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经济
搜索文档
山东城市观察丨谁在狂飙、谁最挣钱?济南各区县前三季度GDP公布
新浪财经· 2025-11-12 13:26
济南市总体经济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433.7亿元,同比增长5.4% [1] - 历下区以2032.3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全市 [1] - 高新区以1656.7亿元位居第二,市中区和历城区分别以1081.5亿元和1066.3亿元位列第三和第四 [1] - 起步区以15.8%的GDP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高新区和商河县分别以7.8%和7.7%的增速保持较高增长 [1] 历下区经济分析 - 作为济南市中心城区,历下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2032.3亿元 [3] -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446.9亿元同比增长6.0%,2024年提升至2577.8亿元增长5.6% [3] -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4.9%,"四新经济"占GDP比重为37.7% [3] - 高端商贸产业规模近千亿级,金融业增加值近五百亿级 [3] - 2024年软件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超15%,集聚市级以上金融机构超350家 [4] -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过半,获评"山东省总部经济先进区" [4] - 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4] 起步区经济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达15.8%,领跑全市 [6]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8.6%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3%,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61.1% [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远超全市8.0%的平均水平 [6] - 聚焦"5+2"主导产业链,包括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5条标志性产业链和能源供应、核技术应用2条特色产业链 [7] - 1-7月省级重点实施类项目投资完成率85.7%,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84.8% [7] -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3.9亿元,中秋国庆期间鹊山生态文化区接待游客24万人次 [7] 高新区经济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7亿元,同比增长7.8% [9] - 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2777.5亿元,同比增长47.3% [9] -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017.8亿元,增长4.5% [9]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1.5亿元,增长6.4% [9] -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77.2亿元,同比增长3.8%,首次超越历下区 [9]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领先历下区13.3亿元,预计全年有望逼近200亿元 [10] - 高端软件产业集聚企业超1000家,形成千亿级集群,激光切割装备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 [12] - 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出1家独角兽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12]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山东篇
联合资信· 2025-11-10 20: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山东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三,一般预算收入居前,但受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2024年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及债务率增长,持续推进化债方案;2022 - 2024年各地级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上升,2024年增速放缓,部分地市2025年1 - 9月债券净融资额由正转负;虽部分地区债务指标高,但考虑经济潜力和化债政策,发债城投企业风险整体可控 [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山东省经济及财政实力 (一)山东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 区域特征:交通发达,海陆空综合运输体系完善;人口基数大,2024年末常住人口10080.1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 1.67‰,城镇化率66.48%略低于全国 [6][10][11] - 经济发展:2024年GDP 98565.8亿元居全国第三,增速5.7%略高于全国;人均GDP约9.78万元排全国第十一;2025年上半年GDP 50046亿元,同比增长5.6% [11] - 海洋经济: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居全国第二,占GDP 18.3%,7个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 [15] - 产业结构: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0.2:5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3%,高技术制造业增12.1%;2025年“十强产业”集群体系形成 [15][16] - 政策支持:获中央政策支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2024 - 2025年推出多批政策清单;印发《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方案(2025 - 2035年)》 [4][19][20] (二)山东省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 财政收入: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11.74亿元排全国第五,增长3.3%;受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影响,2024 - 2025年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 [22][23] - 综合财力:2024年综合财力居全国第五,上级补助收入3877.80亿元约占25% [28] - 债务负担:2024年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率和负债率提升,负债率33.29%,债务率199.28%,处于全国中游 [30] - 化债措施:推进“一揽子化债方案”,2024 - 2025年发行隐性债务置换债券,拟2028年底前“清零”存量隐性债务 [31] 二、山东省各地级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一)山东省各地级市发展状况 - 区域格局:构建“一群两心三圈”格局,省会和胶东经济圈产业基础好,鲁南经济圈较弱 [32] - 经济规模:青岛、济南GDP超1.3万亿元,烟台超万亿;2024年各地市GDP增速小幅下滑,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 [35] - 人均GDP:2024年东营、青岛、烟台、济南和威海较高,临沂、菏泽、聊城、枣庄偏低 [36] - 人口情况:2024年末临沂和青岛常住人口超千万,仅青岛和济南人口净流入 [36] (二)山东省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 