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漂绿
icon
搜索文档
舍得酒业报告里,那些被“系统性静音”的村民
文章核心观点 - 舍得酒业在ESG报告中涉嫌“漂绿”,选择性披露正面信息,对扩产项目引发的重大社会矛盾(如征地与安置补偿争议)仅以“积极解决”等模糊表述带过或完全省略 [5][7][8] - 公司近三年产能利用率显著下降(分别为68%、64%、46%),且在大额投建扩产项目(约70亿元)的背景下,资金投入进度与工程进度存在异常差距,引发交易所问询 [13] - ESG报告在实践中普遍存在“选择性透明”问题,社会维度(如劳工保障、社区关系)的信息披露尤为薄弱,这反映了当前ESG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第三方审计及有效问责机制的结构性缺陷 [16][19][24] 舍得酒业ESG披露问题 - 公司自2023年起连续发布三份年度ESG报告,但对2022年启动的约70亿元扩产项目引发的征地矛盾、村民社保方案未落实、甚至与施工队的冲突事件(被描述为“鬼子进村”)等关键社会议题未作实质性披露 [5][7] - 在2022年至2024年的ESG报告中,关于群众安置问题的表述仅限于“积极解决”、“关注解决”等寥寥数语,2024年报告则未提及相关内容,报告主体多为罗列正面成绩和数据 [7][8][12] - 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公司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从68%降至46%)以及扩产项目资金投入与工程进度不匹配的问题发出监管问询函 [13][14] ESG行业的普遍问题与结构性偏差 - ESG报告在许多公司中被当作公关文本,注重漂亮数据和图表,但有意无意地弱化或遗漏对现实矛盾(如征地农民的社保、再就业问题)的诚恳交代,社会维度的公平与责任被系统性忽视 [16][19][20] - 市场缺乏统一、强制的披露标准和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制,企业拥有高度自由度来定义和选择指标,导致ESG评级分散、口径不一,难以作为可靠的投资决策依据 [24] - 这种“选择性透明”在资本市场上往往还能获得ESG评级加分,企业投入编制报告的资源增多,但披露的实质内容却越来越“轻” [19] 国际“反漂绿”的监管实践 - 欧美监管机构已对“漂绿”行为采取严厉处罚,例如德意志银行旗下DWS集团因ESG投资存在误导性陈述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款1900万美元,后续又被德国检察官办公室处以2500万欧元(约2亿元人民币)的创纪录罚单 [22][23] - 欧盟通过《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等制度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的ESG信息披露义务,法国更将“漂绿”正式纳入刑事犯罪范畴,可判处最高两年监禁和30万欧元罚款 [23] - 国际经验表明,ESG体系要形成约束力,需建立将ESG从“自我表达”转向“外部验证”的第三方审计与问责机制,如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披露审计结论 [24] 中国ESG发展的方向与挑战 - 中国监管层已注意到披露质量问题,证监会于2024年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引》,将碳排放、员工权益等纳入年报,沪深交易所跟进,但正式制度的全面完善尚需时间 [24] - 为避免“漂绿”风险,中国ESG发展需要在三个方向调整:明确ESG报告的监管属性并承担与财务报告同等的披露责任、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和审计标准、对社会维度的披露设立底线要求 [25] - ESG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风险透明化建立信任,其需要从“公关稿”转变为承担真实、完整、及时披露责任的“市场信息”和“制度” [26][27]
投资者追问ESG不走过场,推动企业挤出“绿色泡沫”
经济观察报· 2025-10-13 10:14
投资者关注焦点 - 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ESG议题 [1] - 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ESG理念的践行成效,还关注企业绿色价值的落地情况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行业需要警惕企业在绿色宣传中出现的夸大、歪曲、虚假宣传等情形 [1] - 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内控流程以应对漂绿风险 [1] 监管与制度建议 - 监管部门应建立绿色低碳相关标准 [1] - 监管部门应对漂绿行为进行监管与处罚 [1] - 应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约束力 [1]
投资者追问ESG不走过场 推动企业挤出“绿色泡沫”
中国证券报· 2025-10-13 06:12
