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交易所(00388)
icon
搜索文档
7月16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贝莱德在信达生物的持股比例于07月10日从4.98%升至5.18%。
快讯· 2025-07-16 17:09
贝莱德增持信达生物股份 - 贝莱德在信达生物的持股比例从4 98%上升至5 18% [1] - 此次增持发生在2024年7月10日 [1]
7月16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摩根大通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于07月11日从13.63%升至14.77%,平均股价为172.7633港元。
快讯· 2025-07-16 17:09
摩根大通增持哔哩哔哩-W股份 - 摩根大通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从13 63%上升至14 77% [1] - 增持的平均股价为172 7633港元 [1]
香港交易所发布有关缩短香港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的讨论文件
快讯· 2025-07-16 16:45
香港交易所缩短结算周期讨论文件 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发布讨论文件 探讨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从T+2至T+1或更短的可能性 [1] - 全球趋势显示88%股票市场交易将在2027年底前采用T+1或T+0结算周期 香港现行T+2模式已落后国际主流 [1] 行业现状与背景 - 香港股票现货市场自1992年以来维持T+2结算周期 近20年其他国际市场已普遍缩短至T+2 [1] -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显示 近年多个市场已转向或计划转向T+1/T+0结算模式 [1] 潜在影响与目标 - 讨论文件列举缩短结算周期的具体好处与挑战 包括提升资金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1] - 文件参考其他主要市场转型经验 为香港市场参与者提供讨论基础 [1] 数据支撑 - 全球股票市场88%交易量预计在2027年底前采用T+1或T+0结算 凸显香港改革的紧迫性 [1]
港交所:发布有关缩短港股现货市场结算周期的讨论文件
快讯· 2025-07-16 16:39
香港交易所缩短结算周期讨论文件 - 香港交易所发布讨论文件 旨在就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展开市场讨论并与业界达成共识 [1] - 讨论范围限定于股票现货市场二级市场交易的结算周期调整 [1]
陈浩濂:上半年香港IPO集资暂列全球第一 进一步优化上市制度促进企业来港上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7-16 15:36
香港上市制度改革进展 - 香港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包括为同股不同权新经济企业和科技公司提供定制上市机制,以及建立便利海外企业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 [1][3] - 上半年香港IPO市场活跃,共42宗IPO集资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长22%,暂列全球第一,港交所六月底处理超过200宗上市申请,创2021年以来同期新高 [1][4] - 港交所和证监会正推进进一步上市制度优化,以增强香港上市平台的活力和竞争力 [1][4] 上市门槛与规则调整 - 港交所放宽大中华发行人在港第二上市的市值要求,删除「创新产业公司」条件,并给予不同投票权或可变利益实体结构的发行人更大灵活性 [6] - 2024年9月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2025年5月开通「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允许保密形式提交申请 [6] - 港交所2024年12月就优化IPO市场定价及公众持股量展开谘询,考虑按市值分层规定最低公众持股量,并研究上市后维持较低公众持股量的可能性 [7] 审批流程与海外发行人支持 - 港交所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规定,引入核心股东保障水平,并刊发上市指引,针对个别司法管辖区发布解释说明 [8] - 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一般申请在40个营业日内确认监管关注事项,合资格A股公司缩短至30个营业日 [8][10] - 港交所持续扩大认可证券交易所范围,2023-2024年新增沙特、印尼、阿布扎比、杜拜交易所,2025年3月新增泰国交易所,认可名单增至20间 [8] 未来推广与制度优化方向 - 政府联同证监会和港交所将加强对外推广,宣传香港上市平台的最新发展和优势 [2][9] - 港交所探索进一步扩大认可证券交易所范围,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程序,并更积极提供上市筹备指引 [2][9] - 全面检视上市制度,研究涵盖主要上市、第二上市及双重主要上市的具体要求,以及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按「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适时公布优化建议 [7]
香港彻底告别“金融废墟”
创业邦· 2025-07-16 08:16
