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证券(002945)
搜索文档
华林证券收警示函 代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
中国经济网· 2025-10-27 14:40
监管处罚决定 - 西藏证监局对华林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1][2] - 该监管措施将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1][2] - 公司需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2] 公司违规问题 - 人员招聘及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不到位 [1][2] - 代主要股东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 [1][2] - 立业集团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公司经营活动,显示公司治理独立性存在缺陷 [1][2] 违反的监管规定 - 违反《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十二条及第十四条 [1][2] - 违反《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六十八条 [1][2] - 违反《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第三条 [1][2]
控股股东涉越界干预,华林证券业绩高增长难掩治理隐忧
观察者网· 2025-10-27 14:39
公司治理问题 - 西藏证监局对华林证券出具警示函,指出三大核心问题:人员招聘与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不到位、代控股股东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立业集团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公司经营活动[1] - 控股股东立业集团持有华林证券64.46%的股份,林立同时担任立业集团董事长和华林证券董事长,双重身份导致利益纠葛与公司治理问题凸显[1] - 上市券商应具备独立的人财物决策权,但立业集团代付离职补偿金及工作人员参与经营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上市公司独立性要求,形成“影子管理”模式[3][6] 内部管理与合规漏洞 - 公司在人员招聘、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关键决策流程缺乏有效监督[1][8] - 2024年8月,公司因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填报不准确、指标超标、数据报送不准确等问题,董事长林立被西藏证监局公开谴责[9][10] - 2025年4月,公司因投行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质控内核把关不严、立项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被监管采取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12] 高管团队与战略稳定性 - 自2019年以来,华林证券更换了6任首席执行官,最长任职两年,最短仅约6个月,频繁的人事变动反映出管理混乱[2] - 高管频繁更迭直接影响公司战略的连贯性和管理团队的稳定性,是公司治理混乱的侧面体现[1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41.35%;归母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14.54%[2][13] - 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为科技金融转型,财富管理业务营业收入约8.99亿元,占比超过62%,其中线上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长超31%[13][14] - 自营业务营业收入约4.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部分得益于2024年下半年股市回暖;2024年业绩暴增也受2023年计提约2.28亿元预计负债导致的低基数效应影响[14] 行业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正加大对券商公司治理规范性的审查力度,证监会在相关意见中重点提及“公司治理”[7] - 合规经营已成为券商发展的生命线,任何企图以牺牲合规换取短期业绩增长的做法将面临监管重罚[15]
代立业集团支付员工离职补偿金,华林证券收到监管警示函
南方都市报· 2025-10-26 12:11
监管处罚事件 - 西藏证监局对华林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2] - 违规行为包括人员招聘与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不到位、代第一大股东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立业集团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公司经营活动 [2] - 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2] 股东与股权结构 - 立业集团是华林证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4.46% [4] - 立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林立,其个人持股立业集团比例达到99.9% [5] - 立业集团成立于1995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4] 历史合规问题 - 近期华林证券已多次被监管点名,例如2023年9月上海证监局对其上海分公司出具警示函 [7] - 上海分公司违规原因为未严格规范员工执业行为,存在个别员工委托证券经纪人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客户招揽活动的情形 [7]
因代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等问题,华林证券收监管警示函
北京商报· 2025-10-24 20:38
监管处罚决定 - 西藏证监局对华林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1][3] - 监管措施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3] - 华林证券需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3] 违规行为详情 - 华林证券人员招聘和薪酬管理授权体系执行不到位 [3] - 公司代第一大股东立业集团支付个别员工离职补偿金 [3] - 立业集团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华林证券经营活动 [3] 股权结构与股东情况 - 立业集团为华林证券第一大股东 持有64.46%的股权 [3] - 立业集团质押华林证券4.583亿股 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6.97% [3]
证券板块10月24日涨0.87%,国盛金控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9.95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24 16:27