投资者对ESG关注度提升 - 上证e互动平台9月以来涉及环境保护关键词的问答有11条,涉及ESG关键词的问答有26条 [2] -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9月以来涉及ESG关键词的问答有52条,涉及环境保护关键词的问答有16条 [2] - 投资者关注点包括环保投入、项目环评、化学品管理及可持续供应链等具体议题 [2] 企业ESG实践与绿色价值落地 - 安踏体育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4年公司可持续产品占比超过30%,有34款产品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 [2] - 安踏体育推出"安踏循环再造"系列,并通过包装减量化、使用可持续包装降低环境影响 [2] - 荣耀计划204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2024年产品中回收再生塑料及生物基使用总量达310吨 [3] - 康师傅推出包装减塑90%的"速达面馆"产品,并将塑料碗替换为纸质碗 [3] "漂绿"风险与表现形式 - 专家指出企业应避免七类"漂绿"情形:流于表面、无凭无据、含混不清、混淆视听、名不副实、虚假陈述、虚假标签 [3] - 苹果公司因广告中称其手表为碳中和产品被法院认定存在误导嫌疑,在全球删除相关表述 [4] - 包装行业"漂绿"可能藏在"可回收""可降解"概念后,如PLA可降解吸管在实际回收环境中难以降解 [5] 防范"漂绿"的监管与企业措施 - 我国尚未出台专门反"漂绿"法规,相关约束散见于广告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7] - 7月《碳中和标签评价通用导则》发布,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纺织品碳标签技术规范》 [7] - 部分上市公司将环境保护与高管薪酬绑定,如新北洋规定出现环保"一票否决"情况将扣减高管年薪总额的5% [8] - 专家建议企业环保声明需满足"清晰、真实、可验证"核心要求,并建立董事会层面的管理机制与问责体系 [9]
投资者追问ESG不走过场推动企业挤出“绿色泡沫”
中国证券报· 2025-10-13 04:53
文章核心观点 - ESG评价体系正在重塑企业价值,其中环境(E)维度是企业“绿色价值”的核心体现,成为公司品牌传播和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切入点[1] -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和ESG实践方面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通过互动平台积极询问具体投入、目标和合规情况[1] - 企业在构建“绿色价值”时需高度警惕“漂绿”陷阱,避免夸大、歪曲或虚假的环保宣传,这关乎品牌声誉和长期竞争力[2][4] - 监管环境趋于严格,相关团体标准陆续出台,倒逼企业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以防范“漂绿”风险[5][6][7] 投资者关注焦点 - 上证e互动平台9月以来涉及环境保护关键词的问答有11条,涉及ESG关键词的问答有26条[1] -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9月以来涉及ESG关键词的问答有52条,涉及环境保护关键词的问答有16条[1] - 投资者问题具体涉及环保投入目标(如中盐化工)、项目环评合规(如海立股份)、新污染物管理(如凤竹纺织PFAS使用)以及供应链可持续性(如奇正藏药)等[1] 企业ESG实践案例 - 安踏体育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4年可持续产品占比超过30%,34款产品完成碳足迹评估,26款获碳中和认证,并推出“安踏循环再造”系列[1] - 荣耀计划204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2024年产品中使用回收再生塑料及生物基材料总量达310吨,150款产品通过环保认证[2] - 康师傅推出碳中和高端茶饮“茶的传人”,并展示包装减塑90%的产品,将塑料碗替换为纸质方碗,塑料叉替换为可拼接竹叉[2] “漂绿”风险与表现 - “漂绿”情形包括流于表面、无凭无据、含混不清、混淆视听、名不副实、虚假陈述、虚假标签等七类[2] - 苹果公司因其Apple Watch的碳中和宣传被德国法院认定存在误导嫌疑,已在全球删除相关表述[2] - 包装行业“漂绿”常隐藏在“可回收”“可降解”概念后,如宣称“100%可回收”但实际难以实现,或PLA可降解吸管在实际垃圾处理中未实现降解[3] 防范“漂绿”的措施与建议 -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内部管控流程,将环保责任与高管薪酬绑定,例如新北洋规定出现环保“一票否决”情况将扣减高管年薪总额的5%[6] - 信息披露需满足“清晰、真实、可验证”三大核心要求,并最好通过第三方验证增强可信度[7] - 需健全从董事会到执行层的ESG管理体系,依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披露,并借助严格的全员培训推动要求落地[6][7] 政策与监管动态 - 中国尚未出台专门反“漂绿”法规,相关约束散见于广告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中[5] - 7月《碳中和标签评价通用导则》发布,5月《纺织品碳标签技术规范》发布,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5]
欧美监管重拳,撕开时尚业“绿色”谎言
第一财经· 2025-10-12 19:48
