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服务
搜索文档
50岁+人群贡献过半销售额,零售药店靠银发族“续命”?
36氪· 2025-10-27 12:1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零售药店行业结束数十年高增长,进入闭店潮与整合期,2025年一季度全国零售药店门店数量环比净减少约3000家,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净减少3395家 [1][3] - 六家主要上市公司中有四家门店规模缩减,老百姓大药房上半年净关闭197家直营店(新开47家,关闭244家),一心堂净关闭38家直营店(新开203家,关闭241家) [2][3] - 行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2025年上半年老百姓大药房营收下降1.5%,益丰药房营收下降0.35%,一心堂营收下降4.2%,健之佳营收下降0.6%;2025年1月至4月实体药店累计规模为1934亿元,同比下滑3.1% [4] - 竞争白热化与线上电商冲击是主因,全国药店总数已达68.3万家,远超现制茶饮门店数量(2023年底为46.4万家),执业药师配备政策在2025年过渡期结束加剧人力成本压力 [6][7] 上市公司战略转型举措 - 上市公司从快速扩张转向关闭直营店与整合并购,漱玉平民上半年仅新增2家直营店,但通过资源整合并购754家零售药店,同步关闭122家直营店;健之佳关闭44家直营店及16家便利零售店 [2][3] - 提升经营效率成为重点,各公司披露日均坪效数据,例如益丰药房的旗舰店坪效为131.51元,区域中心店为60.16元;大参林在华南地区的直营店坪效为78.06元 [3] - 非药品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老百姓大药房2025年一季度非药类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9%,半年报显示非药品业务营收达13.04亿元,毛利率40.01%;益丰药房非药品业务营收13.2亿元,毛利率高达51.78%,成为第二大营收来源 [12] 银发经济带来的机遇 - 50岁以上中老年客群成为核心消费力量,老百姓大药房该客群会员占比超40%,贡献近50%销售额;漱玉平民3500万会员中50岁以上会员占比达50% [1][8] - 银发人群的慢病管理需求巨大,202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4790万,其长期用药依赖药店 [9] - 银发族的健康管理需求持续增长,需要包含健康指导和营养品在内的“产品+服务”完整解决方案,推动药店从药品销售商向综合健康服务商转变 [10] 转型关键路径:非药消费与健康服务 - 围绕银发健康消费重构商品结构是关键,行业重点关注营养保健、个人护理、美容护肤等方向,老百姓大药房自有品牌在自营门店销售额达17.6亿元,占比23% [11][12] - 精准选品与策略创新至关重要,需匹配银发族实际需求并提升产品吸引力,例如根据气候和便捷性调整商品结构 [14] - 老百姓大药房将银发族细分为三类并制定不同策略:针对75岁以上人群采用“基础药品+孝心经济”;针对62-74岁人群推出中高端保健品礼盒和健康器械;针对48-61岁人群主打定制化健康产品 [15]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 - 构建社区健康服务生态,漱玉平民围绕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进疼痛管理与康复医学专科连锁,整合医养资源提供陪诊绿色通道、居家健康监测等服务 [19][20] - 老百姓大药房将门店升级为“社区健康驿站”,提供吸氧、贴耳穴等基础便民服务,并为慢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推出“30天稳压计划”等定制化服务 [21][22][23] - 通过高频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漱玉平民的精准银发会员每月能实现1-2次到店服务的高频交互 [18]
美年健康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最高预增151.7% AI相关收入表现亮眼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21:20
业绩预增概况 - 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00万元至6200万元,同比增长70.51%至151.7%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850万元至2200万元,同比增长4.35%至170.09% [1] - 预计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5亿元至70.1亿元 [1] 业绩驱动因素 - 第三季度为体检旺季,公司积极推动增收促检工作,整体订单签订与客单价保持稳定,重点客户签单占比与到检份额有所提升 [2] - 依托AI技术手段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02% [1] - 公司坚持"多元增收、科学降本"策略,以差异化产品力与极致服务体验发力专项体检与检后健康管理 [2] 战略与运营重点 - 公司围绕"全面提效、跃级增长"为目标,以学科建设和AI驱动为基座,打造医疗、营销、管理一体化的精益运营体系 [1] - 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AI+健康管理"标杆平台 [1] - 通过"客户全旅程管理"推动团检与个检的转化和复购 [2]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行业正从单次体检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升级,检后复购率提升的核心是将团检数据转化为个体干预方案,形成个人付费的持续留存 [2] - AI在体检行业转型中作用显著,可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筛查与诊断,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并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 [2] - AI在营销端有助于精准分析客户需求与偏好,实现精准触达,提高客户转化率 [2] - 公司将AI与数字化深度融入医疗、营销、管理环节,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提效降本和创新创收,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品牌价值 [2]
从“卖保险”到“管健康”,保险公司难在哪儿?
