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智库

搜索文档
两轮车成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空间广阔
汉鼎智库· 2025-08-20 11: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两轮车成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空间广阔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电动两轮车 - 作为新一代城市短途出行工具,改变中国城市交通运行结构,突破基础代步工具边界,成为连接居民生活、商业配送和城市末端物流的重要交通节点 [1] - 2024年我国电动两轮车销量达5000万辆,城市居民对其依赖度持续增强,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设施 [1] - 自带低碳属性,是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关键一环,缓解城市拥堵,降低交通碳排放,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1] 摩托车 - 轻便灵活、行驶迅速,是日常出行工具,提升出行幸福感,在物流快递、警用执勤等功能性用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获政府和社会大众认可与关注 [4] - 2024年1 - 12月,全行业完成燃油摩托车产销1656.45万辆和1645.62万辆,同比增长13.86%和12.99% [4] - 国内自主品牌依托自主研发能力在多领域实现突破,加速出海,以“高性价比 + 快速迭代”策略打破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 [4] - 2024年摩托车整车出口量增长至1101.63万辆,同比增长26.72% [4]
中国散热模组细分市场专题研究报告:AI赋能产业生态,有望打开散热管理空间
汉鼎智库· 2025-05-15 14: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电子设备对高效热管理解决方案依赖增加,散热模组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市场前景广阔。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增速较快。行业发展受国家政策支持、消费电子产品升级、AI和算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崛起等因素驱动,但也面临市场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规范有待完善等不利因素。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液冷技术有望成为主流,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 [8][85][148][15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研究背景:现代科技发展使电子设备对热管理需求增加,散热问题成为性能提升瓶颈,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议题推动散热技术创新,散热模组市场在区域经济和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 [9][10] - 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是分析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和技术应用,明确发展方向,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意义体现在技术、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填补研究空白,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高效散热技术应用 [11][12] - 研究方法:通过多样化信息收集方式,包括案头研究数据、公开发行行业年鉴、政府部门信息披露及初步研究,确保资料和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13] - 名词解释:对热致失效、PUE、均温板、热管等行业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8] 第二章 行业政策 - 行业管理体制与相关协会:中国散热模组行业管理体制由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相关协会和组织包括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散热技术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散热技术专业委员会等,推动行业发展 [20][21] - 产业技术政策环境分析:国内政策陆续出台,支持散热行业发展,涉及高性能散热材料和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国外政策也推动散热技术研发和应用,倡导低碳和高效能源解决方案。行业重点法规和技术标准包括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电子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规范等技术标准 [22][24][29] 第三章 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 行业产业链概况:热管理产业链包括热源管理、热传导、热交换、温控等环节,散热模组是关键环节,连接热源管理和热管理系统实施 [34][39] - 散热模组产业链具体分析:上游产业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关键企业有中国铝业、铜陵有色等;中游产业涉及散热模组的生产制造、装配和质量测试,关键企业有双鸿科技、奇鋐科技等;下游产业是终端应用市场,包括消费电子、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相关企业有联想、特斯拉等 [42][46][53] 第四章 全球热管理现状与市场容量 - 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热管理技术经历了从空气冷却到液冷、热管冷却、浸没冷却等多种技术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领域,未来将趋向智能化和集成化 [55][61] - 主流技术及其比较:热管理的定义和目标是控制、调节和分散热量,保持设备正常工作温度,提高能效,延长使用寿命,保护系统安全。主流技术包括空气冷却、液冷、热管冷却、浸没冷却、相变材料和纳米流体等,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63][66][83] - 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约159.8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264.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5%。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约55.8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9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7% [85][90] - 散热模组细分市场规模:散热模组可防止电子设备热致失效,全球市场预计从2023年的约80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约1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5%。细分市场包括PC、服务器、储能、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领域,各领域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不同 [97][100][104] -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PC散热模组市场,台资企业占据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也有一定份额;服务器散热模组市场,全球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份额;新能源散热组件市场,储能领域参与者多为“跨界”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头部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国内厂商凭借响应和成本优势抢占份额 [126][129][133] - 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基本情况是电子设备热流密度提升,单一散热手段难以满足需求,液冷技术成为数据中心散热关键方案。发展情况是国外和部分区域厂商占有先发优势,国内厂商竞争力逐步增强。未来趋势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液冷技术成为主流,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144][145][148] 第五章 行业驱动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 驱动因素分析:国家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升级使单位散热组件价值量提升;AI和算力发展带动液冷数据中心散热市场增长;新能源行业崛起为散热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极 [153][154][155] - 不利因素分析:市场参与者水平有待提升,行业发展有待规范 [161][162] 第六章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行业进入壁垒包括技术及工艺壁垒、资金壁垒和市场准入壁垒,对企业的资金、技术、工艺水平和市场认证等方面要求较高 [164][165][166]
