - SynCav1通过上调p-CaMKII和p-CREB表达增强神经元突触活性,体外实验证实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10] - 活动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ADNP)被确定为SynCav1的关键介导因子,其通过保留膜脂筏中的PAC1R受体调控神经保护通路 [11] 行业应用前景 - 该研究首次证明基因疗法SynCav1对症状期AD模型有效,为开发新型AD治疗策略提供了独特候选方案 [12] - 转录组分析显示SynCav1能下调神经退行性通路,同时上调突触和认知相关通路,具有多靶点协同效应 [8]
Science:暴饮暴食不是你的错!华人团队揭示大脑调控进食的关键机制,为肥胖治疗打开新大门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全球肥胖问题现状 - 2021年全球有21.1亿成年人和4.93亿儿童青少年受超重或肥胖影响 [2] - 预计到2050年60%成年人(约38亿)和31%儿童青少年(约7.5亿)将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 [2] GLP-1类减肥药研究进展 - 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GLP-1类药物已成为控制肥胖流行的重要工具 [2] - 新研究发现大脑神经元初级纤毛中的GPR45信号通路对食欲调控具有关键作用 [2][3] GPR45信号通路机制 - GPR45通过将Gαs转运至神经元初级纤毛激活ADCY3产生cAMP抑制食欲 [9][11] - GPR45缺失会导致Gαs无法进入纤毛使饱腹信号中断触发持续进食 [9][11] - 实验显示Gpr45基因敲除小鼠进食量增加但能量消耗未受影响 [7] 下丘脑室旁核(PVH)的作用 - Gpr45在PVH中高度表达该区域是调控进食的关键神经中枢 [8] - PVH神经元中MC4R和ADCY3的纤毛定位异常均会导致肥胖 [4][5] 药物开发潜力 - 人类GPR45蛋白与小鼠同源蛋白序列相似度高 [11] - GPCR靶点成药性强(FDA批准药物中超三分之一靶向GPCR) [11] - 该研究为抗肥胖疗法提供了全新靶点和开发思路 [11]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8 08: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神经化学信号,包括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细胞内信号分子,在介导各种大脑功能的网络中动态调节,并对神经疾病产生影响。 多巴胺 (DA) 是最重要的神经 调质之一,它与乙酰胆碱 (ACh) 等其他神经调质以及 cAMP、Ca 2+ 等细胞内信号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解读这些神经化学信号网络对于理解行为及 其相关障碍背后的神经机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基因编码探针仅限于绿色和红色光谱,这阻碍了对多种神经化学信号进行实时同步检测。因此,迫切需要扩 大神经 调质探针的光谱范围,使其涵盖远红光和近红外 (NIR) 波长 (波长大于 650 nm)。 202 5 年 6 月 5 日,北京大学 李毓龙 团队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 发表了题为: In vivo multiplex imaging of dynamic neurochemical networks with designed far-red dopamine sensor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 HaloDA1.0 的基因编码多巴胺荧光探针,其工作在远红光谱范围内,能够与现有的绿色和红色 ...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7 14:00
碳氮综合管理研究 - 人类活动显著扰乱了地球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需通过有效管理来最小化这些影响以维护环境网络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 [2] - 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开发了综合模型量化碳氮通量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协同管理可实现更低成本的碳氮减排并带来更大社会效益 [3][4] - 1980-2020年间中国氮素流失量增加2.3倍,碳排放量飙升6.5倍,预计到2060年综合管理可使氮流失减少74%,碳排放减少91% [6] - 与单独控制相比,综合管理到2060年可额外减少180万吨氮流失和2650万吨碳排放,单位减排成本降低37%,带来13840亿美元社会净效益 [6] 研究模型与成果 - 研究团队开发的综合模型可量化16个人类和自然子系统中碳氮的通量及相互作用 [6] - 该模型为制定中国具有成本效益的环境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
Cell: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受质疑,或产生长期、意料之外的负面健康后果
生物世界· 2025-06-07 09:4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粪菌移植 (FMT) 是一种日益常用的干预手段,通过将 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移植到病人体内, 以期恢复其肠道菌群的健康平衡。然而,粪便中的微生物主要 是来自结肠 (大肠的一部分) 的 厌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 小肠或消化系统的其他部位定植时,可能会导致 肠道生态系统失衡。 实际上,美国 FDA 已经批准了粪菌移植 (FMT) 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但其在其他疾病 (包括肥胖症、自闭症、癌症和炎症性肠病) 中的作用机 制、疗效以及脱靶效应仍不清楚。有报道显示,接受 FMT 的患者曾出现过肠胃不适、败血症以及代谢问题 (例如体重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加重等) 。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在接受通过上消化道内镜进行粪菌移植的人类受试者中,观察到在 4 周后十二指肠内厌氧菌定植。研究团队推测,经过口腔的粪菌 移植 (FMT) 会造成宿主-微生物不匹配,从而影响小肠稳态。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团队给经过抗生素处理的无特定病原体 (SPF) 小鼠分别移植 空肠菌移植 ( JMT ) 、 盲肠菌移植 ( CMT ) 或 粪菌移植 ( FMT ) ,并在 1 个月或 3 个月后 ...
