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和(00001)
icon
搜索文档
港口交易只剩1天,李嘉诚急踩刹车,长和发布新公告,要回头了?
搜狐财经· 2025-04-01 13:30
文章核心观点 国家多部门发声后长和实业有新动作公开否认电讯业务交易 其与贝莱德港口交易受关注 李嘉诚或有意拆分资产并将资产和项目逐步撤出大陆[1][3][4][6] 分组1:交易背景与局势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长和实业和贝莱德财团的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美方针锋相对表示乐见美企与长和达成港口交易 该交易成为大国博弈缩影[1] 分组2:电讯业务公告信息 - 长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未就全球电讯业务有关交易作决定 也不确定是否进行交易[1] - 公告对电讯业务交易持“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态度 是商业领域管控风险策略 电讯业务遍布23个国家或地区 2024年占长和集团总收入19% 增长率2% 显著低于其他板块 市场传闻长和要拆分电讯业务[3] - 公告暗示李嘉诚家族资产配置或将调整 不否认拆分电讯业务可能性 长和有意走“脱重资产”道路 向通讯、清洁能源赛道转移资金 未来拆分电讯业务是大概率事件[3] 分组3:市场影响与相关猜测 - 受港口交易影响 长和港股近期连续下跌 市值缩水近千亿港元 只要不终止与美企交易 市场担忧不会减少[4] - 长和若拆分电讯业务 很可能由李泽楷接盘 此前盈科拓展有人透露李泽楷旗下业务全部独立于长和实业 李嘉诚有意拆分长和资产以“止损”[4] 分组4:媒体预判与未来趋势 - 美媒“彭博社”曾报道李嘉诚仍计划出售港口给贝莱德 观察者网揭露其“暂缓交易”是缓兵之计 屈服于美国经济胁迫 距原定签字日只剩1天 长和未表态也不回应关切[4] - 长和电讯业务主要涉及欧洲、香港和东南亚 李氏家族资产和项目未来逐步撤出大陆是大概率事件[6]
长和紧急发声,李嘉诚甩卖港口的背后,3个意想不到!
搜狐财经· 2025-04-01 11:05
文章核心观点 李嘉诚暂缓巴拿马港口交易或用缓兵之计,但面临中国反垄断审查和贝莱德资本期限压力,长和股价大跌781亿港元,若违约需赔付约210亿港元,长和发声或分拆电讯资产以博弈,此次事件让李嘉诚出现三个意想不到,最终可能使李嘉诚家族资产大幅缩水 [1][2][13] 分组1:交易现状 - 李嘉诚暂缓巴拿马港口交易,可能用缓兵之计 [1] - 中国出台《反国外制裁法》并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交易双方或无限期等待或主动放弃,长和旗下公司股价大跌781亿港元 [1] - 贝莱德资本给长和145天缓冲期,若7月23日前未签约,长和需赔付交易额20%作为违约金,约210亿港元,相当于长江实业去年净利润83% [1] - 长和紧急发声,未决定分拆电讯资产,但不确定未来是否分拆,旗下欧洲电讯资产价值超1000亿港元,分拆上市或成第二家长和系伦交所企业 [1] 分组2:三个意想不到 - 未想到巴拿马港口成美国政治工具,中美经济博弈白热化,此前李嘉诚少在美国投资,多集中在欧洲和加拿大且减持欧洲资产 [6][8] - 未想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20年前抛售国内资产转战欧洲,李泽楷抛售腾讯股份损失巨大,若加大国内投资或无港口问题 [10] - 未想到国人反对声音大,此前囤地犯错被网开一面,现主战场在欧洲又要卖港口给美国资本,中国经济崛起有更多国际话语权,反对卖港口是对美国正面回击 [12][13]
李嘉诚开始后悔了?国家正式叫停,长和交易按下暂停键:不会签约
搜狐财经· 2025-04-01 10:42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出售巴拿马港口交易被搁置,该交易触动法律和地缘政治等多重敏感神经,面临多方压力,签约可能性趋近于零,此事成为国际关系与资本监管标杆案例,传递国家战略安全领域无“法外之地”信号 [1][3][5][7] 交易基本情况 - 长和集团原定4月2日签署巴拿马港口出售协议,后被搁置,该集团此前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初步协议,计划以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0亿元)出售全球43个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含巴拿马运河区域战略港口 [1] 各方反应 - 接近长和集团高层消息人士回应“大家明啦”,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表态将“依法审查交易” [1] - 