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猎场备忘录
icon
搜索文档
投资和业务合作,「智元机器人」助力产业链上市公司齐飞!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6 00:28
智元机器人产业链布局 - 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后者股票单日涨幅超11% [4] - 富临精工为智元机器人提供核心零部件(关节模组),双方合资成立安努智能负责人形机器人代销和二次开发 [4] - 智元机器人战略投资玉禾田旗下机器人子公司玉树智能机器人,投后持股5%,玉禾田股票三日涨近58% [4] - 玉树智能与智元机器人成立"深圳玉树具身机器人智创中心",专注于具身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技术创新 [4] -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方式获得上纬新材66.99%股权,交易总价款约21亿元,上纬新材复盘后迎来11连板,打破A股最长连板记录 [5] - 智元机器人采用"合资、投资、合作"的华为生态打法,已实现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全方位布局,涉及上市企业超30家,非上市公司近10家 [7] 智元机器人投资与合作动态 - 智元机器人已投资6家机器人上下游公司,包括卧龙电驱旗下希尔机器人、博众精工旗下灵猴机器人等 [8] - 2025年以来,智元机器人以每月一家/多家的速度与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合资伙伴包括均普智能、大丰实业、东阳等数十家企业 [10] - 业务层面,智元机器人与均胜电子、豪森智能、库帕思、珠海华发集团等建立产业合作关系 [11] - 均普智能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启动人形机器人量产中试线,实现A2全人形机器人一定规模量产 [12] - 富临精工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成都安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形机器人项目代销和二次开发 [12] - 恒工精密为智元机器人结构件核心供应商,通过青岛安鹏具身基金间接持股智元机器人0.69% [12]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于7月18日启动IPO进程,其概念股卧龙电驱、中大立德、长盛轴承等在IPO宣布首个开盘日(7月21日)出现涨停 [13] - 8月以来,宇树链、MIM领域重点公司MHGF连续涨幅多日,屡创新高 [14] - 特斯拉Optimus Gen3的技术趋势包括灵巧手高自由度、电子皮肤更高包覆率、旋转执行器部件调整、轻量化等,推动PEEK材料概念股XDKJ、WSKJ、JFKJ等大幅上涨 [16] - 私募股权投资巨头JDTZ以2.1亿元获得潜在T链公司SYS约53%股权,后者六维力传感器已向特斯拉送样,用于手腕和脚踝 [16] 行业观点与趋势 - "智元链"已成为下半年重点关注对象,可能挤掉宇树链,与T链、H链组成新人形机器人三大核心供应链 [11] - 轻量化是未来趋势,PEEK到MIM到镁合金相关公司接连暴涨,注塑机、压铸件、半固态金属注射成型机及上游螺杆供应商成为热门股 [16] - 黄仁勋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通用机器人样式 [21] - 多家顶尖科技大厂进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具身智能陪伴机器人赛道迎来爆发期 [22]
「宇树」向左,[智元]向右,产业链上市公司齐飞!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5 00:45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分为两大阵营: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硬件派"(强调运动能力)和以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派"(强调AI能力与全栈自研)[2] - 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估值均超160亿元,并列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第一梯队[2] - 宇树科技因春晚曝光火爆海内外,创始人王兴兴被誉为"科技天才";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凭借"华为天才少年"光环备受资本关注[2] 商业化路线对比 - **宇树科技**: - 定位硬件供应商,优先教育、科研场景,其次展示表演场景[6] - 商业化策略依赖低价与流量爆单,2024年营收超10亿元,人形机器人占比30%,交付量1500台,预计2025年增长3-4倍[6] - 中标中移项目采购包2(小尺寸机器人+算力背包+灵巧手),预算4605万元(含税)[6] - **智元机器人**: - 多产品线布局,科研场景已切入宇树科技腹地[6] - 2024年营收约1亿元,2025年预期数亿元,计划交付数千台[6] - 中标中移项目采购包1(全尺寸机器人),预算7800万元(含税),涉及200台远征A2[6] IPO进展与资本市场表现 - **智元机器人**: - 2025年7月通过收购上纬新材(688585SH)66.99%股权登陆科创板,交易额21亿元[8] - 上纬新材复牌后11连板,成A股年内首只10倍股,后因异常交易被监管干预[8] - "智元链"概念股(如恒工精密、大丰实业)普涨,生态合作企业富临精工股价单日涨超11%[9][10] - **宇树科技**: - 2025年7月启动IPO,估值约120亿元,预计2026年上半年挂牌,市场预期市值超1000亿元[11] - IPO消息带动"宇树链"概念股(如卧龙电驱、长盛轴承)开盘涨停[12] 行业供应链与竞争态势 - 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分为T链(特斯拉)、H链、宇树链,智元链影响力较弱[12] - 特斯拉Optimus Gen3技术迭代(如灵巧手自由度提升、轻量化材料应用)推动相关概念股上涨[13] - 私募巨头JDTZ以2.1亿元收购潜在T链公司SYS 53%股权,后者六维力传感器已向特斯拉送样[14] 行业趋势与挑战 - 头部企业争相IPO,但技术未实质性突破,商业化仍处初期,行业泡沫风险隐现[12] - 轻量化(如PEEK材料)、传感器升级(电子皮肤覆盖)成为技术趋势[13][14]
