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600016)

搜索文档
民生银行大股东深度调整 立业集团持股比例近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1:41
作为中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大股东阵容正经历深度调 整:泛海集团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立业集团持续增持至 4.945%、距举牌线仅一步之遥,中国长城资产 等AMC、基金及新民营企业股东陆续入局,这一系列"旧退新进"推动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在此轮股东调整背后,民生银行近年同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与经营转型:2021至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 产3446 亿元,现金回收率达 27.7%,并重点化解东方集团、"泛海系"等关联不良;同时压降高风险业 务,转向基础业务与客户深耕等。 立业集团增持至临界点,泛海离场 作为本轮股东结构调整中最受关注的新入局者,立业集团一路持续增持民生银行股份。6月30日,港交 所披露易显示,香港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每股2.624港元的均价,通过场外交易购入1.99亿股民生银行H 股,耗资约5.23亿港元。香港立业集团成立于2003年11月,系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 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此次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突破4.9%,达4.945%,距离触 发举牌义务的5%红线仅一步之遥。 回溯立业集团增持轨迹,立业集团自 2023 ...
距举牌仅一步之遥!深圳资本大鳄持续增持民生银行有何盘算?
第一财经· 2025-07-06 16:28
股东结构变化 - 香港立业集团6月末以5.23亿港元增持民生银行H股,持股比例达4.945%,距离5%举牌门槛仅一步之遥[1] - 过去18个月内立业集团多次增持民生银行,持股比例从3.37%提升至4.49%,股东排名从第七跃升至第四位[2] - 民生银行原股东"泛海系"和"东方系"式微,东方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92%,泛海集团仅持有1股[5] - 香港中央结算和大家人寿目前合计持股超过35%,占据主导地位[6] 增持动机分析 - 民生银行市净率仅0.35,显著低于行业均值,招商银行市净率达1.13倍[7] - 2024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1362.90亿元同比下降3.21%,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下降9.85%[7] - 立业集团控股华林证券,曾参与设立微众银行,在金融领域多有布局[3] - 市场解读立业集团持续增持为谋求更大话语权的明确信号[6] 资金运作情况 - 立业集团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中60%(12.29亿股)处于质押状态[8] - 2024年7月立业集团以23.84亿元收购中集集团5.10%股份[8] - 2024年至今立业集团已21次质押华林证券股份,质押股份达6.12亿股占华林证券总股本22.67%[8] 股价表现 - 民生银行股价从2024年9月的2.43港元/股低点攀升至近期5港元/股附近[2] - 立业集团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始终未减持[2]
银行行业资金流入榜:浦发银行等6股净流入资金超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04 17:13
市场表现 - 沪指7月4日上涨0.32%,申万行业中13个上涨,银行行业涨幅居首达1.84%,传媒行业涨0.91% [1] - 美容护理和有色金属行业跌幅居前,分别下跌1.87%和1.60% [1] 资金流向 - 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219.26亿元,8个行业净流入,计算机行业净流入28.11亿元居首,银行行业净流入7.58亿元 [1] - 有色金属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44.13亿元规模最大,电力设备行业净流出41.16亿元紧随其后 [1] 银行行业详情 - 银行行业42只个股全部上涨,24只个股资金净流入,6只净流入超亿元,浦发银行以1.64亿元净流入居首 [2] - 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分别净流入1.59亿元和1.36亿元 [2] - 光大银行、建设银行、贵阳银行资金净流出居前,分别达6287.94万元、5199.70万元和5105.18万元 [2][3] 个股数据 - 浦发银行涨2.82%换手率0.31%,主力资金流入16369.07万元 [2] - 平安银行涨2.02%换手率0.91%,主力资金流入15872.96万元 [2] - 民生银行涨2.83%换手率0.81%,主力资金流入13590.30万元 [2] - 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净流入12932.89万元、12317.65万元和11268.30万元 [2]
林立增持民生银行1.99亿股!总持股逼近5%举牌线
券商中国· 2025-07-04 12:24
