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吴丰昌院士Science发文:关注可降解“环保”塑料的生态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6-09 16:29
生物可降解塑料行业现状 - 生物可降解塑料被视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及生物医学递药载体[1] - 2024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达247万吨,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57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18%[2] - 全球塑料条约草案认为生物可降解塑料可能终结塑料污染,消费者需求增长推动行业扩张[2] 生态风险与科学发现 - 生物可降解塑料风化会释放低聚物,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其生物利用度高于固体塑料颗粒,对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暴露风险更高[4] - 挪威研究理事会数据显示,超过9000种塑料化学品缺乏监管信息,其中对苯二甲酸和双酚A等物质被证实会干扰细胞线粒体代谢,导致遗传、生殖和免疫毒性[5] - 聚乳酸(PLA)释放的乳酸低聚物会促进放线菌门微生物生长,可能加剧塑料圈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5] 风险放大机制 - "塑料圈"现象(塑料表面微生物定殖)会加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态风险[5] -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可能使低聚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复杂化[5] 关键解决策略 - 需查明毒性低聚物的来源和降解途径,开发可控且完全降解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5] - 通过重新设计材料结构实现单体回收,或用更安全的生物基替代品取代有害低聚物[5] - 研究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协同推进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经济[5]
80后材料科学家张桥,出任苏州大学校长
生物世界· 2025-06-09 14:42
新任苏州大学校长张桥的学术背景 - 43岁的张桥成为1982年苏州大学更名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1] - 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导师为著名材料科学家俞书宏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 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导师为著名材料科学家殷亚东教授 [2] - 2012-201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 - 2014年回国加入苏州大学,历任教授、副院长、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等职务 [2] - 2020年起历任昆山市副市长、苏州市副市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等职务 [2] 张桥的学术成就 -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和纳米材料 [3] - 已发表论文超过200篇,论文总被引次数为29242次,H指数为87 [3][4] - 2020年至今的论文被引次数为18036次,H指数为73,i10指数为219 [4] 张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硕士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693次,内容为取向附生生长及功能材料合成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 [6] 博士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研究论文,被引用933次,研究发现H₂O₂是银纳米片合成中的关键试剂,颠覆了传统认知 [7][9] 博士后阶段 - 作为第一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研究论文,合成了一种具有亲水腔和疏水表面的"无机胶束"结构,在醇的溴化反应中表现出高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可回收性 [11] 独立阶段 - 作为通讯作者在ACS Nano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简便的一锅法合成CsPbBr₃@SiO₂核壳纳米颗粒,其在潮湿空气中表现出更高的长期稳定性 [12][14] -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1426次,内容为中空微/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性质及应用 [14]
直播预告丨Cre系列课程(三):Cre-loxP系统结合AAV的应用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基因编辑技术课程 - 公司将于6月12日19:00-20:30举办「Cre-loxP系统结合AAV的应用」主题课程,由高级产品经理刘凡瑞和AAV基因治疗项目经理熊泽浩主讲 [2][7][9] - 课程内容涵盖Cre-loxP系统与AAV技术联用的核心原理、优化策略及典型应用案例,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 [2][4][9] - 参与者可扫码提交问题,成功报名者有机会抽取价值500元的SKG颈部按摩仪等礼品 [2][8] 技术应用场景 - AAV递送Cre酶相比传统转基因小鼠交配方式在脑神经研究、器官特异性编辑等场景具有独特优势 [4] - 课程将重点解析AAV载体设计中的启动子选择、血清型匹配、剂量优化等关键细节 [4] - 公司提供《Cre-loxP重组酶系统使用手册》PDF版,包含工具鼠构建到鉴定的全流程技术指南 [19] 产品与服务 - 公司可提供Cre工具鼠、诱导型Cre工具鼠、荧光标记模型等12类基因编辑小鼠,覆盖脂肪细胞、免疫系统等多组织验证需求 [30][31] - AAV病毒服务具备高纯度/高滴度特性,支持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及血清型筛选,形成从模型构建到功能验证的技术闭环 [25] - "智鼠商城"提供现货工具鼠、KO小鼠及繁育服务,品类包含免疫缺陷鼠、神经疾病模型等 [25][29] 讲师背景 - 刘凡瑞:硕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专注遗传修饰模式动物开发及生物信息工具应用,拥有多年基因编辑小鼠产品经验 [15] - 熊泽浩:专注于AAV衣壳进化研究,在基因治疗药物领域积累丰富行业经验 [17]