财政收入情况:2024年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25年上半年增速放缓;受房地产市场影响,部分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城镇化率低的地级市上级补助收入占比高 [38][41][44] - 债务情况:2024年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及债务率增长,青岛和威海债务率超200%;省加大转移支付,各地市争取金融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化债 [47][49] 三、山东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一)城投企业概况 - 企业数量:截至2025年9月末,有存续债券城投企业265家,青岛和潍坊数量多 [52] - 级别分布:AAA级25家,集中在省本级、济南和青岛;AA +和AA级分别为107家和122家 [52] (二)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 2024年:整体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下降,青岛和济南净融资规模大 [54] - 2025年1 - 9月:部分地市净融资额由正转负,济宁净偿还规模大 [54] (三)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债务规模:2022 - 2024年整体上升,2024年增速放缓,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55][58] - 短期偿债:2025年6月末,青岛、日照和聊城短期偿债压力大 [55] - 再融资:济宁自2023年、日照自2024年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为负 [58][64] (四)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 债务指标:“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 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皆超200%,青岛超1000% [68] - 风险评估:考虑经济潜力和化债政策,发债城投企业风险整体可控 [68]
突破2000万户、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特产”是老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8:37
广东特产有什么? 除了早茶、乳鸽和陈皮 还有数不尽的老板们! 当你在广东看到这样一群人 没准他们就是深藏不露的大老板 截至2025年9月 广东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已经超过了2000万户 什么概念?朋友们 在各省份里"断层领先" 承包了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 全国每10个老板里 就有一个在广东 如果按2024年末的常住人口来算 相当于每6个广东人里 就有一个是老板 而且这2000多万户经营主体里 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成 成为广东经济的主力军 这时有人要问了 老板多有乜(什么)用啊 我去路边卖煎饼也能当老板呀 诶!老板多少其实很重要 这反映了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到底怎么样 营商环境正是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一环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显示 全国老板投票 广东营商环境口碑第一 营商环境评价得分在全国各省排第2 广东的营商环境可以用三个词形容: 高效、创新、国际化 高效在哪? 在广东开公司 "一网通办,一天办结" 原来要花35天注册 现在1个工作日就搞定 而且开办企业98%的手续流程都能在网上完成 不相信的朋友可以亲自注册试试 创新在哪? 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设立的经营主体200多万户 当中属于" ...
粤企“含新量”足:每10家新企业,4家投身“四新经济”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20:07
广东经营主体规模与结构 - 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2000.19万户,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较去年末净增95.31万户 [1] - 企业数量率先突破900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比值达0.83:1 [1] - 从2017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到2025年超2000万户,企业占比从40.69%提升至45% [3] “四新经济”企业发展 - 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设“四新经济”企业41.46万户,占新设企业总量的37.92% [2] - 每10个新设企业中就有近4个属于“四新经济”范畴 [1][2] - 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同比大增25.41%,新设16.76万户 [2] 企业发展质量与韧性 - 企业平均寿命延长至5.24年,个体工商户平均寿命达6.01年 [3] - 新设公司中98%为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 [3] - 产业链集聚效应显著,已形成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覆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 [3]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一天办结”,98%流程线上完成,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全国领先 [3] - 持续深化法治环境建设,规范涉企收费,完善拖欠账款清偿机制 [3]
广东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每6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搜狐财经· 2025-09-12 19:46
经营主体总量与增长 - 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2000.19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总量稳居全国第一 [1] - 以常住人口1.28亿计算,平均每6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含个体工商户) [1] - 在9个月内实现近百万户增长,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85%却创造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经营主体 [5] 经营主体结构分析 - 2000万户经营主体中,企业为900万户,个体工商户为1100万户,企业占比呈现明显提升趋势 [2] - 民营经济组织达1925.17万户,同比增长6.47%,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的96.45% [2] - 其中私营企业834.53万户,同比增长10.6%;个体工商户1090.64万户,同比增长3.52% [2] 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 - 广东省新设“四新经济”企业41.46万户,占全省新设企业总量的37.92% [3] - 新设“数字经济”企业16.76万户,同比大幅增长25.41% [3] - “四新经济”涵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企业增长势头强劲 [4] 外商投资与区域集聚 - 截至8月末,全省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达23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1.5万户,增长6.97% [4]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5万户,占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总量的97.73%,区域集聚效应显著 [4] 国际比较与市场活力 - 广东省登记在册企业900万户,远超美国加州所有行业商业机构总数(192万家),是加州的4倍多,佛州的10倍 [5] - 数据体现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巨大市场活力和深厚的创业底蕴 [5][6]
