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02367)

搜索文档
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成分引争议 9个交易日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
新华网· 2025-06-06 14:58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发布检测结果称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否认虚假宣传指控[1] - 公司披露检测报告截图但未公布检测机构名称[1]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下架而非网传的"悄悄下架"[1] - 此前有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引发争议[1] 巨子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0年,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2] - 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成分的皮肤护理产品[2] - 旗下拥有可复美、可丽金等多个品牌,其中可复美为核心产品[2] - 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2] - 可复美品牌2024年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82%[2] 华熙生物介入事件 - 华熙生物发文要求相关企业诚实面对产品诚信问题[2] - 表示愿意配合监管机构提供检测报告[2] - 近年来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崛起面临增长瓶颈[2] - 2023年华熙生物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归母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3] -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3] 市场反应 - 巨子生物股价6月5日收跌8.7%,5月23日-6月5日累计跌幅达25.2%[3] - 期间公司总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3] - 华熙生物股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6月5日收跌1.9%[3] - 华熙生物总市值较最高点已蒸发逾1200亿元[3] 企业回应 - 巨子生物对华熙生物声明表示震惊和痛心[3] - 指责华熙生物涉嫌违法恶意竞争[3] - 认为这将破坏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3]
“商战”波及股票?检测结果发布后,巨子生物股价“狂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20:14
巨子生物检测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公布可复美胶原棒1.0检测结果,确认产品含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均大于0.1%,但未平息争议[1][4]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胶原蛋白存在,双缩脲法定量检测含量[4][5] - 检测涉及4家机构交叉验证,但被质疑方法不一致(未用质谱法定量)且缺乏交叉验证[1][5]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检测结果公布后,6月5日巨子生物股价单日暴跌8.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从713亿港元降至652亿港元)[1][4] - 自5月20日以来,公司市值累计蒸发268亿港元(从920亿港元高点缩水近1/3),与华熙生物公开质疑时间点吻合[7][10] 行业竞争与商战背景 - 争议被行业高管定性为"商战",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在6.18旺季直接竞争市场份额[2][10] - 华熙生物5月16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夸大胶原蛋白优势,并点名券商研报为其背书[7][1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支持质疑者"大嘴博士",其关联公司为华熙生态成员[9][10] 行业标准问题 - 争议暴露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可比性存疑[6] - 国家药监局2025年将启动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行业标准制定[6]
三个医美女首富争霸,日子都不好过
创业家· 2025-06-05 18:06