金融时报· 2025-10-15 10:22
行业转型现状 - 保险业从"卖保险"到"管健康"的转型已成为必答题,头部险企如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纷纷搭建健康服务生态 [1] - 人保健康斥资两亿元设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显示行业寻求突破的内在要求 [1] - 政策引导与转型共识驱动保险公司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展开多元化探索,如构建"医、药、康、护、健、险"服务闭环 [1] 转型面临的挑战 - 医疗资源整合困难,险企缺乏深厚医疗专业基因,难以对合作机构或自建团队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控,导致服务标准不统一 [1] -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健康管理业务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IT系统开发、医疗网络搭建等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 [2] - 健康管理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价值体现具有滞后性,如何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引擎"是全行业核心难题 [2] - 数据应用面临合规压力,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严格约束下,健康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应用挑战巨大 [2] 转型路径与解决方案 - 竞争重点从初期的"路径选择"转向深度的"精耕细作",关键在于构建"服务—数据—保险"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 [2] - 破解资源整合之困需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把控,可探索建立专业医疗管理团队、强化合作网络管理,并在特定慢性病管理等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3] - 破解盈利之困需创新商业模式,将成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产品化,并向更广泛的个人和企业开放以拓宽收入来源 [3] -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量化健康管理服务对降低赔付率、提升客户续保率等方面的具体贡献,用数据证明商业价值 [3] - 破解数据应用之困需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建立完善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4] - 在合规框架下,探索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建立数据合作联盟,促进数据的合规流通与融合应用 [4]
斥资2亿元!人保健康加码健康管理 释放什么信号?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20:19
公司战略布局 - 人保健康运用自有资金2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100% [2] - 公司早在2015年就提出打造"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双璧模式 历时10年完成落地 [3] - 2025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业务实现服务收入1.59亿元 为480.09万人次提供服务 同比增长超20% [4] 行业政策导向 - 2014年第二版保险业"国十条"提出保险与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结合 [4] - 2024年第三版新"国十条"明确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4] - 2020年原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规范健康管理服务 涵盖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七大领域 [3][6] 业务模式价值 - 健康管理服务通过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来降低疾病发生率 减少保险公司理赔支出 [5][6] - 该模式能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增强保单黏性和续保率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5] - 可整合医院、药房、体检机构等资源 构建"医—药—康—护—健—险"生态体系 [5] 同业实践案例 - 招商信诺人寿2017年设立健康管理公司 提供就医、重疾、预防、康复四大场景的一站式服务 [4] - 中国太保人寿2018年设立医疗健康管理公司 聚焦康复医疗和健康管理 推进"大康养"战略 [4] 发展挑战 - 需要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需加强加密等技术投入保障数据安全 [7] - 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统一服务标准 [7] - 初期投入高且回报周期长 面临盈利压力 [7] 未来发展方向 - 实现产品设计一体化 将健康管理服务直接嵌入保险条款 [8] - 推动支付机制一体化 借鉴美国"管理式医疗"实现服务即理赔 [8] - 构建数据运营一体化系统 整合投保数据、医疗记录和可穿戴设备数据形成保险风险地图 [8]
斥资2亿元!人保健康加码健康管理,释放什么信号?
