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
搜索文档
合力打击“代理退保”黑灰产(财经眼)
人民网· 2025-09-30 06:31
非法“代理退保”骗局的操作模式 - 不法分子在互联网平台散布“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虚假信息,声称可为消费者“代理退保”[4] - 骗局通常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高额“服务费”,案例中一名73岁消费者为退4万元保费先支付了4000元“服务费”[4] - 工作人员诱导消费者按模板写信投诉保险公司,并教唆其在接到保险公司询问时只按信上内容回复,隐瞒有人帮忙退保的事实[6] - 犯罪团伙通过杜撰保险公司违规内容、向监管部门反复投诉等方式胁迫保险公司退保并索要额外补偿款,案例中团伙为115名投保人恶意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217.62万元[10][11] 非法“代理退保”对消费者的危害 - 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后难以成功退保,即便退保也可能面临保单收益受损、退款金额被套走等经济损失[8] - 消费者可能被倒卖个人信息,成为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的目标,案例中消费者在退保念头动摇时曾遭到对方恐吓[7][8] - 盲目退保使消费者失去保险保障,案例中一名消费者退保后确诊癌症,因保单已退保无法获得理赔[9] - 若消费者协同提供虚假证明,自身也可能触犯法律[8] 监管与司法打击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咨询、代办等活动,以“代理维权”形式掩盖非法获利目的将被依法严惩[9] - 福建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代理退保”犯罪团伙作出终审裁定,以敲诈勒索罪判处主犯林某杰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十万元,马某华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六万元[10][11] - 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集群打击,针对非法“代理退保”等突出违法犯罪进行专项打击[12] -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多部门建立执法司法协作会商、线索定期移送等机制,全力阻断非法金融活动传播路径[13] 行业应对与治理建议 - 保险公司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监测,构建“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长效机制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保障行业健康发展[16] - 推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代理退保”识别和查处效率,如搭建智能化技术治理体系、研发黑灰产关键词提取与泛化模型等[13] -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法中介定性边界,司法机关可出台司法解释或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以恶意投诉施压索偿谋利行为的适用罪名[14] - 网络平台需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平台内信息的日常监测,及时处置非法代理维权信息[16]
起底金融黑灰产新套路:虚假退保、助贷广告渗透社交平台
第一财经· 2025-09-24 21:35
文章核心观点 - 互联网社交平台正成为金融黑灰产(如“代理退保”和“助贷”中介)渗透的新渠道,其通过伪装成“经验分享”笔记的形式诱导消费者,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3][4] - 尽管监管机构已多次发出警示并采取打击行动,但黑灰产通过技术手段规避平台审核,问题仍未彻底遏制 [3][13] - 平台面临金融广告治理的挑战,需在用户教育与内容透明度上加大投入,而根本原因在于正规体系未能充分满足相关需求 [13][15] “经验分享”里的隐秘生意 - 在生活分享平台搜索“保险退保”、“征信不好贷款”等关键词,可发现大量以“过来人”口吻撰写的笔记,通过引发共鸣和焦虑情绪,暗示通过私信或微信获取“解决方案” [4] - 笔记评论区常见“求联系方式”等互动,使内容看似“避坑指南”,实则为退保代理、助贷中介的高效获客渠道 [4] - 操作模式具有明显话术特征:先渲染自身遭遇,再提供所谓出路;用户被引导至站后面临高额服务费或被推介至非持牌金融机构 [5] 代理退保与助贷广告的操作模式 - 代理退保需求源自保险销售争议,如部分中长期保险产品收益不及宣传、代理人存在误导投保现象 [5] - 生活分享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年轻中产及新兴家庭)与“初次购险”人群高度重合,代理机构利用此点进行精准获客 [5] - 有消费者通过代理退保成功退回本金,但支付了近1万元手续费 [5] - 助贷广告以“经验帖”形式出现,提供贷款“操作指南”,真实业务在评论区或私信展开,常导致高额中介费、隐性利率甚至导流至非法现金贷 [5] - 平台上“停息挂账、负债协商”类帖子通常由律师事务所发布,宣称免费,后通过私信引导用户添加微信“安排法务助理对接” [6] - 另一种方式是以逾期借款人名义发帖求助,评论区展示“成功延期还款”的短信截图,最终引导私信联系,误导用户产生债务可免、征信可消除的错误认知 [6] 具体案例与服务费 - 记者联系的一位自称“资深律师”的顾问承诺可帮助逾期借贷人延期两年还款并停止催收,服务费按本金的5%收取(例如5万元本金对应2500元费用) [12] - 多家投诉平台有用户反馈“交钱后无人办理”,签约数月仍未解决逾期问题,催收电话持续不断 [12] 平台金融广告治理挑战 - 平台已设立金融内容治理团队,利用人工审核与算法识别对违规内容进行集中打击,但黑灰产规避技术不断升级 [13] - 部分笔记表面符合规范,真实交易信息隐藏在评论区、私信或二维码图片中,审核难度大 [13] - 金融内容是平台探索的商业化方向之一,持牌机构陆续入驻,但黑灰产与正规广告“并行”使平台面临形象与合规双重风险 [13] - 金融广告治理已成为互联网平台共同面对的挑战,金融监管部门多次约谈互联网公司,要求加强主体资质审核、内容管理与风险提示 [13] 监管打击力度与行业建议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重点通报两起“代理退保”敲诈勒索案,主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和十年,并处罚金十万元和六万元 [16] - 监管部门明确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咨询、代办等活动 [16] - 业内认为平台下一步或需加大用户教育与内容透明度投入,如设立明显金融内容标识、提高官方科普内容比重、与持牌机构合作开展投资者教育 [14] - 根本原因在于只要代理退保、助贷咨询等需求在正规体系中未充分满足,黑灰产就会不断寻找新渗透路径,平台治理关键在于将风险控制在监管与社会可接受范围内 [15]
“职业代退人”泛滥:保险退保黑产链条揭秘
虎嗅· 2025-09-23 13:34
行业现象概述 - 保险领域“职业代退人”或“代理退保”现象正在悄然泛滥 [1][4] - 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以“高额退保”、“成功退保”为宣传的帖子吸引投保人 [4][9] 典型违法案例与监管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披露典型案例,林某某、马某某等人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 [2] - 该团伙在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17.62万元,非法获利48.96万元 [2] - 法院最终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11年罚金10万元,马某某有期徒刑10年罚金6万元 [3] “代理退保”的运作模式与成本 - 退保中介通常从成功退保的金额中抽取10%至30%作为佣金 [2][7][9] - 有中介声称其服务为“指导退保”而非“代理退保”,并要求投保人承诺是主动寻求帮助以规避法律风险 [12] - 正常退保仅能收回远低于已缴保费的现金价值,例如某分红险前五年累计缴费10万元,第五年现金价值仅2.3万元,为累计保费的23% [7][8] 投保人参与案例与风险 - 投保人周晨通过中介协助,在保单现金价值为1万元的情况下获得1.8万元退保金,支付中介服务费1900元(约退保金的10.6%) [9] - 投保人陈丽在首次寻求代理退保时被诈骗600元定金,后通过另一家中介凭借保险业务员违规返佣的证据,成功从8万元保费中退回6万余元,支付15%佣金 [10] - 参与“代理退保”的投保人面临个人信息泄露、中途退出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等风险 [10][12] 法律定性分析 - 若中介教唆投保人编造或夸大销售瑕疵、伪造证据向保险公司施压,则构成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 [6][14] - 若保险销售过程本身无违规,投保人仅因后悔或想取回保费而虚构事实退保,则可能涉嫌欺诈,以此要挟保险公司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14] - 保险销售过程中如存在“交满了随时可取回本金”、“利息比银行高”等话术,可能涉嫌夸大或虚构收益,误导消费者 [13] 行业规范与监管法规 - 金融监管总局《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对保险销售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禁止虚假、夸大、片面宣传和误导客户 [15] - 《保险法》禁止欺骗投保人行为,对违规个人代理人可处警告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2-10万元罚款,对机构可处5-30万元罚款乃至吊销业务许可证 [16]
打击金融“黑灰产”首次披露案例 “职业背贷人”“代理退保”浮现
中国经营报· 2025-09-22 22:20
金融黑灰产主要类型与模式 - 非法代理维权机构在社交平台以“代理退保”、“帮助下款”、“征信修复”等名义进行引流,针对负债人群开展业务 [1] - 代理退保黑灰产通过发布违法广告,怂恿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维权,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证据进行恶意投诉,胁迫保险公司支付超出保单现金价值的高额退保金,并从中抽取保费总额20%–30%作为佣金 [2] - 信贷领域黑灰产通过伪造首付款凭证、大幅做高房屋成交价等方式包装“职业背债人”骗取抵押贷款,有案例通过11名贷款人诈骗贷款金额共计738万余元 [3] 金融黑灰产特征与影响 - 当前金融黑灰产呈现出团伙化、链条化、专业化特征,各环节不断细分 [5] - 此类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误导投保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3] 金融机构应对建议 - 金融机构需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例如审视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可能产生套利空间的畸形激励制度 [5] - 应加强中介合作的事前准入和持续尽调,完善类型化威胁情景的风控建模,将职业背债、虚构退保等场景纳入样本库与预警规则 [5] - 建议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与证据固定机制,保持与监管、执法机关的通报联动,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5]