医美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因产品路线差异(玻尿酸VS重组胶原蛋白)爆发公开舆论战,双方通过声明互驳并升级为商业对抗[3][6][18] - 华熙生物市值260亿元,较巅峰期1500亿元缩水显著,而巨子生物市值达730亿港元(约700亿元)创历史新高[19] - 第三方公司锦波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28] 产品技术争议 - 网红"大嘴博士"指控巨子生物核心产品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下限),引发微博热搜,巨子生物自检结果称含量超0.1%[8][12][13] - 华熙生物披露与"大嘴博士"存在商业合作关系(通过海南海熙基金持股32.4%),并指责竞争对手操纵"玻尿酸过时论"等舆论[17][18]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技术争议持续发酵[35][36] 市场表现与增长潜力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速扩张,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将突破2193.8亿元[28] - 锦波生物毛利率达92.02%(核心产品95%),超越茅台(94%),2025年股价已上涨120%,实控人杨霞持股市值最高达251.69亿元[28][29][32] - 欧莱雅等国际品牌采用锦波生物技术推出爆款产品(如"小蜜罐"面霜),单链接618销量超20万件[25][27] 行业技术迭代风险 - 玻尿酸市场面临天花板,华熙生物遭遇增长瓶颈,而重组胶原蛋白作为新兴材料受资本追捧[34][35] - "再生材料"(如童颜针、少女针)成为潜在替代技术,国内厂商湘雅生物、复向医疗已获多轮融资[36][37] - 先发企业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红利可能被后来者突破,产品同质化竞争风险显现[35]
明星单品陷成分“罗生门”,巨子生物检测结果再引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15:05
事件背景 - 巨子生物旗下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被"大嘴博士颜究所"指控检测不到胶原成分,引发品牌信誉危机[1] - 指控导致公司股价下跌5.63%,市值降至673.6亿港元[1] - 公司回应称产品通过药监备案,并委托多家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1] 检测方法争议 - 公司采用4家检测机构不同方法交叉验证:LC-MS/MS定性检测和双缩脲法定量检测[2] - 检测结果显示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否认虚假宣传[3] - 质疑方指出检测方法不一致,未扣除基质成分影响值,且同源性数据与专利不符[3][4] - 检测报告未显示机构名称和盖章,国际机构SGS拒绝参与检测[4] 产品与市场影响 - 涉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5] - 2021年推出后带动公司业绩增长:2022-2024年营收从23.75亿增至55.39亿,净利润从10亿增至20.62亿[6] - 可复美品牌收入占比从2023年79%提升至2024年82%[6] - 争议正值618大促窗口,可能引发退货潮和渠道观望情绪[6] 行业标准问题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结果差异大[5] - 国家药监局计划2025年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5] - 事件可能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但短期内加剧医美行业信任危机[5]
“胶原蛋白”之争:莫让科学探讨沦为无意义口水战
新京报· 2025-06-05 12:44
胶原蛋白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添加量仅为0.0177%,公司回应检测结果显示含量大于0.1% [1] - 争议起源于美妆博主"大嘴博士"的打假视频,随后华熙生物公开声援打假行为 [1] -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被视为医美行业两大巨头,分别代表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路线 [1] 行业竞争态势 - 事件演变为两大医美头部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被解读为技术路线之争 [1] - 双方在舆论场展开激烈交锋,互相指责对方"水军运营"和"恶意竞争" [2] - 争议过程中科学准则被忽视,检测报告和机构立场出现反复矛盾 [2] 行业监管与规范 - 医美行业长期存在证照不全、虚假宣传、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3] -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强化医美行业监管 [3] - 事件反映出行业标准不清、营销边界模糊等深层问题 [3] 消费者与行业影响 - 消费者权益在争议中被忽视,关注焦点应是产品合格性而非企业口水战 [2] - 企业间的公开争执对医美行业整体社会形象造成伤害 [3] - 事件可能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厘清技术标准的契机 [3]
历时12天巨子生物披露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无盖章、无签名疑点重重
搜狐财经· 2025-06-05 10:18
巨子生物检测结果披露 - 公司委托4家检测机构对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但未披露机构名称 [2] - A、B、C三家机构通过不同方法交叉检验,确认可复美精华液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2] - D机构验证聚谷氨酸钠不影响双缩脲法检测结果 [2] 检测报告争议 - 公司仅提供部分检测结果截图,未包含检测机构名称、盖章或签字 [3][4] - 试验报告显示蛋白质含量为0.20单位,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 [4] - 市场质疑检测方案科学性,认为结果存在疑点 [4][5] 市场反应与第三方回应 - 大嘴博士颜究所质疑检测报告缺乏透明度,提出4点疑问 [5] - 公司股价盘前跳水,截至发稿时每股报65.45港元,跌幅1.8% [5]
“大嘴博士”郝宇发文质疑巨子生物最新检测报告:为什么没有检测机构的名字和盖章?