融资超15亿元,国内“最强”90后具身智能机器人创始团队,发布最强端到端VLA模型!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4 08:03
公司核心动态 - 星海图发布端到端双系统全身智能VLA模型G0,采用"慢思考、快执行"架构,叠加500小时高一致性动作数据和"三阶段学习训练"策略,实现23自由度全身控制[2][4] - G0模型评测数据在全身动作、长续任务、柔性操作、语言理解方面超越竞品π0,采用双系统异步运行机制(高层G0-VLM以2Hz处理逻辑推理,低层G0-VLA以15Hz执行动作)[4][6][7] - 公司同步构建全球首个开放场景高质量真机数据集Galaxea Open-World Dataset,并推出Real2Sim2Real引擎[2][13] 融资与估值 - 2025年完成5轮A系列融资,累计8轮融资超15亿元,估值达10亿美元[2][8] - 主要投资方包括美团龙珠、蚂蚁集团、今日资本、凯辉基金等,最新A4/A5轮融资超1亿美元[8] - 正在以10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投资机构涵盖IDG资本、高瓴创投、百度风投等头部VC[8][9] 技术架构与产品 - 采用"整机+智能"战略,全栈自研本体与大脑,产品体系包含预训练VLA模型、后训练工具链和开发者生态[11][13] - 已推出R1系列机器人(Pro/Lite版本)、3.98万元起A1机械臂、矢量控制底盘X1等硬件,全系列产品19.9万元起[13][15][18] - R1 Pro具备26自由度、3.5kg臂载能力,采用NVIDIA Jetson AGX Orin芯片(200TOPS算力)[18] 创始团队背景 - 核心团队由Waymo/Momenta前员工和清华教授组成,包括USC博士高继扬、MIT博士赵行、UC Berkeley博士许华哲等[11][12] - 许华哲为"UC Berkeley归国四子"之一,团队具备自动驾驶+高校双重背景,被视作行业顶级配置[11][22] 商业化进展 - 产品主要服务于斯坦福李飞飞团队等科研客户,已交付百余台轮式双臂机器人用于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19] - 同构型本体出货量行业第一,但尚未实现ToB场景规模化应用,商用可持续性存疑[20][21] 行业趋势 - 双系统架构VLA模型成为主流技术路径,Figure AI等全球头部企业均采用类似架构[7] - 智平方等国内企业同期发布同类技术Alpha Brain,行业技术壁垒尚未形成[7][21] - 自动驾驶人才密集涌入具身智能领域,它石智航等新创企业5个月内获17亿元融资[21][22]
世界机器人大会很火!百花齐放,但也同质化严重!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3 08:04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况 - 展会汇聚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展出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超100款,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A馆22家、B馆29家、C馆8家),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4] - 现场盛况被形容为"真的火爆",人形机器人展示从2024年的"挂起来"升级到2025年的"动起来",但商业化价值验证仍需时间[7][12]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 - 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技术壁垒,产品形态大同小异,尤其是轮式仿生机器人,软硬件均未实现技术收敛[8] - 具身智能领域头部创企尚未建立真正护城河,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仍有待验证[10] - 科研教育、娱乐、展览是当前主要落地场景,工业、家庭场景尚不成熟,商业化逻辑依赖低价策略和流量爆单[11][13]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挑战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分为两大阵营:"硬件派"(如宇树科技)以运动能力为亮点,"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以AI能力为亮点[11] - 硬件派优先选择教育、科研场景落地,软件派侧重战略合作但实际商业化多处于POC阶段,优必选等企业鲜少公布订单和交付数据[13][15] - 人形机器人仍依赖预编程或遥操作,智能化交互能力薄弱,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是核心难点[17] 行业泡沫与资本动态 - 人形机器人赛道受资本和政策扶持,但存在"揠苗助长"趋势,头部创企如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争相IPO,技术未突破可能加速泡沫破裂[18] - 上游核心供应链公司(如T链、H链、宇树链)已率先获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研报对此有详细梳理[18][19] 未来展望与产业链机会 - 人形机器人赛道共识是长周期和广阔前景,但技术突破和商业化仍需时间[17] - 协作机器人公司(如Neura Robotics、越疆科技)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华为等科技大厂也在布局具身智能领域[22][23]
