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应性皮炎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7000万患者,中国原研新药打破激素治疗恶性循环
第一财经· 2025-11-24 21:43
2025.11. 24 本文字数:1255,阅读时长大约2.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马晓华 当"一抹就退"的激素药膏成为无数家庭的首选,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瘙痒、 用药、缓解、复发、加重……再用药。如今,一款国产创新药,试图为这场漫长的斗争画上休止符。 "我的病人里,特应性皮炎约占三分之二,其中激素滥用的情况触目惊心。"11月22日,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在"首届湿疹之友健康管理论坛"上表示,"他们自行购药,随意涂抹,后果 很严重——不可逆的膨胀纹、激素依赖性皮炎,这些都已成为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后遗症'。" 监管灰色地带与患者的自救困局 特应性皮炎(AD),这种被俗称为"过敏性湿疹"的疾病,远非简单的皮肤问题。它是一种慢性、复 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结伴而行,被视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全球范围内, A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中国形势尤为严峻:1-7岁儿童患病率已达12.94%,而1-12月龄婴儿的患 病率更是高达30.48%。 在皮肤科药物唾手可得的今天,混乱的自我药疗成为了疾病管理的"放大器"。"在药店柜台与网络平 台上,各类'皮肤神膏'唾手可得。"一位业内专家 ...
事关7000万患者,中国原研新药打破激素治疗恶性循环
第一财经· 2025-11-24 20:22
在皮肤科药物唾手可得的今天,混乱的自我药疗成为了疾病管理的"放大器"。"在药店柜台与网络平台 上,各类'皮肤神膏'唾手可得。"一位业内专家评论道,"监管的灰色地带与商业的过度营销,共同构筑 了激素滥用的温床。"与此同时,"谈激素色变"的恐慌又让部分患者拒绝一切必要治疗,导致病情失 控。 监管的灰色地带与商业的过度营销,共同构筑了激素滥用的温床 当"一抹就退"的激素药膏成为无数家庭的首选,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瘙痒、用 药、缓解、复发、加重……再用药。如今,一款国产创新药,试图为这场漫长的斗争画上休止符。 "我的病人里,特应性皮炎约占三分之二,其中激素滥用的情况触目惊心。"11月2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 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在"首届湿疹之友健康管理论坛"上表示,"他们自行购药,随意涂抹,后果很严重 ——不可逆的膨胀纹、激素依赖性皮炎,这些都已成为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后遗症'。" 监管灰色地带与患者的自救困局 特应性皮炎(AD),这种被俗称为"过敏性湿疹"的疾病,远非简单的皮肤问题。它是一种慢性、复发 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结伴而行,被视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全球范围内,AD的 发病率持续 ...
Apogee Therapeutics (NasdaqGM:APGE)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11-14 02:30
公司概况 * 公司为Apogee Therapeutics (NasdaqGM: APGE) 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专注于开发免疫炎症疾病疗法 [1] 核心产品APG777的研发进展与关键催化剂 * **哮喘适应症 (APG777 for Asthma)** * 关键催化剂为2025年第一季度(Q1)的1期数据读出 主要评估在2型(T2-high)哮喘患者中的效果 [2] * 公司认为竞品Ebglyss在哮喘试验中失败的原因为剂量不足(约为特应性皮炎有效剂量的20%)以及未精准筛选2型患者人群 [2] * 公司APG777的起始负荷剂量为720毫克 比Ebglyss的500毫克起始剂量高出40%以上 [5][7] * 成功标准为观察到的FeNO(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幅度需达到15-20 ppb 与Dupixent和Tezspire的效果相似 并观察该效果的持久性(超过12周) [3][4] * 若数据积极 