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东方枢纽先行启动区年底前封闭运行 受邀境外人员免签 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 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解放日报· 2025-08-02 10:11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政策解读 核心政策 - 境外受邀人员可免签证入境并停留30天(可延期)[1][3] - 境内人员可通过办理通行证入区[2][3] - 对境外人员自用物品仅实施安全检疫监管[1][3] - 货物管理参照综合保税区政策享受保税/退税[3] 区域规划与建设 - 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 东接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2] - 先行启动区计划2025年底前封闭运行[2] - 叠加"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制度并拓展至自然人流动[2] 跨境商务便利化措施 - 支持境外机构独立举办涉外经济技术展会[4] - 运营设备进口免税 降低企业成本[4] - 允许境外专业人才提供会计/法律等跨境服务[5] - 试点外商独资医院 引入国际医疗资源[5] 产业支持方向 - 建设高标准科创载体 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5] - 支持保税研发/跨境电商/数据加工等业务[5] - 推动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跨境业务[5] 配套服务创新 - 提供多语种服务/国际化支付场景[6] - 拟通过浦东新区法规对国家法律作变通适用[6]
增长11.5%!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上半年进出口跃升
搜狐财经· 2025-07-31 06:49
外贸表现 -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608 6亿元 同比增长11 5% 占广东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约三分之二 [2] - 片区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67亿元 年均增速超25% [3] 制度创新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四年位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 [3] - 首创"一次检测 一次认证 一体通行"通关体系 率先落地全球中心仓和"MCC前海"集拼分拨模式 [3] - 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近1 2万家 较设立之初增长5 7倍 [3] 智慧港口 - 妈湾智慧港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19万标箱 同比增长10 7% [4] - 智能查验机器人实现监管要素"秒级比对" 进口水果 危化品查验时间压缩30%-50% [4] - 创新"提前报关+智能分流"模式 实现出口货物卡口通行无缝衔接 [4] 深港协同 - 香港成为前海第一大贸易伙伴 上半年对港进出口592 4亿元 同比增长90 2% 占片区进出口总值22 7% [6] - 招商保税推行"全球采购-前海集货-香港直配"模式 库容利用率提升52 8% [6] -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在前海设立全球维修中心 半年内完成近2000个磁共振线圈维修 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约930万美元 [6] 企业服务 - 粤十供应链进出口增长超10倍 [7] - 蛇口海关通过"一事一议"监管方案助力2161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配件出口刚果 [7]
我国外贸交出亮眼答卷,实现“三个首次”背后有哪些因素在支撑?
央视网· 2025-07-30 11:33
央视网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在风浪中交出亮眼答卷,实现"三个首次"——与历史同期相比: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 首次突破60万家;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三个"首次"的背后,是中国外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的坚韧,更是创新活力与开放魄力的写照。 外贸"三个首次"背后 海运新增超72条航线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等我国主要港口新增超72条航线,新增超19个目的港和挂靠港。 我国外贸逆势实现"三个首次"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支撑? 台风刚过,深圳盐田港的20个泊位已全部停满巨型货轮。今年以来,这样的繁忙是盐田港的常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梁明:我们分析了一组数据,比如说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我们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已经 高达79.4%了;6月当月贡献率是98%,接近百分之百。上半年我们对传统市场、新兴和其他经济体全部实现了正增长,新兴市场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 以上,这个增长率是非常高的。 民企撑起外贸半壁江山 创新带来新活力 不仅是港口,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 "铁路笼车衔接海运滚装船" 实现首运、中老泰货 ...