国际金融报· 2025-09-23 19:10
公司战略与投资 - 人保健康获准运用自有资金2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健康管理子公司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1] - 公司早在2015年就提出打造"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双璧模式 历时10年正式落地[2] - 2025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业务实现服务收入1.59亿元 为480.09万人次提供服务 同比增长超20%[2] 行业政策导向 - 2014年第二版保险业"国十条"提出健康保险应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服务结合[3] - 2024年第三版新"国十条"再次强调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3] - 监管机构2020年明确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七大范畴[2] 市场竞争格局 - 招商信诺人寿2017年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健康服务[3] - 中国太保2018年成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公司 聚焦康复医疗和"大康养"战略[3] - 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4] 商业模式价值 - 健康管理服务能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增强保单黏性和续保率[4] - 通过预防疾病降低理赔支出 优化风险控制 实现可持续盈利[5] - 整合医院、药房、体检机构资源 形成"医—药—康—护—健—险"生态闭环[5] 发展挑战 - 健康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存在合规挑战[6] -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体系[6] - 初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面临盈利压力[6] 未来发展方向 - 产品设计一体化 将健康管理服务嵌入保险条款[6] - 支付机制一体化 借鉴"管理式医疗"实现服务即理赔[6] - 数据运营一体化 整合投保数据与医疗记录动态调整保费策略[6] - 行业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健康管理能力竞争[7]
新公司获批!险企发力这一赛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9-21 17:32
公司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人保健康投资2亿元自有资金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100% [2] - 人保健康着力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 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实现风险减量 [2] - 2025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业务实现服务收入1.59亿元 为480多万人次提供服务 同比增长超20% [2] 行业趋势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泰康保险、阳光保险及招商信诺人寿等大型险企均已设立健康管理公司 [3] - 健康险产品正从纯保险保障模式向涵盖专属保障、医疗服务、特色权益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4] - 202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4] 战略意义 - 健康管理服务可降低客户疾病和失能风险发生率 实现从"事后理赔"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 [2][4] -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能优化产品结构 促进差异化发展 提高健康险发展质量 [5][6] - 通过动态健康数据辅助精准定价 增加客户互动提升黏性 重塑健康险发展模式 [6] 技术应用 - 险企积极借助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效率 [5] - 基于运动场景或慢病管理场景建立行为模型 设计对应健康险产品 [6]
子公司获批!险企争相布局这一领域
券商中国· 2025-09-20 14:11
人保健康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人保健康运用自有资金2亿元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100% [1] - 这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同意批复设立的第一家非金融子公司 [2] - 人保健康自2021年起筹划布局建设健康管理公司 2025年8月20日获得批复 [3] 健康管理业务布局与战略意义 - 公司计划建设覆盖全国的自有医疗健康服务网络 升级优化集团统一健康管理平台 打造自有特色医疗、康复护理、慢病管理、药品供给等服务供应能力 [3] - 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七大类型 [6] - 健康管理通过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 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 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支出 [6] - 国际成熟市场证明健康管理能降低30%直接医疗开支 [7] - 公司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 将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 [7] 行业竞争格局与同业布局 - 太保寿险旗下有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太保健康管理(三亚)有限公司 [3] - 阳光人寿间接投资设立海南纵横欣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阳光融和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100%控股 [3] - 中国平安整合供应方打造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覆盖医生、医院、健康管理机构、药店等的合作网络 [4] - 泰康保险投资设立多家医院和医疗中心、入主拜博口腔 [4] - 阳光保险投资设立医院 新华保险建立连锁化健康管理中心 [4] - 中国人寿2015年入股康健国际医疗成为第一大股东 发展"大健康"战略 [4]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2014年保险业"国十条"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 [5] - 2024年保险业"国十条"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5] - 设立专业子公司有利于更专业化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 覆盖预防性健康监测、体检早诊、疾病预防等日常服务 [8] - 公司计划推动健康险商业模式由"传统费用报销型"向"管理式医疗"转型 提供"医+药+康+护+健+险"闭环式服务体系 [8] 现有服务能力与规模 - 全系统健康管理队伍人数超400人 [8] - 在全国建设63个企业联合医务室和31个健康管理中心 [8] - 上线标准化健康管理产品760款 [8] - 与体检、齿科、眼科、康复护理机构、医院药店等机构广泛合作 [8] - 健康管理服务累计服务超1亿人次 [8] - 2024年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超5亿元 [8]