公司计划启动哮喘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2B期研究 但这取决于2025年第二季度(Q2)特应性皮炎部分B研究确定的最终优化剂量 [8] * 选择哮喘作为首个扩展适应症的原因是约3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同时患有哮喘 存在重要的患者重叠 [9] * **特应性皮炎适应症 (APG777 for Atopic Dermatitis)** * 关键催化剂包括2025年第一季度的52周维持治疗数据 以及2025年第二季度的部分B剂量优化研究数据 [10][18] * 52周维持数据的成功标准为 在16周时达到EASI-75改善的患者中 有72%在52周时仍能维持此反应 IGA 0/1的维持率为53% 旨在达到或超越Dupixent的表现 [11] * 部分B研究旨在探索剂量反应曲线 包含低(约相当于lebrikizumab暴露量的50%) 中(与部分A研究相同) 高(相当于lebrikizumab暴露量的2倍 即100%提升)三个剂量组 [19][20] * 公司观察到部分A研究中部分疗效曲线在12-16周后未出现平台期 其作用机制(同时阻断受体和清除可溶性IL-13)可能带来16至52周间的额外疗效增益 这是一个潜在的差异化优势 [12][13][16][17] * 部分B研究扩大了样本量并增加了欧洲患者比例(接近50% 部分A约为25%) 预计会观察到更低的安慰剂反应率 这有助于安慰剂调整后的数据分析 [24][25] * 关于结膜炎副作用 数据显示随着药物暴露量增加 结膜炎发生率反而下降 这与Dupixent的观察结果一致 [26] * 计划在2025年启动3期研究 预计研究持续18-24个月 目标在2029年将产品推向市场 [27] 财务状况与现金储备 * 公司拥有9.13亿美元现金储备 预计资金可支撑运营至2028年下半年 覆盖3期研究顶线数据读出及其他早期项目 [30][31] 其他研发管线 * **APG777与APG990 (OX40L) 联合疗法** * 关键催化剂为2025年下半年(H2)公布的与Dupixent头对头比较的16周数据 [32] * 成功的标准是在一个或多个疗效终点上 相比Dupixent显示出8-10个百分点的优效性 以证明其组合疗法价值 [33] * 研究设计独特 在24周治疗后 会继续监测患者反应维持情况长达一年 [34] * **APG333 (TSLP)** * 已获得积极的1期数据 药代动力学特征支持每季度或更长时间给药一次 [42][43] * 计划开发与APG777的联合疗法 将参考竞品lebrikizumab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的联合疗法数据 以指导公司后续的2期呼吸道适应症试验设计 [43] * 公司倾向于采用共制剂(co-formulation)而非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策略 以便优化两种分子的比例 [44] 市场研究与商业前景 * 市场调研显示 在75名医生中 基于部分A数据 60%的医生将APG777列为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首选生物制剂 偏好度是市场领导者的2倍 [37] * 当前市场领导者Ebglyss和Nemluvio的年化销售额分别约为6.5亿美元和5亿美元以上 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5% [37][40] * 同时提供三个月和六个月给药方案有望为公司额外带来约10%的首选生物制剂市场份额 [38] * 即使APG777上市 仍有约50%的患者对现有疗法(Dupixent)反应不足 因此APG777与APG990的联合疗法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重要选择 避免过早使用带有黑框警告的JAK抑制剂 [39][40]
Apogee Therapeutics (NasdaqGM:APGE)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11-13 01:20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Apogee Therapeutics 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专注于开发治疗特应性皮炎和其他免疫疾病的潜在同类最佳抗体药物 包括单药和固定剂量组合[1] * 公司核心产品是APG777 一种IL-13抑制剂 以及与其他机制(如OX40L)的联合疗法APG279[1][2] * 公司在2025年夏季公布了APG777在特应性皮炎的初步概念验证数据 并在后续会议上展示了快速止痒数据 获得了关键意见领袖的积极反馈[1] 特应性皮炎市场格局与机会 * 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是斑块状银屑病的三倍 但目前生物制剂的渗透率仅约10% 市场增长空间巨大[3][4] * 新药Ebglyss和Nemluvio的上市是市场增量 Ebglyss年化销售额约6.5亿美元 Nemluvio年化销售额约5亿美元 