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猎场备忘录
搜索文档
融资超24亿元,“北大”系人形机器人创企估值超百亿!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6 08:02
公司估值与融资 - 银河通用估值超100亿元,成为国内第三家估值超百亿的人形机器人创企,接近宇树科技的120亿元[2] - 公司累计完成超24亿元的三轮融资,包括11亿元新一轮融资(宁德时代领投)、7亿元天使轮融资和5亿元战略轮融资[8] - 外部机构给予公司估值超10亿美元[8] 技术阵营与定位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分为两大阵营: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硬件派”(强调运动能力)和以智元机器人与银河通用为代表的“软件派”(强调AI能力)[4] - 银河通用专注于一款产品,聚焦药店、工厂和零售三大实际价值型场景,区别于智元机器人的多场景路线和宇树科技的科研教育场景[4][5] 创始团队与研发体系 - 创始人兼CTO王鹤为斯坦福大学博士,师从美国三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及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7] -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姚腾洲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拥有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千万级硬件量产经验[7] - 公司在北京、深圳、苏州、香港设有研发中心,并与北京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7] 核心产品与技术 - 公司推出轮式仿生机器人Galbot G1,称为全球首款可线下展示泛化技能的大模型机器人[12] - 2025年发布搭载NVIDIA Jetson Thor芯片的Galbot G1 Premium,为国内首枚该芯片[14] - 技术突破包括全球首个十亿级仿真合成数据预训练模型GraspVLA(零样本泛化能力)、端到端零售模型GroceryVLA和导航模型TrackVLA[18][20][21] 商业化进展 - 医疗场景:智慧药房解决方案落地,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已获100家门店订单,北京近十家门店部署(单店管理超5,000种药品)[22][24] - 工业场景:与博世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博银合创”,聚焦高精度制造场景;Galbot G1已与奔驰、极氪合作执行天窗转运等任务[24][26] - 零售场景:推出“银河太空舱”快闪店,启动“十城百店”计划[28] 行业合作与股东背景 - 美团为银河通用早期投资者及第一大外部股东,同时是宇树科技第一大外部股东[11] - 宁德时代领投公司新一轮融资,为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首秀[8][11] - 科技大厂和车企通过“自研+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美团投资多家机器人企业(如自变量机器、它石智航)[11] 行业地位与竞争 - 银河通用与智元机器人并称“南智元、北银河”,分别由高瓴和源码资本牵头成立[8] - 公司通过WAIC2025和2025WRC的表现提升估值,强调AI能力为商业化核心壁垒[5][30] - 行业仍面临商业化场景验证挑战,实际有价值场景多处于POC阶段,技术壁垒尚未形成绝对护城河[30]
特斯拉、宇树、智元、小鹏、乐聚等,产业链上市公司周速递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4 08:02
核心观点 - 特斯拉Optimus是机器人板块核心催化事件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约80%价值将来自Optimus 加速量产进程 中国是重要落地市场[3][4][6] - 特斯拉供应链(T链)出现分化 拓普集团董事长言论聚焦核心标的 否定部分原有概念股 关节模组技术壁垒高 灵巧手技术难度大 轻量化材料路线调整[8][9][14] - 板块缺乏持续利好事件 需等待特斯拉9月底图纸终稿和Q4订单恢复 期间潜在T链将持续浮现[21] 特斯拉Optimus进展 - 9月8日Optimus利好事件催化T链爆发 新晋Tier1公司ZJRT 头部方案商JSDZ 通过认证的MZDQ均涨停[7] - 马斯克披露Optimus Gen3执行器细节 每只手臂含26个执行器(含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 数量超预期[14] - 特斯拉约80%价值将来自Optimus 中国是重要落地市场[6] 供应链分化与调整 - 关节模组技术壁垒极高 其他公司难有机会(XQ/XJ受利空影响)[9][12] - 灵巧手采用丝杠腱绳路线 技术难度最大(利好ZJRT/NSSZ)[9][14] - 轻量化材料否定peek概念 转向MIM和镁铝合金(利好MHGF/FLW)[9] - 电子皮肤供应商XY等潜在T链取得进展[11] 重点公司动态 - 新晋T1供应商ZJRT受减持公告影响后续走势[12][13] - "三链"供应商WLDQ 腱绳供应商NSSZ MIM企业MHGF涨幅显著[14] - 尼得科国内两家合作伙伴迎重大利好[16] - 宇树链+智元链供应商及智元链+NV链供应商走出独立行情[17] 行业其他事件 - 宇树科技否定500亿元IPO估值预期[20] - 小鹏IRON机器人再次露面但影响微弱[20] - 智元机器人估值超150亿元 采用高举高打发展模式[19] - 乐聚机器人股改对产业链影响有限[20]
