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技术

搜索文档
埃斯顿(002747) - 2025年7月2日-8月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01 19:16
赴港上市计划 - 公司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 - 募集资金用途包括:全球产能扩充(1.5万台套波兰工厂)、产业链并购、技术研发、全球服务能力建设、债务偿还及营运资金 [5][12] - 已于2025年6月27日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前等待监管审批 [6] 行业前景分析 - 2024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外资,公司将持续发力汽车/电子/焊接等高端领域 [7] - 制造业自动化改造需求强劲,食品饮料/金属制品/船舶行业自动化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7] - AI与机器人融合是未来趋势,公司正布局大模型/机器视觉/数字孪生技术 [7][14] - 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新兴行业带来增量需求 [8] - 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布局为公司创造出海机遇 [9][10] 全球化战略 - 已构建全球化品牌矩阵(Estun+Trio+Cloos+M.A.i.),取得CE/UL等国际认证 [11] - 全球75个服务网点覆盖欧美/东南亚市场,欧洲子公司实现本地化运营 [11] - 波兰生产基地即将投产,设计年产能1.5万台套,采用"LocalForGlobal"模式 [12] 经营业绩 - 2025年H1预计扭亏为盈,营收同比增长,现金流改善 [13] - 汽车/电子/锂电行业需求回暖,国产替代加速推动销量增长 [13] - 海外拓展致销售费用增加,扣非净利润仍亏损但幅度收窄 [13] 技术创新 - 开发具身智能技术,控制器具备AI接口能力 [14] - 聚焦AI+机器人实际应用场景,强化产品智能化水平 [14] 政策影响 - "反内卷"政策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技术差异化竞争 [15] - 公司将持续高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 [15]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 聚焦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证券日报网· 2025-07-23 20:55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于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 主题为"数驱新质·智创未来" [1] - 大会聚焦互联网技术新质化跃迁 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赋能高质量发展三大主线 [1] - 设置30余场活动 涵盖论坛 展览 闭门会 企业出海交流等多种形式 [1] 前沿技术动向 - 智能体技术通过大模型+记忆系统+工具调用+规划能力形成闭环 当前处于初级应用阶段 [2] - AI安全研究涵盖研发测试环境 数据与应用场景 未来将扩展至认知安全和智能体安全 [2] - 互联网音视频流量占比从2024年85%提升至2025年90% 成为核心流量载体 [2] 技术融合与产业应用 - 人形机器人产业因语言大模型技术突破实现自然交互 加速消费市场拓展 [3] - 5G及千兆光网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响应能力 当前已应用于会展 商务 博物馆等领域 [3] - 裸眼3D全息技术在高带宽和超高清屏幕支持下成熟 需寻找消费市场关键突破点 [3] 垂直行业融合路径 - 互联网技术融合垂直行业需分析生产流程和行业特点 由行业企业主导实施 [4] - AI发展为互联网技术服务垂直行业创造新机遇 但需解决互联网企业对行业认知不足的问题 [4]
华为云黄瑾:加速行业智能跃迁 共建“美好无锡”
环球网资讯· 2025-07-14 11:55
峰会概况 - 华为云城市峰会2025在无锡举办 主题为"引领智能升级 共建美好无锡" 聚焦AI应用 大模型及具身智能技术等核心话题 [1] - 无锡市联合华为云打造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该中心集技术研发 产业赋能 生态培育为一体 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1] 华为云技术布局 - 华为云推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架构 基于"一切可池化 一切皆对等 一切可组合"的新型高速互联总线 实现从服务器级到矩阵级的资源供给模式转变 [3] - CloudMatrix 384具备MoE亲和 以网强算 以存强算 长稳可靠 朝推夜训 即开即用六大优势 在算力 互联带宽 内存带宽等方面实现全面领先 [3] - 华为云通过盘古大模型聚焦"基础模型+工具链+行业场景"三位一体 为政务 金融 制造 医疗 能源等30余个行业提供"开箱即用"的大模型能力 [4] 行业赋能战略 -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全球第一 220+个工业类别规模全球第一 每年近120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储备 可发挥"应用场景优势+软件人才优势"加速工业领域智能化升级 [4] - 华为云通过沉淀工业Know-How 将内部最佳实践和外部生态经验汇聚于云平台 赋能伙伴和使能客户 支持客户智能升级 [5] - 无锡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将联合生态伙伴 助力集成电路 高端装备 新能源 生物医药 新材料 汽配 信息技术 航空航天等行业客户加速智能升级 [5]
