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主权

搜索文档
韩国总理对外公布,正与美国磋商启动货币互换协议,关键时刻互相提供美元流动性
搜狐财经· 2025-09-18 02:17
问题是,美国真会白给吗?过去的协议都有条件,比如要求韩国放宽金融监管,甚至在对美政策上要配合。说白了,这不是一张保险单,而是一个政治工 具。美联储手里捏着美元阀门,谁想要就得先接受条款。这次要谈下来,韩国可能要在芯片、军工或者地区安全上让步,谁都懂的。 更微妙的是,美联储现在死不降息,美国国债收益率高得吓人,全球资金都往美国跑。韩国这种出口依赖型国家,本来就被挤压得难受。 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韩元跌得挺狠?韩国自己都慌了,直接找美国谈货币互换,这操作摆明就是怕撑不住了。一个国家能主动放出这种消 息,说明底气是真的不足。 别看账面数字挺大,可他们的短期外债也逼近1700亿美元,加起来就是个对冲游戏,市场一旦不信,他们就得硬撑。 我查了下数据,8月到9月韩元对美元已经跌破1380,短时间内贬值幅度不小。外资看这情况,撤的撤,观望的观望。韩国央行虽然嘴上说没事,但手里的外 汇储备只有4300多亿美元,这是韩国央行自己9月初公布的。 这种互换协议,其实韩国早玩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和美国签过300亿美元的互换额度,当时韩元确实靠这个稳了一阵。 2020年疫情爆发,美联储给韩国开了600亿美元额度,结 ...
1997年美国如何鲸吞韩国?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搜狐财经· 2025-09-14 13:19
韩国经济崩溃背景 - 韩国制造业债务股本比从300%飙升至400% [3] - 前三十大财阀平均负债率从387%攀升至518% [3] - 短期外债从400亿美元激增至980亿美元 占外债总额54% [3] - 外汇储备覆盖率从42%骤降至29% [3] 危机爆发表现 - 韩元兑美元汇率单日从989:1暴跌至1012:1 最终创1962:1历史新低 [5] - 韩国综合指数四季度暴跌41.8% [5] - 官方外汇储备不足100亿美元 [5] - 三十大财阀中11家宣告破产 [5]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 - 美联储基准利率从8%骤降至3%后 一年内加息275个基点 [3] - 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导致韩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缩 [5] - 国际油价暴涨与半导体出口价格暴跌加剧国际收支恶化 [5] 行业结构变化 - IMF要求韩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允许外资设立银行和无条件收购企业 [6] - 形成华尔街-韩国财阀-韩国经济的控制链条 [6] - 韩国企业短期融资限制被大幅放宽 [3] 经济模式特征 - 韩国在政治军事上对美国高度依赖 丧失经济主权自主空间 [5] - 三星现代等财阀带领企业疯狂加杠杆扩张 [3] - 外汇储备枯竭导致放弃汇率干预 [5]
为什么美国全面转向加密货币(比特币+稳定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非美国家全面转向黄金?
搜狐财经· 2025-08-18 17:09
重磅爆点:曾誓言"直播审计黄金"的特朗普和马斯克,突然闭口不提福特诺克的金库。美国,是没金子 了,还是不敢说真话?而与此同时,中国等非美国家却在大举买金、提金、运金,明牌"脱钩美元"。货 币大战的锚,已经悄悄换了方向。 为什么美国全面转向加密货币(比特币+稳定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非美国家全面转向黄金? 这个读者提问很尖锐:为什么美国押注比特币、稳定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非美国家却押注黄金?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扎心,也很赤裸: 第一,美国已经没有"可动用"的黄金了; 第二,即便账面上有黄金,重估只会加速美元信用的崩溃; 第三,所以,非美国家正集体避开"数字美元陷阱",转向黄金这把"老刀"。 债市接盘侠只剩本国机构:**美联储、商业银行、货币基金无奈兜底,债市"财政内循环"成型; 买家变散户,对冲基金接棒,成本激增,利率失控**,财政部和美联储为发债吵得不可开交。 要解决这个"体系失衡",其实美国有一个"理想方案"——重估黄金。 二、黄金,是"救命方案",也是"不能说的秘密" 美国账面上确实有8133.5吨黄金,问题是这黄金几十年来从没好好审计过。账面价格仍然定在每盎司 42.22美元,总值只有区区110亿美元 ...
RWA,一场新型的P2P骗局?