港府3月初得知交易后与长和接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交易须符合法律要求,暗指外部势力不应干预香港商业环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反对“经济胁迫” [3] - 香港《大公报》连续三次刊发社论,直指长和交易“损害国家利益”,质疑李嘉诚“在商不言商”动机 [3] 交易敏感原因 - 法律层面,190亿美元交易规模远超常规并购阈值,可能触发中国《反垄断法》强制审查,市场监管总局重点评估交易是否威胁“社会公共利益” [3] - 地缘政治层面,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的贸易运输,港口控制权影响“一带一路”海上通道安全,美方若间接掌控该区域,可能对中国海外投资形成“卡脖子”威胁 [3] 市场质疑 - 长和未公开资金用途,引发规避内地资本监管或资产转移海外猜测,李嘉诚家族近年累计套现超2500亿港元,“撤资模式”引发公众不满,此次交易被指“商业逻辑混乱”,削弱市场信任 [5] 长和困境 - 强行推进交易,可能面临中国法律制裁及在港业务连锁冲击;终止协议,需向贝莱德财团支付巨额违约金,协议未明确最终签约期限,若政府认定交易违规,长和或可免除部分责任 [5] 事件影响 - 对李嘉诚而言,是商业挫折和声誉危机,长和若被贴“危害国家安全”标签,在华业务恐遭全面限制 [7] - 该交易从普通商业交易演变为国际关系与资本监管标杆案例,传递国家战略安全领域无“法外之地”信号 [7]
李嘉诚方发紧急声明!旗下长和全球电讯业务可能拆分,引大家热议
搜狐财经· 2025-04-01 00:13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探索电讯业务分拆上市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虽可能带来机遇和潜在收益,但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投资者和市场需密切关注并理性看待其未来发展 [1][10] 长和集团公告内容 - 3月31日长和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正探索及评估提升股东长远价值的机会,包括与全球电讯业务资产及运营相关的可能交易,不排除分拆上市可能性 [1] 电讯业务情况 - 电讯业务包含欧洲“3”集团在六个欧洲国家业务及和记电讯香港控股66.09%的股权,2024年实现收入883.71亿港元,同比增长2%,占整体营收19%,是重要收入和盈利支柱 [3] - 公司已开始准备剥离全球电信资产并在伦敦上市,分拆后的实体将托管欧洲、香港和东南亚的电信业务,估值可能在100亿至150亿英镑(130亿至190亿美元)之间,若成功实施将是过去几年规模最大的IPO之一,推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展 [3] 市场反应 - 3月31日长和股价跌幅超3%,部分投资者担忧,虽有投行和研究机构乐观,但不少投资者对电讯业务分拆上市持谨慎态度 [6] 分析人士解读 - 公司探索电讯业务分拆上市可能是为筹集资金支持其他业务扩张投资,也可能是为降低业务风险,提高灵活性和竞争力 [8] - 有分析人士担忧电信业务在欧洲和亚洲缺乏协同效应,分拆后实体或面临投资者质疑,且地缘政治风险下业务可能面临更多监管和政治压力 [8]
就在刚刚,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表述模糊:未作出决定
搜狐财经· 2025-03-31 18:47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全球电讯资产分拆上市传闻引发国际资本关注,该举动具有对冲地缘风险、展示中国资本韧性等多重意义,也凸显西方资本市场双标及焦虑,同时体现维护产业链安全和新商业文明发展趋势 [1][3] 超人的“战略迷雾”与资本阳谋 - 长和公告“未作出决定”的模糊表述意在对冲地缘风险,展示中国资本韧性 [3] - 伦敦交易所对长和分拆跃跃欲试,体现西方资本市场“用人朝前”的实用主义 [3] 电讯资产的“数字长城”密码 - 长和电信业务覆盖欧洲八国、东南亚三国,为中国科技出海铺设隐形轨道 [5] - 长和在英国批准沃达丰合并案后的空窗期推进分拆,借势红利并规避监管风险 [5] 双标游戏的破产时刻 - 某些外媒给长和分拆贴“资本外逃”标签,存在双标行为 [7] - 长和电信业务贡献集团25%利润,使曾唱衰中国科技企业的机构重估投资组合 [7] 国家利益的“隐形盾牌” - 长和分拆计划有助于维护产业链安全,掌控欧洲电信节点等同于握紧战略通道 [9] - 中国监管在长和分拆中展现“进退有度”智慧,守住国家利益底线并开辟国际合作新局 [10] 新商业文明的破晓之光 - 长和公告引发的资本海啸将推动全球商业文明发展,中国资本架起跨文明对话桥梁 [12] - 新时代资本史诗由合作共赢书写,霸权算计将成笑谈 [12]
透视维信金科(2003.HK)年报:数智赋能与科技向善下的稳健增长和价值创造
格隆汇· 2025-03-31 15:54
