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

搜索文档
激活乡村经济 博罗县“社村”合作试点成效初显
南方农村报· 2025-07-10 19:03
激活乡村经济 博罗县"社村"合 作试点成效初显 _南方+_南方 plus 盛夏南粤,在广 东惠州博罗县, 300亩高标准豇 豆示范种植基地 迎来丰收。与往 年不同,今年这 里开展了统一订 单收购,种植户 不再为销路发愁 ——这是博罗 县"社村"合作试 点开展以来带来 的实质性改变。 "社村"合作是广 东推进落实"百 千万工程"、促 进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探索供销 社促进新型农村 集体经济发展壮 大新路径的重要 举措。博罗县创 新开展"社村"合 作试点,通过组 织体系重构、产 业要素整合、联 农机制创新三大 抓手,探索破解 传统农业"散、 弱、小"困局和 农村集体经济发 展难题。 在供销社及"社 村联"指导下, 博罗县社村合作 农业发展有限公 司(下简称 "博 罗社村公司") 整合构建起集农 资农技、冷链物 流、粮油加工、 农产品产销对接 于一体的现代农 业综合服务平 台,积极推 动"订单农业+全 程农业社会化服 务"模式,让撂 荒地变增收田, 让小农户对接大 市场,在乡村振 兴的赛道上跑出 了"加速度" 。 豇豆示范种植基地 "社村"合作 激活产业新价值 雨后天晴,阳光 洒满大地,走进 博罗县泰美镇车 村村, ...
杭州市供销社科技助农服务“双抢”
每日商报· 2025-07-10 07:01
科技育秧,备战夏种"芯"动力 走进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一派繁忙景象:一侧,自动化育秧设备正高速运转,均匀铺洒基 质、精准播撒稻种,流程行云流水;另一侧,成千上万盘嫩绿的秧苗整齐列队,蓄势待发。这套供销社 今年5月全新引进的自动化育秧产线,正成为服务夏种的"秘密武器"。 中心负责人孙超指着高效运转的流水线介绍道,与传统人工育秧需8-9人相比,如今仅需2名工人在旁补 充基质和种子,设备便能自动完成铺土、平整、播种等核心环节,几分钟即可精准完成一盘秧苗制作。 科技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综合用工成本和误差损耗,亩均育秧成本至少节约30元以上。"孙超算了一 笔经济账。 随之而来的是效率倍增:"以往一天的工作量,现在5-6小时就能高质量完成,为抢抓农时赢得宝贵窗口 期。相较于以往10%的用种量误差,该设备可以将误差降至2%。"这为服务周边2000余亩水稻田的育秧 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田间地头,金黄的小麦颗粒归仓,翠绿的晚稻秧苗正汲取阳光奋力生长。此刻,在杭州市供销社系统倾 力打造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里,机器的轰鸣与数字的脉动、产业的融合交织碰撞,谱写着现代农业赋 能共富的崭新篇章。 从临平的高效烘干、西湖的农旅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解决单个农户自身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6:48
除了引入金融活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副部长韩疆表示,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在深化农业 社会化服务方面亦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系统全资控股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首次突破3亿亩次。 聚焦农资农技,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副局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秘书长程晓霖在会上指出,农资 企业需树立大农业观,统筹整合土地、种子、肥药、农机等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管理水 平,用好国家政策,打造多方共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加快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宪法认为,当前农技推广工作面临中央要求任务重,农业生产要求 高,手段和能力差距大等新形势,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格局正在孕育发展。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 谢艺观)"面对大国小农的国情,适应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方式深刻 变革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体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解决单 个农户自身不会做、做不好、做起来不划算的事情。" 第五届全国农业综合服务商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近日召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 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陈祖新在会上表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金融服务部部长林元达介 ...
四川加大政策、技术、模式的支持和创新力度 让农户种粮有赚头有奔头
四川日报· 2025-07-09 08:24
政策支持 - 种粮补贴政策覆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 [6][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约66亿元,亩均补贴约120元 [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稻谷补贴资金9.6亿元,亩均补贴约70元 [7] - 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行定额补贴,补贴额不超过上年同档次产品市场销售均价的30% [7] - 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金额分别达到1100元/亩、800元/亩、700元/亩 [7] - 2024年四川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高到成都平原区100元/亩、丘陵山地区200元/亩 [8] 技术应用 - 四川发布19项粮油作物主推技术、26个主推品种 [6][9] - 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将成苗率提高到80%以上,节约10%-15%肥料使用量,亩均增收300元 [9] - 杂交稻机械化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节约播种量35%以上,产量提高6.7%,综合效益提高95.6元/亩 [9] - 西南冬麦区小麦大面积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每亩节约成本120元以上 [9] - 优质专用品种供给从2012-2017年的55个提升到2018-2023年的578个 [10] - 四川良种覆盖率、技术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5%提高到2023年63.9% [10] 经营模式 - 四川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9028个,服务小农户227万余户,占服务对象总数89% [6][11]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可降低亩均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约10% [11] - 涌现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12] - 2023年四川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户均从合作社获得直接收益超1200元,家庭农场带动89万人就业 [12] 经济效益 - 2024年四川种粮面积超30亩的种粮大户数量达到4.2万户 [6] - 种粮大户7000亩小麦平均亩产800斤,粮价1.2元/斤,总收入670多万元,扣除成本后收益100万元 [8] - 种粮大户500多亩水稻售价1.7元/斤,亩产1000斤,扣除1000元/亩成本后纯效益达700元/亩 [10]
医院为什么安排一个人按电梯?