虎嗅· 2025-08-04 06:33
RWA定义与模式 - RWA原始定义为"真实世界资产",涵盖有形资产(如房产、黄金)和无形资产(如债券、股票)[1] - 在区块链领域,RWA通过代币化将传统资产分割并上链,实现资产碎片化和全民参与[2][3] - 稳定币和代币化基金属于RWA范畴,前者承担货币功能,后者作为投资品追求收益增长[2] RWA市场潜力与影响 - 波士顿咨询预测2030年RWA细分市场规模或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1] - RWA使资产方可直接向全球投资者发行代币,降低融资成本并冲击传统证券交易所模式[5] - 房地产行业通过RWA从非标区域化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全球化金融产品,挑战传统中介和REITs[5] RWA与P2P的异同 - RWA继承P2P普惠金融目标,但用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机制,实现"有资产抵押的全球化P2P2.0"[4] - P2P依赖信用撮合,RWA通过智能合约和分布式账本确保资产透明与资金安全[6][7] - RWA仍无法解决底层资产造假风险,部分项目滥用概念包装"空气币"[8] RWA的风险与挑战 - 非标资产(如艺术品、碳信用)流动性差且定价困难,可能导致代币价格剧烈震荡或退出困难[9] - RWA风险全球化,跨国资产代币化引发监管和法律追索难题,形成"法律孤岛"[10][11] - 高级骗局利用AI生成虚假地契和监控画面,掩盖资产挪用事实[8] RWA的地缘政治意义 - RWA成为美元霸权工具,美债代币化主导市场,全球资本可无摩擦投入美元资产池[12][13] - 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挤压非美国家本币需求,削弱其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和金融主权[14] - 香港和欧元区尝试推出本币稳定币,防范金融活动转向美元体系以维护主权[15] RWA的监管与未来 - 部分国家建立"数字防火墙"严格管控RWA跨境流动,短期防范资本外流但长期可能被边缘化[15] - RWA终极形态挑战以国家为单元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货币话语权争夺的新战场[16]
一场新的P2P骗局,正在酝酿?
虎嗅· 2025-08-04 05:04
RWA定义与模式 - RWA指通过代币化将现实世界资产(如房产、债券、艺术品)分割上链,实现资产碎片化和全民参与[1][3] - 稳定币和代币化基金均属RWA范畴,前者承担货币功能,后者作为投资品追求收益[2] - 技术层面采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实现资产信息透明化与自动化执行[3][4] 市场规模与行业影响 - 波士顿咨询预测2030年非标资产RWA市场规模或达1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0%[1] - 截至2025年7月全球RWA市场规模约255亿美元,私人信贷和美债占90%份额[12] - 对房地产行业冲击显著,将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化全球流动金融产品[5] 技术优势与风险 - 相比P2P,RWA采用硬资产抵押+智能合约托管,解决资金池和风控不透明问题[5][7] - 底层资产造假风险仍存,2023年部分RWA项目无实体资产支撑,存在虚假地契等高级骗局[6][8] - 非标资产(如艺术品)流动性差导致代币价格剧烈波动,退出机制不完善[9] 地缘政治维度 - 美债代币化(如贝莱德BUIDL)成为主流应用,强化美元全球资本虹吸效应[12][13] - 全球95%稳定币锚定美元,非美国家面临铸币税外流和货币政策削弱风险[14] - 香港和欧元区通过本币稳定币立法应对,试图维护金融主权[15] 监管与法律挑战 - 跨境RWA存在法律孤岛问题,资产追索面临司法管辖权冲突[11] - 部分国家建立数字防火墙限制RWA流动,短期保护金融安全但长期可能被边缘化[15]
没想到,美国万亿巨鳄“贝莱德”,已全面渗透到中国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06
文 /编辑 | 橙子 前言 金融的游戏看似高深,实则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饭碗,从一瓶可乐、一部手机,到一辆新能源车,背后 都可能有一只看不见的"资本黑手"在悄然伸出。 在这个全球资本无声角力的时代,贝莱德,这家掌管超过10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管理巨头,正在以惊人 的速度和精准的步伐深入中国市场。 它不高调,但步步为营;它不显山露水,却已在关键领域布下重兵,从新能源到金融科技,从港口到物 流枢纽,甚至是政策风向和企业治理,贝莱德都以隐秘又强势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 或许我们曾以为全球化是共享繁荣,但当技术、信息和资本三者结合,掌控力便成了现实问题,此刻, 是时候回头看一看,我们正被谁"看着",又是谁在暗中牵动棋局。 1988年,贝莱德不过是一家靠黑石集团投资起家的小型债券管理公司,当时的拉里·芬克,因为在前东 家误判利率动向,导致十亿美元亏损,被迫灰头土脸地离开投行圈。 但他并没有沉寂,反而将那次教训视为"血的成本",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 路。 贝莱德的成长轨迹几乎可以用"飞跃"来形容:从1988年的10亿美元管理资产,到2023年超越11.5万亿美 元,其体量已超过全球十大银行总和 ...