融资约20亿元,“清北系”具身智能机器人创始团队,开源“最强”基础大模型!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3 12:36
融资情况 -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 由阿里云和国科投资领投 国开金融 红杉中国 渶策资本跟投 老股东美团战投超额跟投 联想之星和君联资本持续追投[2][4] - 公司累计完成8轮融资 融资总额约20亿元 晋升独角兽 2025年已完成4轮融资[4][5][6] - 融资资金将用于全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持续训练和硬件产品的研发迭代[4] 投资方背景 - 阿里云完成具身智能浪潮中的投资首秀 阿里系已投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 蚂蚁集团于2月和5月先后领投星海图和星尘智能[5] - 美团是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第一大外部股东 于今年5月和7月独投或领投自变量机器人 它石智航 星海图以及追投宇树科技C轮融资[6] - 京东于5月 7月 8月先后领投智元机器人 千寻智能 众擎机器人 逐际动力 RoboScience和帕西尼感知[6] 公司概况 - 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于2023年9月在深圳成立 聚焦通用具身大模型研发 坚持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路线 致力于构建统一感知 规划与控制的一体化系统架构[7] - 核心团队成员位于深圳 软件算法团队具有Robotics Learning和大模型的双重背景 硬件团队来自头部硬件公司 拥有成熟的工程能力和量产经验[9] 技术实力 - 公司自研机器人通用模型平台 结合多模态大模型 机器人控制大模型和机器人本体 基础模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可训练机器人完成复杂精细的物理操作[10] - 2024年11月实现全球最大参数规模的具身智能通用操作大模型Great Wall系列(GW)的WALL-A模型 在通用性 泛化性上做到用极少数样本完成各种物理环境变量和动作模式的泛化和迁移[14] - 2025年9月8日开源端到端具身智能基础模型WALL-OSS-4.2B 并公开相关训练代码[17] - 硬件层面实现机器人本体整机 高自由度灵巧手 外骨骼遥操数采设备等全栈自研 今年8月发布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Quanta X2) 全身具备62个自由度 单手拥有20个自由度[19] 商业化进展 - 公司已与头部服务业和工业客户达成合作 在多场景中投入使用 未来将与客户围绕模型和硬件共建开放生态[22] - 具备强大AI能力且同时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于2025年先后宣布取得商业化突破 但实际有价值场景还处于POC阶段[24] 行业动态 - 2025年以来 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互联网 电子商务 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的科技大厂以自研加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 多家大厂迎来投资首秀[6] - 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 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 但众多具身智能领域创企并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24]
「京东」智驾总经理刘东与北大副教授联手创业,入局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2 08:03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北京星源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高瓴、元禾原点、元生创投、慕华科创、力合资本、华金资本等知名机构及智元机器人、芯联资本等产业投资方 [2] - 公司由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 成立于2025年8月1日 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 致力于构建物理世界通用具身大脑 [3] - 股东结构中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 北京灵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 实际控制人刘东持股1%但通过北京新源智科技中心间接控制65.48%股权 [2] 技术能力与合作 - 开发跨本体高泛化性通用大脑模型 采用软硬件一体策略降低部署门槛 已与多家机器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5] - 