大股东增持情况 - 香港立业集团通过场外交易买入民生银行约1.99亿股H股,占总股本比例0.455%,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至4.945%,成为第四大股东 [2] - 此次增持价格为每股2.624港元,总耗资约5.2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77亿元),占民生银行H股比例2.4% [3] - 立业集团自2023年9月首次现身民生银行大股东之列后持续增持,持股比例从3.15%提升至4.945%,距离举牌线仅差0.055个百分点 [3][4] 股东结构变化 - 新希望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民生银行股份并完成举牌,截至2024年12月持股比例增至5.27%,跃居第二大股东 [6] - 中国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已超过3%,有权提名董事候选人 [6] - 原股东中国泛海集团持股已降至1股,不再是主要股东 [7] 战略转型进展 - 民生银行2021年至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累计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抵押物充足 [8] - 泛海系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存量违约贷款抵押率充足 [8] - 民生银行已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客户基础、业务结构、风险管理体系等持续完善 [8]
银行股全线走强!月月评估分红的华富中诚信红利(A/C:023746/023747)一键配置高股息板块
新浪财经· 2025-07-04 12:08
银行股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4日银行股早盘逆势走强,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涨超2%,多家上市银行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上半年银行板块延续稳健向上市场表现,主要受益于市场红利投资偏好以及银行基本面改善预期 [1] - 华富新华中诚信红利价值指数(A/C:023746/023747)5月成立以来回报达1.06%,年化回报达6.99%,该指数早盘一度涨近1% [1] 银行板块投资价值 - 银行板块具有经营业绩稳健、资产质量稳定、合理估值与适当分红政策等特点,构成高股息投资价值基础 [1] - 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达到4.01%,低波高红利的特征易获得险资等中长期资金青睐 [2] - 政策愈发重视投资者回报,分红制度不断完善,高股息央企投资逻辑愈发顺畅 [2] 红利价值指数特点 - 新华中诚信红利价值指数从沪深市场中精选连续现金分红、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的公司 [1] - 采用"一高四低"(高股息、低波动、低估值、低贝塔、低换手率)因子选股策略,兼顾高分红与低波动特性 [1] - 华富新华中诚信红利价值指数设置月度评估分红机制,有望给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2]
林立增持民生银行1.99亿股总持股距5%举牌线仅一步之遥
证券时报· 2025-07-04 02:49
股东增持与股权结构变化 - 香港立业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民生银行约1.99亿股H股,占总股本0.455%,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至4.945%,成为第四大股东,距离5%举牌线仅一步之遥 [2][4] - 立业集团为深圳前首富林立旗下公司,2023年9月末首次以3.15%持股比例进入民生银行大股东行列,2024年3月末持股增至4.49% [3][4] - 新希望系通过连续增持持股比例达5.27%,跃居第二大股东,长城资产持股超3%并提名董事候选人 [6][7] - 泛海集团持股已降至1股,不再是主要股东,东方集团贷款余额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 [7][8] 股东背景与金融布局 - 立业集团最大股东林立持股99.99%,产业覆盖新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控股华林证券并持有微众银行20%股份 [5] - 立业集团曾是中国平安前十大股东之一,现为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第五大股东 [5] 战略转型与资产处置 - 民生银行2021-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现金回收953亿元,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业务结构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压降高风险业务,客户基础、资产负债结构等持续优化 [8] - 2024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战略转型成效显现,运营体系与资源配置不断完善 [8] 公司治理与董事提名 - 林立被选举为非执行董事,任职资格待监管核准,郑海阳(长城资产副总裁)提名非执行董事候选人 [4][7] - 多家新投资者包括基金、资管、保险机构及民营企业成为股东 [7]
民生银行(600016) - 中国民生银行2024年年度A股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25-07-03 18:00
利润分配方案 - 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2025年6月26日经股东会审议通过[2] - 以总股本43,782,418,502股为基数,每股派现金红利0.062元,共派2,714,509,947.12元[5] - 2024年全年每股派现金红利0.192元,共派约84.06亿元[5] 分派对象与时间 - 分派对象为截至2025年7月1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A股股东[4] - A股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11日,除权(息)日和发放日为7月14日[2][6] 税负与实派 - 个人股东和基金持股不同时长税负不同,实派不同[9] - QFII和沪股通投资者按10%税率代扣,每股实派0.0558元[10][12] - 港股通内地个人投资者和基金按20%税率代扣,每股实派0.0496元[14][16]
A股银行:躺平收息还是搏命增长?2025年,选“乌龟”还是选“兔子”!