全球时尚业监管背景与核心问题 - 时尚产业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压力 [1] - 许多时尚品牌长期通过模糊的环保广告与不透明的道德承诺进行漂绿,误导消费者并阻碍行业绿色转型 [1] - 全球监管机构,特别是欧盟、美国、英国、法国等,正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引发一场深刻的漂绿监管革命 [1] 欧盟监管框架演变 - 欧盟监管环境演变始于2022年3月的《欧盟可持续与循环纺织品策略》,该文件指出服装产量持续上升、回收率过低及环境高度冲击等严峻挑战,呼吁行业向循环可持续系统转型 [2] - 2022年11月生效的《数字服务法》对数字平台施加新义务,旨在打击非法内容并确保算法透明度 [2] - 2023年3月欧盟执委会发布《绿色声明指令》提案,旨在引入严格规则评估核验企业环保声明,但提案因可能对微型企业造成过重行政负担而面临不确定性 [3] - 2024年3月欧盟颁布《赋予消费者权力以实现绿色转型指令》,同年4月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要求成员国在2026年前完成国内法转化,预示执法力度将加强 [3] 主要国家地区执法案例与策略 欧盟执法行动 - 2024年11月28日,欧盟执委会对皮尔·卡丹及Ahlers集团处以570万欧元罚款,因其违反欧盟竞争规则 [4] - 2024年5月26日,欧盟消费者保护合作网络向SHEIN发出通知,指控其存在虚假折扣、误导性退货政策和漂绿行为,法国消费者事务主管机构于7月3日对SHEIN处以4000万欧元罚款 [4] - 拼多多旗下Temu因卖家身份难追溯、未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及服务设计具诱导成瘾性而面临类似调查 [4] 法国监管举措 - 2021年《气候与韧性法》将误导性商业行为的罚款最高提升至广告成本的80%,并禁止无依据的"碳中和"广告宣传 [5] - 2020年《反浪费与循环经济法》要求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欧元的大型服装品牌从2023年1月起提供经过验证的环境标签 [5] - 法国广告监管机构认为阿迪达斯"50%回收"声明误导公众,环保组织"零废物法国"随后对其提起诉讼 [5] 意大利监管重点 - 意大利竞争管理局特别注重打击"道德漂白"行为,即涉及损害供应链劳工权益的误导性声明 [6] - 2024年7月29日,该局认定阿玛尼集团关于员工权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具有误导性,对其处以350万欧元行政罚款,因其生产外包给雇用非法工人的不合规分包商 [6] 荷兰监管模式 - 荷兰消费者与市场管理局采取相对温和的监管策略,通过协商引导企业整改 [7] - 该局认定迪卡侬和H&M发表模糊或误导性可持续发展声明,两家公司最终同意修改做法并向可持续发展事业捐款 [7] 美国监管经验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自1992年起发布并多次修订《环境营销声明指南》,要求环保声明必须准确、可验证且有完整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支持 [8] - 2022年,FTC对科尔百货和沃尔玛分别处以250万和300万美元罚款,因其虚假宣传竹纤维产品 [8] - 个体消费者对H&M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可持续性文档"包含虚假信息,揭示快时尚生产模式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 [8] 英国监管特色 -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于2021年发布《绿色声明守则》,要求环保声明真实客观、清晰明确、公平有意义且有充分依据 [9] - 该局选择时尚业作为首个重点审查行业,调查ASOS、Boohoo等快时尚品牌的潜在误导性环保声明 [10] - 至2024年,ASOS、Boohoo及George at ASDA三家公司均提出具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改变其环保资质展示方式 [10] 行业结构性挑战与漂绿表现形式 - 全球服装产量从2000年不足500亿件激增至2019年的1306亿件,快时尚企业转向每年52个"微季节"的快速生产周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冲突 [11] - 快时尚产业高度依赖合成纤维,2021年合成材料占纺织品三分之二以上,预计2030年达四分之三,这些石油提取的纤维是气候变化推手且难回收 [11] - 漂绿行为主要表现为选择性披露和作秀式环保两种形式 [11] 未来监管框架重构与实施路径 - 市场监管需建立全面框架,包括词汇规范与标准制定、明确的可持续纺织品纤维成分标准、要求声明涵盖整个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建立认证机构资质标准 [12] - 企业需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系统,确保环保声明基于可靠可追溯的证据,避免模糊术语,通过产品标签或二维码披露具体信息 [13] - 行业需实现供应链全链条透明化,建立覆盖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的尽职调查体系,并通过审核验证供应商对标准的遵守 [13] - 行业转型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线性模式,将产品耐用性、可修复性与资源再生作为设计核心,积极投资循环商业模式 [13] - 《数字服务法》成为强大执法工具,授权主管机关调查制裁超大型在线平台上的非法内容及误导性广告,违规罚款最高可达平台全球营业额的6% [11]
一场烟花,凭什么炸掉安踏百亿市值?