广西“三个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质效提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06:29
着力深化制度创新,勇闯改革"深水区"。深化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强化改革制度保障,规范经营主体 登记管理行为,构建以"自主申报+信用承诺"的登记体系为核心,以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为保障的商 事登记确认制工作模式,推动商事登记从"主观许可"向"客观确认"转变。深化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改 革,指导支持广西自贸试验区选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复查换证)、房地产开发企业二级资质核定等 事项开展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改革试点,并联合四部门印发《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市场准 入承诺即入制事项清单》,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办理环节缩短50%,审批时间压减80%。探 索开展首席标准官试点,指导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试点推行企业首席标准官制度,引导企业加强标 准化工作主体责任,促进标准化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普及和深度融合。 着力加强平台建设,打造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口岸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 于2025年4月印发《中国(广西)-东盟口岸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方案(2025-2027年)》,打造更加规范、便 捷、高效的口岸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广西自贸试验区凭祥等口岸进出口贸易商品全项检 ...
第十四届服博会在武汉启幕 服务外包数智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长江商报· 2025-07-24 07:24
服博会与武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连续第三年在武汉举办 聚焦数字经济 服务贸易 新质生产力等战略部署 搭建2万平方米展览平台展示中国服务外包成就 [1] - 武汉作为科教重镇 制造业基础好 产业门类全 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丰富应用场景 [1] 武汉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十四五"期间武汉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22% 2024年同比增长47% 首次突破500亿元 [2] - 活跃外包企业近1500家 其中执行额超亿美元企业19家 离岸超5000万美元企业9家 [2] - 2024年光电子信息 机械装备等领域服务收入占比突破25% 烽火技服等企业获评全国首批两业融合发展重点企业 [3] 本土企业与国际竞争力 - 湖北迈睿达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全国20多个省市1190余家企业 佰钧成技术团队服务阿里 腾讯等互联网巨头 [2] - 软通动力 中软国际等头部企业在武汉持续扩张 带动区域服务生态完善 [2] - 一诺云科技产品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销售占比超90% [4] 就业贡献与人才结构 - 截至2024年底武汉服务外包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38.3万人 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32.8万人 占比85.8% [3] - 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 [3]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十四五"期间武汉出台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 提供全流程企业支持 [2] - 武汉作为中部唯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 首批90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 形成10项全国最佳实践和9项可复制经验 [4] - "汉数通"平台完成7家企业数据资产入表 授信融资1.32亿元 "五窗合一"机制助百余名外籍高层次人才落户 [5] 服务业发展数据 - 2024年武汉服务业增加值达14015亿元 增速6.1%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市引进外资总额72% [4]
三重动能驱动交通强国建设跑出加速度
证券日报· 2025-07-23 01:2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截至202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 [1] - 公路总里程达到549万公里 [1] - 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76万公里 [1] - 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 [1] - 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63个 [1] 交通强国建设驱动因素 - 制度创新激活交通发展,通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推动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 [3] - 推进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构建全要素水上交通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增强行业统筹协调能力 [3] - 消费升级促交通基建加速完善,高铁线路加密、旅游专线建设满足消费者对准点率和舒适度需求 [4] - 物流领域"即时性"需求推动城市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枢纽建设,加速高铁快运、无人机配送等新型运输方式落地 [4] 技术赋能交通运输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等方面落地应用 [5] - 京张高速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5] - 复兴号、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等体现交通装备制造实力 [5] - 技术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5]
用好“稳定器” 耕好“试验田”(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52
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1][2] - 通过地方立法固化改革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1][2] - 立法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发挥"稳定器"作用 [2] 地方立法与改革实践 - 上海利用浦东新区地方立法权,出台《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商事调解制度 [1] - 2023年立法法修改确认浦东新区法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为地方立法先行先试提供法律依据 [1] - 浙江嘉兴通过《嘉兴市综合查一次若干规定》将行政检查改革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 [2] 立法适应改革需求 - 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为改革创新提供底气 [2] - 地方立法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业态提供法律依据,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2] - 对不适应改革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时修改或废止,防止束缚改革步伐 [3] 地方立法的功能定位 - 地方立法需落实上位法规定,同时突出地方特色、积累改革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3] - 把握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的功能定位,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3]
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7-20 08:50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 调,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近年来,山西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统一思想、保持定力,坚定有序 推进转型发展。事实上,如何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是资源型地区发 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亟需在路径选择、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破题。 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制度创新是关键。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资源开发—经 济波动—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用好制度创新,优化产业政策、产权机制及生态保护制度等,有助于 打破"资源诅咒",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近年来,福建开展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甘肃推行的矿产资 源"探采治"一体化监管、长江经济带建立的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与实践,为破解资源利用与 可持续性发展间的矛盾提供了有益样本。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好制度创新的作用,将静态资源转为动态 发展动能。 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不是简单 的"去资源化",而是实现"优资源化 ...