复旦大学汤景泰:稳定币这个“稳定”的名头,恐怕也暗含着“割韭菜”的企图
搜狐财经· 2025-07-09 09:37
稳定币的本质与平台化趋势 - 稳定币是数字平台对社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产物,反映了平台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权力扩张 [3] - 平台化浪潮下,信息交换枢纽从媒体转移到平台,这是全球性趋势 [3] - 稳定币的出现直接引发五对核心矛盾:国家间矛盾、国家与平台矛盾、平台间矛盾、新老资本矛盾、平台与用户矛盾 [3][4] 五对核心矛盾的具体表现 - 国家间矛盾:稳定币锚定美元可能成为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各国监管面临两难 [3] - 国家与平台矛盾:平台试图争夺铸币权,与国家主权形成直接冲突 [4] - 平台间矛盾:不同平台发行的稳定币竞争激烈,最终取决于市场影响力和用户规模 [4] - 新老资本矛盾:传统金融与科技资本既对立又合作,金融圈权力结构重塑 [4] - 平台与用户矛盾:"稳定币"名称具有话术性质,实际可能隐藏收割风险 [4] 舆论场中的主要参与者策略 - 监管机构:欧美监管机构在风险管控与全球竞争力之间权衡,美国倾向宽松以保持优势 [5] - 发行机构:科技公司如Facebook将稳定币包装为合规透明产品,实际为美元霸权铺路 [6] - 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如摩根大通和支付公司如PayPal一边批评稳定币一边自行发币 [6] - 区块链社区:以技术创新为名,但技术黑箱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收割 [6] - NGO与智库:在舆论场中声音微弱,关注点常被更大利益方掩盖 [6] 中美欧监管差异 - 美国:创新与风险并存,舆论两极分化,既想利用稳定币扩张霸权又担心金融风险 [7] - 中国:以强化人民币地位和技术掌控为核心,防范金融乱象,维护金融安全 [7] - 欧盟:强调稳健监管但成员国协调不足,数字主权战略推进缓慢 [8] 稳定币的深层意义 - 稳定币是数字时代权力洗牌的缩影,货币形态变革反映社会结构颠覆 [8] - 技术服务于权力,掌握稳定币底层平台等于掌控数字金融命脉 [8] - 中国需平衡防御美元霸权和建设自主数字金融体系 [8]
英媒:德国与意大利政界人士呼吁将存放在美国的黄金储备运回本国,以保障金融主权与资产安全
环球网· 2025-06-27 08:11
黄金储备回流趋势 - 德国与意大利政界人士呼吁将存放在美国的黄金储备运回本国,以保障金融主权与资产安全 [1] - 德国与意大利分别拥有全球第二与第三大黄金储备,分别为3352吨和2452吨,各自约三分之一的黄金存放在美国,市值约为2450亿美元 [3] - 德国央行曾于2010年启动"黄金回流"计划,将一半储备存放在国内,并在2013年耗资700万欧元将674吨金条从纽约和巴黎运至法兰克福,目前仍有37%德国储备存放在纽约 [3] 政治与经济动因 - 德国左翼政客法比奥·德·马西认为当前局势动荡,将更多黄金运回欧洲或德国有"充分的理由" [3] - 德国保守派政客彼得·盖韦勒指出,过去十年将黄金存放在海外的安全性"答案已不言自明",强调德国央行在保护国家黄金储备方面"绝不能走任何捷径" [3] - 欧洲纳税人协会致信德国和意大利财政部和央行,敦促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依赖美联储作为黄金托管机构的做法,担忧特朗普"干预美联储的独立性",建议确保欧洲央行对这些黄金储备"拥有绝对控制权" [3] 国际央行动向 - 《金融时报》调查显示,全球70多家央行中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考虑在国内储存黄金,以防止在危机爆发时无法及时调动 [3] - 意大利兄弟党曾主张将黄金储备迁回国内,但总理梅洛尼自2022年上任后未再公开表态,分析认为她希望在维系与特朗普关系的同时避免加剧与美方的经济摩擦 [4] 争议与谨慎态度 - 意大利兄弟党议员法比奥·兰佩利认为黄金储备由"历史盟友"保管,"地理位置"仅具有"相对重要性" [4] - 德国资深投资人士伯特·弗洛斯巴赫表示,如果大张旗鼓地将黄金运回,将发出德美关系恶化的信号 [4]
细思极恐!美国犹太资本巨头贝莱德,竟悄悄渗透了这么多中国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6-24 13:47
