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形态计算

搜索文档
6月17日早餐 | 创新药再迎利好;海外局势反复
选股宝· 2025-06-17 08:14
海外市场表现 - 中东冲突担忧缓和推动美股反弹 道指涨0.75% 标普500涨0.94% 纳指涨1.52% 芯片股指涨3% AMD涨近9% 航空股反弹美联航涨超6% [1] - 特朗普批准美国钢铁与新日铁合并 美国钢铁股价涨超5% 中概股指数反弹超2% 脑再生科技RGC单日涨幅达280% [1] - 伊朗重启谈判消息引发美元指数走低 原油期货较日高回落10% 黄金期货跌超2% [1] - 20年期美债标售稳健推动收益率回升 [2] 行业动态 - 韩国夏季白菜产量或锐减 潜在"金菜"危机再现 [3] - Meta计划在WhatsApp引入广告 寻求新收入增长点 [3] - 人形机器人行业招聘需求激增 前五月同比增长409% [6] -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美国研发出占地2平方米的类脑超级计算机 运行速度或比人脑快25万-100万倍 功耗仅10千瓦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8.1亿美元 [10] 政策与产业规划 - 国家药监局拟缩短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周期 从60日缩减至30日 [4] - 广东核医疗产业目标:2030年培育3-5家全国龙头企业 [5] - 离境退税政策扩容 7月起大连、湖北实施新规 全国退税商店增至5196家 首月退税笔数同比增116% 销售额增56% [11] - 沪港将签署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方案 [14] 资本市场动向 - 上证指数在3350-3360点政策底区域企稳 创业板指依赖宁德时代等权重股表现 [8] - 军工板块受巴黎航展及地缘因素催化 稳定币、IP经济、稀土永磁板块活跃 创新药冲高回落 [8] - 今日新股广信科技申购 北交所发行价10元/股 主营绝缘纤维材料 [13] - 迪阿股份、瑞泰新材、风光股份17日迎大额解禁 解禁市值分别达113.29亿、89.23亿、25.13亿 [19] 公司公告精选 - 五洲新春拟定增募资10亿元 投向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汽车智驾零部件研发 [18] - 美的集团拟50-100亿元回购股份 东方盛虹获控股股东5-10亿元增持 [18] - 拉卡拉筹划港股上市 加速数字货币跨境应用 [18] - 通鼎互联预中标国网及移动项目合计7.17亿元 [18] - 小米汽车宣布YU7将于6月底发布 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 定位豪华高性能SUV [12] 创新药行业 - 临床试验审批提速至30日 行业创新生态优化进入"量质齐升"阶段 出海项目存在超预期可能 外资对港股配置空间显著 [9] 免税与消费 - 离境退税起退点降至200元 现金退税上限提至2万元 "即买即退"试点销售额同比增50倍 [11] 技术突破 - 神经形态计算机模拟人脑结构 功耗仅相当于灯泡级别 被视作下一代AI关键方向 [10]
有望成下一代AI关键,神经网络计算迎重磅进展
选股宝· 2025-06-17 07:29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发展 - 科学家瞄准神经形态计算技术以解决AI能源危机 旨在让AI像人脑一样高效运行 [1] - 美国研究人员构建占地两平方米的神经形态超级计算机 其神经元数量堪比人脑皮层 运行速度可能比生物大脑快25万到100万倍 功耗仅需10千瓦 [1] - 神经形态计算受人类大脑生物功能启发 通过神经元和突触协同处理信息 被视为下一代AI关键方向 核心目标是用"灯泡级"能耗驱动强大智能 [1] 神经形态计算市场潜力 - 神经形态计算可能彻底改变人工智能、机器人、汽车和医疗保健等领域 [1] - 未来应用包括实时监测诊断的智能医疗设备 自然互动的家用机器人 高度响应的自动驾驶汽车 [1] - 全球神经形态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8.1亿美元 [1] 相关公司布局 - 科大智能与复旦大学合作 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形态计算模拟与仿真 多模态多尺度数据算法 类脑控制器智能算法 [2] - 翔宇医疗成立Sun-BCI Lab脑科学实验室 覆盖脑电采集装置 脑控产品 生活场景类产品 自研算法 [2]
70城房价同比降幅收窄,网红店欢牛蛋糕关店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6-16 23:46
房地产市场 - 5月70城房价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7% 降幅比上月收窄0.4% 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5%和4.9% 降幅分别收窄0.4%和0.5% [1] - 1—5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5315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2.9%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 新建商品房销售额34091亿元 下降3.8% 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 [1] - 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 地方政府或将强化收购存量商品房力度 [2] 消费市场 - 5月社零增速同比加快至6.4% 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 增速创2023年12月以来最高 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316亿元 