广东经营主体登记在册总数突破2000万户 稳居全国首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2 07:25
经营主体总量与结构 - 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总数达2000.19万户 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 增长5% 总量居全国首位 [1] - 登记在册企业数量突破900万户 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比值为0.83:1 反映结构优化趋势 [1] - 新设经营主体212.69万户 注销114.16万户 新设注销比为1.86:1 显示动态平衡 [2] - 新设"四新经济"企业41.46万户 占全省新设企业总量37.92% 新设"数字经济"企业16.76万户 同比增长25.41% [2] - 1000万元以下规模新设公司占比达98% 主体结构更趋合理 [2]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经济组织达1925.17万户 同比增长6.47% 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96.45% [3] - 私营企业834.53万户 同比增长10.6% 个体工商户1090.64万户 同比增长3.52% [3] - 完成个转企1.13万户 保留原字号等举措降低转型成本 [3] - 累计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2万户 [3] - "星火贷"项目向超52万户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超2000亿元 [3] 外商投资与区域集聚 - 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23万户 较2024年末净增1.5万户 增长6.97% [4]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5万户 占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总量97.73% [4] - 通过"湾区注册"改革、香港公证文书电子化等机制提升跨境登记便利度 [4] 质量与效率提升 - 企业平均寿命5.24年 个体工商户平均寿命6.01年 较去年同期分别延长0.09年和0.4年 [2] - 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天办结" 市场准入效率显著提升 [2] - 加强实名认证和准入壁垒清理 有效防范虚增风险 [2]
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经济日报· 2025-08-19 14:49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包括消除隐性限制、降低隐性成本、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缩减负面清单、全面放开制造业准入等 [1] 产业结构优化 - 全国在册"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的40.2% [2] - "四新"经济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培育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增长极 [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2] 文化产业发展 - 国产IP全球化带动文化消费增长,数字化赋能降低影视制作成本并提升文创产品创新 [2][3] - 文化领域外资准入放宽及扶持政策推动产业繁荣,数字化手段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3]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总局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3]
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上半年全国新设1327.8万户
经济日报· 2025-08-19 08:00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反映投资信心增强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金融支持、法治保障、准入放宽等)是增长重要支撑,同时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转型趋势显现 [1] 产业结构优化 - "四新"经济企业数量达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40.2%,显示经济含"新"量提升 [2] - "四新"经济通过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新增长极(如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激活区域经济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2] - 文化体育娱乐业新设企业增速达17.5%,居各行业首位,国产IP全球化与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是主要驱动力 [2] 政策与数字化赋能 - 数字化手段降低影视制作成本、提升观看体验,并为文创产品创新和数字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3] - 市场监管总局计划完善准入退出制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以激发活力 [3]
上半年新设1327.8万户——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经济日报· 2025-08-19 05:14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 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落地 包括金融 法治 专业服务等支持 推动经营主体数量增长 [1] 产业结构优化 - "四新"经济企业数量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2] - "四新"经济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 低空经济等 [2] - 数字化重塑促进区域经济多极化发展 激活县域经济 乡镇经济 [2] 文化产业发展 - 上半年新设"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2] - 文化消费需求增加 数字化赋能降低影视制作成本 提升观看体验 [3] - 外资准入放宽 扶持政策出台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3] 政策支持方向 -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3]
经营主体发展量增质提 上半年新设1327.8万户
搜狐财经· 2025-08-19 04:36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2]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 [2]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金融、法治、专业服务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支持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2] 产业结构优化 - "四新"经济企业数量达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的40.2% [3] - "四新"经济重构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培育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数字化赋能降低影视制作成本,提升文创产品创新 [3][4][5]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持续放宽准入限制,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放开制造业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试点 [2] -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5] -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产业带来新动力,推动数字文旅消费发展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