向新而行 向优而进
广西日报· 2025-07-19 09:45
人工智能产业 - 润建公司建成广西规模最大算力集群,智能体应用于能源、教育、政务、农业等领域,并成功拓展东盟市场[3] - 润建公司2024年营收达92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超9亿元[4] - 迈越科技推出AI翻译眼镜、国产化电脑等产品,AI翻译卡支持上百种语言,已在柬埔寨布局并与越南、马来西亚达成合作[4] -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66家,形成信创及第三代半导体核心产业链,构建"上游芯片—中游板卡—下游终端"生态链[4] - 广西人工智能企业超2500家,2024年一季度硬件产品产值171亿元,软件营收17亿元[5] 智慧物流与跨境合作 - 南宁吴圩机场海关通过"邕之翼"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业务线上化,跨境电商包裹72小时送达东盟国家[7] - 南宁吴圩机场海关2024年监管量预计突破1亿清单[8] - 钦州港自动化码头实现海铁联运"五个一体化",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集装箱转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9][10] - 钦州港2024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1%,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4%[10] - 凭祥友谊关智慧口岸建成后通关能力达每天2880箱,查验效率大幅提升[10] - 凭祥小象供应链管理中越跨境物流标准使分拣效率从2万票/天提升至30万票/天[11] 制度改革与营商环境 -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AI邕智答"智能机器人上线后线下业务咨询率降低70%,使用次数约5000次[12] - "惠企惠民一站通"系统整合17项企业开办事项,实现"秒批"[12] - 劲仔北海产业园从建设到投产仅用9个多月,得益于一站式办理和容缺机制[12] - 北海市"一业一查"模式覆盖75个行业225项事项,户均检查时间缩短50%以上[13] - 柳州高新区承诺"一证开工"改革,行政许可即办即领比例超70%,办证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14] 重大工程建设 - 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565亿元,土石方开挖2.87亿立方米,船闸混凝土浇筑584.6万立方米[14] - "147"监督模式开展检查2000多次,整改问题2755个,保障工程廉洁高效推进[15]
实现制度与科技“双轮驱动”
经济日报· 2025-07-17 08:08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 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制度多样性转化为协同发展驱动力[1] - 大湾区通过融合规则差异、科技创新制度协同、顶层设计及民生保障构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2][3][4][5] - "十四五"期间已实现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未来将持续以制度引领高质量发展[6] 要素跨境流动 - 打通人才、数据、资本三条"要素动脉",解决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规则差异[2] - 深圳-香港跨境数据流通试点、前海金融制度衔接、横琴封关运行构建要素流动制度通道[2] - 实现高端人才自由执业、科研数据跨境流通、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内外贯通[2] 科技创新协同 - 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平台推动"标准互认、流程协同、数据共享"生态[3] - "数字孪生治理"在前海、南沙试点,实现城市运行实时感知与精准决策[3] - 形成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的创新高地[3] 区域治理机制 -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框架协议》逐步细化顶层设计[4] - 设立多层级协调平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形成共商共识[4] - "湾区治理实验室"推动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参与全链条协同治理[4] 民生融合发展 - 推动医疗保障互认、教育资源共享、住房政策兼容、社保体系衔接[5] - 香港居民内地居住便利、澳门居民跨境就医及养老服务纳入内地公共体系[5] - 实现公共服务从"单向通行"到"双向融通"的跃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