虎嗅APP· 2025-09-25 21:39
核心观点 - 始祖鸟烟花事件暴露母公司亚玛芬及控股方安踏在环境治理与公司治理层面的缺陷 导致资本市场信任崩塌和股价大幅下跌 [2][5][6] - 事件反映品牌价值观与实际行动背离 引发"漂绿"质疑 可能动摇消费者忠诚度及高溢价商业模式 [4][9][10] - 企业国际化运营中存在治理断层 缺乏统一危机沟通机制 ESG治理未渗透至业务环节导致系统性风险 [6][10][14] 市场与财务影响 - 亚玛芬股价下跌约5% 安踏体育股价一度大跌7.28% 市值缩水近百亿港元 [2] - 安踏2024年收入708.3亿元同比增长13.6% 股东应占溢利156亿元同比增长52.4% 但剔除亚玛芬贡献后溢利仅117.3亿元同比增长7.1% 利润率从17.6%降至16.6% [5] - 亚玛芬是安踏盈利核心支撑 其业绩波动直接影响安踏财务报表 [5] 品牌与消费者信任 - 始祖鸟定位高端户外品牌 主打"可持续"与"敬畏自然"价值观 平均售价高于同业 [4] - 烟花事件引发社交媒体"退货"和"抵制"声浪 可能影响中国市场需求 亚玛芬最大增长引擎受冲击 [5] - 消费者价值观与企业行为错位导致信任崩塌 高溢价模式或难持续 [4][14] 公司治理缺陷 - 国内外团队危机回应不一致 暴露区域市场与母公司缺乏协同沟通机制 [6] - ESG治理未覆盖营销活动风险评估 出现"顶层合规、基层失序"漏洞 [10] - 国际化企业普遍忽视生物多样性议题 易触犯海外法律法规红线 [10] ESG实践与漂绿质疑 - 亚玛芬2024年ESG报告将"评估对自然的影响"列为核心议题 声称关注生物多样性与水资源 [9] - 实际营销活动未进行生态评估 被专家指为典型"漂绿"案例 [9][10] - 安踏MSCI ESG评级从2023年BB级升至2025年A级 但未有效传导至子公司实践 [9][10] 修复建议 - 开展环境NGO恳谈会倾听意见 完善ESG风险评价范围至全经营活动 增加自然生态风险维度 [12] - 通过消费者对话收集建议 以透明经营重建信任 [12][14] - 将ESG理念深度融入品牌战略与商业决策 而非仅作为营销话术 [10][14]
一场烟花,凭什么炸掉安踏百亿市值?