港股IPO盛况 - 2024年上半年港股43只新股IPO上市,数量同比增加43.3%,募资1067.1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713亿港元)登顶全球榜首 [10]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357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港股市值超越A股近3000亿元 [8] - 海天味业H股上市超额认购逾930倍,恒瑞医药港股融资额达A股3倍,蜜雪冰城创始人身价突破2000亿港元 [9] 中资企业主导 - 上半年240家企业涌入港股,220家排队中,219家为2024年新递表,广东省(44家)、北京市(30家)、上海市(27家)为前三来源地 [11][13] - 德勤预测2024年港股IPO达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新股 [13] - 中资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81%,港交所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前哨站,宁德时代90%港股募资投向匈牙利工厂 [14][28] 中资机构崛起 - 中金以13家IPO保荐居首,中信证券和华泰各9家,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外资投行份额萎缩 [16][17]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7300亿港元,成交占比从34.6%跃升至43.9%,险资配置比例突破51% [21][22] - 中资投行采用"管线估值法"评估创新药企,"用户资产模型"测算奶茶店价值,外资投行人才向中资机构流动 [20] 制度创新与历史沿革 - 港交所2018年打破"同股不同权"限制吸引阿里巴巴,2023年推出18C章支持特专科技企业,2024年引入SPAC机制 [30] - 1984年中信注资嘉华银行开启红筹模式,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内地赴港上市企业,2010年后互联网企业中概股回归 [14][26] - 互联互通标的扩容、ETF范围扩大及税收优惠延续,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2%碾压全球主要股指 [22]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香港股市成交量与融资能力远超新加坡,2025年11家新企集体退市,汇丰、渣打将亚太总部迁回香港 [28] - 港交所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新规,强化与内地资本市场联动 [30] - 新消费(泡泡玛特股价飙升21倍)、创新药、新能源等板块构建港股新经济矩阵,脱离欧美定价体系趋势显现 [19][23]
三足鼎立!香港黄金交易所挑战伦敦纽约,金荣中国全球布局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7-15 20:46
香港黄金交易所的崛起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日均交易量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 同比激增超40% [1] - 香港交易时段有效衔接伦敦与纽约 首次实现接近24小时全球黄金连续交易覆盖 [5] - 离岸人民币(CNH)黄金合约交投活跃 允许直接以人民币结算交割 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3] 全球黄金交易格局重塑 - 传统格局中伦敦掌握现货定价权 纽约主导美元计价期货交易 香港崛起形成"三支柱"新格局 [5][6] - 人民币计价产品挑战美元主导地位 为全球参与者提供新选项 [6] - 亚洲尤其是中国强劲需求为香港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倒逼全球定价中心东移 [6] 金荣中国的战略布局 - 加速全球化战略 拓展新加坡及迪拜业务节点 构建跨时区服务网络 [7] - 成为香港交易所离岸人民币黄金合约首批活跃流动性提供商 [7] - 重点升级多币种交易结算系统 高效连接伦敦纽约与亚洲市场 [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香港交易所壮大体现亚洲金融实力 推动全球黄金市场从"双核"走向"三足鼎立" [6][8] - "沪港黄金通"等机制深化 加速内地与香港黄金市场流动性融合 [3] - 亚洲时区交易成为全球金价稳定器 填补欧美市场休市时段 [1]
7月15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纽约梅隆银行在金山云的持股比例于07月11日从10.03%升至10.12%。
快讯· 2025-07-15 17:17
公司股权变动 - 纽约梅隆银行在金山云的持股比例从10.03%升至10.12% [1] - 持股比例增加0.09个百分点 [1] - 变动发生于7月11日 [1]
7月15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摩根大通在中国财险的持股比例于07月09日从8.26%升至9.16%,平均股价为14.8739港元。
快讯· 2025-07-15 17:07
股权变动 - 摩根大通在中国财险的持股比例从8.26%上升至9.16% [1] - 增持平均股价为14.8739港元 [1] - 变动日期为07月09日 [1]
中证香港300现代服务指数报1667.81点,前十大权重包含美团-W等
金融界· 2025-07-15 16:41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300现代服务指数收盘报1667.81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1.05% 近三个月上涨12.53% 年初至今上涨18.60% [1] 指数构成 - 指数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 基点为1000.0点 [1]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分别在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实施 [2] - 样本全部来自香港证券交易所 占比100.00% [1] 权重股分布 - 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1.54% 其中腾讯控股占比17.34% 阿里巴巴-W占比10.91% 汇丰控股占比9.13% [1] - 建设银行占比5.45% 美团-W占比3.98% 友邦保险占比3.91% [1] - 香港交易所 工商银行 中国移动各占2.89% 网易-S占比2.15% [1] 行业配置 - 金融行业占比最高达37.11% [2] - 通信服务占比27.65% 可选消费占比21.45% [2] - 房地产占比4.95% 公用事业占比3.53% 工业占比2.20% [2] - 医药卫生占比1.78% 信息技术占比1.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