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AR-T细胞疗法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系列综述:in vivo CAR-T细胞疗法
生物世界· 2025-11-17 16:27
文章核心观点 - 体内CAR-T细胞疗法是下一代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旨在克服传统体外CAR-T疗法在生产制造、运输保存和可及性方面的局限性 [2][3][6] - 该技术通过病毒载体或脂质纳米颗粒等递送系统,直接在患者体内对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从而省去了复杂的体外细胞处理流程 [2][9] - 行业正从血液肿瘤向更广泛的适应症拓展,包括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多家公司已有候选产品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3][15] 体内CAR-T技术平台 - 主要存在两大技术平台:基于工程化病毒(如慢病毒)的载体平台,可将CAR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实现持久表达;以及基于脂质纳米颗粒递送RNA的平台,可实现CAR的瞬时表达 [9] - 病毒载体平台的公司包括Interius BioTherapeutics、Umoja Biopharma/Abbvie、Kelonia等,其先导适应症主要集中在B细胞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 [10] - LNP-RNA平台的公司包括Myeloid Therapeutics、Capstan、Orna等,其应用范围除血液肿瘤外,正积极拓展至实体瘤(如肝细胞癌)和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11] 行业进展与临床转化 - 多个公司的在研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例如Myeloid Therapeutics针对TROP2和GPC3的CAR-T疗法已于2024年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报告了初步临床响应 [11] -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和Umoja Biopharma等公司也已在2024年启动针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I期临床试验 [10] - 行业发展趋势是首先在肿瘤适应症中验证安全性和生物学活性,随后迅速拓展至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 [15] 未来展望 - 从体外到体内CAR-T疗法的转变,通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重新定义了免疫疗法的可扩展性和可及性,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 [23] - 随着技术发展,未来产品概念、有效载荷架构和靶向递送载体将实现多样化,为传统技术难以治疗的疾病带来创新疗法 [15][23]
科济药业耗资2630万港元回购股份 近一个月已回购三次
证券时报网· 2025-11-07 17:57
股份回购 - 公司于11月6日以每股14.350港元至15.800港元的价格回购173.4万股,回购金额达2630.78万港元 [1] - 近一个月累计进行3次回购,合计回购218.9万股,累计回购金额达3397.58万港元 [1] - 根据回购方案,公司可在公开市场购回不超过已发行股份总数1%的公司股份 [1] 财务状况 - 截至2026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及等价物合计超过12.6亿元 [2] - 管理层表示后续将继续保持回购计划的执行力度,视市场情况适时推进股份回购 [2]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拥有10款CAR-T管线产品,包含4款自体CAR-T和6款通用型CAR-T,均为自主研发且拥有全球权益 [1] - 全人源BCMA自体CAR-T产品赛恺泽已在中国获批上市 [1] - Claudin18.2自体CAR-T产品CT041是全球第一款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的实体瘤CAR-T产品 [1] - 基于THANK-uPlus平台开发的通用型BCMA CAR-T产品CT0596和通用型CD19/CD20 CAR-T产品CT1190B近期公布临床数据,显示初步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信号 [2]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创新CAR-T细胞疗法,以解决血液恶性肿瘤、实体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1] - 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新技术解决现有CAR-T疗法的挑战,如提高安全性、治疗实体瘤的疗效和降低治疗成本 [1]
诺奖团队进军in vivo CAR-T,利用新型包膜递送载体,在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
生物世界· 2025-11-07 12:06
公司核心技术与融资 - Azalea Therapeutics公司获得8200万美元融资,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一款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推进到临床阶段[2] - 公司核心资产是新型递送技术平台——包膜递送载体(EDV),该技术利用可预测的抗体-抗原相互作用,能够选择性地将基因组编辑组分(Cas9 RNP)瞬时递送至目标细胞,在研究中实现了没有向肝脏细胞脱靶递送[3][7] - 公司的递送策略将T细胞靶向的EDV与AAV病毒载体结合,旨在体内实现CAR向T细胞TRAC基因位点的精准整合,从而降低错误概率并提高抗肿瘤活性[9] 行业动态与并购趋势 - 2025年3月,阿斯利康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体内CAR-T公司EsoBiotec[12] - 2025年6月,艾伯维以21亿美元价格收购由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和CAR-T先驱Carl June等人创立的体内CAR-T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12] - 