汉鼎智库咨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市场空间广阔
汉鼎智库· 2025-05-12 14: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技术探索早期阶段,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未来可应用于多领域,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5] - 中国受工业自动化等因素影响,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政府政策扶持使人形机器人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市场规模将持续强劲增长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人形机器人定义及分类 - 人形机器人外观、形状、尺寸与人体类似,具备认知和决策功能,能模仿人类运动等,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处于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关键阶段 [2] - 可分为轮式、足式、全能型人形机器人,轮式强调触觉传感器和移动能力,足式强调腿部运动能力,全能型具备全面功能适应开放环境多任务 [2] 人形机器人组成模块 - 环境感知模块包含各类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获取信息 [3] - 决策控制模块是“大脑”,由控制器等构成,实现决策等功能 [4] - 运动控制模块是“小脑”,由运动控制器等组成,负责动态平衡等功能 [4] - 机械本体模块是“机械肢”“机械体”,提供基本形状和支撑结构 [4] - 人机交互模块使人形机器人能与人类有效交互 [4] - 电池管理模块为人形机器人运行提供动力支持 [4] - 通信模块使机器人能与其他设备等通信 [4] - 安全模块负责保证机器人运行安全,具备紧急停止等功能 [4][5]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情况 -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151.4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50% [5] - 到2030年,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为113.82亿美元,占比75.17% [5]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情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和生产国,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服务领域机器人功能日益凸显 [8] -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达2.97亿,占比21.1%,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16亿,占比15.4%,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8]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1.58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379.7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60% [8] - 到2030年,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为302.92亿元,占比约80% [9]
银发经济:3亿人的银发红利,你准备好了吗?
汉鼎智库· 2025-04-23 14:16
市场现状 -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3] 政策支持 - 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3] - 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银发经济列为重点领域[4] 市场规模 - 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约为7万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2.3万亿元[4] 发展趋势 - 银发经济是代际共荣的“新契约”,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7] 应对建议 - 企业需以服务生态取代单点突破,政策需以法治保障护航品质升级[8]
全球瞩目!中国造船重塑行业格局
汉鼎智库· 2025-03-28 19: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造船业从低谷逐步复苏,三大指标全面上涨,正迈向新发展阶段 [4][5] - 中国在全球造船业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三大指标全面上涨且占全球比重高,船舶出口竞争力强 [6][8][9] - 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努力,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11] - 未来该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保持领先地位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业基石:船舶制造与海工装备 - 船舶制造行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涵盖各类船舶、娱乐用品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3] - 海工装备聚焦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环节所需的大型工程和辅助装备,二者构成产业基础 [3] 全球造船业:回暖浪潮下的全面上扬 - 近年来全球造船业复苏,三大指标全面上涨,造船完工量8814万载重吨,同比涨0.3%;新接订单量16766万载重吨,同比涨31.3%;年末手持订单量2.88亿载重吨,同比增14.3% [4][5] 中国力量:船舶制造行业的全球领跑者 - 2024年中国造船大国地位巩固,三大指标全面上涨,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58.8%;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49.7% [6][8] -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55.7%、74.1%和63.1%,修正总吨计分别占50.3%、68.2%和55.4% [9] - 2024年中国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比重分别为87.4%、91.5%和93.1%,出口金额达433.8亿美元 [9] - 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得益于政策、企业和科研,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如自主研发的大型邮轮、深海钻井平台等 [11] - 未来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保持领先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11]
船舶制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我国船舶制造业全球遥遥领先
汉鼎智库· 2024-07-18 15: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本报告未给出行业的具体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船舶制造行业至关重要,约90%的国际贸易货物依靠船舶运输,同时也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2] 2) 船舶制造行业将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3] 3) 全球造船业逐步回暖,2023年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保持回暖趋势[3] 行业概况 1) 船舶制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我国船舶制造业全球遥遥领先[1] 2) 船舶制造涉及众多高端技术,能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与工业发展,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2] 3) 船舶制造行业是全球化的产业,未来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市场拓展,提高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3]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表现 1) 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5] 2) 2023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金额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出口金额合计187.1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58.7%[5] 3) 2023年,我国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三大指标市场份额均超过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