2025WRC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论坛圆满举行,北京人形公布多项创新成果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2 08:03
论坛概述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举办"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论坛",汇聚近300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探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进程[2] - 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进化目标,发布四项核心技术成果[4][5] 核心技术成果 具身世界模型体系 - 包含72B具身多模态大模型PelicanVLM和具身智能世界基座模型WU,解决物理交互误差和空间理解不足问题[6] - PelicanVLM在6项公开评测中超越GPT-4o和Gemini flash 2.0,7个基准平均性能超过SOTA 11%[6] - WU模型基于5000小时视频数据训练,具备未见场景泛化能力[6] 跨本体VLA模型XR-1 - 实现跨本体运行、多场景适配、多技能调用,积累超百万量级自有多本体数据[8] - 采用三阶段训练范式,实证显示具备多任务稳健泛化能力与快速学习新技能潜力[8] 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 - 由自主导航系统和全身控制系统组成,解决移动与操作协同瓶颈[10] - 自主导航系统具备动态避障和语义感知能力,全身控制系统支持移动/站立状态下的精准末端控制[10] 千台机器人数据采集计划 - 业内首个千台级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覆盖工厂、物流、商超等场景[12] - 通过"边作业、边采集"模式构建数据飞轮,加速模型迭代优化[12] 产业生态建设 - 与百度智能云、中国电力科学院等9家机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场景落地[23] - 联合发布仿真训练平台,解决行业仿真数据标准缺失问题[23] 行业趋势 - 专家圆桌讨论指出产业化是必经之路,需构建标准化技术跃迁方案[22] - 产学研协同将推动具身智能短期内规模化落地,支撑制造业升级[26] 行业动态补充 - RoboMIND数据集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推动行业标准范式[32] - 特斯拉Optimus Gen3、宇树科技IPO等事件显示产业链加速发展[33][35]
「宇树科技」王兴兴:推进合规、稳健的上市流程,VLA是一个相对傻瓜式的架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2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技术不成熟阶段 大规模复杂任务尚不现实 但固定工序自动化已可行[4] - 行业年出货量可保持翻倍增长 技术突破后2-3年内或达数十万至百万台级别[4] - 企业上市竞争激烈 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率先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5] - 行业存在"硬件派"与"软件派"技术路线分化 分别侧重运动控制与AI能力 导致商业化路径差异[9][12] - 当前商业化存在可持续性挑战 硬件派依赖教育科研场景 软件派多处于POC阶段[10][11] 技术发展现状 - 硬件层面整机及灵巧手已基本可用 但需进一步提升规模成本与可靠性[7] - 软件层面具身智能模型是最大技术挑战 当前架构不够统一导致数据利用效率低[7] - VLA模型存在数据采集不足缺陷 世界模型可能更快落地[7] - 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刻最慢需3-5年[7] - 2025年头部企业开始自研基础大模型 双系统架构成为主流技术路径[13] 企业动态与商业化 - 宇树科技年度营收超10亿元 但四足机器人占比近七成 人形业务可持续性存疑[15] - 公司采用低价炫技策略实现爆单 如松延动力N2机器人订单超2500台金额破1亿元[10] - 软件派企业鲜少公布具体订单数据 多通过战略合作宣发 实际处于POC阶段[11]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 多数初创公司AI投入不足 依赖科技大厂模型赋能[12] - 批量化生产与场景有效应用是行业共同难点[12] 资本市场进展 - 智元机器人2025年7月通过收购上纬新材登陆科创板 估值超150亿元[5][6] - 宇树科技推进合规上市流程 但面临老股东变现压力 若失败存在股份回购风险[4][15] - 率先上市意味着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6] 行业竞争格局 - 硬件派以宇树科技为代表 聚焦教育科研及表演场景 定位硬件卖铲人[9][10] - 软件派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为代表 强调AI能力但商业化进展缓慢[9][11] - 创始人王兴兴认为行业竞争延伸至访谈演讲层面[4] - 行业存在"愿意卖硬件平台人多 做实事人少"现象[8]