新浪科技· 2025-06-05 09:31
巨子生物检测报告争议 - 美妆博主郝宇质疑巨子生物出具"拼图式嫁接报告",指出检测报告缺少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 - 郝宇提出四大疑点:1)未使用质谱法精准定量而采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 2)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同源性100%与专利公布的86%不符 3)双缩脲法测试未测空白对照 4)报告无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2] 巨子生物回应声明 - 公司声明委托四家权威检测机构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大于0.1% [1] - 公司否认产品"悄悄下架"说法,称是因售罄陆续下架,部分渠道仍有库存 [1] - 公司强调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 [1] 检测方法争议 - 郝宇质疑为何在A公司使用高精度质谱法后转至B公司使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定量 [1] - 指出双缩脲法测试中未进行空白对照实验 [2] - 质疑检测机构选择方式,认为应采用"一机构一方案"交叉验证而非四家机构拼凑结论 [1]
郝宇再质疑:巨子生物的报告无检测机构名字和盖章,双缩脲法测试没测空白对照
财经网· 2025-06-05 08:07
检测方法争议 - 质疑巨子生物在A公司使用高精度质谱法后转而采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定量[1] - 指出质谱法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序列与人胶原蛋白同源性达100%但根据专利数据BLAST比对应为86%怀疑检测结果被人为提高[1] - 双缩脲法测试中未测空白对照导致配方中聚丙烯酸酯和精氨酸组合可能干扰重组胶原蛋白含量测定[1] 检测报告合规性 - 质疑四份检测报告未公开署名和盖章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事项披露要求[1] - 检测机构SGS因舆论压力退回检测请求被谴责缺乏社会责任[2] 产品下架与采样争议 - 巨子生物声明可复美胶原棒1 0因售罄下架否认"悄悄下架"传闻[2] - 建议公证处和律师事务所收集可复美1 0和2 0样品为消费者维权做准备[2]
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之争,公关带你吃最全的瓜
36氪· 2025-06-05 07:27
核心事件 - 护肤博主"大嘴博士"郝宇连续两次公开质疑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涉嫌造假 检测结果显示其当家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 0177% 不足宣称标准0 1%的五分之一 [4][10][12] - 巨子生物在12小时内紧急回应 公布内部检测结果称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 1% 并承诺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检 但未披露具体检测方法 [14] - 大嘴博士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 并公开完整数据 质疑巨子生物可能使用凯氏定氮法或双缩脲法等准确性存疑的检测方式 [16][27][35] 产品争议 - 涉事双方检测对象存在版本差异 大嘴博士检测的是1 0版本产品 而巨子生物回应检测的是2 0版本 后者配方中新增甘氨酸衍生物甜菜碱 可能干扰检测结果 [38][40] - 胶原棒1 0版本在争议爆发后从官方渠道下架 时间点引发联想但无直接证据 [43] - 重组胶原蛋白透皮吸收问题受质疑 常规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达数万道尔顿 远超皮肤屏障500道尔顿的透皮极限 公司宣称通过217道尔顿的Mini小分子肽段解决该问题 [94][95] 行业博弈 - 华熙生物高调声援大嘴博士 披露双方存在投资关系 并暗示掌握更多检测报告 计划向监管部门举报 [77][81][84]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紧急召开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研讨会 汇集多位院士专家 但结论未明确支持特定检测方式 [57][60] - 检测机构东谱检测发布声明 否认报告可用于公开质疑 并称送检时未被告知真实用途 被舆论视为"反水" [87]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100亿元 但仍有700多亿市值 保持化妆品行业最高市值地位 [2] - 涉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年销售额达24亿元 占公司55亿总营收的43% 事件正值618大促期间引发消费者焦虑 [12][45][46] - 行业KOL普遍沉默 垂直媒体回避报道 舆论场出现疑似水军操作痕迹 [54][50] 技术争议 - 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缺乏国家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存在显著误差 凯氏定氮法曾导致三聚氰胺事件 双缩脲法被指存在虚高可能 [19][28][35] - 行业将二肽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的做法遭质疑 被指混淆蛋白质与肽的科学概念 [96] - 重组胶原蛋白的科研价值存在分歧 部分观点认为其更多是营销概念而非技术突破 [11]
可复美检测结果出炉:有胶原蛋白,“大嘴博士”再次质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21:33
胶原蛋白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陷入"胶原蛋白争议",消费者和投资者关注检测结果 [1] - 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确认产品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1][2]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和双缩脲法定量检测 [1] 检测结果详情 - 三个批次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0.22%、0.2% [2][4][6][8] - 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批次含量为0.17% [8] - 验证显示聚谷氨酸钠原料不干扰双缩脲法检测结果 [8][9]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强调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不存在虚假宣传 [10] - 产品下架是由于售罄和迭代上新,非"悄悄下架" [10] - 公司表示近期经历创业以来最艰难时刻,因消费者陷入信息混乱焦虑 [10] 质疑方观点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 [10] - 质疑产品中核心成分"甘氨酸"缺失 [10] - 对检测结果仍表示质疑,认为质谱法本可用于定量分析但未公布结果 [1] 行业竞争动态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称其公司属于华熙生态重要成员 [11] - 华熙生物已组织专家评估并得到第三方检测结果 [11] - 华熙生物暗指巨子生物"擅长网络水军运营",并警告将公开商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