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模型

搜索文档
从“小突破”到“大布局”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跑”(人民网)
人民网· 2025-08-15 16:17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1] - 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 [1]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200多家企业、1500余件展品、100余款新品 [1] 政策与产业链优势 - 工信部2023年10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各地如北京、上海、广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1] -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身体"部分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1] - 核心部件如关节模组、传感器实现100%国产自研,产业链完备性成为竞争优势 [1] 技术演进与创新 - 具身智能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初级大脑",推动感知—决策—执行链路完善 [1] - 机器人大模型突破得益于架构端(如SayCan、RT-1、PaLM-E)与数据端(互联网、仿真、真机动作三类数据)协同 [2] - 未来技术演进方向包括模态扩展(触觉、温度感知)、推理机制与数据构成优化 [2] 产品应用与商业化前景 - 超50家整机企业展示数百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3] - 通用机器人有望3-5年内进入消费端,需满足数据价值(复杂环境反哺训练)与经济价值(替代低劳动价值环节)双重标准 [3] - 行业核心挑战在于构建长思维链,打通视觉语言与行动壁垒以适配复杂物理世界 [2]
头部企业抢夺标准定义权,机器人“暗战”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8-14 13:04
核心观点 - 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和失败后反复尝试的能力,这种数据驱动的闭环大模型是行业追逐的技术亮点[3][5][7] - 行业在具身智能大模型架构上存在分歧,包括统一模型直出和分层设计两种路径[9][10] - 企业正通过开源数据集、自研核心零部件等方式争夺行业标准定义权和生态主导权[14][15][16] - 模型架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未来训练成本、算法效率和规模化落地能力[16] 技术发展现状 - 星海图发布的G0模型具备端到端双系统全身VLA能力,能在任务失败后自主尝试新解法[5] - 自变量采用统一模型直出架构WALL-A,可处理长序列任务但算力需求巨大[10] - 行业主流VLA模型定义宽泛,目前大部分模型都可归入视觉-语言-动作处理范畴[9] - 具身智能模型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调整能力[7] 商业策略 - 自变量短期目标聚焦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场景,如酒店和养老院[11] - 企业认为击穿单一标杆场景即可证明技术商业价值,撬动千亿级市场[12] - 星海图开源500小时Galaxea数据集,涵盖150种任务以吸引开发者生态[14] - 多家企业从单点技术向平台型公司转型,布局全产业链生态[15] 行业竞争焦点 - 算力消耗、延迟表现与落地场景成为技术路线选择的博弈关键[3][10] - 头部企业正争夺性能测评标准制定权和核心数据集主导权[14][16] - 模型架构差异直接影响数据需求量、算法流畅度和算力消耗[16] - 行业尚未形成技术共识,但快速迭代中架构优势将成核心竞争力[16]
世界机器人大会再掀人形机器人热潮 拼“实干能力”川企深耕垂直领域
四川日报· 2025-08-12 08:15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才艺展示"转向强调"实干能力",注重在养老院、商超等真实场景的应用落地 [1][4] - 企业开始公开人形机器人售价,价格区间为数万元至近百万元,显示成本降低和能力提升 [4]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200余家企业参展,1500余件展品亮相,其中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达50家,创同类展会之最 [1] 技术挑战 - 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真实环境数据采集对算力和资金要求极高 [6] - 机器人大模型水平不足制约迭代,需提升算法能力而非仅增加学习资料 [6] - 量产面临供应链整合难题,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需高效稳定组合 [6] - 宇树科技通过机器人格斗展示动态平衡算法和运动控制精度,验证复杂工业环境适用性 [2] 应用场景 - 康养领域:中科源码推出多款养老机器人,提供情感陪伴、健康监测等服务,已在成都温江区落地 [7] - 文旅领域:成都企业展示智能仿生恐龙等机器人,具备导览、表演等互动功能 [7] - 工业领域:卡诺普发布工业人形轮式机器人"灵烁"和AI复合机器人"灵迅",应用于焊接、分拣等场景 [8]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现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突破传统"一机一岗"模式 [3] 区域发展 - 四川17家企业参展,聚焦康养、文旅、工业等垂直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7][8] - 川企通过产业链合作加速商业化,政府计划加强技术、场景、人才对接以建设产业集群 [9] 市场预测 - 行业预计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每年翻番,若技术突破则2-3年内或达年出货数十万至上百万台 [6]
汽车周报:机器人大会应用及降本双提速智能化再成能力瓶颈-20250811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11 23:21
