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601998)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稳定器”持续发力 A股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25
政策实施概况与规模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自2024年10月18日落地至2025年10月18日一周年间,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首期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4] - 2025年政策优化,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并将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5]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含央企股东至少1800亿元) [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贷款发放机构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 [1]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涉及120笔,金额上限约241.85亿元 [2]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152.41亿元 [2] - 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业务准入资质,期待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2] 政策机制与设计特点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为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专款专用的信贷支持 [4] -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企业需开立专用证券账户与资金账户,确保资金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严禁挪用 [4] - 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既鼓励央企带头,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 [4] - 该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在股市超跌、股价低估时增加使用量,股价上涨时使用量自然减少,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7] 市场影响与效果 - 政策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展现出"市场稳定器"的积极作用 [4]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6] - 在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6] - 该工具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阻断"下跌—恐慌—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形成了有效支撑 [6] 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 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面临股价波动较大的挑战,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 [7] - 上市公司公告的回购或增持计划通常为一个数量区间,但股价上涨、资金安排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最终实施规模低于原定区间下限 [8] - 政策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及与其他稳定工具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8] -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扩大符合条件的支持主体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对银行端给予风险权重优惠、鼓励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等 [9]
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工行发放最多,机构期待名单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15
政策核心与实施概况 - 央行于2024年10月18日联合多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旨在为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信贷支持,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以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5] - 该工具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首期提供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年利率为1.75%,银行向企业放贷利率不超过2.25%,显著低于一般贷款成本1.5个百分点以上 [5][6] - 政策落地一周年,截至2025年10月18日,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包括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在内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拟使用800亿元 [1]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贷款发放机构目前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 [1] - 工商银行落地贷款笔数最多,达147笔,涉及金额上限356.91亿元;中国银行位列第二,120笔,金额上限241.85亿元 [2]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152.41亿元 [2] - 市场存在扩大参与主体的需求,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准入资质,未来主体扩容有望提升服务覆盖面 [2] 政策优化与市场成效 - 2025年政策进一步优化,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提升了政策可及性 [6] - 同年5月,央行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并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5% [6]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含央企股东至少1800亿元) [7] - 政策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显示出对市场情绪的托底作用 [7][8] - 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显著上涨,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7] 运作机制与未来挑战 - 政策设计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6] - 该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运作,在股市超跌时使用量增加,股价上涨时使用量自然减少,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 [9] - 实际操作中面临挑战,如股价波动大使贷款规模难以准确预估,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 [9] - 上市公司公告的回购或增持计划通常为一个区间,最终实施情况受股价、资金安排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10] - 该工具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政策设计及与其他稳定工具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10][11] - 未来推动工具“常态化”需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强化政策可持续性,例如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推动政策协同等 [11]
回购增持再贷款超15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1:49
政策实施概况与规模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自2024年10月18日落地一年来,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首期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8] - 2025年政策优化,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并将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9]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 [9] 主要参与银行与市场表现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 [2][3] - 中国银行紧随其后,涉及120笔,贷款金额上限241.85亿元,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笔数最多,共105笔,金额上限152.41亿元 [2][3] - 政策实施以来A股三大指数显著上涨,截至2025年10月24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10] - 在市场承压阶段参与积极性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10] 政策机制与市场影响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8][9] - 该工具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增强运行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 [10] - 分析认为政策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并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 [1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实际操作中普遍推广面临挑战,核心难点在于股价波动大使贷款规模难以准确预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14] - 部分具备业务能力的头部城商行期待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 [4][5] - 未来推动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需在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强化政策可持续性等方面发力,如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与其他政策协同等 [15]
回购增持再贷款超1500亿元:工行发放最多,机构期待名单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0:09
政策落地一周年整体情况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落地一周年,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为1.75% [6] 主要参与银行及贷款发放情况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 [2][3] - 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涉及回购增持再贷款120笔,贷款金额上限241.85亿元 [2][3]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152.41亿元 [2][3] - 贷款发放机构目前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 [2] 政策机制设计与创新特点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央行提供利率1.75%的再贷款,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6][7] -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7] - 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 [7] 政策优化与市场效果 - 2025年政策进一步放宽,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 [8] - 2025年5月,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8]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 [8] - 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9] 市场应用与逆周期调节作用 - 在部分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9] - 该工具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功能,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增强运行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 [8][9] - 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工具能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并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 [10] 未来发展与挑战 - 市场对参与主体扩围存在现实需求,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准入资质,未来主体扩容有望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效率 [5] - 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需面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对银行的风控措施、体制机制和专业人员配置提出较高要求 [5] - 股价波动使得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10] - 该工具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及与其他工具协同联动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11]
股份制银行板块10月24日跌0.48%,民生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8.35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24 16:27
| 代码 | 名称 | 收盘价 | 涨跌幅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元) | | --- | --- | --- | --- | --- | --- | | 600015 | 华夏银行 | 7.02 | 0.29% | 143.40万 | 10.12亿 | | 600000 | 浦发银行 | 12.98 | 0.08% | 183.34万 | 23.83亿 | | 666109 | 中信银行 | 7.94 | -0.25% | 73.81万 | 5.86亿 | | 601818 | 光大银行 | 3.53 | -0.28% | 376.54万 | 13.35亿 | | 000001 | 平安银行 | 11.56 | -0.60% | 98.05万 | 11.38亿 | | 600036 | 招商银行 | 41.95 | -0.69% | 69.88万 | 29.39亿 | | 601166 | 兴业银行 | 20.60 | -0.77% | 87.11万 | 18.02亿 | | 601916 | 浙商银行 | 3.10 | -0.96% | 204.91万 | 6.38 Z | | 600016 | ...