杭叉集团加快智慧物流与机器人赛道布局 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控股国自机器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7-10 19:49
交易概述 - 杭叉集团控股子公司杭叉智能计划以增资扩股方式收购国自机器人99.23%股份,交易不涉及重大资产重组但构成关联交易 [1] - 交易完成后杭叉智能注册资本从5000万元增至9146.5178万元,杭叉集团、昆霞投资、巨星科技分别持股44.28%、23.95%、8.92% [4] - 交易不涉及现金支出,对经营性现金流无直接影响 [4] 战略意义 - 此次收购是公司从传统叉车向智能化叉车及整体物流解决方案转型的关键步骤 [3] - 整合后将消除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强化经营实力并提升智慧物流收入占比 [4] - 为国自机器人原实控人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8708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5.2% [5] 业务协同 - 国自机器人是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500+专利申请和全系列移动物流机器人产品线 [2][5] - 杭叉智能依托母公司制造/供应链/渠道优势,与国自机器人在AGV、AMR等产品高度协同 [2] - 收购将加速形成"无人叉车+物流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体系 [5] 行业背景 - 叉车行业正加速向智慧物流和机器人赛道转型 [2] - 公司2024年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 [2] - 数字化转型和机器换人场景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5]
极智嘉正式登陆港交所:市值超220亿港元,港股迎今年最大非“A+H”科技IPO
IPO早知道· 2025-07-09 10:11
公司上市与募资表现 - 极智嘉于2025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2590",成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2] - 本次IPO总计发行1.614亿股H股,募资总额达27.1162亿港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企业H股IPO[3] - 香港公开发售获133.62倍认购,国际发售获30.17倍认购,其中国际认购倍数在2025年港股中排名第三、科技领域位居第一[4] - 引入4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9130万美元(约7.167亿港元),并获得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长线基金等机构踊跃认购[5] - 上市首日开盘价报每股17.00港元,市值超220亿港元[6] 财务表现与商业化能力 - 2021年至2024年订单量从15.9亿元提升至31.4亿元,几乎翻倍[9] - 营收从2021年7.9亿元以45%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4年24.1亿元,成为港股机器人板块收入规模最大公司[11] - 毛利从2021年0.8亿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8.5%,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34.8%[12] - 经调整EBITDA从2021年-6.72亿元收窄至2024年-0.2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降至3.8%,呈现"高规模、高增长、低亏损"状态[13][14] - 2024年客户复购率达74.6%,关键客户复购率约84.