算力平台达到2070Tops 支持大模型端侧运行 9月1日与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 [5] - 核心技术包括多模态空间智能、360°融合感知模组及视觉语言导航 由首席科学家穆亚东主导前沿研究 [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掀起融资狂潮 具备智驾背景的初创公司它石智航获17亿元融资 星海图累计融资超15亿元 [6] - 车企、产业链公司及自动驾驶领域精英大量涌入赛道 形成最强派系 但存在代工、套壳等乱象 [7] - 全球具身智能公司分为科技大厂和科研院校背景两派 技术路线存在"大脑优先"与"运动优先"之争 [7] 创始团队构成 - CEO刘东为智源研究院研究员 曾任京东智能驾驶总经理 主导过京东智能驾驶全栈研发与商业化闭环 [8] - 首席科学家穆亚东为北京大学副教授、智源学者 在多模态大模型和机器人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8] - 公司属北大系与智源研究院系创企 同类企业包括融资超24亿元的银河通用和智在无界等 [5] 发展挑战与方向 - 行业核心瓶颈在于机器人"大脑"突破 目前尚无企业建立真正技术护城河 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仍是难点 [10] - 软件算法进步被视为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的关键 相较于硬件零部件 算法成熟度对商业化影响更大 [7] - 资本开始向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倾斜 具备强大AI能力的企业在2025年连续获得大额融资 [9]
半年四轮融资!中国版“Optimus”软硬件双进化,全方位对标特斯拉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1 08:03
公司产品与技术升级 - 开普勒机器人发布旗下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的「混合架构抗扰动」步态实录视频,实现全新动态升级 [2] - K2"大黄蜂"通过分层模型VLA+实现多模态语义理解及动作响应 [2] - 在WAIC2025大会上,K2"大黄蜂"完成"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长续航展示,并具备双臂30公斤高负载能力 [2] 硬件架构与性能 - K2"大黄蜂"采用混动架构路线,结合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以直线执行器为核心动力 [7] - 该混动架构方案目前仅有特斯拉Optimus和小鹏人形机器人采用 [8] - 行星滚柱丝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达81.3%,支持长续航和高负载 [11] - K2"大黄蜂"具备强大的平衡能力与环境适应性,能跨越复杂地形并在外部干扰下保持稳健,实现类人直膝步态 [5][14] 软件与智能控制 - 公司在"大脑"端与国内多家推理逻辑类大模型合作,自研精准感知小模型,具备听觉、触觉、力觉、位置感知等多维感知能力 [15] - 通过仿真和真机数据持续动态学习训练,分层模型VLA+实现语义识别和快速动作响应 [18] - 双数据飞轮持续学习提升新任务学习效率和任务执行成功率 [18] 公司背景与商业化进展 -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于2023年8月注册成立,致力于打造"蓝领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 [20] - 公司具备软硬件全栈自研能力,硬件自研率超过80% [20] - K2"大黄蜂"已正式开启量产预售,售价24.8万元起,共有三款型号可供预定 [26] - 公司目标今年量产数百台,明年目标千台级别,并在广东佛山建设年产能约500台的组装工厂 [28] - K2"大黄蜂"已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实景实训 [29] 融资与产业合作 - 公司累计完成五轮融资,引进七家A股上市公司股东,涵盖汽车及机器人产业链 [21] - 融资方包括伟创电气、柯力传感、兆丰股份、汉威科技、乔锋智能、福然德、涛涛车业等产业链公司 [21][22] - 公司融资策略注重产业赋能,优先选择能补足关键零部件短板的产业投资者 [24] - 公司与股东方成立合资公司,如苏州依智灵巧驱动科技和上海德普智擎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化产业链合作 [23] 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 公司定位不同于以运动能力为亮点的"硬件派"和以AI能力为亮点的"软件派",优先进行工业场景突破,向"软硬件并行"路线转变 [32] - 公司坚持"硬件先行"路线,与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深度绑定,共同研发核心部件,致力于打造人形机器人"硬件梦之队" [30] - 公司控制融资进程,不受资本裹挟,稳步推进商业化进程 [32]