华泰人寿山东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之消费者退保风险提示:警惕“全额退保”陷阱!守护您的保险权益
齐鲁晚报· 2025-09-17 13:20
非法代理退保风险 - 非法代理退保通过冒充律师或维权专家 以100%全额退款为诱饵实施诈骗 [1] - 常见手段包括制造焦虑情绪 夸大保单陷阱 以及索取身份证 银行卡 保单原件等敏感信息 [1] - 不法分子以手续费或材料费名义收取退保金20%至50%的定金 非法获利可达48.96万元 [1] 合法退保途径 - 犹豫期内退保可在签收保单后15天内操作 仅扣除不超过10元工本费 资金在3至5个工作日内全额到账 [2] - 如遇销售误导或代签名等销售违规情形 消费者可凭证据通过12378热线等渠道申请全额退保 [2][3] - 犹豫期外退保通常仅返还现金价值 前3年现金价值通常低于已缴保费的50% [4] 退保的潜在损失 - 退保可能导致保障中断 例如30岁男性退保后若不再投保 至60岁时可能损失约230万元养老金 [6] - 个人信息泄露给非法中介可能被用于洗钱或诈骗等犯罪活动 造成进一步财产损失 [6] - 参与伪造证据或恶意投诉等行为可能使消费者面临法律追责风险 [6]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典型案例:以“代理退保”名义敲诈勒索被判刑
北京商报· 2025-09-15 17:53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9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 罪典型案例。其中,案例二为林某某、马某某等人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案。 2022年11月,公安机关对本案立案侦查。2024年5月,法院经依法审理认定林某某、马某某、何某某、 吴某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其中,林某某、马某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何某某、吴 某某在敲诈勒索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从犯。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 罚金十万元;以敲诈勒索罪判处马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六万元;认定吴某某、何某某等2人犯 敲诈勒索罪,结合吴某某其他犯罪情况,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十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 五千元。部分被告人上诉后,2025年4月9日,法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依法严惩以"代理维权"形式掩盖非法获利目的的犯罪分子。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规 定,任何机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咨询、代办等活动,诱导投保人退 保,扰乱保险市场秩序。近年来,金融"黑灰产"组织、个人为谋求非法利益,假借法务公司、咨询公司 等名义,广泛发布"代理高额退 ...
平安人寿山东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风险提示:警惕陷阱,不法“代理退保”有风险
齐鲁晚报· 2025-09-12 10:06
代理退保事件处理 - 客户因资金周转问题被社交平台"专业保险维权"广告诱导 寻求全额退保并提供了保单和身份证等个人信息[1] - 公司接到投诉后立即电话联系客户但遭拒绝沟通 随后联系已离职保单代理人确认客户因经营不善资金困难且提及代理退保[1] - 公司通过重新讲解保单责任 调整附加险方案并提供可选策略 最终客户保留保单[1] 行业风险防范措施 - 消费者需警惕代理退保尤其退旧投新和高收益产品宣传 谨慎衡量退保必要性并了解保险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2] - 保护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 身份证和保险合同等 遇窃取或诈骗需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2] - 通过正规渠道如app 客服热线或网点办理退保 合同纠纷可向行业协会调解或仲裁诉讼 违规问题可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2]
“代理退保”需谨慎 退保“三问”你了解吗
金融时报· 2025-08-20 10:14
行业风险与不法现象 - 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以“代理退保”或“代办理赔”为名诱导投保人,截留资金谋取不当得利,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和非法利益链,严重危害消费者权益和金融市场安全 [1] - “代理退保”手段精心设计,通常精准瞄准老年群体,利用其对保险条款不熟悉的弱点,夸大退保损失,以“高额退费”为噱头制造虚假承诺 [2] - 不法分子通过逐步降低手续费比例(如从20%降至10)及多人分工配合等方式降低受害者心理防线,获取信任 [2] 公司应对案例 - 公司通过审查投诉信内容,识别出与涉嫌“代理退保”模式一致的案例,并成功介入阻止骗局,帮助72岁老人意识到受骗并继续持有保单 [1] - 公司在发现骗局后立即上报监管机构,并全程协助客户报警及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经多方努力成功追回客户被骗款项共计4000元 [1] - 案例中,老人通过视频号接触所谓“律所”,对方以退还90%保费为诱饵,诱使其三次转账4000元服务费,金额甚至超过保单正常退保损失 [1] 消费者警示与建议 - 消费者应谨慎做出退保决定,特别是老年人,非专业人士的建议不能盲从,避免因盲从亲戚等非保险人士的主观判断而错失关键保障 [2] - 需警惕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刻意炒作“保险是骗局”、“可以全额退保”等虚假信息,这些内容往往断章取义,不考虑不同人群的实际风险需求 [2] - 消费者应警惕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中的“全额退保”、“高额退费”广告,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咨询保单疑问 [3] - 在“代理退保”过程中,需保护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敏感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及资金被盗刷,切勿向陌生人透露重要信息 [3] - 如遭遇不法中介,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直接与保险机构联系解决纠纷,或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 [3] 理性退保决策框架 - 保险专业人士建议,退保前应“三问”自己:是否清楚保单具体保障内容(如重疾种类、保额),退保后的保障缺口能否弥补,未来患病能否承担全部治疗费用 [4] - 若上述三个问题均已解决,则消费者进行退保可被视为理性决策 [4]
平安人寿山东分公司提醒:警惕“代理退保”陷阱,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齐鲁晚报· 2025-08-15 11:23
非法代理退保风险分析 - 非法代理退保机构通过收取高额服务费(如2000元)和诱导签署委托协议实施欺诈 [1] - 消费者面临资金损失风险 包括被截留退保资金或被诱导购买非法理财产品 [2] - 退保导致保障缺失 消费者需自行承担潜在经济损失 [3] -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身份证和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可能被非法利用 [4]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开通7×24小时维权专线4001666333 提供直通人工客服无需转接 [5] - 建立线上维权平台 包括官方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及平安金管家APP实现投诉进度实时跟踪 [6] - 设立线下服务网点提供面对面咨询 [7] - 通过联合子公司举办消保嘉年华等活动 采用AI机器人和趣味游戏形式普及防骗知识 [8] - 配合监管部门打击非法代理机构 移交线索并曝光案例 [9] 消费者防护指南 - 犹豫期内退保全额返还保费 犹豫期后退还现金价值需谨慎决策 [10] - 经济压力下可通过保险公司协商变更缴费方式或保单条款 [11] - 优先选择官方渠道(如95511客服热线)解决保险服务异议 [12] - 拒绝向非正规机构提供身份证 银行卡及保单等敏感信息 [13][14] - 发现信息泄露或诈骗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联系保险公司冻结操作 [14]
“代理退保”需谨慎 退保“三问”你了解吗
金融时报· 2025-08-13 11:03
代理退保骗局模式 -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以代理退保或代办理赔名义诱导投保人委托业务 从中截取资金谋取不当得利[1] - 骗局采用精心设计手段 包括精准瞄准老年群体 利用其对保险条款不熟悉的弱点 夸大退保损失 以高额退费为噱头制造虚假承诺[2] - 通过逐步降低心理防线手段获取信任 如降低手续费比例 多人分工配合等 案例中手续费从20%降至10%吸引上当[1][2] 具体诈骗案例 - 中国人寿成功阻止一起代理退保骗局 72岁老人通过视频号接触所谓律所 对方以退还90%保费为诱饵[1] - 老人在三名不同工作人员轮番诱导下 先后三次转账共计4000元服务费 金额超过保单正常退保损失[1] - 公司通过调查发现投诉信内容与涉嫌代理退保投诉信一致 经耐心沟通使老人意识到被骗并继续持有保单[1] 行业风险现状 - 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不法乱象层出不穷 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和完整非法利益链[1] - 这些行为给消费者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安全带来严重危害[1] - 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赚眼球 刻意炒作保险是骗局可以全额退保等虚假信息 用片面案例否定所有保险价值[2] 消费者防护建议 - 消费者应谨慎做出退保决定 非专业人士建议不能盲从 亲戚等非保险人士主观判断未必符合个人风险需求[2] - 警惕陌生渠道信息 切勿轻信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中全额退保高额退费等广告 此类信息存在欺诈风险[3] -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不法分子可能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敏感信息 存在信息泄露资金被盗刷风险[3] 纠纷解决途径 - 遭遇代理退保不法中介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并直接与保险机构联系解决纠纷[3] - 可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3] - 对保单有疑问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咨询[3] 理性退保评估方法 - 退保前可通过三问方式评估:是否清楚保单具体保障内容如重疾种类保额等 退保后保障缺口能否用其他方式弥补 若未来患病能否承担全部治疗费用[4] - 若三个问题都已解决 消费者进行退保便是理性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