佰泽医疗(02609.HK):9月19日南向资金增持800.16万股
搜狐财经· 2025-09-20 03:50
南向资金持股变动 - 9月19日南向资金单日增持佰泽医疗800.16万股,持股变动幅度达14.19% [1][2] - 近5个交易日南向资金持续净增持,累计增持量达6165.96万股,其中9月16日单日变动幅度最高达547.44% [1][2] - 截至9月19日南向资金持股总数达6439.74万股,占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比例4.88% [1][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肿瘤医疗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包括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 [2] - 具体业务板块包括医院运营、医院管理服务、药品及医疗设备供应,同时覆盖早癌筛查与健康管理服务 [2] - 公司市场集中在中国境内,业务范围延伸至肿瘤疫苗接种及临终关怀领域 [2]
险企加速布局健康管理子公司
证券日报· 2025-09-19 07:32
本报记者 冷翠华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管理公司")。 这意味着由保险公司设立的健康管理子公司又增加了一家。业内人士认为,设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 既是保险公司优化保险附加服务的表现,也是人身险风险减量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随着 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 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人保健康将用2亿元自有资金设立人保健康管理公司,持股比例100%。 对此,人保健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深入推进大健康生态建设和"健康工程"实施,着力构 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把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 康管理双轮驱动、融合互推,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客户疾病和失能风险发生 率,助力人民群众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人保健康表示,下一步将以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为抓手,加强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的生态布局, 进一步推动实现健康险商业模式由传统费用报销型向 ...
深化风险减量 险企加速布局健康管理子公司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9 00:37
公司具体举措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使用2亿元自有资金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1][2] - 公司旨在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双轮驱动,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2] - 公司计划以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为抓手,推动健康险商业模式由传统费用报销型向管理式医疗转型,并赋能集团产、寿、健和投资等板块的业务与服务深度融合 [2] 行业背景与先例 - 由保险公司设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在行业已有先例,例如2017年招商信诺人寿设立招商信诺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中国太平洋人寿设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3] - 近年来,一些人身险公司也加速设立健康管理公司 [3] 战略动因与行业趋势 - 保险公司推进经营模式从传统的"事后理赔"转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实现商业保险与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有效衔接,构建"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是核心动因 [3] - 健康管理公司可向非保单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拓展业务范围并挖掘潜在市场机会 [3] - 险企打造的大健康生态是"产品+服务"生态,服务范围从防御性理赔扩大到诊疗预约,并向前端覆盖预防性健康监测、体检早诊、疾病预防等日常健康管理服务 [4] 市场竞争与风险减量 - 保险产品同质化较难避免,但服务可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服务体系的打造需要链接医保、医院、药企等多方,以提高客户黏性、续保水平及险企整体经营水平 [5] - 风险减量指保险公司主动介入风险管理以降低风险事故概率或损失,预防性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客户健康状况筛选、产品定价,并可干预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或治疗费用,从而控制后端赔付成本 [5][6] - 人身险风险减量核心是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驱动险企业务从保费规模导向转向健康经营导向 [6] 业务融合与协同效应 - 保险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融合主要体现在服务层面形成"保险+服务"模式,以及在数据与风控层面通过健康管理收集数据辅助精算定价和风险管理 [6] - 随着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消费者都将受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