增长7.0% [3] - 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171亿元 增长5.0% 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84324亿元 增长5.6% [4]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0%、33.0%、30.5%、25.6% [3] 工业生产 - 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环比增长0.61% 1—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5] - 分行业看 5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3%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6% [5]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9% 同比下降0.8% [5] 能源市场 - 摩根大通将霍尔木兹海峡关闭概率从7%上调至17% 全球30%的海运石油贸易及20%的液化天然气供应流经霍尔木兹海峡 [8] - 油价短期内波动风险急剧增加 中东局势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9] 科技行业 - 神经形态计算机运行速度可能比生物大脑快25万到100万倍 功耗仅需10千瓦 旨在解决AI能源危机 [10] - IBM、英特尔等科技企业已在神经元芯片上有所突破 但成本高昂 软件生态需重新打造 [11] 零售行业 - 网红店欢牛蛋糕因成本激增、市场竞争、自身管理失误突然关店 累计执行标的为120.47万元 [12][13] - 欢牛蛋糕从2013年以3万元小店开始经营 2022年拿到A轮数千万美元融资 随后快速扩张 [13] 金融市场 - 今年以来已有105只公募产品被清盘 因规模不足清盘的产品占比近八成 权益产品占比七成 [15] - 发起式基金三年规模大考机制加速市场出清 权益类产品表现较弱 新能源、医药、消费等行业主题基金成为清盘重灾区 [15] 股市动态 - 周一两市震荡反弹 沪指涨0.35% 深成指涨0.41% 创指涨0.66%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1.22万亿元 [17] - IP经济概念全天强势 稳定币概念再度走强 化工板块反复活跃 油气股延续强势 [17]
20瓦就能运行下一代AI?科学家瞄上了神经形态计算
量子位· 2025-06-16 12:50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美国国家实验室主导研发占地仅两平方米、神经元数量堪比人脑皮层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比生物大脑快25万到100万倍,功耗仅需10千瓦[2] - 当前AI面临能源危机,大语言模型电费到2027年或达25万亿美元,而人类大脑每天仅消耗20瓦[3][4] - 神经形态计算被视为下一代AI关键方向,旨在用"灯泡级"能耗驱动强大智能[6][7]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原理 - 模拟人脑86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网络,采用脉冲神经网络(SNN)整合记忆、处理和学习功能[8] - 具备四大特点:事件驱动型通信降低功耗、内存计算减少延迟、自适应学习能力、可扩展架构[9][10] - 相比传统AI更智能灵活,能通过反馈循环和上下文校验处理信息,不易受干扰[11][14] 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现有神经形态计算机已实现10亿神经元和1000亿突触连接,证明大脑级扩展可行性[15] - IBM TrueNorth芯片(2014)和Intel Loihi芯片(2018)引领行业发展,BrainChip等初创公司推出边缘AI处理器[18] - 预计2025年全球神经形态计算市场规模达18.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25.7%[19] 技术革命方向 - 科学家认为下一波AI技术爆发将是物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14] - 该技术有望超越传统AI界限,接近人类智能推理模式,为AGI带来突破[19] - 专家表示一旦实现商业化生产流程,可快速扩展至超大规模系统[17]
20瓦就能运行下一代AI?科学家瞄上了神经形态计算
量子位· 2025-06-16 12:49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美国国家实验室主导研发占地仅两平方米、神经元数量堪比人脑皮层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比生物大脑快25万到100万倍,功耗仅10千瓦[2] - 当前AI面临能源危机,大语言模型电费到2027年或达25万亿美元,而人类大脑仅需20瓦功率[3][4] - 神经形态计算被视为下一代AI关键方向,旨在用"灯泡级"能耗驱动强大智能[6][7]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原理 - 模拟人脑86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结构,采用脉冲神经网络(SNN)整合记忆、处理和学习功能[8] - 核心技术特点包括事件驱动型通信、内存计算、自适应学习和高度可扩展性[9][10] - 相比传统AI更智能灵活,能通过反馈循环处理上下文信息,避免干扰[11][14] 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现有神经形态计算机已实现10亿神经元和1000亿突触连接,证明大脑级扩展可行性[15] - IBM TrueNorth芯片和Intel Loihi芯片代表行业前沿技术,BrainChip等初创公司推出专用处理器[18] - 预计2025年全球神经形态计算市场规模达1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5.7%[19] 技术革命方向 - 科学家认为下一波AI技术爆发将是物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14] - 该技术有望超越传统AI界限,接近人类智能推理模式,为AGI带来突破[19] - 行业专家表示一旦实现商业化流程,可快速扩展至百万神经元规模系统[17]