虎嗅· 2025-07-04 14:33
医院电梯司机的职责与重要性 - 电梯司机承担维护医疗秩序、手术患者转运、引导人流等多重职责,远不止按电梯按钮[2][4][8] - 在急救场景中,电梯司机能快速启动应急救治预案,确保患者快速抵达目标楼层[10][11] - 通过专人操作电梯按钮,可减少病原体传播(电梯按钮染菌率达54.58%),成为防治院感的重要环节[12][13] 医院电梯运营的挑战与管理 - 医院电梯采用分层停靠设计以提高效率,但高峰期仍易混乱,需专人维持秩序[4][5] - 儿童医院等场景因陪同家属多(达4-5人),电梯承受较大压力[7] - 患者候梯时间过长(66%超过120秒)会显著加剧烦躁情绪,影响满意度[23][25] 电梯司机的岗位现状与要求 - 医院通过第三方采购服务配置电梯司机,不占用编制,月薪约2500元(2015年数据)[15][19] - 须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上岗,并接受定期医疗应急培训[20][21] - 工作强度高(部分需24小时值班、全程站立),并非"清闲岗位"[17][18] 电梯服务对医院运营的影响 - 缺乏电梯司机会加剧电梯损耗(如按钮人为损坏),影响诊疗秩序[27][28] - 医院通过分组控制(高区/低区电梯)、专用电梯等措施优化流程,但司机仍是关键环节[27][29] - 后勤服务与临床医疗协同设计,直接关联患者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22][24]
德国马牌唐明友:最快30分钟满足车主轮胎即时性需求,和合作伙伴共创汽后新生态
和讯网· 2025-07-04 09:34
公司介绍 - 德国马牌轮胎以德国品质著称,产品可靠且技术实力深厚 [3][5] - 轮胎产品特点包括高圆度、动平衡性能好、均一性强,减少车辆抖动 [6] - 自修补轮胎在中国市场销售多年,补得住不漏气 [7] - 静音棉轮胎不掉棉,采用高品质自修补胶,粘性强且受力面大 [7] - 内部执行标准比国家标准严格5%-20% [8] 行业现状 - 中国车主换胎需求多为即时性需求,维保时被告知需换胎后通常选择立即换或不换 [11][12] - 国内轮胎行业特点包括SKU多(近500个规格)、体积大(大尺寸轮胎占半个立方以上)、利润薄 [13][14] - 零售商不愿备货导致供应链矛盾,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快配需求 [15] - 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改变行业现状,预计轮胎业务占汽车后市场份额将从6-7%增至20% [16] 业务解决方案 - 德国马牌提供"全、快、好、省"轮胎业务解决方案 [17] - 全:规格齐全,工厂直供确保正品,快配体系完成扫码校验 [18] - 快:全国范围内最快30分钟完成配送 [19] - 好:包含产品和服务,专业培训、专职客服、延保政策(鼓包爆胎快速理赔) [20] - 省:省时、省心、省钱,保障价值链中各环节合理利润 [21] 生态合作 - 数字化赋能:与开思合作,修理厂可直接订货,快配体系及时配送(2024年承接近万家修理厂五千万次询价,满足四万多名车主近十万条轮胎需求) [22][23] - 社会化库存:与全国经销商近200个前置仓合作实现库存共享,与高德合作实现"一键叫车"配送(2024年快配平均时效36.7分钟) [23] - 价值链保障:透明报价体系,车主不买贵,门店有合理利润 [23] - 拓展合作伙伴:深化与开思、小拇指、百援精养等合作 [23]
新闻调查丨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成熟 来看粮仓邓州的实践
央视网· 2025-06-29 06:53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 河南邓州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253万亩,其中9万亩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托管,采用"地主家的长工"模式,通过服务费盈利 [5] - 每台收割机平均10小时完成300亩作业,秸秆打捆直送牧场,一周内可完成抢收抢种,农机减损使亩产增加20斤 [5] - 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提供耕种、施肥、打药、收割、储存等全环节一体化服务,业务覆盖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1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邓州夏秋粮食总产量从2016年110万吨增至2024年160万吨,亩产从不足600元年收入飙升至超千斤 [6] - 孟楼镇土地流转率达96%,种粮大户承包800亩地可实现"坐着等钱",粮食直送储存点并自动结算 [9] - 农机装备从镰刀升级为智能设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11] 农业现代化转型要素 -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关键在种子,命脉在水源,灵魂在科技,出路在农机 [9] - 科技赋能农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是吸引年轻从业者的重要因素 [12] - "三权分置"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形成连片田,配套基建和农机引进显著提升产能 [6] 区域农业特色 - 长江中下游"双抢"指7-8月抢收早稻与插播晚稻同步,黄淮海平原"三夏"包含5-6月冬小麦抢收、玉米大豆播种及幼苗管理 [1] - 邓州采用"智能农机+农田托管"模式,成为豫西南核心粮仓 [5] - 孟楼镇从"靠天收"的西南岗转变为高产示范区,印证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 [6]
铁犁不停歇,播种新希望——山东“三夏”抢收抢种忙
新华网· 2025-06-15 17:14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汶上县今年调集超过1000台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抢收,6月9日至13日基本完成75.6万亩小麦收获[2] - 新型纵轴流收割机采用智能监测技术,每亩地可多收10斤小麦,机收减损效果显著[2] - 平原县鲁望农场使用15台新型收割机,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夜间作业持续至晚9点[4] - 齐河县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标准化机械作业等综合服务,扩大种植规模效益[4] 粮食产量与仓储能力 - 汶上县卓荣农业服务公司4万吨级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投用后,当前有效库容仅剩不足5000吨,反映丰收态势[1] - 齐河县华耀农业联合社托管耕地3万余亩,整合14家土地合作社和5家农机服务合作社资源[4] - 汶上县小麦收获面积较上年增加2000亩至75.6万亩,推广宽幅精播等农技提升单产[2]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 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购入210马力拖拉机,看好农业服务前景,玉米精播间距精准至15厘米[5] - 华耀农业联合社示范田应用先进技术,盐碱地小麦亩产超650公斤,展示新型节水灌溉技术[5] - 平原县建设10余个示范方,通过高标准农田和高性能机械推广技术落地[4] 种植技术与效率提升 - 德州禹城合作社采用大马力、宽割幅收割机,结合深耕深翻技术提升作业效率[2][4] - 汶上县推广良种包衣、宽幅精播等农技,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2] - 玉米精播机配合大马力拖拉机实现肥料与种子同步精准播种[5]