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1] 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 - 提供业内最广泛AMR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支持单仓超5000台设备并行协同作业,拥有多个"千台级"项目[16] - 2024年按收入计算已成为全球最大AMR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并连续六年保持领先地位[21] - 截至2024年底为约806家终端客户提供服务,包括63家财富500强企业[21] - 在全球拥有超过48个服务站点、13个备件中心及305名工程师,形成成熟本地化运营体系[21] - 2024年AMR解决方案收入的72.1%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市场,覆盖超40个国家和地区[19] 行业前景与市场空间 - 全球AMR解决方案市场预计将以33.1%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9年1621亿元,渗透率将提升至20.2%[22] - 北美、欧洲、拉丁美洲等主要国际市场正加速采用AMR,受电商兴起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22] - 通用仓储机器人正加速演化为全球物流自动化体系核心基础设施,具身智能技术拓展应用边界[17] 创始团队与投资人评价 - 创始团队保持战略定力,专注AMR仓储机器人赛道,各司其职且相互支持[28] - 火山石投资2016年联合领投A轮,认为团队背景比竞品更强,战略制定和战术实施能力突出[26][28] - 高榕创投2016年联合领投A轮,指出团队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做了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全球化布局[28] - 华平投资2017年首次投资并持续加码,帮助建立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拓展海外市场[30] - Granite Asia 2019年投资,认为公司业务基本面好且商业模式清晰,客户持续增购复购[31]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丨为机器人装上一双“慧眼”
河南日报· 2025-07-04 07:30
公司概况 - 公司为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中原科技城首批签约入驻企业,2020年5月正式运营 [2] - 公司定位为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联合创始人兼CEO林杰具有13年国外机器人行业经验 [2] - 公司团队平均年龄28岁,科研人员占比65%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50% [2] - 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质认证 [2] 技术优势 - 在视觉智能分析、机械臂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低速无人驾驶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2] - 将3D视觉技术作为核心研发方向,已成功自研7款3D相机 [3] - 3D相机硬件自研率达70%、软件自研率达100%,能解决深色弱反光工件测量等工业难题 [3] - 产品包括复合机器人、工业3D相机、多模态室外移动机器人控制器、巡检机器人等 [2] 市场应用 - 3D相机技术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 [3] - 技术可满足复杂工业场景需求,实现智能化升级与高效生产 [3] - 公司累计完成百余个标杆项目转化 [1] 发展规划 - 未来将深化具身智能技术研发 [3] - 计划突破精密装配、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3] - 目标让创新成果扎根中原、走向世界 [3]
亚马逊100万个机器人背后,哪些新趋势值得关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3 14:20
亚马逊机器人技术进展 - 亚马逊推出第一百万个机器人,并部署生成式AI模型"DeepFleet",可缩短机器人行驶时间10%,提升包裹递送效率[1] - 亚马逊全球75%的配送业务由机器人协助完成,从2012年收购Kiva Systems至今已拓展至驮伏式机器人(承重500公斤)和全自动AMR机器人[3] - 机器人应用使亚马逊员工人均包裹处理量从十年前175个增至3870个,员工收入增长2.5倍,同时测试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5] 仓储物流机器人行业趋势 - 机构预测到2030年超51%仓库将部署自动化设备,全球AMR市场将增长三倍,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7.75%[2] - 行业驱动因素包括先进传感器技术、AI导航及对柔性自动化方案的需求,AMR可优化劳动力并增强供应链弹性[2] - 多机器人协同调度能力成为竞争核心,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递减和算法迭代,形成正向增长飞轮[11][14] 极智嘉技术布局与市场地位 - 自主研发Robot Matrix通用技术平台,支持全品类机器人开发,激光视觉融合SLAM技术定位精度达±10mm(±1°)[9] - Hyper+算法平台支持单仓调度超5000台机器人,拣选效率达400件/小时(货架到人),故障恢复时间<10分钟[13] - 全球部署约56,000台AMR,拥有10余个千台级项目案例(如UPS、Coupang),2025年拟赴港上市[6][10][14] 技术竞争壁垒与行业格局 - 极智嘉在超大型仓库场景验证单仓2000+机器人协同能力,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14] - 仓储AMR行业集中度显著高于其他赛道,规模效应与算法迭代形成马太效应,头部企业优势持续扩大[11][14] - 对标亚马逊DeepFleet,极智嘉通过WES/RMS/IOP系统集成实现全球40+国家交付,市场份额领先[10][13][15]