两地共建团队,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估值已达6亿美元!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10 08:02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正快速发展 中美两地团队结合算法与硬件优势成为新兴模式[2] - Dyna Robotics采用专注细分场景策略 通过低成本机械臂设计实现商业化落地 估值6个月内增长6倍[5][6][15] - 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硬件派"与"软件派"路线分歧 真正技术突破仍需解决数据积累与商业化落地问题[17] 公司融资情况 - Mondo Tech成立首月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美团龙珠和红杉资本 新一轮融资额达2-3亿美元[3] - Dyna Robotics于2025年3月完成2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估值约1亿美元 当前正进行超1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估值达6亿美元[3][5] 团队背景 - Mondo Tech由原大疆技术总监杨硕与原大疆高级总监高建荣联合创立 今年7月新增大疆飞行系统技术元老李昊南[3][4] - Dyna Robotics三位创始人为连续创业者 其中Lindon Gao和York Yang曾创办智能购物车公司Caper AI 于2021年以3亿美元被Instacart收购[10] - 技术团队包含DeepMind、OpenAI、英伟达等公司科学家 工程团队来自Google、Amazon、Meta等硅谷公司[13][14] 产品与技术路线 - Dyna Robotics专注于单一任务机器人 采用固定机械臂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6][15] - 2025年4月底发布DYNA-1模型 是世界首款可落地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16] - 公司机器人已处于小规模试生产阶段 实现超过100万美元年化收入[16] 行业格局分析 - 人形机器人企业分为两派:"硬件派"以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为代表 侧重运动能力 "软件派"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为代表 侧重AI能力[17]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 是现阶段商业化核心壁垒 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成为企业构建技术闭环的关键[17] - 目前尚无企业建立真正护城河 机器人"大脑"突破仍面临挑战[17]
融资约20亿元,“清北系”具身智能机器人创始团队,开源“最强”基础大模型!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09 08:02
融资情况 -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 由阿里云和国科投资领投 国开金融 红杉中国 渶策资本跟投 老股东美团战投超额跟投 联想之星和君联资本持续追投 [2][4] - 公司累计完成8轮融资 融资总额约20亿元 晋升独角兽 [5] - 2025年已完成4轮融资 获众多顶级资本和科技大厂青睐 [6] 投资方背景 - 阿里云在这波具身智能浪潮中首次投资该领域 阿里系已投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 蚂蚁集团于2月和5月先后领投星海图和星尘智能 [5] - 美团是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第一大外部股东 于今年5月和7月独投或领投自变量机器人 它石智航 星海图以及追投宇树科技C轮融资 [6] - 京东于5月 7月 8月先后领投智元机器人 千寻智能 众擎机器人 逐际动力 RoboScience和帕西尼感知 [6] 公司概况 - 自变量机器人科技(济南)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在深圳成立 聚焦于通用具身大模型的研发 坚持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路线 [7] - 致力于构建统一感知 规划与控制的一体化系统架构 以真实世界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 构建具备精细操作能力的通用机器人 [7] 团队构成 - 核心团队成员位于深圳 软件算法团队具有Robotics Learning和大模型的双重背景 [9] - 硬件团队汇集了一批来自头部硬件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及高管 拥有成熟的工程能力和量产经验 [9] - 创始人兼CEO王潜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 是全球最早在神经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的学者之一 博士期间在美国顶级机器人实验室参与多项Robotics Learning研究 [11] - 联创兼CTO王昊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物理系 在IDEA研究院期间担任封神榜大模型团队负责人 发布了国内首个多模态大模型太乙 首批百亿级大语言模型燃灯/二郎神及千亿级大语言模型姜子牙 模型累计下载量数百万 [11] 技术成果 - 2024年4月公司展示Demo视频 完全基于大模型自主推理的双臂机器人利用低成本硬件实现对不规则物体的精细操作 