文章核心观点 维信金科2024年度业绩增长,股价攀升,其增长得益于技术与生态双重壁垒,践行社会责任符合ESG投资理念,有望穿越周期成为赛道引领者 [1][12] 分组1:2024年度业绩情况 - 公司实现总收入39.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5.3% [1] - 内地业务全年贷款实现量达557.5亿元,累计注册人数增至1.58亿,同比增加9.7% [3] - 自年初以来,公司股价持续攀升,年内涨幅达到80% [1] 分组2:技术+生态的双重壁垒 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 - 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优化业务流程与客户服务,复贷借款人占贷款总量的85.9% [1] - 积极拓展优质获客渠道,与国内领先金融科技平台合作,扩大市场覆盖与用户群体规模 [2] 技术壁垒 - AI驱动“存量优化”与“增量开拓”,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支撑外部市场拓展 [5][6] - 将人工智能用于风险管理,精准评估客户风险,优化风险模型,调整风险敞口管理政策 [6] - 2024年研究及开发费用达1.26亿元,体现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投入 [6] 生态壁垒 - 与110家外部资金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 [7] - 自主研发昆仑镜智能风控系统,控制自身风险并推广至合作伙伴,提升生态体系效率 [7] - 在香港开展业务,与中国移动香港合作,拓宽业务版图并积累拓展经验 [7] 分组3:科技向善构筑可持续发展价值新叙事 - 坚持社会责任符合ESG投资理念,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估值 [9][10] - 构建“五位一体”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全年客户满意度达98% [10] - 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100个图书角计划”、共建“维信研讨厅”等 [10] 分组4:结语 - 2024年财报见证公司数智化转型、构建责任生态与追求长期价值创造 [12] - 呈现以ESG风控为底座,从技术降本到生态提效再到全球化拓展的价值增长链 [12] - 公司以数智化、合规、全球化为特点,有望穿越周期成为赛道引领者 [12]
又要拆分电信业务赴英上市?长和回应
观察者网· 2025-03-31 14:19
文章核心观点 临近长和港口交易签约最终时间,公司突发公告称可能拆分全球电信资产及业务,但董事会未做决定,同时盈科拓展曾撇清与长和业务关系,长和港口交易正接受审查且本周或不签出售巴拿马港口协议 [1][2] 长和电信业务情况 - 长和集团不时评估提升股东长期价值机会,包括交易或拆分上市全球电讯业务资产和运营相关业务,但董事会未就全球电讯业务交易做决定 [1] - 早前媒体称长和正准备分拆估值约100亿 - 150亿英镑(约合1000亿 - 1500亿港元)的全球电信资产并在英国伦敦上市 [1] - 长和旗下电讯业务包含欧洲“3”集团在六个欧洲国家业务及和记电讯香港控股66.09%的股权 [1] - 欧洲“3”集团业务覆盖英国、意大利等六国,和电香港有香港和澳门流动电讯业务权益 [1] - 到2024年6月和记电讯香港在港澳地区客户总数约430万名,截至2023年港澳总人口821.49万人 [1] 长和股价表现 - 截至3月31日港股午间开盘,长和股价报收43.55港元/股,跌幅3.54% [1] 盈科拓展情况 - 数日前盈科拓展向财新表示所有业务独立于长和 [2] - 盈科拓展覆盖科技、媒体与电信、金融服务和地产三大行业,旗下柏瑞投资在内地与华泰证券有合资业务,2013年收购香港和澳门人寿保险业务后更名为富卫集团 [2] 长和港口交易情况 - 3月长和宣布港口集团交易后,长和集团及李嘉诚家族深陷漩涡,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将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2] - 原计划长和在4月2日前签订最终协议,港媒称长和本周不会签订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2]
最后2天,港口交易生变,美方公开发声后,李嘉诚次子与长和切割
