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02367)

搜索文档
胶原蛋白锦波生物、巨子生物
2025-09-02 22:41
**行业与公司**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 涉及公司包括锦波生物(医美领域)和巨子生物(功效性护肤品领域)[1][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技术优势**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合成技术降低动物源胶原蛋白过敏反应 商业化生产成本更具优势[2] - 具有三螺旋活性构象 支撑性和亲水性良好 对皮肤组织再生、抗衰老和除皱效果显著[3] - **市场增长驱动** - 供给侧创新推动应用扩大 如锦波生物2021年获医美领域首个三类证 巨子生物推出"胶原棒"大单品[2][11] - 消费者对新产品、新材料接受度提升 核心成分专业度提高[4] - **公司业绩表现** - 锦波生物营收从2020年1.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4亿元(复合增速超70%) 2024年利润达7.3亿元(复合增速超100%)[5] - 巨子生物2025年归母净利润指引25亿至25.5亿元 2026年预计31亿元[15] - **产品与研发进展** - 锦波生物2025年获批新型低温凝胶填充产品 有望替代动物源及再生材料市场份额[1][6] - 巨子生物三款医美产品(植入剂、冻干纤维及填充剂)进入审批阶段[12] - **渠道与国际化** - 巨子生物转向DTC线上渠道 精细化运营天猫、抖音平台 超头主播直播带货比例恢复至30%[12][13] - 锦波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在越南、美国、沙特、泰国获认证 海外市场贡献增量[8] **其他重要内容** - **政策支持**:国家命名、分类及监管政策进展巩固行业领先地位[7] - **估值水平**:锦波生物2025年预计利润10.5亿元(PE约30倍) 2026年预计14亿元(PE降至25倍以下)[3][9][10] - **风险与催化点**:需关注双十一销售数据及医美产品获批进展[16][17] **未涉及内容** 上美股份规划部分无具体数据支撑[19]
巨子生物-业绩说明会要点 -消费信心韧性显现;期待 “双 11” 线上加速
2025-09-02 22:24
公司概况 * 纪要为关于巨子生物控股公司(Giant Biogene Holding 2367 HK)的非交易路演(NDR)要点总结[1] 核心财务表现与指引 * 公司重申对2025财年(FY25)实现营收人民币69-71亿元(同比增长25-28%)及净利润人民币25-26亿元(同比增长21-24%)的指引充满信心[3][8] * 管理层指引隐含2025年下半年(2H25)线上增长约为30%同比 且双十一目标增速略高于此[3][14] 品牌与产品表现 * 可复美品牌(Comfy)核心单品表现:胶原棒(Single-use essence)因产品成分问题影响618购物节 预计2025财年增长略低于预期 但其长期30-40亿元销售目标不变 2.0版本产品客户反馈强劲 新客占比仍达60-70%且复购率基本稳定[9];焦点面霜(Luminous Facial Cream)预计2025财年表现将超管理层此前预期 销售额达4亿元人民币[9] * 可复美二级产品线(包括吨吨系列、秩序系列及水乳套装)各占品牌销售额约5% 增速均快于公司整体[9] * 可丽金品牌(Collgene)增长符合预期 2025财年10亿元销售额指引不变[9] * 新品牌进展:可预(Keyu)去年销售额超1亿元 今年规模预计与去年相当 并已进入1万个OTC销售点[10];可预与欣苷(SKIGIN)预计明年都将有扎实表现[7][10] 增长驱动因素 * 产品管线:公司有信心在2026年上半年推出的新SKU(属焦点系列)在发布首年能达到胶原棒上市首年的销售额水平 因其针对消费者核心痛点 定位创新且缺乏直接竞品[7][9];另有两个新系列计划于2027-2028年推出[7][9] * 线下渠道:公司目标到2025年底开设30家以上门店(当前为24家)[7][12];丝芙兰(Sephora)渠道预计将贡献更多增量销售 其主推的帧域密修系列(Precise and Intensive Repair series)获得积极反馈[7][12] * 医疗美容(MA)业务:有三款产品正处于国家药监局(NMPA)正常审评进程中 无负面反馈[12] 消费者情绪与KOL恢复 * 观察到坚韧的消费者情绪 指标包括35-40%的复购率及60%的新客占比 且在小红书(RED)上的负面情绪测量指数有限[1] * 此前胶原棒的产品成分问题对自有/直营渠道影响非常有限 证明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强烈信任[3][14] * KOL恢复推广态势良好:头部KOL李佳琦(Austin Li)8月已在其直播和真人秀中逐步恢复推广可复美产品[1][3];孙坚(Sun Jian)于8月31日恢复了可复明星产品焦点面霜的直播 据管理层称成交总额(GMV)超预期[1];管理层预计贾乃亮(Jia Nailiang)也将很快回归[6][14] * KOL的质量控制团队未对产品安全/功效提出负面反馈[3][14] 双十一(Double 11)策略与展望 * 公司将聚焦于传统明星SKU 并保持折扣纪律 双十一折扣力度将与618购物节大体稳定 净价格的感知提升将来自平台机制(如优惠券、购物积分)[6][14] * 公司将与皮肤科医生学习平台优麦(Umer)合作 以进一步加强可复美的医学级背书[14] 投资观点与风险 * 报告维持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71港元(较当前股价53.85港元有31.8%上行空间) 认为市场过度担忧近期产品成分指控的影响 而低估了新SKU、新渠道及多品牌潜力等增量驱动因素[2][15] * 关键风险包括专业护肤市场增长慢于预期/竞争加剧、无法成功开发产品以及监管风险[13]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在线营销投入回报率(Online ROI)同比基本稳定[9] * 公司拥有充足的预算用于KOL推广[1] * 估值方法:12个月目标价基于22倍2027年预期市盈率(P/E)并以9.6%的股权成本(COE)折回至2026年年中[13]