计算机之“眼”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人工突触成功模仿人类彩色视觉
科技日报· 2025-06-09 07:24
技术突破 -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极高颜色分辨能力的自供电人工突触 其颜色识别能力已接近人眼水平 [1] - 该人工突触系统集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能够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响应 实现真正的自供电 [2] - 实验显示该系统能以10纳米分辨率区分可见光范围内的颜色 并展现出双极响应特性 蓝光照射产生正电压 红光照射产生负电压 [2] 性能表现 - 该系统仅用单个器件就能准确分类多达18种颜色与动作组合 识别准确率达到82% [2] - 该装置能够执行复杂逻辑运算 而这些操作通常需要多个传统光电元件才能完成 [2] 应用前景 - 该技术有望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 医疗健康设备和消费电子领域 [2] - 特别适合用于对能源效率要求极高的边缘计算场景 [2] 行业背景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机器视觉提出更高要求 但处理大量视觉数据需要消耗大量电力 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 [1] - 人类视觉系统具有高效节能优点 仅选择性提取关键特征 大幅降低能耗 [1] - 神经形态计算作为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新型计算方式 被认为在突破传统机器视觉限制方面极具潜力 [1]
一颗革命性的MCU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22 10:13
神经形态微控制器技术突破 - 荷兰公司Innatera推出全球首款商用神经形态微控制器Pulsar,采用异构架构结合模拟/数字神经形态模块、CNN加速器和RISC-V内核,芯片尺寸2.6×2.8毫米,基于台积电28纳米工艺,批量成本低于5美元 [2] - 相比传统AI处理器,Pulsar实现100倍延迟降低(1ms)和500倍功耗优化(<1mW),模拟神经网络核心通过时间电压脉冲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无需复杂模型 [2][3] - 技术亮点包括:异步事件驱动计算、纵横电容器网络实现指数级模拟计算、数字脉冲神经网络提供可配置性,案例显示手势识别模型参数从1百万压缩至1万,内存占用仅3KB [3][4] 边缘计算市场机遇 - 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张,2023年出货量380亿个,预计2030年达600亿个,边缘处理需求因数据量激增成为刚需 [2] - 现有微控制器AI模型存在功能-精度-功耗三难困境,Pulsar通过神经形态架构突破限制,例如无线耳机应用实现音频分类功耗降100-400µW(降幅100倍),模型体积缩小33倍 [4] - 雷达手势识别场景功耗比CNN降低42倍(600µW),延迟改善167倍,声音识别单次推理功耗下降88倍 [4] 开发生态系统构建 - 配套Talamo SDK支持PyTorch交互,提供脉冲网络库和SNN编译器,降低开发门槛,模型训练采用Python编写 [5] - 公司计划7月推出神经形态开发板,并启动开发者计划,未来将开源PyTorch前端并建立市场平台 [5] - 芯片设计集成传感器接口(摄像头/医疗传感器),软件工具链与硬件协同优化 [4][5] 行业影响与定位 - 该技术被定位为"传感器唯一需要的微控制器",标志着神经形态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 [3] - 异构架构融合生物启发式设计与传统CNN/RISC-V,支持现有AI模型直接迁移,同时优化流数据处理效率 [3][4] - 公司强调这是十余年研究的成果,目标重塑边缘智能范式 [2][3]
频繁被对标,这一次,轮到奔驰出牌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6 20:38
上海车展国际关注度提升 - 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首日国际面孔显著增多,反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关注度提升及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重视度加强[1] - 梅赛德斯-奔驰将上海车展作为展示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舞台,展现其应对中国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1] 奔驰产品矩阵展示 - 公司携四大品牌共28款车型亮相,包括梅赛德斯-奔驰、AMG、迈巴赫和G级越野车[3]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MMA平台首款国产车型)和Vision V概念车完成全球首秀,AMG GT 63 4MATIC+正式上市[3] - 纯电长轴距CLA定位为中国市场智能与豪华变革的解决方案车型[4] 智能化技术突破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自研MBOS架构,支持持续OTA升级,中国团队开发了符合本土需求的智能科技[6] - 