虎嗅· 2025-09-25 21:14
核心观点 - 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烟花活动引发环境破坏争议 导致母公司亚玛芬体育股价下跌约5% 控股方安踏体育股价一度大跌7.28% 市值缩水近百亿港元[1] - 事件暴露亚玛芬体育与安踏体育在环境治理及公司治理层面的缺陷 包括ESG承诺与实际行动背离 跨境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1][5][7] - 消费者信任崩塌可能影响始祖鸟在中国市场的高溢价模式 亚玛芬体育作为安踏集团核心盈利支柱 其业绩波动将直接冲击安踏财务表现[2][3][4] 资本市场反应 - 亚玛芬体育股价下跌约5% 安踏体育股价盘中大跌7.28% 市值蒸发近百亿港元[1] - 安踏集团2024年收入708.3亿元 同比增长13.6% 股东应占溢利156亿元 同比增长52.4%[4] - 剔除亚玛芬体育贡献后 安踏股东应占溢利为117.3亿元 同比增速降至7.1% 利润率从17.6%下滑至16.6%[4] 公司治理缺陷 - 始祖鸟国内外团队危机响应不一致 反映集团与区域分公司协同机制断裂[5] - 缺乏统一的跨境危机沟通机制 暴露ESG治理框架在基层执行层面的失效[5][7] - 安踏集团MSCI ESG评级虽从BB级升至A级 但未有效传导至子公司风险管理[6] 环境责任争议 - 烟花活动位于高原冻土生态区 专家评估生态修复需百年周期[1] - 始祖鸟宣称使用可降解材料 但被质疑未提前评估生态风险 涉嫌"漂绿"[7][8] - 亚玛芬2024年ESG报告强调"评估对自然的影响" 但未落实于营销活动风险评估[6][7] 品牌与财务影响 - 始祖鸟平均售价高于行业水平 依赖"可持续"与"敬畏自然"品牌价值观维持高溢价[2] - 社交媒体出现退货与抵制声浪 直接冲击亚玛芬最大增长引擎中国市场[4] - 安踏2019年以46亿欧元收购亚玛芬57.95%股权 其盈利高度依赖亚玛芬业绩贡献[3][4] ESG体系建设问题 - 企业ESG治理需贯穿"理念认同-管理能力-业务落地"全链条 而非单点亮点工程[7] - 国际化运营需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议题 避免触碰海外法律法规红线[7] - 建议从三方面修复信任:与环境NGO恳谈 扩大ESG风险评估范围 开展消费者对话[9][10]
新刊速读 |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五维协同”驱动低碳转型
新华财经· 2025-09-25 04:15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的核心观点 -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被定位为填补绿色债券覆盖不足的重要工具,旨在为钢铁、水泥、煤电等高碳行业提供低碳转型融资支持 [1] - SLB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制度化的要素设计,倒逼企业做出实质性的转型承诺并切实执行,而非单纯融资规模的扩展 [1] - 当前市场对SLB存在疑问,包括其设计是否科学、能否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是否会异化为形式化合规的“漂绿”产品 [1] 核心要素的制度逻辑 - SLB发挥作用的五大核心要素是关键绩效指标(KPI)、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债券特性、信息披露与报告以及第三方验证 [2] - 五大要素在逻辑上相互嵌套,若某一环节薄弱,整体链条就会失去效力 [2] - KPI作为核心可持续性指标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SPT则将指标量化为具有时间边界的目标,债券特性通过奖惩机制将目标转化为切实约束 [2] 国际实践的参考 - 国际SLB设计更注重科学性、灵活性与进取性,例如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采用分阶段、多档次的条款设计 [3] - 法国施耐德电气将社会议题(如性别多样性、就业机会)纳入绩效体系,与碳减排并行考核 [3] - 日本Hulic在RE100目标和绿色建筑开发方面引入刚性条款,直接与票息调整挂钩 [3] - 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SLB在要素设计上仍显单一,特别是在约束条款和目标进取性方面存在差距 [3] 中国市场的积极进展与待解问题 - 中国SLB市场已形成较为多元的指标体系,覆盖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普惠领域投资等多个方面 [4] - 绝大多数企业在披露过程中提供了历史绩效数据,保证了目标设定的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了评估依据 [4] - 票息调整、赎回机制等激励手段已初步建立,第三方验证也在市场中逐渐普及 [4] - 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KPI未紧密联系碳排放目标、部分SPT设定缺乏进取性、债券特性的灵活性与约束力有待增强 [4] 案例剖析与共性问题 - “22天安煤业MTN002(可持续挂钩)债券”在KPI和SPT设定上相对合理,瓦斯抽采利用率目标较历史基准值有明显提升 [5] - 该案例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了评估与跟踪验证,表明SLB能够激励企业履行转型承诺,并形成可衡量、可监督的行动路径 [5] - 案例经验提示SLB具备驱动企业实质性转型的巨大潜力,应通过核心要素的优化提升其规范性与科学性 [6] 优化路径与政策启示 - 应建立统一且科学的绩效目标设定标准,引入碳排放强度、碳减排量等直接指标,确保KPI与“双碳”战略紧密衔接 [7] - 在债券特性方面,应借鉴国际实践,引入分阶段目标与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提升惩罚条款力度,使其真正具有财务约束力 [7] - 在信息披露上,应逐步提高强制性要求,要求企业在存续期中完整披露碳排放和目标进展,减少信息不对称 [7] - 应推动第三方验证市场化建设,扩大机构数量与专业人才供给,确保验证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7]