雪球· 2025-07-03 15:51
银行股投资策略分析 - 银行股呈现"分裂"特征:国有大行PB低至0.6-0.7倍且股息率高达5-7%,而优质城商行PB达0.85-1倍且利润复合增长16-21% [2] - 行业整体面临两大制约:息差压缩导致利润空间结构性下降,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出清拖累增长 [3] - 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5年营收复合增长为负(-0.79%至-2.19%),反映行业高增长时代结束 [3] 国有大行特征 - 工行/建行等5年利润复合增长仅3-4%,与GDP增速同步 [6] - 投资逻辑为高股息防御策略,股息率5.79-5.87%显著高于国债 [6][12] - 被视为"金融公用事业股",由国家信用背书提供稳定现金流 [6] 优质城商行特征 - 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5年利润复合增长达16.39-20.80% [8] - 投资逻辑为阿尔法收益,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如长三角/成渝)和管理能力 [8] - 需承担更高估值(PB 0.85-1倍)和更低股息率(3-4%)的代价 [8][9] 投资策略建议 - 保守投资者建议配置六大行,获取5-7%稳定现金流且回撤风险极低 [12] - 积极投资者可研究城商行,追求业绩增长(EPS提升)和估值修复(PE/PB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13] - 平衡策略可采用60-70%仓位配置大行+30-40%仓位精选城商行的组合 [14] 代表性银行数据对比 - 工商银行:PB 0.68 股息率5.87% 利润增长3.22% [19] - 杭州银行:PB 0.85 股息率4.27% 利润增长20.80% [19] - 招商银行:PB 0.94 股息率4.24% 利润增长9.83% [19] - 民生银行:PB 0.33 股息率7.09% 利润增长-9.71% [19]
夏日消费热力十足|瞄准暑期经济 银行发力信用卡业务
搜狐财经· 2025-07-03 12:23
暑期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出游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70%,暑期GMV较去年同期增长80%左右 [1] - 亲子游、毕业旅行等需求大幅上升,消费"热浪"席卷旅游市场 [1] 银行信用卡优惠活动 - 浦发银行推出敦煌文化主题信用卡,新户消费达标可获文创礼品及权益包 [3] -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推出潇湘文旅信用卡,整合湖南全省近40家优质景区资源 [3] -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江渝文旅信用卡覆盖九大消费场景与900余家合作商户 [3] - 交通银行山西旅游主题信用卡新客户消费达标可选120元还款红包或山西文旅年卡 [3] -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高校信用卡新客毕业季活动,新客户首次绑定八大平台可获得奖励 [3] - 招商银行在南京某高校推出定向活动,首次绑定指定平台最高可获得610元礼包 [3] - 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首绑支付宝活动,涉及87.5万份奖品 [3] - 中信银行信用卡推出"全球消费季"活动,境外消费最高可享受30%返现 [4] - 平安银行信用卡境外消费活动升级,最高可月省6000元 [4] - 民生新加坡航空联名信用卡客户有机会获赠商务舱奖励机票 [4] - 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携程、去哪儿等平台推出境内外旅游产品满减优惠 [4] - 浦发银行针对境外游推出"三重礼遇",覆盖免税购物、米其林餐饮等热门场景 [4]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银行业推出信用卡暑期优惠活动是对《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的积极响应 [5] - 政策导向聚焦重点消费场景,深化信用卡消费与各类场景合作 [5]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期" [2][6] - 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攀升 [6] 行业竞争与发展趋势 - 银行通过提高信用卡使用权益对用户的吸引力,促使用户进行信用卡消费 [6] - 总部对于发卡已从纯数量增长转为有效增长考核,首绑卡客户是重要考核指标 [6] - 银行竞争将逐步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比拼 [7] - 建议银行与文旅产业链深度绑定,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全链路场景 [7] - 优化场景增值服务,例如提供景区快速通道、专属贵宾权益等 [7] - 运用金融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偏好,实现个性化优惠精准推送 [7]
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行、交行进入前十
金融时报· 2025-07-02 20:45
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排名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连续第8年包揽榜单前四名 [1] - 2025年榜单前十名中,中资银行占据六席,包括招商银行(第8位)和交通银行(第9位) [1] - 前二十名中还有4家中资银行:邮储银行(第12位)、兴业银行(第14位)、中信银行(第18位)和浦发银行(第19位) [1] - 前五十名中新增5家中资银行:民生银行(第22位)、光大银行(第25位)、平安银行(第33位)、华夏银行(第47位)和北京银行(第49位),其中北京银行是唯一上榜城商行 [2] 中资银行表现分析 - 前二十名中资银行数量保持稳定,仅排名出现变化,显示头部效应凸显 [2] - 在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复杂背景下,大型银行展现出更强经营韧性 [2] - 中资大型银行通过资本补充落地,全球竞争力得到巩固和提升 [2] 未来发展方向 - 中资银行需从夯实资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入手提升综合实力 [3] - 应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宗旨意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 需要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3] - 通过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3] - 打造多样化专业化产品服务体系,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