而市场领导者Dupixent仍在增长[3] * 医生和患者需要新的治疗选择 尤其看重快速止痒 病灶控制和便捷的给药方案[4] * 在众多中期到后期阶段的在研药物中 APG777被关键意见领袖视为下一代一线疗法的首选管线药物[5] APG777 (Triple 7) 临床数据与优势 * APG777在2期试验A部分中 其EASI-75的安慰剂调整后应答率为42.5% 是生物制剂中观察到的最高值 病灶清除数据与Dupixent相当或更优[7] * APG777在48小时内显示出统计学显著的快速止痒效果 与Nemluvio的效果一致[7][8] * 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更高剂量(720毫克起始 vs lebrikizumab的500毫克)影响感觉神经元上的IL-13受体 从而实现快速止痒[10] * 公司观察到与Dupixent和Ebglyss类似的结膜炎发生率 约19%-20% 但病例持续时间较短 且无因此导致的停药 医生对此担忧较小[11][12] * Dupixent的主要停药原因是注射部位反应疼痛 而新上市的Ebglyss和Nemluvio注射部位反应率较低 Dupixent用药两年后患者坚持率仅为50%[13] 关键临床里程碑与预期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布APG777的52周维持期数据 评估每三个月或每六个月给药方案[2][8]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布2期试验B部分数据 确定完全优化剂量 为启动3期试验做准备[2][17] * **2025年下半年**:公布APG777与APG990的联合疗法APG279头对头对比Dupixent的数据[2] * 目标是在2025年底启动3期临床试验[2] 联合疗法APG279的战略与设计 * APG279联合了IL-13抑制剂和OX40L抑制剂 旨在复制JAK抑制剂的高效 但避免其安全性问题 临床前组合毒理学研究未显示JAK相关的安全问题[22] * 该研究设计为约50名患者 1:1随机分配至APG279组合或Dupixent 主要验证安全性和在至少一个终点上显示出疗效差异[24] * 公司将关注联合疗法在应答广度或深度上的差异化 例如EASI-90 EASI-100或零瘙痒率[26] * 选择固定剂量组合而非双特异性抗体 原因在于可优化两种抗体的比例 维持长半衰期 降低抗药物抗体风险和生产成本[27] 其他管线与财务状况 * **哮喘适应症**: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公布APG777在哮喘中的概念验证数据 使用720毫克单剂量 目标是达到与Dupixent类似的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降低水平(15-20 ppb)[28][29] * **TSLP资产APG333**:公布了1期数据 即使在最低剂量125毫克下 药效学耐久性也超过六个月 为未来每季度给药的IL-13/TSLP联合疗法奠定了基础[30] * **IL-4Rα资产APG808**:随着对APG777信心的增强 公司计划通过包括合作在内的方式为APG808创造价值[32] * **财务状况**:公司拥有9.13亿美元现金 现金跑道可持续至2028年下半年 足以覆盖到3期临床试验顶线数据读出[33]
创新药泽立美乳膏获特应性皮炎临床指南重点推荐
中国经济网· 2025-10-20 16:07
行业与市场背景 - 特应性皮炎在我国儿童群体中患病率达10%-15%,疾病负担居非致命性皮肤病首位 [1] - 针对占比达三分之二的轻中度患者,专家团队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数据建立规范化外用药诊疗体系 [1] - 该共识历经4轮专家论证,参考国内外65项研究证据,将推动我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标准化进程 [1][2] 产品定位与临床价值 - 芳香烃受体调节剂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被列为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治疗选择 [1] - 该产品于2024年11月上市,在我国已获批用于治疗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轻中度AD [1] - 产品可通过抑制2型炎症细胞因子和修复皮肤屏障发挥双重治疗作用,对解决共存的炎症反应和屏障缺陷具有独特优势 [2] 产品优势与临床数据 - 泽立美本维莫德可抑制白细胞介素(IL)-4/IL-13诱导的紧密连接损伤,修复表皮屏障 [2] - 临床试验显示,本维莫德可减轻和消除皮损,缓解瘙痒 [2] - 产品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包括用药部位瘙痒、红斑和毛囊炎等 [2] 目标人群与应用场景 - 产品为儿童和激素禁忌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路径 [2] - 针对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区域,可避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皮肤萎缩风险 [2] - 共识建议在这些特殊部位选择药物强度适中、剂型温和的外用药物 [2]