4个月斩获10亿元!比亚迪重投的人形机器人创企,又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1 08:03
融资与股东结构 - 帕西尼感知完成新一轮A系列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浦耀信晔、宏兆基金等跟投,老股东持续加码 [2] - 2025年4月以来累计完成三轮A系列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 [4] - 比亚迪为团队外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10.1791%,北汽产投也是股东之一 [4][5] - 公司成立以来已完成七轮融资 [4] 技术与产品 - 核心技术为全球首创的6D霍尔阵列传感技术,集成ITPU多维触觉传感单元和触觉算法,能以1000Hz频率输出六维力触觉信息 [12] - 核心产品包括多维触觉传感器PX-6AX系列、触觉灵巧手DexH系列、人形机器人Tora系列,形成全链路产品线 [14] - 自主研发的霍尔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具备15种类人精细感知能力,为全球唯一具备高一致性物理交互数据获取能力的柔性力学传感器 [17] - 人形机器人Tora One具备47个自由度,13个灵巧手自由度,1956个多维触觉传感单元,续航8小时 [21] 数据与模型 - 布局亿级规模全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MotionSharing DB,带有稀缺触觉模态 [21] - 拥有12000平方米的帕西尼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可高效采集全模态交互数据 [21] - 开发OmniVTLA跨本体具身智能模型,实现高维触觉数据与多目超同步新视角合成算法的结合 [23] 商业化与行业地位 - 核心产品触觉传感器出货量在多维度阵列触觉传感器领域位居第一 [26] - 灵巧手作为机器人"最后一厘米"的关键部件,性能决定整体工作能力 [29] - 公司为全球首家实现多维触觉传感器商业化的企业 [9] 行业动态 - 京东2025年以来领投6家具身智能领域创企,涉及机器人本体、大模型和核心零部件,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6] - 比亚迪在具身智能浪潮中投资帕西尼感知和智元机器人,开启国内车企投资人形机器人先河 [5] - 科技大厂以"自研+投资"双路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京东采取"投资+自研+生态"全方位布局 [6] 团队背景 - 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许晋诚师从日本机器人学界权威菅野重树教授 [10] - CTO张恒第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OO聂相如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10]
特斯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三重催化,产业链上市公司齐飞!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10 09:02
二级市场机器人板块行情分析 - 机器人板块高涨行情从7月延续至8月,核心驱动因素为AI应用情绪延伸及特斯拉Optimus Gen3等技术细节披露 [2][4] - 市场共识认为"每一轮机器人大行情紧跟AI",AI板块现为市场焦点 [4] 核心催化事件 - 特斯拉Optimus Gen3硬件方案细节披露,涉及灵巧手高自由度、电子皮肤包覆率提升、轻量化材料(如peek)应用等,带动相关概念股上涨 [4][8] -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后者涨幅惊人,"智元链"短暂暴涨 [4] - 宇树科技启动IPO,二级市场估值超1000亿,"宇树链"受关注 [4] 产业链技术升级方向 - **MIM工艺**:特斯拉电机改型推动复杂精密结构件需求,MIM技术优势显著,相关供应商(如HCXC、MHGF)连续上涨 [9] - **轴向磁通电机**:效率高且轻量化,但产业化受制于制造与成本困境,产业链公司(如DMGF、YDL)仍处早期阶段 [11][12] - **丝杠与减速器**:特斯拉Gen3方案调整(髋关节用RV、膝关节用摆线),舍弗勒布局代工,XSJM等公司获订单 [13] 行业动态与政策支持 - WAIC2025、2025WRC等国际会议及北京经开区、上海市政府补贴政策助推行业热度 [4] - 谐波减速器龙头哈默纳科Q1主业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订单指引较差,或面临份额竞争 [13] - 宇树科技生态伙伴BTKJ获矿业集团机器人大单,谐波磁场电机标的HSGF独家供应T链 [13] 机构观点与产业链梳理 - 摩根士丹利、高盛2月研报指出上游核心供应链公司(T链、H链、宇树链等)将率先受益,7-8月行情验证该观点 [6][7] - 知识星球专栏持续跟踪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动态,覆盖T链、智元链等29家产业链公司 [7][9] 新技术与商业化进展 - 特斯拉Optimus Gen3推动灵巧手微电机模组数量从单手6个增至17个,电子皮肤覆盖提升灵敏度 [8] - 轴向磁通电机技术契合需求但商业化需突破,丝杠降本或采用类代工方案 [11][13] - 减速器Tier 1供应商SHCD分拆动向可能影响后续估值 [13]
再获数亿元融资,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09 08:32