2025年10月,百时美施贵宝(BMS)以15亿美元价格收购Drew Weissman联合创立的另一家体内CAR-T公司Orbital Therapeutics[13] - 同月,吉利德旗下公司Kite与中国的普米斯生物制药达成了一项总价高达16.4亿美元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合作[14] 行业研发进展 - CRISPR基因编辑先驱张锋教授创立的Aera Therapeutics公布了其体内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前数据,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B细胞深度耗竭,计划在2026年年中推进该疗法进入临床开发阶段[12] - 星锐医药宣布完成逾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用于加速体内CAR-T细胞疗法管线的临床开发[14] - 微滔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天使轮融资,用于体内CAR-T核心技术平台优化及首款候选产品的临床转化[14]
科济药业公布通用型CAR-T产品积极临床数据
证券时报网· 2025-11-04 19:33
公司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公司公布两款基于THANK-u Plus平台开发的通用型CAR-T产品临床数据:靶向BCMA的CT0596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以及靶向CD19/CD20的CT1190B用于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1] - 临床数据显示两款通用型CAR-T产品均具有初步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信号[1] - 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提交CT0596的IND申请,并计划在其他浆细胞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进一步探索[1] - CT1190B的临床试验范围包括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以及中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系统性硬化症(SSc)[2] - 公司目前拥有10款CAR-T管线产品,包含4款自体CAR-T和6款通用型CAR-T,均拥有全球权益[2] 公司核心能力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创新CAR-T细胞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满足血液恶性肿瘤、实体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2] - 公司建立了从靶点发现到商业规模生产的端到端CAR-T细胞研发能力,是全球领先的CAR-T细胞治疗研发企业之一[2] - 公司的全人源BCMA自体CAR-T产品赛恺泽(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已在中国获批上市[2] - 公司的Claudin18.2自体CAR-T产品CT041是全球第一款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的实体瘤CAR-T产品[2]
国产CAR-T细胞疗法,又双叒叕登上顶刊Cell:BCMA-CAR-T治疗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
生物世界· 2025-10-16 12:04
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PMS)的疾病背景与治疗挑战 - 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P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脑萎缩和皮质脱髓鞘,治疗选择有限且效果不佳[3] - B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协调局部神经炎症,是PMS疾病进展的主要驱动因素[3] - 现有B细胞耗竭疗法(如靶向CD20的单抗)在清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浆细胞方面效果有限,部分原因是血脑屏障的存在及浆细胞缺乏CD20表达[3] 抗BCMA 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25年10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研究,使用南京驯鹿生物开发的抗BCMA CAR-T细胞疗法(伊基奥伦赛注射液)治疗了5名PMS患者[4][6] - 临床结果显示,该疗法安全且有效,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浆细胞减少,并在最长9个月的随访中观察到显著功能改善[6][9] - 与外周血和骨髓相比,脑脊液中的CAR-T细胞表现出持续扩增和耗竭减少的现象,治疗还减轻了患者脑脊液中的小胶质细胞活化[6][9] - 在安全性方面,仅观察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所有≥3级血细胞减少症均发生在输注后40天内[7] 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的突破 - 2024年7月16日,邦耀生物开发的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TyU19在Cell期刊发表研究,成功治疗了3名严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13][14] - 该疗法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在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深度缓解,且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14][15] - 这项研究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也是Cell首次发表CAR-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研究[15] CAR-NK与其他创新CAR-T技术 - 