Nature Cancer:陈萦晅/房静远团队揭示tRNA修饰促进结直肠癌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6-07 09:4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 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人数第三的癌症 (近 200 万人,仅次于 肺癌 和 乳腺癌 ) ,死亡人数第二的癌症 (近 100 万 人,仅次于 肺癌 ) , 结直肠癌在早期通常无症状,因此,诊断出来时往往已是晚期,因此需要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积极治疗。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也有局限性——手术复发率高,放 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化疗常导致耐药,约 50% 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此外,近 30 年来,50 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这使得结直肠 癌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 该研究发现, TRMT6 介导的 tRNA 的 N1-甲基腺苷 (m 1 A) 修饰,作为组蛋白合成的 翻译检查点 ,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结直肠癌 进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转运RNA (tRNA) 的 N1-甲基腺苷 (m 1 A) 甲基转移酶 TRMT6 在人类结直肠癌 (CRC) 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 TRMT6 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研究团队利用原位、转移和条件性基 ...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有望让盲人重获光明,还能解锁红外夜视超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6-07 09:40
光谱扩展视觉假体技术突破 - 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470-1550nm的视网膜纳米假体,无需外部设备即可恢复失明动物模型的可见光视觉并赋予红外感知能力[3] - 技术突破点在于碲纳米线网络(TeNWN)可将宽谱光高效转换为光伏信号,产生零偏压下的巨大光电流,响应范围覆盖可见光至近红外II区[5] - 植入后光强度仅需临床安全阈值的1/80即可触发瞳孔反应和行为改善[6] 技术原理与性能优势 - 碲纳米线通过晶格缺陷不对称性和界面效应实现创纪录的高光电流密度[5] - 植入体精准响应光模式,光电性能稳定,可精确定位940nm和1550nm红外光源[5][7] - 相比现有需注射纳米颗粒或依赖庞大外设的方案,该技术仅需单次微创植入手术[4][7] 动物实验验证 - 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替代受损感光细胞,直接激活存活神经细胞并引发视神经/皮层反应[6] - 食蟹猴视网膜下腔植入验证安全性,实现跨物种有效性验证[5] - 同步恢复可见光视觉和红外"超视觉"功能,定位精度达纳米级[7] 研究团队与产业化前景 - 复旦联合中科院团队在Science发表成果,涉及集成电路、脑科学、红外物理多学科交叉[3][9] - 技术路线相比传统方案具有安全性高、光谱响应广、灵敏度强三大优势[5][9] - 动物实验为人体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潜在应用包括黄斑变性等眼疾治疗[3][9]
一场100%聚焦类器官的千人盛会,30余大咖授课话题曝光丨报名即将截止
生物世界· 2025-06-06 15:58
论坛概述 - 论坛名称:OTC2025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培养论坛 [2] - 举办时间:7月24-25日 [2] - 举办地点:上海 [5] - 论坛规模:50余授课嘉宾,800余参会嘉宾 [5] - 主办单位:上海傲顺医药、上海佰傲泰医药科技、药精通Bio [5] - 联合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5] 论坛目的 - 利用AI分析类器官大规模数据,加速个性化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 [4] - 开发自动化培养系统,提高类器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4] - 结合3D生物打印和微流控技术,增强类器官的细胞类型和结构复杂度 [4] - 研究引入血管系统和免疫细胞以增强类器官功能性 [4] - 研发临床级培养基和支架材料,减少批次间差异 [4] - 建立类器官生物库,为临床应用提供稳定细胞来源 [4] 参会嘉宾构成 - 产业界:类器官/器官芯片/微流控芯片企业专家、精准医学及新药研发相关企业 [7] - 科研及监管机构:国家/省相关部门领导、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 [7] - 医学界:医疗机构主任/副主任、精准医学中心相关人员 [7] - 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类器官培养耗材、设备及检测设备企业 [7] 重磅嘉宾及演讲主题 - **金子兵**:视网膜类器官技术驱动眼科疾病研究及再生医学发展 [7] - **王凯**:AI驱动的血管类器官模型用于药物筛选 [8] - **蒋明**:肿瘤类器官模型和生物活库助力精准医学 [8][9] - **蔡车国**:类器官的构建与应用(肿瘤类器官与精准医学) [10][11] - **余逸群**:嗅上皮类器官在嗅觉炎症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2] - **王晓林**:基于微流控的类器官/器官芯片构建及其应用 [14] - **李存**:类器官时代的病毒学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 [14] - **刘忆**:基于肿瘤类器官培养的颅咽管瘤靶向治疗 [15] - **赵冰**:人源类器官疾病模型与转化医学应用 [15] - **刘杰**:先进生物功能材料与类器官芯片的构建 [16] - **夏云**:肾脏类器官微环境重建技术 [17] - **叶森**:AI驱动的高通量器官芯片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9] 往届盛况 - OTC2023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培养论坛 [25][29][32] - 往届嘉宾包括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专家 [24][27] 参与方式 - 免费参会:转发文章集赞18个可获入场券 [38] - 早鸟票:699元/人(含午餐、茶歇、资料) [38] - 标准票:999元/人(含午餐、茶歇、资料) [38] - 赞助合作:主题演讲、产品展示、广告等多种形式 [38] 项目征集 - OTC2025筹备启动,欢迎类器官领域专家参会、授课或展品展示 [38] - 合作意向可联系论坛组委会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