中国银行业_2025 年三季度预览_大型国有银行同比增长势头可能延续-China Banks_ Q325 preview_ Positive YoY growth momentum for large SOE banks likely to continue
2025-10-23 21:2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中国银行业[2] 具体包括大型国有银行 部分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区域性银行[2] * 涉及的公司包括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邮储银行 中信银行 招商银行 平安银行 兴业银行 宁波银行 江苏银行 成都银行 杭州银行 长沙银行 重庆农商行 上海银行等[4][7][8][9][11][12][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预计大型国有银行在第三季度将继续保持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正增长势头 主要受非息收入 特别是投资和交易收入的强劲增长支撑 尽管净利息收入可能平均同比下降[2] * 预计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将因减值拨备减少而实现平均正增长 但收入和拨备前利润的增长可能尚未转正[2] * 预计多数区域性银行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将出现减速 部分原因是投资和交易收入增长减弱[2] * 在关键运营指标上 预计所有三类银行的净息差将平均环比温和下降2个基点[2] 贷款同比增速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和区域性银行而言 第三季度末与第二季度相比可能基本不变 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可能小幅上升至平均同比+3 6%[2] 信用成本可能继续同比下降 大型国有银行 部分股份制银行 区域性银行分别下降8 11 6个基点[2] 投资和交易收益的同比增速与第二季度相比将出现分化但整体减速 原因是第三季度债券市场相对不利[2] * 投资者在当前财报季最关注的是投资和交易收入的表现以及信用成本水平 这可能是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关键差异化因素[3] 债券市场表现疲软可能对区域性银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3] * 在大型国有银行中 预计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从第二季度的同比+1 4%改善至第三季度的同比+2 5% 改善幅度最大[4] 预计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在大型国有银行中保持最高 为同比+3 6% 高于平均的2 1%[4] 在股份制银行中 预计中信银行将继续保持领先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为同比+6 6% 高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平均的+2 1%[4] 对于区域性银行 提示宁波银行可能保持强劲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势头 而成都银行可能面临显著减速[4] * 鉴于国内宏观环境仍然疲软以及贸易方面的不确定性 对防御性标的持建设性看法[6] 自7月以来股价回调约10%后 H股和A股银行的股息率分别恢复至5%和4%以上 相对于约1 8%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具有吸引力[6] 推荐的标的包括中信银行H股 建设银行H股 中国银行H股和工商银行H股[6] 其他重要内容 * 摩根士丹利中国银行指数 MSCI China Banks 和摩根士丹利中国A股银行指数 MSCI China Banks-A 年初至今截至10月17日分别上涨21 3%和12 4% 但显著跑输摩根士丹利中国指数 MSCI China 的+32 7%[3] 特别是7月以来 成长股的强劲表现和银行基本面复苏缓慢导致资金从银行股流出[3] 但在最近两周 中美之间围绕关税和其他非贸易问题的不确定性增加 推动了中国银行股的反弹 例如截至10月17日的两周内 MSCI China Banks上涨+3 7% 而MSCI China下跌-7 2%[3] * 工商银行H股是推荐的股票之一 其2025年和2026年预期股息率分别为5 8%和5 6% 假设2026年因潜在资本注入导致稀释率为4% [4] 农业银行有实现优于同业的强劲盈利记录 这是其股价表现优异的关键驱动因素[4] 此外 较高的市净率可能意味着在2026年面临潜在资本注入时稀释程度较低[4] * 主要风险包括资产质量恶化 资本充足率风险以及利率下行对盈利能力的压力[15]
金价大幅波动!多家银行,密集提示!