公司融资动态 - 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等跟投,新一轮融资已在筹备中[2] - 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前5轮融资约2亿元,A+轮由彬复资本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天启资本、58产业基金等[3] - 北京国管为团队外第一大股东,持股9.2479%[3] - 半马"爆火"后资本关注度显著提升,数十位投资人主动询价,第六轮融资估值涨幅较大[2][4] 市场表现与订单 - 人形机器人N2售价3.99万起,半马后订单激增,创始人称单日定金订单达数十台,在手订单超700台,目标年销量千台[10][12] - 2025年6月N2订单突破2500台,总金额超1亿元,7月交付105台(N2占92台),环比增长176%[15] - 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大定突破1000台[1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核心产品包括N2(连续空翻能力)和仿生人Hobbs,覆盖双足行走、仿生交互等场景,N2主攻科研/教育,Hobbs聚焦导览/娱乐[17] - 产品矩阵定位从ToG/ToB切入,逐步扩展至ToC,沿袭"运动派"路线,但被质疑商业化可持续性[19][20] - 工程化能力覆盖北京(3000平米)、常州(2100平米)、东莞三地生产基地[1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分"硬件派"(如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松延动力属前者[20] - "硬件派"依赖炫技营销和低价策略,优先落地教育/科研/表演场景,但技术突破有限,商业化路径存疑[20][21] - 行业乱象包括重运动轻AI、依赖大厂模型赋能,缺乏自主"大脑"技术[21] 团队背景 - 创始团队为90后,CEO姜哲源为清华博士,联合创始人张世璞为前元璟资本高管,首席科学家胡晨旭专注AI模型训练[13] - 员工超60人,研发占比85%,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等院校[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包括批量化生产、场景有效应用,需突破算力、算法、数据等瓶颈[22] - 行业面临"九死一生"困境,需平衡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22] - 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启动IPO,智元机器人进军科创板,赛道竞争加剧[26]
一套搞定VLA研发!“腾讯系”人形机器人创企再迎重大技术突破,推开通用机器人大门!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08 17:33
核心观点 - 星尘智能发布首个全身移动操作模型DuoCore-WB和机器人学习套件Astribot Suite,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的应用落地 [2][3][4] - 公司自研VLA大模型DuoCore系统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实现本能反应与深度思考的双智能模式,具备强抗干扰能力、高泛化性和自适应性 [3][4] - Astribot S1机器人关键操作参数超越成年男性,单臂自由度7个,末端速度超10m/s,额定负载10公斤,负载自重比1:1,重复定位误差仅30微米 [13] - DuoCore-WB模型在家庭任务测试中平均成功率80%,最高达100%,实现跨区域、跨空间的灵活全身操作 [24] - 公司已完成5轮融资,2025年4月最新A轮及A+轮融资数亿元,由锦秋基金(字节系)、蚂蚁集团领投 [31][32] 技术突破 - DuoCore系统采用高度仿人的知识迁移机制,实现跨场景元技能迁移,减少数据成本 [4] - DuoCore-WB模型基于模仿学习框架,通过RTG轨迹优化、RGB视觉感知和末端执行器空间学习三大设计提升效率与泛化能力 [18] - Astribot Suite包含机器人本体S1、低成本遥操作系统(VR眼镜+手柄)及DuoCore-WB模型,形成三位一体学习套件 [8][14] - 遥操作系统支持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覆盖精细操作与大范围动态操作需求 [14] 产品性能 - Astribot S1采用绳驱设计模拟人体肌肉,兼具柔顺运动与精准施力 [11] - 机器人展示三项家庭任务能力:送饮料(含开门交互)、整理玩具(多物体抓取与异常处理)、整理拖鞋(空间迁移与双手协同) [26][27][28] - S1在铰链物体交互、长序列任务规划、多阶段姿态调整等复杂场景中表现优异 [26][27][28] 公司背景 - 创始团队6人来自腾讯RoboticsX实验室,核心成员曾任职腾讯、谷歌、优必选、百度、华为等企业 [25][29] - CEO来杰曾任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腾讯RoboticsX嵌入式组组长 [29] - 公司2022年12月成立,定位"最强AI机器人助理",愿景为"人机共存、共创、共赢" [25] 行业趋势 - 2025年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初创(如Figure AI)转向自研基础大模型,VLA双系统架构成为主流技术路径 [3] - 科技大厂通过"自研+投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星尘智能获字节系、蚂蚁集团投资印证行业认可度 [32] - 具身智能大模型决定商业化壁垒,自研技术闭环是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34] - ToC家庭及康养场景被视为万亿市场,但对机器人泛化性要求极高,当前仍处早期阶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