如抓握 拾取 切割等 以及折叠衣服 冲泡饮料等复杂任务 展现出相当程度的泛化性能 [13] - 2024年11月公司宣布实现全球最大参数规模的具身智能通用操作大模型Great Wall系列WALL-A模型 该模型在通用性 泛化性上可用极少的样本完成各种物理环境变量 动作模式的泛化和迁移 在长序列复杂操作上具有绝对优势 [14] - WALL-A模型在部分完全未训练过的新任务类型中展现出零样本泛化能力 公司率先实现端到端具身思维链推理框架 基于多模态输入进行深度推理并生成多模态输出 形成模型自主决策 执行 探索和反思的完整闭环 [14] - 2025年9月8日公司开源端到端具身智能基础模型WALL-OSS-4.2B 并公开相关训练代码 便于全球开发者在自有本体上快速微调和实际应用 [17] 硬件开发 - 公司已实现机器人本体整机 高自由度灵巧手 外骨骼遥操数采设备等全栈自研 [19] - 今年8月公司发布与自研多模态大模型适配的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 全身具备62个自由度 单手拥有20个自由度 并能感知细微的压力变化 [19] - 基于首创的仿人机械臂+高自由度灵巧手一体化全身遥操方案 量子2号能采集高质量数据反哺模型训练 与自研模型深度融合 进入现实场景落地应用 [19] - 公司自主研发并持续优化适配多模态大模型控制的机器人本体 更好地满足开放环境中的精细操作和稳定运行需求 目前机器人本体已在多步骤复杂任务场景中落地应用 [21] 商业化进展 - 公司已与头部服务业 工业客户达成合作 在多场景中投入使用 [22] - 未来公司将与客户围绕模型和硬件共建开放生态 推动具身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22] 行业地位 - 自变量机器人处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 [24] - 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 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 [24] - 具备强大AI能力且同时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于2025年先后宣布取得不错商业化突破 但商用场景经不起推敲 实际有价值场景还处于POC阶段 [24] - 号称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有待商榷 目前众多具身智能领域创企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 [24]
3亿元融资后,“追觅系”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再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08 08:02
公司融资情况 - 乐享智能于2025年9月4日新增股东钟鼎资本 疑似完成新一轮融资 但未官宣[2] - 公司2025年完成三轮融资:1月天使轮2亿元投后估值6亿元[3]、5月天使+轮约亿元[3]、9月天使+轮[3] - 天使轮由IDG资本领投 经纬创投 真格基金 红杉种子基金 绿洲资本和Monolith跟投[3] - 5月天使+轮由锦秋基金领投 老股东经纬创投 绿洲资本 Monolith持续加投 光源资本跟投[3] - 成立初期首轮融资投后估值约5亿元 后因机构竞争抬至6亿元[4] 公司背景与团队 - 乐享智能由追觅科技原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于2024年12月19日创立[4] - 郭人杰曾带领追觅中国区实现年规模从0到60亿突破 团队管理规模超1500人[7] - 当前团队超40人 含扫地机器人行业20年经验CTO及清华 浙大 中科院 卡耐基梅隆等名校人才[7] - 全栈自研核心零部件 机器人大小脑 意识仿生模型等底层技术[7]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专注家庭通用小具身机器人 定位"机器人+AI时代下的家庭移动硬件终端"[4][5] - 开发两款产品平台:18自由度50厘米高Z-Bot(室内) 履带式W-Bot(室内+户外)[7] - 三条产品线初步完成研发 首款产品预计2025年底上线[9] - 与大模型合作方共同研发本地情感模型和意识仿生模型[9] - 采用错位竞争战略 追求机器人更拟人 更有情感 在迭代中寻找商业机会[11] 行业竞争格局 - 维他动力与乐享智能类似 聚焦ToC具身智能机器人[12] - 维他动力由地平线创始成员余轶南等于2024年12月成立 累计融资3亿元[14] - 2025年8月发布智能伴随机器人"大头" 具备VLA自主移动和Agent交互能力[15] - 计划9月启动制造 10月内测 年底产品上市并拓展海外[15] - 与京东 火山引擎 地瓜机器人 禾赛科技 亿纬锂能达成深度合作[16] 赛道生态特征 - 具身智能赛道形成"追觅系"和"地平线系"派系[18] - 典型攒局模式:挖角车企/科技公司智驾负责人+借调华为/小米技术骨干+追觅/百度市场操盘手[18][19] - 代表企业:追觅系鹿明机器人(喻超创立)完成三轮超亿元融资 魔法原子融资超2.5亿元[19] - 地平线系无界动力(张玉峰创办)聚焦B端工业场景 地瓜机器人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19] - 行业核心瓶颈为机器人"大脑"技术突破 场景探索是关键[20]
特斯拉、宇树、优必选、智元等,产业链上市公司周速递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07 08:02