贝莱德发展历程 - 1988年成立时仅为50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小型资产管理部门,借自黑石集团[4] - 三十余年后成长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机构,掌控财富总额超11.5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十大银行资产总和[4] - 创始人拉里·芬克曾因利率误判损失惨重后创业,起家于债券投资并逐步扩展至股票、房地产、私募股权等多元领域[4] - 2009年收购巴克莱全球投资(BGI)成为关键转折点,跃居全球资产管理首位[4] 核心技术优势 - 阿拉丁系统(Aladdin)为超级金融分析平台,支撑每日数十亿美元交易决策,整合全球50个国家、数百家机构数据[6] - 系统服务180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包括瑞信、花旗、法兴等,具备金融基础设施规则制定能力[6] - 设立系统性主动投资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解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政策文件,预判市场趋势[6] 中国市场布局 - 2020年成为首家获批的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2021年正式挂牌"贝莱德基金"[8] - 采用"公募+私募+ETF+产业投资"多线策略,重点覆盖新能源、科技、制造、基础设施等行业[8] - 通过港股与ETF持有比亚迪(7.02%)、宁德时代(0.55%)、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股份[8][10] - 参与未上市企业早期融资,如2022年以15%股权入局某AI企业并介入治理[8] - 利用MSCI指数信息优势提前调整A股仓位[8] 战略投资案例 - 新能源领域持股:比亚迪7.02%、蔚来3.72%、小鹏2.90%、理想2.79%[10] - 科技企业持股:快手5.18%、中兴5.11%、阿里2.53%、腾讯2.29%[10] - 金融领域持股:工行5.07%、招行0.82%、平安0.75%[10] - 2025年初试图通过关联基金收购中国战略港口资产[9] 监管与市场影响 - 中国2024年发布《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强化外资金融机构全流程审查[9] - 贝莱德深度介入企业治理与数据访问的行为引发对金融主权与规则制定权的关注[8][9] - 中国正推动自主金融技术研发与监管机制完善,构建本土"护城河"[11][12]
港元保卫战:从1998到2025,一场永不落幕的金融暗战
凤凰网财经· 2025-05-07 18:33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 香港金管局在2025年5月连续四天累计投放1166.14亿港元流动性 其中5月6日单次注资605.43亿港元 5月5日注资95.32亿港元 5月2日注资465.39亿港元 [2][3] -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建立 将港币与美元挂钩 汇率维持在7.75至7.85港元兑1美元区间 金管局通过双向调节机制维持汇率稳定 [3] - 2025年5月港元汇率触及7.75强方兑换保证红线 这是自2020年10月以来首次触发强方兑换保证 [2] 1998年金融风暴 - 1998年8月国际炒家对香港发起多轮攻击 首轮抛售超400亿港元 导致银行同业拆息飙升至300% 恒生指数暴跌逾1000点 [7] - 香港政府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基金直接入市 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13% 最终在8月28日恒指期货结算日以7829点收盘 高出炒家建仓点位329点 [11][13] - 香港金管局于1998年9月推出7项强化联系汇率制度的措施 并颁布30项配套政策 有效遏制跨国资本投机 [14][16] 当前市场环境 - 2025年第二季度港元兑美元累计升值0.4% 香港外汇储备从1998年的928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4200亿美元 [19] - 彭博数据显示亚洲地区货币表现指标飙升至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 人民币和港币兑美元逆势升值 [4] - 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加剧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直言不愿持有可能贬值的货币 [4] 历史对比与启示 - 1998年危机暴露亚洲金融体系脆弱性 2025年资本流动反映美元霸权松动与全球经济东移趋势 [18] - 两次危机应对策略形成镜像对照 1998年后香港限制卖空和外汇交易 2025年中国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与港股通扩容 [19] - 金融主权取决于制度设计能力与危机响应速度 香港外汇储备增长显示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