2025年6月24日,启函生物开发的基于iPSC的工程化CD19/BCMA双靶点CAR-NK细胞疗法QN-139b在Cell期刊发表,成功治疗重症难治性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患者[18][19] - 该研究标志着全球首个iPSC来源的CAR-NK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上的重要突破[20] - 2025年8月,博雅辑因参与的研究在Cell发表,通过敲除SPPL3基因给CAR-T细胞穿上“隐身衣”,能躲避免疫系统杀伤并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已在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的IIT临床试验中证实安全性和潜在治疗效果[23][24][25] 行业里程碑与学术认可 - 抗BCMA CAR-T细胞疗法研究是国产CAR细胞疗法第四次登上Cell期刊[4][12] - 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是Cell首次发表该领域研究[15]
科济药业-B(02171)于2025年第22届IMS年会上呈列的赛恺泽?的研究成果更新
智通财经· 2025-09-18 08:18
产品研发进展 - 赛恺泽(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CT053)长期随访更新结果在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进行壁报展示 标题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zevor-cel治疗的长期随访" [1] - 该产品为靶向BCMA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 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具有全人抗自体特性 [1] 监管审批状态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2月23日批准赛恺泽新药上市申请 适应症为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1] - 2019年获得美国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及孤儿药称号 [1] 临床试验特征 - 赛恺泽I期临床试验更新结果于多伦多时间2025年9月17日在IMS年会上展示 聚焦长期随访数据 [1] - 适用患者群体需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 [1]
云顶新耀20250829
2025-09-01 00:21
**云顶新耀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think>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云顶新耀 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1] * 采用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商业化大单品提供现金流支持自主研发平台[19] * 核心商业化产品为耐赋康(IgA肾病治疗药物)和艾曲莫德(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19] 核心产品耐赋康(Nefecon)的市场表现与预期 * 2025年1-8月收入达8.2亿元人民币 其中8月单月收入5.2亿元[1][8] * 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额12-14亿元人民币 2026年销售额预计24-26亿元人民币[1][10][12] * 有望成为首个纳入医保后首年销售额破10亿元的非肿瘤药物[1][4] * 已在中国29个省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并获大中华区、新加坡和韩国完全批准[2] * 中国约有500万IgA肾病患者 其中100万已确诊 公司产品覆盖约1000家医院 占市场潜力80%以上[10][11] * 拥有两年的医保独占期 治疗范围已扩大至所有具有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10] 核心产品艾曲莫德(Etrasimod,维施平)的进展与预期 * 被视为公司第二个重磅产品 销售峰值预计达50亿元人民币[1][15] *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 中国患病人群约45万人 预计五年后翻倍至150万人[15] * 展现出强效的深度黏膜愈合能力(深度黏膜愈合率51.9%)和良好的安全性(无黑框警告)[17][18] * 已被美国权威胃肠病学会推荐为一线用药[18] * 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2][18] * 本地化生产项目已经启动 预计2027年由中国嘉善工厂供应[18] 自主研发平台进展 * **MRNA自体生成CAR-T平台(EVM18)**:已在非人类动物模型中获得优秀数据 预计2025年底启动临床开发[5][38] * **MRNA肿瘤疫苗平台**:共有三款在研产品[5] * 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已完成低剂量和中剂量爬坡[5][28] * 肿瘤相关抗原疫苗TAAEV M14(EVM14):已获美国IND批准 计划9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中国IND申请已被受理[5][28][29] * 免疫调节肿瘤疫苗EVN15(EVM15):已完成临床前概念验证并确定临床候选分子[5][28][31] * **小分子药物西布替尼(F001)**:共价可逆BTK抑制剂 在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抗PLA2R自身抗体下降效果(第24周降幅93%以上)和蛋白尿缓解[2][20] * 计划将其扩展到IgA肾病等其他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 全球峰值销售额预计达100亿人民币[2][22] * 计划2026年启动注册临床研究和针对其他肾病的二期试验[2][20][43]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现金余额为16亿元人民币[6] * 2025年8月1日完成16亿港币配股融资[1][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8%[6] * 剔除无形资产摊销等非现金项目后的毛利率上半年达76.4%[4]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经营性盈利 第四季度可能提前达成[1][4][12] * 预计2026年实现整体盈利[12][44] 抗感染业务与其他管线 * 抗感染产品亿佳(Yijia,依拉环素)2025年上半年收入1.