搜狐财经· 2025-03-31 11:59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实业与美企贝莱德的港口交易受多方关注和压力 涉及中美地缘博弈 李嘉诚面临两难抉择 次子李泽楷与长和实业切割 [1][3][4] 交易进展 - 距离4月2号“最早签字日”只剩2天 有消息称长和实业本周将暂缓交易 但不排除是“烟雾弹” [1] - 4月2号美企贝莱德将内部投票决定是否继续交易 考虑特朗普政府对巴拿马运河的敏感性 投票结果难有意外 [1] 各方压力 - 中国港澳办、外交部、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下场 《大公报》等媒体连续批判 港口交易成检验李氏家族爱国与否的“试金石” [3] - 长和实业一意孤行将被14亿国民唾弃 终止交易或将被美方制裁或赔偿高额违约金 [3] 美方表态 - 当地时间3月29日 美方发言人布鲁斯称对中方不满交易不意外 认为会“削弱中方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 美方乐见美企拿到港口控制权 [4] - 港口交易是大国地缘博弈一环 特朗普政府深度介入 美方支持交易 试图切断中国贸易通道遏制产业发展 [4] 中方应对 - 中方早有准备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中巴经济走廊”“中欧专列” 铺设联通中亚的道路网 秘鲁钱凯港正式运营 [6] - 巴拿马运河在北美航线领域地位短期内无法取代 美方拿到港口经营权将影响中国货运企业实际利益 [6] 李氏家族行动 - 3月30日 盈科拓展相关人士称李泽楷旗下业务全部独立于长和实业 未来长和实业若遭制裁或抵制 李泽楷将撇清关系 [8] - 长和实业市值1725亿港元 截至3月29日 长和系四家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港元 逼近千亿大关 [8] - 李泽楷与长和切割或是李氏家族“断尾求生”计划 李嘉诚可能继续交易 下一步或“先斩后奏” [8]
李嘉诚只剩5天做选择,外交部公开定性,国企收到特殊任务,代价太大了
搜狐财经· 2025-03-31 11:06
交易概况 - 长和集团正配合贝莱德牵头的财团推进出售海外港口资产的交易 力争4月2日前签署协议[1] - 交易涉及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两个港口控制着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航运要道[3] - 交易金额达190亿美元 目前仅达成原则性条款 仍需满足巴拿马政府确认、监管部门批准等多重条件[5][8] 战略影响 - 巴拿马运河航程达9小时 若绕行将延长至约一个月 美国控制港口可能优先本国船只并提高中国船只通行费[3] - 该交易可能对中国海运及相关商业利益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3] - 外交部明确反对利用经济胁迫侵犯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3] 商业影响 - 国内国企已暂缓与李嘉诚关联企业的合作 包括电力能源和港口建设等领域的投资[5] - 长和系在国内投资规模显著 与吉电股份合作投资额达25亿元 持有深汕高速33.5%股份及汕头海湾大桥30%股份 总价值约300亿元[5] - 若交易继续 市场监管总局可能依据反垄断法采取行动 威胁其在华商业布局[8] 应对措施 - 中方派代表团访问巴拿马政府进行沟通 并接见黑石集团董事长等美方人士寻求突破[8] - 香港政府自3月4日起与长和实业积极接洽商讨解决方案[8] - 中国出台反外国制裁法 为可能因停止交易遭受美方制裁的企业提供法律保障[8]
李嘉诚开始后悔了?官方宣布审查后,长和态度大转变:不会签约!
搜狐财经· 2025-03-31 10:20
交易状态 - 长和集团下周不会签订出售巴拿马港口的最终协议 [1] - 交易暂缓而非终止 公司仍存观望心态 [5] 交易详情 - 交易标的不含中国内地及香港港口资产 包含巴拿马在内的43个港口业务 [3] - 交易对手方为贝莱德牵头的"BlackRock-TiL"财团 [3] - 预计交易金额达190亿美元 [3] 监管审查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注意到该交易并将依法进行审查 [1] - 审查重点包括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 - 若查证涉嫌垄断或危害国家利益 交易可能中断且公司面临处罚 [5] 政府态度 - 香港特区政府在3月4日得知交易后立即与公司保持沟通 [3] - 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政府提供公平营商环境 反对使用胁迫手段 [3] - 官方已多次劝告公司终止交易 [3] 潜在影响 - 公司若终止交易需向贝莱德支付巨额赔偿 [3] - 国有企业可能暂缓与李嘉诚家族企业的合作 [5] - 巴拿马港口作为全球航运枢纽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 战略地位重要 [8] 交易质疑 - 交易不符合正常商业逻辑 未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8] - 背后可能隐藏政治图谋 美国控制港口可能对中国商船采取不利措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