巨子生物(02367.HK):中报增长彰显品牌韧性下半年销售有望提升
格隆汇· 2025-09-02 10:46
核心观点 - 公司中期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5%和20.2% 毛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保持在82%和38%左右的高水平 显示较强品牌韧性和优良管理能力[1] - 销售费用控制超出市场预期 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 为下半年营销投放留出充足空间[2] - 维持买入评级 给予2025年32倍PE估值 对应目标价81.46港币[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2.5%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1] - 毛利率保持82% 归母净利率保持38%左右高水平[1]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33元 2.85元和3.50元[2] 渠道表现 - 直销渠道占公司收入75%[1] - 在线直销收入同比增长134% 线下直销收入同比增长74%[1] - 电商平台和线下直销快速增长是营收主要拉动力[1] 运营管理 - 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 部分因二季度产品风波事件影响达播减少[2] - 各渠道均衡发展带来投放效率提升[2] - 下半年有望通过投入增加和新品放量实现收入环比提速[2] 发展前景 - 长期关注胶原蛋白等领域科学研究和商业化工作[2] - 重点关注双十一销售和医美三类械拿证推进[2] - 小幅调整2025-2026年盈利预测 下调可复美销售增速[2]
大行评级|美银:微升巨子生物目标价至79.5港元 上调2025至27年总收入及每股盈利预测
格隆汇· 2025-09-01 11:49
业绩表现 - 上半年总收入31.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5% [1] - 业绩表现略超市场预期 [1] 财务预测调整 - 上调品牌可复美收入预测 基于上半年表现及7月强劲在线数据 [1] - 2025至2027年总收入预测各上调1.9% [1] - 同期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上调2% 1.7%及1.7% [1]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目标价由79港元微升至79.5港元 [1] - 重申买入评级 [1] -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增长可见度高 [1]
头条周报 | 珀莱雅上半年营收53.62亿元/上美股份计划再推彩妆品牌/毛戈平计划出海
搜狐财经· 2025-08-31 23:10
公司财报表现 - 上美股份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1.08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7.3% 归母净利润5.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7% [2][20] - 毛戈平上半年营业收入25.88亿元同比增长31.28% 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6.11% 计划开拓国际市场 [19] - 巨子生物上半年收入31.13亿元同比增长22.5% 净利润11.82亿元同比增长20.6% 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81.7% [21] - 华熙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 第二季度战略调整初显成效 [22] - 珀莱雅上半年营收53.62亿元 [23] - 丸美生物上半年营收17.69亿元同比上升30.83% 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上升5.21% [23] 产品研发突破 - 科丝美诗在抗衰老领域开发以NAD为核心成分的高功能性化妆品 在美白领域研发新型粉剂并获得韩国官方许可 [3] - 资生堂联合东京大学揭示敏感肌反复发炎的微生物组机制 发现高浓度特定痤疮角质杆菌菌株导致皮肤菌群失衡 [10] - 创健医疗开发基于LC-MS/MS的重组胶原蛋白体内精准检测新方法 实现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与动物胶原蛋白的精准区分 [14] - 科丝美诗与高丽大学合作推进气候定制型化妆品研发 针对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15] 品牌战略动态 - 上美股份筹备推出与知名化妆造型师共同创立的新彩妆品牌"单彩" [2] - 雅诗兰黛与中国设计师周睿主理品牌RUIbuilt合作推出七夕限定联名礼盒 [6] - FanBeauty品牌入驻马来西亚屈臣氏百家门店 首批进驻吉隆坡双店 被视为品牌全球化布局关键一步 [17] - 天猫香氛空间全国首店落地杭州 汇聚梵克雅宝等国际品牌及超40个新锐香氛品牌 覆盖百余种产品 [11][12] 行业投资与收购 - 生物科技美容企业Debut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欧莱雅风险投资基金BOLD等 