恒瑞医药(01276):SHR-1905 注射液获批开展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试验
智通财经网· 2025-10-13 17:45
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 公司子公司广东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SHR-1905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1] - 该注射液被同意开展针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试验[1] - 临床试验申请于2025年7月17日受理并符合药品注册要求[1] 产品机制与市场前景 - SHR-1905注射液是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 可阻断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并抑制下游炎症信号传导 最终改善炎症状态并控制疾病进展[1] - 全球有同类产品Tezepelumab已获批上市 其2024年全球销售额约为12.2亿美元[1] 研发投入 - SHR-1905注射液相关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20,962万元人民币[1]
国金证券:AD现有疗法仍可优化 双抗药物有望破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0:37
特应性皮炎(AD)市场潜力与患者规模 -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剧烈瘙痒为特征 患者就诊意愿强烈且疾病负担较重[1] - 全球患者规模约6-7亿人 国内患者约6700万人 未满足医疗需求巨大[1] 现有疗法格局与局限性 - 传统疗法如糖皮质激素和TCI安全性不佳 近十年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逐步上市 全球仅十余款不同机制药物获批[2] - 小分子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艾玛昔替尼)疗效优异但存在安全性风险 多款药物被FDA添加黑框警告 需临床监测[3] - 生物制剂中IL-4Rα和IL-13单抗疗效确切 IL-31单抗缓解瘙痒能力较强 TSLP单抗部分产品疗效优异[4] - 生物制剂整体疗效仍不及小分子JAK 乌帕替尼在头对头研究中显著优于度普利尤单抗[4] - 相比银屑病治疗(16周PASI-75达90%+且可快速起效) AD生物制剂在皮损改善、快速止痒和给药间隔方面仍有明显提升空间[4] 新兴技术路径与发展方向 - TYK2抑制剂因仅影响免疫相关信号传导 成药安全性高 在研管线ICP332展现出优异疗效[3] - 双抗/多抗药物成为新兴方向 可融合IL-4Rα、IL-13、TSLP、IL-31等靶点优势 改善止痒效果、皮损修复和给药间隔[5] - 全球多家企业布局双抗领域 包括赛诺菲Lunsekimig(IL-13/TSLP)、康诺亚CM512(IL-13/TSLP)、信达IBI3002(IL-4Rα/TSLP)及辉瑞三抗(IL-4/IL-13/TSLP等)[5] 研发进展与未来展望 - AD治疗领域小分子和生物制剂药物发展前景广阔 双抗/多抗有望成为破解现有疗法困境的新方案[1][5] - 需持续关注在研双抗/多抗药物的疗效数据、给药间隔优化及潜在业务发展机会[5]
8月“小非农”低于预期,纳指小幅高开0.15%
格隆汇· 2025-09-04 21:37
宏观经济数据 - 美国8月ADP就业人数增加5.4万人 低于市场预期[1] - 交易员维持降息押注不变[1] - 美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 纳指涨0.15% 标普500指数涨0.11% 道指跌0.06%[1] 软件行业表现 -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巨头赛富时跌超7% 预计第三财季营收增速较上季放缓且逊于预期[1] - UI设计软件开发商Figma大跌超19% 上市后首份财报不及预期 业绩指引仅略超预期[1] 医药行业动态 - 赛诺菲跌8.6% 其Amlitelima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III期研究虽达到所有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但结果不及市场预期[1] 零售行业表现 - 美国服装零售商American Eagle暴涨超33% 第二财季业绩超预期 并重新发布全年业绩指引[1]