机器人板块行情动态 - 9月第一周机器人板块呈现"过山车"式行情 T链率先启动 [2] - 9月1日板块集中大跌 多家发布利好消息公司出现较大跌幅 [3] - 9月2日午后板块大爆发 T链公司领涨 部分宇树链 智元链跟涨 [6] - 9月3日行情未能持续 表现为短期补涨 [11] - 9月4日板块在大盘带动下普涨 轻量化概念股结束下跌 [16] 特斯拉Optimus相关进展 - 特斯拉发布《Master Plan Part IV》首次将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置于战略核心 [7] -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约80%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7] - 特斯拉Tier1供应商已收到2026年第一季度批量生产通知 指引量非常大 [3] - 全新金色版本Optimus亮相 被认为是Optimus Gen3 在肩部 腰部关节 膝关节 腿部等部位有修改 [12][14] - Optimus Gen3图纸预计9月底迎来终稿 [19] 宇树科技动态 - 宇树科技预计2025年10月至12月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9] - 宇树科技年度营收超10亿元 [19] - 宇树间接持股股东SKGF和JXZY走出独立行情 迎来两连板 [12] 供应链体系表现 - 人形机器人四大核心供应链包括T链 H链 宇树链和智元链 [2] - "双链"公司WLDQ HEQD在行情中始终跑赢机器人板块 [17] - T链MIM核心标的MHGF在9月4日普涨行情中表现突出 [16] - 部分宇树链 智元链保持不错涨幅 [18] 公司具体动态 - 新晋T1公司ZJRT和NBHX开盘快速大跌至跌停 [12] - T链公司JSDZ WKKJ 智元链公司QCJC 宇树链公司MZDQ发布重大利好消息 [19] - 优必选宣布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额度和2.5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但股价反应平平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智元机器人估值超150亿元 [19] - 本月会有更多潜在T链被爆出 [19] - 第三季度中止订单极有可能在第四季度恢复 [19] - 具身智能赛道受到车企 产业链公司 智驾领域从业者关注 [25]
国家级创新领军专家带队,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再获数亿元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9-06 08:03
融资情况 - 智平方完成A++轮融资 金额超1亿元 由深创投领投 华熙生物及某大型零售集团跟投 老股东敦鸿资产和国投创盈持续加码[2] - 2025年以来完成7轮数亿级融资 包括1月7日Pre-A轮数亿元融资 3月6日Pre-A+轮数亿元融资 以及Pre-A+++轮和A+轮融资[3]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大模型GOVLA和机器人AlphaBot迭代 自建产线扩容及全球市场拓展[2] 公司背景 - 公司于2023年4月在深圳注册成立 致力于研发通用智能具身终端 是全球最早提出物理世界AGI的企业[5] - 创始团队具备全栈AI系统能力 核心成员来自微软、小鹏、OPPO、Momenta等企业及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知名学府[6][7] - 创始人郭彦东为国家级创新领军专家 曾任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和OPPO首席科学家[10] 技术与产品 - 公司全栈自研VLA模型 2024年6月与北京大学合作推出RoboMamba模型并实现商业化[9] - 2025年4月发布全域全身具身智能大模型Alpha Brain和新一代仿生机器人AlphaBot 2[9] - Alpha Brain采用双系统架构 由空间交互基础模型、慢系统和快系统组成 实现全身协同控制和全场景任务覆盖[9] - 首次将DeepSeek技术融入VLA模型 提升推理能力和长程复杂任务理解[11] - AlphaBot 2为第三代轮式仿生机器人 搭载Alpha Brain 适配汽车制造、半导体制造、生物科技等多行业任务[12] 商业化进展 - 2025年签署约500台订单 已部署于汽车、半导体、生物制造及公共服务四大行业[14] - 与晶能微电子、华熙生物与东风柳汽达成战略合作[14] - 启动自有产线建设 目标2028年实现万台场景应用 2033年拓展至百万台规模[16] 行业地位与优势 - 国内最早提出端到端VLA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9] - 具备自动驾驶背景的创始团队和全栈自研技术路线 被资本市场青睐[17][19] - 采用"大脑"与本体同时布局的路线 在软硬件上全栈推进[17]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最强派系包括车企、车企产业链和自动驾驶领域行业专家[21]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其中国内11家[22] - 自动驾驶领域技术专家纷纷离职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创业 并快速获得大额融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