证券板块整体表现 - 10月24日证券板块整体上涨0.87%,领涨股为国盛金控,涨幅达4.79% [1] - 当日上证指数上涨0.71%,收于3950.31点,深证成指上涨2.02%,收于13289.18点 [1] - 证券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9.95亿元,但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出3.48亿元和6.47亿元 [2] 领涨个股表现 - 国盛金控收盘价为22.75元,成交量128.57万手,成交额29.01亿元 [1] - 长城证券上涨3.09%,收盘价11.68元,成交额10.77亿元 [1] - 华林证券上涨1.96%,东方财富上涨1.69%,成交额高达91.82亿元 [1] 资金流向分析 - 东方财富主力资金净流入5.95亿元,净占比6.48%,但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出2.62亿元和3.33亿元 [3] - 华泰证券主力资金净流入1.59亿元,净占比8.80% [3] - 浙商证券、财通证券主力净流入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14.85%和13.15% [3] 个股资金动态 - 天风证券主力净流入9628.51万元,东方证券主力净流入7056.07万元 [3] - 招商证券主力净流入5456.38万元,但游资净流出6136.34万元 [3] - 国元证券主力净流入3788.26万元,净占比9.37% [3]
证券板块10月23日涨1.06%,哈投股份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3.58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23 16:20
证券板块整体表现 - 10月23日证券板块整体上涨1.06%,领先于当日上证指数0.22%和深证成指0.22%的涨幅 [1] - 证券板块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3.58亿元和游资资金净流入2.6亿元,但散户资金净流出6.18亿元 [2] 领涨个股表现 - 哈投股份以6.22%的涨幅领涨证券板块,收盘价为8.03元,成交量为166.09万手,成交额为12.99亿元 [1] - 国信证券涨幅为4.11%,收盘价14.19元,成交量103.46万手 [1] - 国盛金控上涨2.99%,收盘价21.71元,成交量84.65万手,成交额18.03亿元 [1] 其他涨幅居前个股 - 华鑫股份上涨2.40%,收盘价16.61元,成交额3.26亿元 [1] - 东北证券上涨2.35%,收盘价8.72元,成交额2.00亿元 [1] - 广发证券上涨1.57%,收盘价22.68元,成交额15.95亿元 [1] 个股资金流向 - 东方财富主力资金净流入3.25亿元,主力净占比5.15%,但游资净流出5827.42万元,散户净流出2.67亿元 [3] - 哈投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66亿元,主力净占比高达12.80% [3] - 中信证券主力资金净流入1.38亿元,主力净占比3.36% [3] - 国信证券主力资金净流入1.06亿元,主力净占比7.29% [3]
两融余额逼近2.5万亿元关口 券商“扩规模”与“控风险”并行
证券日报· 2025-10-23 00:53
两融市场整体态势 - A股市场两融余额呈现波动上升态势,逐步靠近2.5万亿元关口,远超历史同期水平并持续创下阶段新高,市场杠杆资金活跃度增强 [1] - 截至10月21日,两融余额合计24442.7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42.73亿元,其中融资余额24272.85亿元,增加140.54亿元,融券余额169.86亿元,增加2.19亿元 [1] - 当日两融交易额占A股交易额比重为11.51% [1] 投资者参与情况 - 截至10月21日,两融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772.7万名,较2024年末的722.78万名有所增加 [2] - 9月份两融新开账户数创年内单月新高,达20.54万户,截至9月末两融账户总数达1528.95万户 [4] 券商业务扩张策略 - 券商通过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降低融资利率等措施拓展市场份额,例如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华林证券也上调了规模上限 [2] - 行业融资利率普遍由此前的8%下降至5%左右,部分券商已将融资利率压降至4%以下,通过客户数量及业务量增长实现“以量补价” [2] - 业务规模的扩大为券商带来利息及交易佣金收入的双重增长,并助力提升行业竞争力 [2] 券商风险管控措施 - 调整保证金比例成为券商的核心风控手段,例如华林证券自10月13日起将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 [3] - 券商动态调整个股折算率,对高估值、亏损公司股票的折算率进行下调甚至归零,防止客户以高风险资产作为担保品 [4] - 券商普遍加强对客户担保比例的实时监控,并设置预警和平仓机制,全市场有负债的两融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处于280%的安全区间 [3][4] - 券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闭环监管来控制整体风险波动 [3]
两融余额突破2.45万亿,券商打响客户争夺战
中国基金报· 2025-10-19 22:20
市场融资需求激增 - 2025年9月A股新开融资融券账户20.54万户,环比增长12.24%,同比增长288%,创下年内新高 [1][3] - 截至9月底全市场两融账户总数约1529万户,截至10月16日全市场两融余额达到2.457万亿元,较9月末增长2.63%,较6月末的1.850万亿元猛增32.81% [1][3] - 某中型券商私募两融余额从年初的30亿元左右增长至9月底的60亿元,实现翻倍,增量主要来自主观多头私募加仓科技赛道和量化私募加大杠杆 [6] 券商业务规模调整 - 多家券商积极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以提升业务承接能力,例如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华林证券年内第二次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提升至80亿元 [6] - 部分券商如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至100%,以在融资需求旺盛、额度紧张时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而多数券商仍维持80%的比例 [8] - 券商通过精细化手段加强风险管控,例如动态调整个股折算率以防范高估值股票的杠杆风险 [9] 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 - 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竞争焦点高度集中在利率高低与风控条件宽松程度上,针对融资余额几千万元的客户费率已降至3%左右 [11][12] - 券商积极探索差异化策略,如国联民生证券采用精准拓客与分层定价,国元证券锚定“交易型+事件型”营销策略,国信证券深化专业赋能并丰富智能交易服务体系 [12] - 为争取客户,部分券商会动用投顾、研究所资源提供投研支持,并在交易系统、交易工具等方面下功夫 [12] 监管与合规发展 - 两融业务违规案例时有发生,如东北证券因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前端核查不到位被警示,光大证券某营业部因为客户“绕标套现”提供便利被出具警示函 [13] - 行业普遍认为两融业务已从规模驱动步入“量质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竞争将取决于流动性管理、合规操作、风险定价与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13]
年内新高!单月开户数突破20万,A股两融活跃度飙升!