资金用于扩展AI成分发现平台 [9] - 高端护发品牌Olaplex收购生物科技公司Purvala Biosciences 这是该品牌成立11年来首次收购 目标提升研发能力 [8] 原料与备案进展 - 尿石素A新原料备案成功 [1][11] - 又一黄芩原料备案成功 [11] 人事变动 - 珀莱雅聘任薛霞为董事会秘书 任命果小为首席营销官 薛霞曾任职IBM/联想财务管理 果小曾任泡泡玛特CMO [4] - 奇华顿宣布首席执行官Gilles Andrier将于2026年3月1日辞职 由原达能亚洲总裁Christian Stammkoetter接任 [5] 行业数据 - 美妆护肤市场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2352.3亿元同比增加10.1% 销量25.64亿件同比增加5.5% [24] - 抗衰老产品销售额达654.9亿元同比增长30.3% [24] - 飞瓜数据显示7月美妆品类中眼部保健 体验装 美妆工具增长指数位列TOP3 [25] 平台政策 - 小红书电商发布百万免佣计划 2025年9月至2026年8月同一商家前100万支付交易额免除佣金 仅保留0.6%支付渠道成本 [16] 企业荣誉 - 福瑞达生物凭借化妆品行业点线面体全透明实践体系入选国家级智库十大领航案例 成为美妆领域智能制造与信任建设示范样本 [18]
巨子生物(02367.HK):业绩维持稳增 多元化矩阵构筑广阔空间
格隆汇· 2025-08-31 18:4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31.13亿元同比增长22.52% 归母净利润11.82亿元同比增长20.23% [1] - 毛利率81.68%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率37.98%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 [2] - 费用率37.99%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率34.01%降1.1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1.32%降0.59个百分点 [2] 业务结构分析 - 功效性护肤品营收24.10亿元占比77.4%同比增长24.2% 医用敷料营收6.93亿元占比22.3%增17.1% [1] - 直销渠道营收23.25亿元占比74.7%同比增长26.5% 经销渠道营收7.87亿元占比25.3%增12.1% [1] - 可复美品牌营收25.42亿元占比81.7%同比增长22.7% 可丽金品牌营收5.03亿元占比16.1%增26.9% [1] 研发与产品策略 - 可复美推出胶原棒2.0及焦点面霜 帧域密修系列获得市场认可 秩序系列与吨吨系列持续培育 [2] - 可丽金推出胶原大膜王3.0强化抗老产品心智 [2] - 研发方向扩展至增发护发、美白及医美领域 同时探索海外市场机会 [2] 未来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70.56亿元、87.90亿元、105.68亿元 [3]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38亿元、31.89亿元、38.67亿元 [3]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20倍、16倍、13倍 [3]
巨子生物(02367.HK):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20% 持续推进多品类多渠道战略
格隆汇· 2025-08-31 18:4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 归母净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2% [1] - 经调整净利润12.05亿元 同比增长17.4% 经调净利润率38.7% 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1] - 维持全年收入增速指引25%-28% 归母净利润预期25亿-25.5亿元 同比增长21%-24% [1] 分品牌业绩 - 可复美品牌实现营收25.42亿元 同比增长22.7% 收入占比81.7% 其中次抛品类占比约30% 敷料占比25% [1] - 焦点面霜上半年收入突破2亿元 [1] - 可丽金品牌实现营收5.03亿元 同比增长26.9% 线下渠道受经销商影响略有下滑 [1] 分品类业绩 - 功效性护肤品收入24.10亿元 同比增长24.2% 受益于全渠道精细化运营 品牌影响力提升及焦点面霜放量 [1] - 医用敷料收入6.93亿元 同比增长17.0% 主要得益于产品矩阵持续丰富 [1] 渠道表现 - 直销渠道收入23.25亿元 同比增长26.5% 其中电商平台在线直销收入3.9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33.6% [2] - 线下直销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74.3% 受益于品牌专卖店加速布局 [2] - DTC店铺在线直销收入18.16亿元 同比增长13.3% [2] - 经销渠道收入7.87亿元 同比增长12.1% [2]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81.7%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净利率38.0% 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2] - 毛利率下降主因低毛利功效性护肤品占比提高 [2] - 销售费用率34.0% 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管理费率2.7% 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研发费率1.3% 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2] 费用优化因素 - 销售费用率下降得益于运营精细化管控 达播比例降低及超头达人减少 以及低费用率渠道如京东占比提升 [2] 增长驱动因素 - 核心品牌通过大单品持续放量和迭代升级贡献显著增长 [3] - 密修系列等新品推出拓宽消费者覆盖面和市场空间 [3] - 线上多平台布局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线下加速重点城市品牌店布局 [3]