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合作开发AI模型,通过视网膜照片预测中风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中风风险评估现状与挑战 - 中风是全球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 传统中风风险评估依赖自我报告数据(如吸烟史、中风病史),准确性有限(一致性指数仅0.58-0.73) [2] - 脑部成像技术(如MRI、CT)可检测无症状性脑梗死(SBI),但成本高且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6][7] DeepRETStroke深度学习系统 - 该系统通过视网膜图像检测SBI并预测中风风险,无需脑部成像 [3][8] - 基于视网膜与脑血管的相似性,利用眼底成像技术实现无创检测 [8] - 预训练使用895640张视网膜图像,验证阶段覆盖多国数据集(213762张图像) [9] - 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新发中风AUC为0.901,复发中风AUC为0.769 [9] 临床验证与应用效果 - 真实世界研究中,218名中风患者的前瞻性数据显示系统可减少82.44%复发事件 [10] - 系统通过SBI检测提升风险分层能力,优于传统临床特征 [12]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展示视网膜图像在中风预防中的潜力 [2][12]
NEJM:首个3期临床实验实锤,运动确实能抗癌,效果堪比抗癌药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与治疗现状 -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的癌症(年新增200万例)和死亡率第二的癌症(年死亡100万例)[2] - 标准治疗方案(FOLFOX/CAPOX/氟嘧啶)后仍有20%-40%患者复发[2] - 现有治疗副作用显著损害患者生活质量与身体机能[2] 运动干预的临床研究背景 - 临床前研究显示运动可减缓结肠癌进展[3] - 观察性研究表明运动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但缺乏1级证据[3] - 潜在机制涉及代谢生长因子调节、炎症抑制和免疫功能增强[3] CHALLENGE临床试验设计 - 3期随机对照试验纳入889例II/III期结肠癌术后患者[7] - 分组:445人运动干预组vs444人健康宣教对照组[7] - 干预方案:3年结构化运动(前6个月增加10MET·小时/周运动量)[8][10] - 运动强度标准:快走1小时(4MET·小时)为代表的中等强度[8] 临床试验核心结果 - 运动组MVPA量持续高于对照组5.2-7.4MET·小时/周[9] - 中位随访7.9年显示运动组无病生存率提升6.4%(80.3% vs 73.9%)[9] - 运动组总生存率提升7.1%(90.3% vs 83.2%)[9] - 复发/死亡风险降低28% 死亡风险降低37%[9] 运动干预实施方案 - 分三阶段实施:0-6个月(高频监督)、7-12个月(混合监督)、12-36个月(月度随访)[10] - 累计提供48次行为支持课程和48次监督运动课程[10] - 安全性良好 仅10%肌肉骨骼不良事件与干预直接相关[12] 运动抗癌机制解析 - 免疫增强:激活免疫细胞清除微转移灶[13] - 代谢调控:降低胰岛素和IL-6等促癌因子[13] - 微环境改造:血流剪切力抑制肝肺转移[13] 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 - 首次提供1级证据支持运动作为辅助治疗[14] - 效果媲美靶向药物且成本效益突出[14] - 可整合进常规术后管理体系推广至肿瘤中心[14]
Cell子刊:突破血脑屏障新思路,利用iPSC-小胶质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大脑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血脑屏障与药物递送挑战 - 血脑屏障仅允许特定分子进入大脑,严重限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递送[1] - 当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脑内浓度通常低于血浆浓度的2%,且可能引发全身毒性[7] - 直接脑室注射存在需多次治疗或引发免疫反应的风险[8] 现有技术局限性 - 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递送载体存在致瘤风险[9] -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可能产生神经毒性[8] - 小胶质细胞因其天然驻留特性成为潜在替代方案[10] 创新性解决方案 - 研究利用CRISPR编辑人类iPSC来源小胶质细胞(iMG)实现全脑范围蛋白递送[4][12] - iMG可响应病理变化分泌治疗性蛋白,无致瘤证据[12][16] - 技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降低Aβ斑块负荷达海马下托区[14] 治疗潜力验证 - 在AD模型中iMG递送脑啡肽酶可同时减轻炎症和神经突萎缩[14][16] - 技术对乳腺癌脑转移和多发性硬化症显示多样化转录反应[15] - 通过CSF1R抑制剂增强植入可提高全脑治疗效果[14] 技术突破点 - 首次实现病理反应性启动子(CD9)控制的治疗蛋白递送系统[14] - 突破传统递送方式的空间限制,实现CNS-wide覆盖[4][18] - 单次植入即可产生持续治疗效果,优于需重复给药的传统方式[14][16]
Cell子刊:带来衰老和炎症!揭示造血干细胞CRISPR基因编辑的意外不良后果
生物世界· 2025-06-09 07:55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 同源定向修复(HDR)技术为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基因编辑提供了遗传性疾病长期校正的潜力 [2] - CRISPR-Cas9/AAV6介导的基因编辑会损害HSPC的长期再增殖潜能,影响临床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研究核心发现 - CRISPR-Cas9/AAV6介导的基因编辑会引发造血干细胞的衰老和炎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5] - 使用IL-1信号拮抗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可增强HDR编辑细胞的多克隆产量,降低遗传毒性风险 [5] - 研究提出了克服HDR编辑HSPC基因疗法关键障碍的策略,为临床应用提供框架 [6] 基因编辑技术挑战 - 造血干细胞(HSC)的静止状态限制了高效HDR基因编辑 [9] - 核酸酶诱导的DNA双链断裂(DSB)会激活p53介导的DNA损伤反应(DDR),影响HSPC适应性 [10] - AAV6或慢病毒载体暴露会放大DSB效应,降低异种移植中的克隆多样性 [10] 解决方案与机制 - 短暂抑制p53可减轻基因编辑诱导的DNA损伤反应不良影响,但完全失活会增加遗传毒性风险 [11] - 研究揭示了p53和IL-1/NF-κB激活引发的衰老样反应,限制了移植物的克隆多样性 [13] - 阻断炎症通路或使用阿那白滞素可减轻衰老反应,提高编辑后HSPC的再增殖能力 [14] 研究总结 - 研究明确了CRISPR-Cas9/AAV6基因编辑引发衰老和炎症程序的核心机制 [15] - 减缓衰老可增强多克隆长期造血重建,阿那白滞素治疗可降低遗传毒性风险 [15] - 研究为HDR编辑HSPC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的策略 [17]