赛诺菲(SNY.US)盘前跌近9% 特应性皮炎药物后期试验疗效不及预期
智通财经· 2025-09-04 17:23
核心观点 - 赛诺菲实验性药物amlitelimab在特应性皮炎后期试验中疗效低于预期 导致股价盘前下跌9.3% [1] - 该药物疗效虽优于安慰剂 但未达到公司主力产品Dupixent的标准水平 [1][3] - 公司正积极寻找Dupixent的替代药物 该药峰值年收入预计超210亿欧元 [3] 药物试验表现 - amlitelimab治疗24周后皮肤清除率和疾病严重程度改善幅度高于安慰剂组但低于Dupixent [1] - 药物疗效至少与安进同类药物相当 但仍低于标准疗法Dupixent [1] - 需更多晚期试验数据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3] 商业潜力评估 - 分析师预测amlitelimab到2031年年营收约15亿欧元(17.5亿美元) [3] - 用药频率具优势: 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能只需每三个月用药一次 优于Dupixent的数周一次 [3] - 目前过早评估其商业潜力 疗效低于预期影响前景 [3] 产品管线状况 - 另一关键研发药物itepekimab前景不明朗 两项晚期临床试验得出截然不同结果 [1][4] - 该药物由赛诺菲与再生元共同研发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 [4] - 公司正推动十余种潜在畅销药物进行昂贵临床试验 扩大免疫学领域布局 [3] 市场反应 - 消息公布后赛诺菲美股盘前跌幅达9.3% [1] - 过去12个月公司股价累计下跌18% [1] - amlitelimab试验结果对公司至关重要 影响投资者信心 [1]
中国抗体-B(03681)两日涨超80%,市场“战略性押注”下一个重磅BD?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09:31
行业趋势 - 年初至今创新药行业迎来大行情,主要驱动力包括新药放量、Biotech企业减亏盈利以及重磅BD交易频出 [1] -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三生制药与辉瑞60亿美元BD交易成为标志性事件,市场积极寻找下一个潜在重磅BD标的 [1] - 创新药出海加速,2020至2024年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长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年有望创新高 [7]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强生、罗氏、默沙东等公司2030年前需通过BD补充管线,推动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需求 [7] 公司表现 - 中国抗体-B(03681)股价两日累计涨幅达86.27%,6月3日收盘涨30.72%,6月4日盘中触及2.99港元(2022年2月以来新高) [1] - 市场看好公司核心产品SM17的1b期临床数据超预期,预测其可能成为下一个重磅BD交易标的 [2] - 2025年5月公司完成1.24亿港元股权配售,资金明确用于SM17的研发及潜在国际合作 [8] 核心产品SM17 - SM17是全球首创抗IL-25受体单抗,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通过双通道机制实现快速止痒和皮肤修复 [3] - 1b期临床数据显示:高剂量组(600mg)NRS-4应答率91.7%(安慰剂组0%),EASI75应答率75%,IGA0/1应答率41.7%,均显著优于现有IL-4R抑制剂 [4] - 安全性表现优异:16周治疗期无严重不良事件,常见副作用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差异不超过5% [4] - 适应症扩展潜力大:除AD外还可拓展至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自身免疫疾病 [9] 产品管线布局 - 舒西利单抗(SM03):全球首创抗CD22单抗,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病等适应症 [11] - SN1011:第三代BTK抑制剂,针对慢性免疫紊乱患者设计,具备高靶向选择性和持久药效 [11] - SM06:第二代抗CD22抗体,体外研究显示比SM03可能具有更强免疫调节作用 [11] - 管线还包括抗CD20单抗、抗CGC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覆盖多个自免疾病领域 [10] 市场定位 - SM17凭借机制独创性和临床优效性,有望成为国际药企争夺标的,类比安进12.5亿美元收购的AD药物Rocatinlimab [8] - 公司被市场视为"战略性押注"对象,其技术价值和临床进展直接关联资本回报预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