证券时报· 2025-10-23 17:43
银行积存金业务调整 - 兴业银行自10月21日起将积存金按金额购买起点由1000元上调至1200元,按重量购买起点1克不变 [1] - 平安银行自2025年10月24日起将平安金积存业务定投起投金额由900元上调至1100元 [1] - 银行调整起点金额的主要原因是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以适应市场价格变化 [1] 银行风险提示动态 - 建设银行于10月17日再度提示金价风险,为9月下旬以来第三次警示 [2] -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行于10月17日加入贵金属风险提示队伍 [2] - 银行基层客户经理近期密集向客户进行单独风险提示,总行和省级分行亦有密集业务风险提示传达 [2] 黄金市场投资热度与波动 - 近期黄金投资热度明显上升,咨询和购买相关产品的客户数量增多 [1] - 10月21日国际贵金属市场出现显著调整,黄金、白银价格跌幅较大 [3] - 价格波动由多方面因素导致,包括获利盘集中离场、宏观政策预期微妙变化及部分投资者转向股市 [3] 银行个人贵金属业务服务变更 - 一批银行停止了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业务服务 [3] - 邮储银行代理的相关业务即将停办,要求相关客户于10月31日0点前自主平仓卖出 [3] - 银行要求理财经理在销售时做好价格波动风险提示,告知客户贵金属产品一旦销售不可退货 [2]
中信银行焦作分行联合人行焦作市分行开展境外人员支付服务宣传活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3 16:29
活动概述 - 中信银行焦作分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焦作市分行在第十二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暨2025云台山旅游节期间联合开展境外人员支付服务宣传[1] - 该活动致力于提升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体验[1] 具体举措 - 公司在各外币代兑点及比赛场馆开展宣传活动,详细介绍扫码支付、手机银行支付等各类支付工具与服务[1] - 公司在开幕式场馆外设置“境外人员支付服务咨询台”,主动向外籍运动员、游客及工作人员发放多语种支付服务指南[1] - 服务指南内容涵盖外卡取现、移动支付绑定、外币兑换、跨境人民币使用等实用信息[1] - 工作人员现场用手机演示操作流程,帮助境外人员快速掌握移动支付技巧[1] - 公司针对境外人士关心的汇率换算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1]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是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举措,旨在满足不同群体支付需求并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1] - 公司长期为有出境留学、旅游等需求的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境外电汇、签证办理等综合出国金融服务[1] - 公司未来将继续践行支付为民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
股份制银行板块10月23日涨0.79%,民生银行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1.7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23 16:20
板块整体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在10月23日整体上涨0.79%,表现优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上涨0.22%,深证成指上涨0.22% [1] - 板块整体资金流向呈现分化,主力资金净流入1.7亿元,而游资资金净流出8884.36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8092.32万元 [1] 个股价格表现 - 民生银行领涨板块,收盘价为4.16元,单日涨幅达2.72% [1] - 兴业银行涨幅为1.76%,收盘价20.76元 [1] - 光大银行上涨1.14%,平安银行上涨0.95%,招商银行上涨0.69%,浙商银行上涨0.64%,华夏银行上涨0.57%,中信银行上涨0.38% [1] - 浦发银行是板块内唯一下跌个股,跌幅为0.46% [1] 个股资金流向 - 平安银行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1.15亿元,主力净占比为7.21%,但游资和散户资金均呈净流出 [2] - 招商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7300.55万元,主力净占比2.43% [2] - 民生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4009.68万元,主力净占比1.07%,同时散户资金净流入6256.24万元 [2] - 浙商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3069.91万元,主力净占比达3.43% [2] - 兴业银行虽然股价上涨,但主力资金净流出3722.11万元,而游资资金净流入1.08亿元 [2] - 中信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3915.61万元,主力净占比为-8.27% [2]
多家银行,密集提示!
券商中国· 2025-10-23 11:45
银行积存金业务调整 - 兴业银行自10月21日起调整积存金业务购买起点,按金额交易的单次购买及新增定投起点由1000元上调至1200元 [2] - 平安银行自2025年10月24日起,将平安金积存业务按金额设定的定投计划起投金额由900元上调至1100元 [2] - 银行调整起点金额的主要原因是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以适应市场价格变化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 [2] 黄金市场投资热度与风险警示 - 近期黄金投资热度明显上升,咨询和购买相关产品的客户数量增多 [2] - 建设银行于10月17日再度向客户提示金价风险,为9月下旬以来的第三次警示 [2] -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更多股份行于10月17日加入贵金属风险提示的队伍 [2] 银行基层业务动态 - 国有大行基层客户经理因10月21日价格波动较大,已向客户单独进行风险提示,近期总行和省级分行有密集的业务风险提示传达 [3] - 银行要求理财经理在销售贵金属时做好价格波动风险提示,告知客户产品一旦销售不可退货,需理性投资 [3] - 邮储银行停止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业务服务,要求相关客户在10月31日0点前择机自主平仓卖出 [3] 贵金属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 10月21日国际贵金属市场迎来显著调整,黄金、白银价格跌幅较大 [3] - 价格波动是获利盘集中离场、宏观政策预期微妙变化及部分投资者从贵金属转向股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 未来全球政治军事经济复杂多变,黄金避险属性仍强,国际金价有一定支撑,但高位波动将加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