【最全】2025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前瞻网· 2025-08-31 10:10
行业定义与市场阶段 - 功能性护肤品指针对皮肤问题具备药理作用的化妆品或医疗器械 行业处于国产品牌崛起阶段 [1] 产业链上市公司分布 - 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包括科思股份 青松股份 新瀚新材 赞宇科技 丽臣实业 [2][3] - 上游包装材料上市公司包括嘉亨家化 锦盛新材 [2][3] - 中游功能性护肤品上市公司包括贝泰妮 华熙生物 上海家化 创尔生物 巨子生物 敷尔佳 [2][4] - 下游销售渠道上市公司包括阿里巴巴 京东 拼多多 唯品会 王府井 友阿股份 [2][4] 上市公司基本信息与营收表现 - 原材料企业2024年营收:科思股份22.76亿元 青松股份19.40亿元 新瀚新材4.19亿元 赞宇科技107.92亿元 丽臣实业36.49亿元 [5] - 包装材料企业2024年营收:嘉亨家化9.23亿元 锦盛新材3.33亿元 [5] - 功能性护肤品企业2024年营收:贝泰妮57.36亿元 华熙生物53.71亿元 上海家化56.79亿元 创尔生物3.87亿元 巨子生物55.39亿元 敷尔佳20.17亿元 [6] - 渠道企业2024年营收:阿里巴巴9411.68亿元 京东11588.19亿元 拼多多3938.36亿元 唯品会1084.21亿元 王府井113.72亿元 友阿股份12.97亿元 [6] - 上海家化注册资本最高且成立时间最早 华熙生物招投标信息最多 [8] - 上海家化专利集中于外观设计 华熙生物专利集中于发明专利 [9] - 上海家化员工总数4311人 华熙生物技术人员920人 上海家化销售人员2617人 贝泰妮销售人员2702人 [9][10] 业务布局特点 - 大部分企业深耕国内市场 华熙生物和上海家化已拓展海外市场 [14] - 贝泰妮专注敏感肌产品开发 旗下薇诺娜为皮肤学级护肤品龙头品牌 [14] - 强功效性护肤品领域:华熙生物旗下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 上海家化旗下玉泽具有竞争力 [14] - 医美级护肤品领域:敷尔佳 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 创尔生物旗下创福康为头部品牌 [14]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占比:贝泰妮99.49% 华熙生物47.84% 上海家化18.49% 创尔生物95.82% 巨子生物100% 敷尔佳100% [16] - 重点布局区域均以中国市场为主 其中贝泰妮中国市场占比98.63% 华熙生物83.27% 上海家化75.01% 巨子生物100% [16] 业务业绩表现 - 贝泰妮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57.07亿元位列第一 华熙生物25.69亿元和敷尔佳20.17亿元处于第二梯队 巨子生物11.90亿元和上海家化10.50亿元位列第三梯队 创尔生物3.71亿元规模较小 [17][18]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毛利率:巨子生物82.09% 敷尔佳81.73% 创尔生物78.74% 华熙生物74.07% 贝泰妮73.74% 上海家化57.60% [18] - 研发投入:华熙生物4.66亿元 贝泰妮3.37亿元 上海家化1.79亿元 巨子生物1.06亿元 敷尔佳0.35亿元 创尔生物0.26亿元 [18] 2025年业务规划 - 贝泰妮聚焦婴童湿疹问题优化薇诺娜宝贝三大品类 深化AOXMED品牌产品矩阵 推进线下直营店布局 [19][20] - 华熙生物向抗衰组学战略升级 拓展糖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领域 调整管理团队并设立前沿科研中心 [19][20] - 上海家化启动合成生物中心开发新型功效成分 优化线下渠道布局适应小型化/专业化趋势 [19][20] - 创尔生物推动新增产能释放 关注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册和上市进程 [19][20] - 巨子生物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型重组胶原蛋白 [19][20] - 敷尔佳计划通过合作研发完成医疗器械及功能性护肤品升级 [19][20]
巨子生物(2367.HK):可复美品牌保持较快增长 医美审批进程加快
格隆汇· 2025-08-30 02:44