每天一杯咖啡,真能“续命”?哈佛大学30年追踪研究:喝咖啡或有助于女性健康衰老
生物世界· 2025-06-08 13:53
咖啡与女性健康长寿研究 - 哈佛大学30年追踪研究揭示中年女性适量饮用含咖啡因咖啡与晚年健康长寿显著相关 [2][4] - 研究样本覆盖47513名女性,数据每4年更新一次,评估维度包括慢性病、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等 [4][6][7][11] - 健康老龄化标准严格:需同时满足无11种慢性病、身体机能良好等7项条件 [6][7][8] 核心研究发现 - 达到健康老龄化的女性日均摄入315毫克咖啡因(约3小杯咖啡),80%以上源自含咖啡因咖啡 [10] - 每增加120ml含咖啡因咖啡摄入,健康老龄化概率提升2%-5%,正向关联持续至日均600ml(约2.5中杯) [12] - 茶和脱因咖啡未显示显著关联,而含咖啡因可乐每日多饮360ml会降低健康老龄化概率20%-26% [12] 作用机制与建议 - 咖啡含数百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可能协同影响衰老生物学通路,但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19] - 建议选择含咖啡因咖啡且每日不超过480ml(约2杯),需结合个体耐受度调整 [17][18] - 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运动)仍是基础,咖啡仅作为辅助因素 [19][20] 研究价值与局限性 - 首次长期追踪咖啡对多维健康老龄化的综合影响,数据覆盖30年且样本量大 [13][14] - 研究未证实因果关系,且未针对男性群体展开同类分析 [13][19]
Cancer Cell:靶向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挑战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效果显著但在实体瘤中临床应用效果有限主要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或剂量限制性毒性[2] - 开发能够引发强大且可控的免疫反应以消除高度异质性和免疫抑制性的实体肿瘤细胞群的CAR-T细胞疗法仍是一个关键挑战[3] 新型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 -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CAR-T细胞疗法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并在转移性肺癌、胰腺癌和肾细胞癌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证明了其有效性[4][5] - 研究团队筛选了针对由肽-MHC复合物呈递的致癌性KRAS G12V突变(癌症新抗原)的结合剂并将这些新抗原结合剂整合到CAR-T细胞中构建了mKRAS-NeoCAR-T细胞[5] - 通过诱导分泌IL-12和基因敲除T细胞受体(TCR)增强了mKRAS NeoCAR-T细胞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5] 研究的核心发现 - 工程化scFv在体外以高亲和力和特异性靶向突变型KRAS[6] - 靶向致癌KRAS突变的NeoCAR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抗肿瘤反应[6] - 装备有可诱导IL-12(iIL-12)的NeoCAR能够提高抗原的可用性并增强杀伤作用[6] - TCR基因敲除提高了体内iIL-12 NeoCAR的安全性[6] 研究总结 -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靶向突变KRAS新抗原的CAR-T细胞疗法通过装备可诱导的IL-12(iIL-12)和敲除T细胞受体(TCR)提高了该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8]
STTT:AAV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世界· 2025-06-08 11:18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现状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逐渐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老龄化加剧使其治疗需求迫切 [2] - 目前FDA批准的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仅对早期AD患者显示疗效,但对疾病进展影响有限,表明单一靶向Aβ策略不足 [2] 基因疗法新突破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发现,通过AAV9载体向神经元靶向递送Caveolin-1(SynCav1),可显著改善已出现症状的AD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和病理转录组变化 [4][5] - 在PSAPP和APPKI两种AD小鼠模型中,症状期给予海马体SynCav1能持续保持海马依赖性记忆能力,并使转录谱接近野生型小鼠 [7][8] SynCav1的作用机制 - SynCav1通过上调p-CaMKII和p-CREB表达增强神经元突触活性,体外实验证实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10] - 活动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ADNP)被确定为SynCav1的关键介导因子,其通过保留膜脂筏中的PAC1R受体调控神经保护通路 [11] 行业应用前景 - 该研究首次证明基因疗法SynCav1对症状期AD模型有效,为开发新型AD治疗策略提供了独特候选方案 [12] - 转录组分析显示SynCav1能下调神经退行性通路,同时上调突触和认知相关通路,具有多靶点协同效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