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 院单纯销增长37%[14] * 预计亿佳全年收入达3.2亿元人民币[36] * 正在推进其本地化生产并计划参加2026年医保谈判[2][14] * 正在构建抗感染产品组合 相关产品具备10-15亿人民币销售峰值潜力[14] 商业化和未来战略 * 建立了高效、精干的商业化模式 计划将医院覆盖范围扩大至1000家[11] * 计划在海外市场(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开始商业化[11] * 战略投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MAX 投资3090万美元 持股16.1%成最大股东 为自主研发产品出海做准备[1][6][32] * 未来12个月的重要计划包括参与医保谈判和加快新产品上市[33] * 公司具备独立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条件 但对潜在合作持开放态度[47] 行业竞争与市场定位 * 认为竞品荣昌泰它西普等目前均无两年的临床数据 也未显示出改善肾功能的数据 仍处于附条件上市阶段[49] * 强调自身产品耐赋康拥有两年临床数据(延缓66%肾功能衰退)、口服给药便利性、医保准入领先和先发优势[49] *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市场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 艾曲莫德有望大大拓展这一市场[40] 其他重要信息 * 正在研发一种名为gdig万的IgA肾病无创检测试剂 特异性高达95% 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13] * 研发费用2025年上半年减少至1.95亿元 销售和分销费用增加1.14亿元至3.15亿元 主要用于市场推广[7] * MRNA药物平台具有模块化、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和应用潜力广等优势[23] * 已有合作方就F001提出约1亿美元首付款意向 但公司认为尚未完全体现产品价值[38]
沪指“八连阳”,突破“9·24”高位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22:57
市场表现 - 沪指突破3674 4点前期高点 收涨0 48%报3683 46点 创业板指大涨3 62%报2496 5点 深证成指涨1 76% 科创50 沪深300 上证50 北证50涨幅均不超1% [1][2] - 日成交额放大至2 18万亿元 但个股分化明显 仅2733只收涨(100只涨停) 2458只收跌(5只跌停) [1][2] - 申万一级行业中22个板块收涨 通信板块以4 91%涨幅领跑 有色金属(2 37%) 电子(2 01%)紧随其后 银行板块下跌1 06% [4][5][6] 领涨板块及个股 - 通信板块中光库科技 北纬科技 特发信息 恒宝股份涨停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32 79% [4][5] - 有色金属板块华锡有色 东方钽业等8股涨停 年初至今涨幅35 08% 电子板块沪电股份 工业富联等7股涨停 [4][5] - 细分概念中光通信模块单日涨7 15% 英伟达概念涨6 42% 第四代半导体涨4 9% 新型工业化涨4 73% [7] - 机械设备板块16股涨停 包括罗博特科 东方精工 汽车板块11股涨停 如腾龙股份 中马传动 [4] 市场驱动因素 - 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 流动性宽松 北向资金持续流入 经济数据边际改善 [9] - 中美关税延期90天缓解外部压力 周期行业在"反内卷"政策下走强 基金申购与两融规模增加带来增量资金 [9][10] - AI产业链 创新药 黄金被机构列为重点看好领域 [10] 结构性机会 - TMT 国防军工 机械 医药等行业存在弹性机会 低位个股呈现轮动特征 [11] - 金融等顺周期板块受益经济复苏 科技消费成长板块受政策扶持 [12] - 数据中心 电力设备 储能行业景气度抬升且估值合理 [11]
阳普医疗股价下跌3.34% 盘中快速反弹成交4.5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9 02:55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8日15时22分,阳普医疗股价为8 98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0 31元,跌幅为3 34% [1] - 当日开盘价为9 12元,最高触及9 57元,最低下探至8 84元 [1] - 成交量为500453手,成交金额达4 56亿元 [1] - 盘中曾出现快速反弹走势,在10点03分时股价报9 08元,5分钟内涨幅超过2%,当时成交金额为1 85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8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711 50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1 59%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主力资金净流出6030 20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 58% [1] 公司业务 - 阳普医疗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等领域 [1] - 公司注册地位于广东省,涉及CAR-T细胞疗法、互联医疗等业务方向 [1]
阳普医疗股价回调3.49% 医疗器械企业研发管线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06 22:14
股价表现 - 8月6日收盘价8.56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31元 跌幅3.49% [1] - 盘中最高价9.06元 最低价8.52元 全天振幅6.09% [1] - 成交金额2.62亿元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1240.07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1156.12万元 [1] - 开盘后五分钟内跌幅超过2% [1] 公司业务 - 属于医疗器械行业 主营业务涵盖真空采血系统及体外诊断领域 [1] - 广东地区医疗企业 在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医疗技术方面有所布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