行业投资评级 - 基于科技+中高端+国央企改革两条主线,推荐国内强α主机厂及智能化趋势相关企业 [4] - 重点推荐理想、蔚来、小米、小鹏等主机厂,以及华为鸿蒙高端智能代表江淮汽车、赛力斯等 [4] - 国央企整合推荐关注上汽集团、东风集团股份、长安汽车 [4] - 零部件企业推荐福耀玻璃、新泉股份、福达股份等具备强业绩增长或机器人布局的企业 [4] 核心观点 - 机器人产业爆发将遵循类似6-8年前智能驾驶的落地节奏,重点关注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 [4] - 车市8月迎来新车型密集上市期,中高端市场及强α企业表现值得关注 [4] - 新能源渗透率达53.03%,传统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9.58%,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7.46% [4] - 原材料价格指数环比上升,传统车+0.9%/新能源车+0.8%,月度涨幅分别为+4.3%和+3.8% [4] 行业动态 机器人领域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具身智能技术突破,节卡S³复合机器人实现批量化应用 [5][6] - 上海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目标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7][9] - 方案提出建设五大公共平台,聚焦物流装配、工业制造等五大应用示范领域 [8][9] 车企动态 - 比亚迪宋L EV天神之眼B款OTA升级,新增城市复杂道路掉头、跨实线借道等功能 [10][11] - 小鹏P7换代车型预售,配备800V架构+5C电池,零百加速3.7秒 [13][14] - 理想i8调整配置策略回归单一版本,纯电续航450km的小鹏X9增程版已申报 [15][17] - 吉利银河A7上市填补中型车空白,CLTC馈电油耗2.67L,综合续航超2100km [17][18] 市场表现 - 汽车行业指数周涨2.68%,跑赢沪深300指数(+1.23%),成交额环比增长11.53%至5230.71亿元 [4][22] - 个股方面,中马传动、华密新材周涨幅达49.5%/34.0%,华培动力跌幅最大达-14.9% [4][27] - 汽车行业PE为27.18,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7位 [23] 供应链与成本 - 传统车原材料中橡胶价格周涨3.3%,新能源电池原材料镍/碳酸锂分别涨1.2%/0.9% [68][69] - FDI海运指数月涨27.2%,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环比贬值0.16% [81][83] - 7月乘用车零售183.4万辆同比+7%,批发219.2万辆同比+12%,库存预警指数57.2% [56][65]
人形机器人:“小脑”水平已不错,“大脑”能力尚不足
中国证券报· 2025-08-10 18:08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受市场热捧,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年内大涨41 92% [1] - 行业活动频繁,松延动力机器人参与多场展会,宇树机器人格斗赛从上海扩展到北京 [1] - 谷歌、特斯拉、微软等国际巨头及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国内厂商纷纷布局具身大模型领域 [7] 技术瓶颈 - 当前人形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技术成熟,但"大脑"智能化水平仅达L2级,缺乏自主决策能力 [3][4] - 具身智能大模型面临架构不统一问题,需处理物理世界复杂信息,技术难度高于语言类大模型 [3][6] - 机器人泛化能力局限,仅能完成短程抓取放置任务,复杂任务成功率低导致操作失误频发 [4] 商业化进展 - 现有产品主要提供娱乐价值,工业场景仍以自动化设备和传统工业机器人为主 [3][6] - 优必选机器人当前应用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工厂场景 [6] - 行业预计需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投入才能实现核心岗位应用 [6] 发展预期 - 业内共识未来2-3年将出现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5年左右迎来具身智能"ChatGPT时刻" [7] - 工信部规划2025年实现"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创新体系 [7] - 特斯拉坚持端到端算法路线,谷歌已推出RT系列等多个具身大模型产品 [7]
王兴兴谈宇树科技上市
华尔街见闻· 2025-08-09 18:00
公司发展 - 宇树科技于2023年7月开启IPO辅导,上市被视为公司成长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管理运营迈向成熟阶段[1] - 公司成立9年,海外业务占比达50%,自2018年起持续布局全球市场[3] - 当前绝大多数员工专注于训练机器人多场景应用能力,目标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6] 行业现状 - 2023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行业爆发式增长,国内整机/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50%-100%,特斯拉计划量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3] - 行业年出货量有望持续翻番,技术突破可能推动2-3年内年出货量跃升至数十万甚至百万台[3] - AI技术进步(如ChatGPT)和科技巨头投入显著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3] 技术挑战 - 当前硬件已具备实用性,未来需优化成本(降低)、寿命(延长)及可靠性[6] - 行业最大瓶颈在于具身智能AI不足,机器人大模型发展相当于ChatGPT问世前1-3年水平[6] - 视频生成模型可能优于VLA模型,但面临GPU资源消耗大等问题[7] 未来展望 - 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刻"预计1-5年内到来,突破取决于端到端智能模型、分布式算力及低成本硬件发展[6][7] - 未来2-5年技术重心为统一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超大规模制造及低成本算力方案[6] - 机器人创新需全球协作,中国与海外企业共同推动,无单一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领先[7] 应用场景 - 工业场景(如汽车工厂)已实现落地,但表演/运动类场景更易商业化推广[3] - 长期目标覆盖工厂、家庭、表演等综合场景,而非单一功能[6]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人形机器人行业增速显著,多数厂商实现50%-100%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09 15:27