青年科研人看过来!2025“蚂蚁InTech奖”来了
机器之心· 2025-07-02 19:02
奖项概述 - 第二届蚂蚁InTech奖正式开放提名推荐通道,奖项全面升级,新增博士生奖学金[1] - 奖项旨在为青年学者和博士生提供全周期支持,包括20万元/人的科技奖和5万元/人的奖学金[1][4] - 首届奖项吸引了近百位学界泰斗参与推荐,两院院士和世界顶级学者同台见证[1] 研究方向 - 蚂蚁聚焦四大核心方向: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具身智能技术、数字医学技术、数据处理与安全隐私技术[2] - 这些方向是全球科技角逐的主战场,也是蚂蚁集团长期深耕的创新高地[2] - 蚂蚁期待在这些方向上见证更多青年科学家的突破性成果[3] 奖项设置 - 蚂蚁InTech科技奖面向全球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中国青年学者,每年遴选不超过10人,每人获20万元奖金[5] - 新增10位Future学者荣誉,颁发证书及奖杯激励[5] - 全球计算机相关专业在读中国籍博士生可申请奖学金,每年遴选不超过10人,每人获5万元奖金[6] 提名与评审 - 奖项实行提名推荐制,可由国家级学术单位、学会、学术团体或两院院士、海外院士及符合相应职称要求的同行专家推荐[7][8] - 奖项外部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终审,包括陈纯、Michael I Jordan、张宏江、郑海荣、郑纬民、周志华等知名学者[9] 申报流程 - 申报时间截止日为2025年7月31日24时,评选结果将于9月11日在上海外滩大会颁奖典礼上揭晓[11] - 登录蚂蚁InTech奖官网或扫描二维码可详细了解奖项章程、申报指南及推荐表[12]
东风汽车加速打造具身智能汽车,岚图实现从电控向智能系统跃迁
长江日报· 2025-07-02 08:29
公司战略布局 - 东风汽车牵头建设的"具身智能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完成认定,为公司在智能化战略布局中增添重要支撑 [1] - 实验室聚焦"交通强国""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围绕汽车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布局四大研究方向 [3] - 公司计划在3—5年内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多学科融合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 [3] 技术创新成果 - 公司首创提出"汽车具身智能体"概念,着力打造"三网融合、五智一体"的具身智能汽车 [3] - 采用2000兆帕超高强钢和热成型技术,部署行业首台160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 [3] - 新一代马赫动力系统热效率提升至47.06%,创行业新高 [3] - 马赫驱动功率覆盖70—400kW,支持800V高压快充 [3] - 智慧能量管理系统使整车续航提升约15% [3] - 东风岚图发布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实现从电控向智能的系统跃迁 [3]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通过实验室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落地全链贯通 [3] - 实验室将为湖北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新动能 [1] - 实验室建设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
如何看待目前VLA的具身智能技术?VLA还算是弱智人?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7 17:15
VLA技术现状分析 - VLA本质上是升级版行为克隆(BC)技术 缺乏创新性突破 [1] - 当前VLA系统仅能处理极简化的pick-place任务 成功率计算存在严重水分 [3] - 行业存在将单一任务拆分为多个子任务来夸大通用性的现象 [4][5] 技术局限性 - 任务复杂度局限:仅能处理2D平面内1-2个物体的抓取放置 无法应对3D空间操作 [7][10] - 场景适应性差:要求纯色背景且物体数量≤2 与真实世界复杂环境严重脱节 [8][9] - 数据效率低下:需数百次演示数据训练单一简单任务 违背few-shot学习原则 [15] 行业实践问题 - 测试标准失真: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场景和拍摄角度人为提高成功率 [17] - 能力边界模糊:缺乏明确的能力评估体系 无法界定系统可处理任务范围 [16] - 技术路线争议:纯端到端训练方式难以实现真正的通用性和可解释性 [18][19] 核心批评观点 - VLA技术回避了机器人领域真正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 [18] - 当前研究过度简化任务难度来获得表面上的高成功率 [3][6] - 行业存在将简单技术包装成突破性进展的泡沫现象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