财务表现 - 1H2025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22.5% [1] - 1H2025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20.2% [1] - 1H2025经调整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17.4% [1] 产品结构 - 功效性护肤品营收24.1亿元,同比增长24.2%,占比77.4% [1] - 医用敷料营收6.9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比22.3% [1] - 保健食品及其他业务营收1000万元,同比增长16.3% [1] 品牌表现 - 可复美品牌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22.7%,占比81.7% [1] - 可丽金品牌营收5.0亿元,同比增长26.9%,占比16.1% [1] 新品与产品策略 - 可复美胶原棒2.0位列天猫液体精华热销榜国货TOP1 [2] - 可丽金胶原大膜王3.0位列天猫涂抹面膜热卖榜TOP4及京东滋养面膜热卖榜TOP1 [2] - 可复美帧域密修系列新增专研IV型热塑胶原,针对热损伤修复场景 [2] - 焦点面霜助力水乳等产品打开市场认知 [2] 渠道发展 - DTC线上直销营收18.2亿元,同比增长13.3% [2] - 电商平台线上直销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133.6% [2] - 线下直销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74.3% [2] - 经销渠道营收7.9亿元,同比增长12.1% [2] 渠道拓展 - 截至1H2025末在全国拥有24家品牌专卖店,覆盖杭州、南京、天津等城市 [3] - 可复美作为首个中国功效性护肤品牌入驻马来西亚屈臣氏,进军东南亚市场 [3] - 京东自营渠道美妆类目扩张及健康类目优势巩固推动电商平台高增长 [3] 盈利能力与费用 - 1H2025毛利率81.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主因医用敷料占比下滑 [3] - 销售费用率34.0%,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因低费率京东渠道占比提升及广告投放节奏变化 [3] - 管理费用率2.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3] - 研发费用率1.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3] 未来增长驱动 - 可复美胶原棒、可丽金大膜王等明星单品持续升级迭代 [3] - 新品包括可复美焦点面霜、帧域密修系列、可丽金胶卷眼霜及面霜展现良好增长势头 [3] - 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及冻干纤维已进入CDE审评阶段,医美业务有望贡献新业绩增量 [3] 业绩预测 - 下调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9亿元(下调10%) [4] - 下调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34.5亿元(下调11%) [4] - 下调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44.8亿元(下调9%) [4] - 2025-2027年EPS预测分别为2.42元、3.22元、4.19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1倍、16倍、12倍 [4]
巨子生物(02367.HK):1H净利同增20% 短期事件影响逐步消退
格隆汇· 2025-08-30 02:44
核心业绩表现 - 1H25收入31.1亿元 同比增长22.5% 归母净利润11.8亿元 同比增长20.2% [1] - 经调净利润12.1亿元 同比增长17.4% 业绩符合预期 [1] - 归母净利率38.0%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经调净利率38.7% 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2] 分品牌收入结构 - 可复美收入25.4亿元 同比增长22.7% 明星单品胶原棒2.0位列天猫液态精华热卖榜国货Top1 [1] - 可丽金收入5.0亿元 同比增长26.9% 胶原大膜王3.0表现良好 胶卷面霜及眼霜顺利培育 [1] - 功效性护肤品收入同比增长24.2% 医用敷料收入同比增长17.1% 占比分别为77%和22% [1] 渠道发展表现 - 直销收入同比增长26.5% 经销收入同比增长12.1% [1] - DTC线上直销增长13% 向电商平台线上直销增长134% 线下直销增长74% [1] - 线下覆盖约1700家公立医院 30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 超13万家连锁药房门店及6000家CS/KA门店 [1]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81.7%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主因相对低毛利妆品品类占比提升 [2] - 销售费用率35.1% 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主因线上多平台运营效率优化及渠道结构变化 [2] - 管理费用率2.7% 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1.3% 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2] 未来成长前景 - 短期事件影响逐步消退 品宣及营销规划落地有望推动经营改善 [1][2] - 头部达播逐步恢复 中腰部达播矩阵丰富 品牌宣传持续破圈 [2] - 医美管线取证工作稳步推进 商业化准备有序进行 有望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2] 估值与评级 - 维持2025-2026年净利润25亿元/32亿元盈利预测 [3]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20倍/16倍市盈率 [3] - 目标价82港元对应2025-2026年31倍/25倍市盈率 上行空间5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