壹快评|始祖鸟的“烟花”与企业“ESG表演”
第一财经· 2025-09-21 19:34
事件概述 - 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于9月19日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举办“炸山”式烟花表演,引发对其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质疑 [1] - 事件暴露出公司行为与其一贯倡导的“敬畏自然”价值观的悖离,点燃了公众信任危机 [1] - 品牌方事后公开道歉,并称烟花使用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标准,燃放前后采取了转移牲畜、引导野生动物、清理残留物、翻土修复植被等措施 [1] 品牌声誉与产品质量风险 - “炸山”事件带出公司更多的品牌质量“污点记录”,近年来多次陷入“有害物质”争议和“产品质量”风波 [2]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始祖鸟”相关的投诉累计已达3000余条 [2] 行业ESG与“漂绿”现象 - 始祖鸟案例显示大公司标榜的品牌理念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脱节,这种现象当下并不少见 [2] - ESG中的“E”即“环境”方面,在“碳中和”等绿色议题引领下,大公司热衷于宣传环保理念,但夸大甚至虚构自身环保行为的“漂绿”现象也广泛存在 [2] - “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欺骗,其所宣称的ESG合规不过是一场“烟花表演” [2] 监管趋势与政策动向 - 社会各界已开始提防和遏制表演式ESG宣传和环保“漂绿”现象 [3] - 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文件明确,审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件要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依法披露信息,有效遏制资本市场“洗绿”“漂绿”不法行为 [3] - 2024年5月1日起,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相关规则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信息应客观、真实,不得选择性披露或误导利益相关方 [3] - 证监会上市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不能将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广告”或品牌营销手段,借ESG“外衣”过度包装,前期已有因环境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被处罚的案例 [4]
ESG行业洞察 | “漂绿”难遏?欧盟绿色债券标准为何推进缓慢
彭博Bloomberg· 2025-09-05 14:05
欧盟绿色债券标准(EU GBS)核心观点 - 欧盟制定严格自愿性绿色债券标准以消除漂绿问题 但采用率低于预期 因非欧盟发行人偏好灵活性更高的国际标准如ICMA绿色债券原则 [4] - 预计欧盟发行人和政府发行人将增加采用EU GBS 持续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 [4] EU GBS核心框架 - 标准要求至少85%债券募集资金必须分配至符合欧盟分类法的经济活动 [5][6] - 发行人需建立全面绿色债券框架 符合欧盟分类法及环境目标 [5][6] - 强制要求发行前后详细披露 确保资金用途透明度和环境影响可追溯 [5][6] - 必须由认可外部审核机构进行验证 并接受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监管 [5][6] EU GBS市场发行情况 - 欧洲投资银行(EIB)为最大规模发行人 4月发行30亿欧元EU GBS债券 获13.4倍超额认购 [6] - 意大利公用事业公司A2A SPA为首家企业发行人 1月发行5亿欧元债券 [6] - 荷兰银行为唯一频繁发行人 2月与6月分别发行7.5亿欧元和10亿欧元债券 [6] - 迄今共发行12只EU GBS债券 [8][10] 资金投向分布 - 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投资类别 12只债券中有8只投向该领域 [8] - 绿色建筑与清洁交通并列第二 各有4只债券资金投入 [8] 债券信用特征 - 半数EU GBS债券(6只)信用评级为BBB级 [10] - BBB级债券利差为75-100基点 显著高于AAA级债券(如EIB债券利差约30基点) [10] - A评级债券(如荷兰银行与马德里自治社区债券)利差介于35-55基点 [10] - 多数债券期限为5-10年 仅EIB与法国公共交通管理局发行更长期限债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