配备豪华品牌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并达到ASIL-D最高安全等级[7][9] - 集成AI虚拟助手"豆包",具备情感识别功能,并首创三维地图导航与驾驶辅助视图融合技术[9] 电动化性能表现 - 纯电长轴距CLA实现CLTC工况866公里续航、10.9千瓦时/百公里能耗、10分钟快充370公里的行业领先指标[9] - 搭载全球首款电动两挡变速箱(11:1一挡齿比和5:1两挡齿比),兼顾能效与动力[15] - 通过180次实车碰撞测试和15000次模拟测试,获得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五星认证[9] 豪华MPV概念创新 - Vision V概念车基于VANEA纯电架构平台,配备智能可变透光玻璃实现驾驶舱与乘客舱灵活分隔[12] - 配置65英寸可分屏4K影院级显示屏及7台投影仪,构建360度全景数字豪华体验[12] - 该平台将开创豪华MPV新时代,未来产品将启用VLS和VLE全新命名体系[12] 自动驾驶技术布局 - 公司实现L3和L4双认证,成为首个获准在北京进行L3/L4测试的国际品牌[14] - 明确区分L3以下驾驶辅助与真正自动驾驶的技术界限,强调用户选择权与安全优先原则[14] 前沿技术储备 - 固态电池测试显示可使EQS续航提升25%至超1000公里,正推动量产落地[16] - 线控转向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消除底盘震感并提升操控精准度[18] - 开发太阳能涂层技术,预计在北京年均可提供超14000公里额外续航[19] -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可降低系统能耗90%,提升智能驾驶响应速度[21] 中国市场战略 - 2024年及2025Q1在中国豪华车市场、100万+和150万+细分市场保持销量第一[23] - 在华研发投入累计达105亿元,北京上海双研发中心拥有2000名专家团队[25] - 本土团队主导了纯电长轴距CLA的研发,重点整合中国头部合作伙伴资源[25] - 进入中国以来累计用户达680万,星愿基金15年投入3.6亿元开展公益项目[26]
一种新型晶体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4 11:46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证明单个标准硅晶体管可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通过调整块体终端电阻值控制穿透碰撞电离和电荷捕获现象 实现神经放电和突触重量变化的复制 [1][2][3] - 该技术基于商用CMOS平台 与现有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 具备高度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相比需要复杂晶体管阵列或新兴材料的方案更具产业化优势 [3] - 团队开发出双晶体管单元NS-RAM 在神经元或突触状态下运行时表现出低功耗特性 多个操作周期内性能稳定 不同设备间行为一致 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3] 技术应用前景 - 该突破使硬件级人工神经网络(ANN)成为可能 相比基于软件的ANN(如ChatGPT底层技术)大幅降低计算资源需求 解决当前AI系统能耗过高的问题 [2] - 神经形态计算芯片采用内存计算(IMC)架构 实现信息处理方式接近人脑 研究显示人脑通过约90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连接达成超高能效 该技术方向有望复制这种效率 [1][2] 行业影响 - 标志着紧凑型节能AI处理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为开发更快响应速度的神经形态计算系统奠定基础 可能推动半导体行业新一轮技术迭代 [3] - 采用成熟CMOS工艺路线降低产业化门槛 有利于加速商业化进程 对现有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具有直接兼容性 [3]
晶体管,新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4-03 18:12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证明单个标准硅晶体管可通过特定操作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硬件的高度可扩展性和节能性 [1] - 该技术利用商用CMOS工艺 通过调整块体终端电阻控制穿透碰撞电离和电荷捕获现象 无需复杂晶体管阵列或新兴材料 [4] - 团队开发的双晶体管单元NS-RAM具备低功耗(<1μW/操作)、周期稳定性(>10^6次)和器件一致性 满足实际ANN硬件需求 [4] 技术原理与优势 - 人类大脑通过90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连接实现高效计算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3] - NS-RAM单元通过物理电子现象直接模拟神经放电和突触权重变化 相比软件ANN节省90%以上能耗 [3][4] - 该方案兼容现有半导体制造流程 采用28nm工艺即可实现 较传统方案节省50%芯片面积 [4] 行业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使紧凑型AI处理器成为可能 可应用于边缘计算设备 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 [4] - 当前ANN系统功耗高达100W 制约移动端部署 新方案有望将功耗降至mW级 [5] - 神经形态芯片市场预计2025年达50亿美元 CAGR 35% 该技术具备先发优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