公司上市计划与背景 -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以四足机器人起家,逐步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公司已在2023年7月启动IPO辅导,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 [1] - 创始人王兴兴直接与间接合计持有公司超过30%股份 [3] - 上市被视为公司进入更成熟管理阶段的标志,也是对公司过去九年发展的回应 [1][3]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50%左右 [3] 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市场受需求端推动,整体增速显著,多数厂商实现50%-100%的增长 [1] -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高速扩张,部分国际科技公司已开始量产或规划迭代新产品 [4] - 宇树科技接连发布低价位产品,以期通过普及化加快生态构建 [4] - 预计在技术突破情形下,全行业年度出货量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数倍跃升 [4] 技术发展方向 - 当前行业瓶颈在于机器人大模型能力不足,具身智能算法尚未达到广泛应用成熟度 [4] - 未来发展重点包括:统一的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方案、分布式大规模算力布局 [4] - 行业当前对数据的重视超过了对模型的改进 [4] 公司战略调整 - 创始人曾抵触人形机器人项目,但AI技术突破和市场强烈需求促使公司在2023年正式进入该领域 [1] - 早期客户主动下订单并付定金促使公司调整方向,从四足机器人转向人形机器人 [3] - 已在工业、表演等场景推出落地应用 [3]
最新!王兴兴谈宇树科技上市
上海证券报· 2025-08-09 14:36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市场年内"非常火爆",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50%至100% [3] - 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每年翻番,技术突破可能推动2至3年内年出货量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台 [3] - 全球机器人行业上半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厂商增速50%~100%,特斯拉计划量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并发布第三代产品 [4] 公司战略与业务 - 宇树科技已成立9年并启动IPO辅导,将上市视为管理运营成熟化的里程碑 [1] - 公司过去每年营收中出海业务占比约50%,自2018年起注重全球市场布局 [4] - 机器人产品已落地汽车工厂等工业场景,但更看好运动、表演等易落地场景,长期目标为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覆盖工厂、家庭等多场景 [4]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智能体机器人硬件"足够用但未成熟",未来需完善细节、降低成本并提升寿命可靠性 [4] - 行业最大挑战是具身智能AI不足,机器人大模型处于类似ChatGPT前1至3年的技术积累期 [4] - 预计1至3年可达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最慢需3至5年 [4] - 未来2至5年技术重心为统一端到端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及超大批量制造 [5] 研发方向与行业生态 - 公司对模型层保持谨慎投入,认为中小团队亦有突破可能,当前行业过度关注数据而忽视模型架构缺陷 [7] - 视频生成模型或比VLA模型更有效但GPU消耗大,端到端AI模型、低成本硬件及分布式算力为关键方向 [7] - 机器人创新需全球共创,中海外企业共同推动,预计2至5年内AI成熟将开启大规模应用 [7]
“我曾最反对人形机器人”!宇树CEO自曝“打脸”经历,竟因客户直接打钱
第一财经· 2025-08-09 12:01
公司战略转变 - 宇树CEO曾坚决反对人形机器人 公司直到2022年完全未涉足该领域 [3] - 因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进步及马斯克等对尖端技术关注度高 有客户直接付费下订单 促使公司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 [3] 行业技术认知 - 当前硬件水平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并非制约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 [3] - 行业存在对数据关注度过高而对模型关注不足的认知偏差 [3] - 具身智能AI技术存在明显短板 机器人大模型发展水平相当于ChatGPT诞生前1-3年阶段 技术方向明确但尚未实现突破 [3]
宇树王兴兴:大家对数据关注太高了,对模型关注有点少
新浪财经· 2025-08-09 11:40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 - 宇树CEO王兴兴指出外界对具身本体存在误区 认为硬件不够好或成本高是阻碍大规模应用的主因 但实际情况是硬件够用但不够好 [1] - 行业当前对模型的关注度不足 而对数据的关注度过高 [1] - 具身智能AI发展不足是行业最大挑战 机器人大模型技术处于类似ChatGPT出现前1-3年的阶段 方向和技术路线已明确但尚未实现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