财政12亿元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科技强农 - 2021至2025年苏州累计投入超12亿元财政资金,系统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 [1] - 实施稻麦良种普惠工程,年统筹3500万元资金实现主栽品种全域更新,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带动单产提高2%以上 [1] - 年度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携手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攻克种业研发难关,2024年累计展示评价新品种(系)22个 [1] - 苏州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5亿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累计入驻科创团队12支,累计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2家 [2] - 2025年预算安排1150万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技服务网络,安排850万元建设北斗导航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集群,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主粮生产机械化率达99% [2] - 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等创新应用场景,实现作业效率三倍以上的显著提升 [2] 产业富农 - 2021至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48亿元,联动市县配套5085万元,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镇、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产业矩阵 [2] - 今年新获中央财政资金额度2.6亿元,支持常熟农村改革试点、昆山现代农业园、吴江七都河蟹产业等项目 [2] - 2025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苏字号"品牌振兴行动,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苏州芡实""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区域品牌建设 [3] - 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预制菜"领航型"龙头企业 [3] - 安排900万元打造县域电商集聚区,建成直播基地10个 [3] 改革助农 - 2025年投入1380万元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四类乡土人才扶持培育 [3] - 落实250万元,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 [3] - 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已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327户,金额达到72.75亿元,平均每户获得贷款约136.57万元 [3] - 深化"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农险保险+农技支持""农业保险+信用征信"等模式探索,2024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市2.2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70亿元,支付保险赔款3.33亿元,户均赔款14579.12元 [4] 成效 - 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4]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算算今年“三夏”账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当前,河南省8500多万亩小麦抢收基本结束。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小麦自5月19日开始大规模收获,至6月9日基本结束,历时 22天。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麦浪渐息,新芽初绽。空气里,残留的麦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氤氲交织,见证着大国粮仓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接力赛"。 在河南,"三夏"不仅是农时的代名词,更是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农业账本"。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记录,既承载着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的坚实足迹,也深刻诠释着"国人饭碗"河南粮的底气来源与未来图景。 请随记者一同翻开这三个账本,触摸大国粮仓的脉搏与力量。 芒种时节,豫南大地热浪蒸腾,王大塘村田间的播种机轰鸣,奏响夏播序曲。骆松山作为村级"田长",脚踏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沿着 机耕小路仔细巡查。每周雷打不动走遍全村10679亩耕地,是他守护"大国粮仓"最质朴的方式。 2020年,河南试点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田长制;次年,便有近23万名"田长"认领了"责任田",一张遍布全省、自上而下保护耕地的强大 网络迅速织就,让每一寸农田长出了"牙齿"。 守住耕地"家底"后,如何在有限土地上挖掘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