券商中国· 2025-10-18 09:44
两融市场整体表现 - 9月份市场新开融资融券账户20.54万户,创今年以来新高,环比8月增长12.24%,同比大幅增长288% [1][3] - 截至9月末,市场融资融券账户总数已达1529万户 [1][3] - 二季度末A股融资余额为1.85万亿元,三季度末飙升至2.39万亿元,单季度增长29.19% [1][5] - 截至10月16日,两融余额进一步上升至约2.45万亿元 [5] 月度数据趋势 - 2025年1月至9月新开两融账户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月7万户、2月9.73万户、3月14.45万户、4月10.59万户、5月8.87万户、6月10.14万户、7月12.36万户、8月18.3万户、9月20.54万户 [3] - 融资融券交易额从2025年2月的33,155.14亿元波动至9月的61,118.66亿元 [4] - 融资余额从2025年2月的18,871.39亿元增长至9月的23,783.44亿元 [4] 投资者结构与担保情况 - 截至10月16日,两融市场个人投资者数量为771.81万名,机构投资者为50,204家 [4][5] - 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数量为438,313名,有融资融券负债的投资者数量为1,828,163名 [5] - 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79.01% [4][5] - 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市值为74,834.39亿元,担保资金为4,066.55亿元,担保物总价值为78,914.28亿元 [5] 券商业务动态 - 面对旺盛需求,券商积极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例如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华林证券在年内两度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至80亿元 [6] - 券商在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寻找平衡,华林证券和国金证券相继将部分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从80%上调至100% [7] - 融资保证金比例上调直接影响投资者杠杆水平,但行业整体多数券商的融资保证金比例仍维持在80% [7]
9月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342%
财联社· 2025-10-17 18:36
财政税收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印花税收入达3142亿元,同比增长34.5% [1] - 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为1448亿元,同比增长103.4% [1] - 2025年9月单月证券交易印花税为261亿元,环比8月增长3.98%,同比2024年9月大幅增长342.37% [1][2] 融资融券账户增长态势 - 2025年9月A股新开融资融券账户20.54万户,创年度新高,环比增长12.24%,同比大幅增长288% [2][4] - 截至9月末,市场融资融券账户总数突破1529万户 [2][4] - 新开两融账户数从1月的7.41万户逐步攀升至9月的20.54万户,投资者参与热情持续升温 [2][5] - 截至9月30日,A股两融个人投资者达769.76万名,机构投资者达5.01万户 [2][6] 投资者活跃度与杠杆水平 - 截至10月16日,参与两融交易的活跃投资者占比为5.64%,远低于十年前14.09%的历史峰值 [3][7] - 截至10月16日,有负债的投资者占比为23.53%,同样低于十年前36.57%的高点,差距超过13个百分点 [3][9] - 当前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为2.54%,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重为11.07%,均低于历史中枢水平,杠杆水平整体稳健 [3][11] 两融业务规模扩张 - 三季度末A股融资余额从二季度末的1.84万亿元飙升至2.38万亿元,单季度大幅增长29.34% [3][13] - 不同规模券商的两融业务增幅普遍集中在20%-35%区间,部分区域中型券商融资余额增幅达三四成 [13] - 多家券商年内上调业务规模上限,例如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从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14][15] 券商风险管控措施 - 华林证券在半年内两次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但在10月13日起将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 [19] - 国金证券自8月27日起,也将除北交所以外的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为100% [19] - 上调保证金比例被视作在市场融资需求旺盛背景下,券商为把控业务风险、缓解流动性压力所采取的措施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