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介化

搜索文档
一场新的P2P骗局,正在酝酿?
虎嗅· 2025-08-04 05:04
先来看RWA到底是什么? RWA最原始的定义是"真实世界资产",是一个名词,指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的、有形的(如房产、黄金、艺术品等)或无形的(如债券、股票、应 收账款、知识产权等)价值物。 但在区块链和金融科技领域,RWA更是一场金融革命的动词,就是通过"代币化"把那些"动不了、卖不快、投不起"的传统资产,分割成若干份,搬到区块链 上挂牌出售。 这样看来,稳定币和代币化基金都可被归为RWA范畴。它们背后都对应着某种真实世界资产作为价值支撑,但两者扮演的角色不同。稳定币在生态内承担 着"货币"的功能,追求的是价值稳定和高流动性,不产生收益;而代币化基金则是"投资品",其目标是获取收益增长。 这听起来仍然比较抽象?我们举个例子: RWA近日已成为金融圈最炙手可热的叙事之一。 从私人信贷到美国国债,"万物皆可代币化"正被包装成一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数字化迁徙。全球顶级智库波士顿咨询(BCG)预测,到2030年,非标资产 RWA细分市场规模或达16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届时全球GDP的10%。 在这幅繁荣景象背后,市场也发出了疑问:剥开"代币化"、"去中心化"这些技术外衣,RWA的内核,与当年留下满地鸡毛的P2P, ...
胖东来,与酒鬼酒联手了
财联社· 2025-07-22 09:18
高端白酒行业现状 - 高端酒毛利率普遍超80%成为行业常态 [1] - 白酒主销价格段由300-500元向100-300元下沉 2025年1-6月100-300元价位带动销表现最佳 [4] - 34 9%白酒企业青睐新零售模式 [4] 胖东来与酒鬼酒合作产品 - 联名产品"酒鬼・自由爱"定价200元/瓶(550ml) 整箱1200元 毛利率仅15 87%(成本168 26元/瓶) [1][2] - 产品省去营销推广费用 通过胖东来渠道降低中间成本 [1][2] - 7月19日上线胖东来13家商超及线上平台 湖南由步步高独家销售 [1][3] 产品市场表现与目标 - 上线后线上商城显示"已售罄" 宝丰联名款(75元/瓶)仍可购买 [3] - 胖东来提出目标:自由爱系列2024年销售额或达10亿元 [3] - 宝丰"自由爱"系列年销售额已达5亿元(2024年数据) [3] 合作战略意义 - 酒鬼酒借胖东来品牌号召力与高黏性客群加速馥郁香型市场渗透 [2] - 胖东来模式挑战传统白酒溢价规则 可能重构消费场景 [4] - 合作涉及品质提升 非单纯销售关系 [1] 行业趋势影响 - "去中介化"趋势或促使酒企加速与零售巨头深度合作 [4] - 胖东来已与宝丰酒业推出75元/瓶自有品牌 形成平价产品矩阵 [3] - 联名产品覆盖啤酒、烘焙等多品类 合作持续深化 [3]
酒鬼酒与胖东来合作产品“酒鬼·自由爱”上市;口子窖大股东刘安省拟减持不超1000万股丨酒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1 08:19
酒鬼酒与胖东来合作产品上市 - 酒鬼酒与胖东来合作开发的52度"酒鬼·自由爱"馥郁香型白酒正式上市 定价200元/瓶 [1] - 产品综合成本168.26元 其中产品成本155元(含供价115.34元及税费39.66元) 开发成本13.26元/瓶 [1] - 最终产品毛利31.74元 毛利率为15.87% 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 - 合作采用"直连酒厂+终端零售"模式 绕过中间环节压缩成本 [1] - 酒鬼酒作为高端酒企与胖东来"平民化"定位存在潜在矛盾 低价策略可能对现有经销商体系造成冲击 [1] 口子窖大股东减持计划 - 大股东刘安省拟减持不超过1000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1.67% [2] - 减持时间为2025年8月12日至11月11日 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按市场价格减持 [2] - 刘安省目前持有6347.3529万股 占总股本10.58% [2] - 刘安省与8位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2.52063712亿股 占总股本42.01% [2] 郎酒京沪市场表现 - 郎酒北京、上海市场上半年整体出货同比增长超30% [3] - 公司明确以"积累消费 扩大消费"为中心工作 [3] - 战略定位将北京、上海打造成消费型市场 逐步辐射全国 [3] - 增长源于品质定力+战略创新+生态共建的综合结果 [3] - 公司通过"消费型市场"战略重构白酒增长逻辑 提供"高端化突围、场景化破局、厂商共生"新范式 [3]
直销银行浮沉十二载:“我们不是失败了,只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20:30
直销银行发展历程 - 2013年北京银行开通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服务 2014年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跟进 行业进入爆发期 2017年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成立[1] - 2015-2019年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客户数从24.6万户增至47.6万户 资金累计销售额达115.6亿元[1] - 2020年末起监管层未批复新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2022年招商银行拓扑银行项目终止 2024年存续机构缩减至20余家 2025年仅剩14家地方中小银行维持运营[3][6] 行业现状与数据表现 -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营收疲软:百信银行2024年营业净收入46.26亿元(同比+2.02%) 净利润6.52亿元(同比-23.72%) 邮惠万家银行同期营收2.43亿元(同比-31.55%) 注册用户超2100万[2] - 现存中小银行直销银行普遍下载量低迷 部分APP更新停滞达五年 多数机构正评估与手机银行合并以节省成本[3] - 峰值时期全国直销银行达116家(2019年) 城商行占比53.3% 当前存续机构主要聚焦区域市场如湖南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6][8] 商业模式困境分析 - 定位冲突:直销银行多套用传统银行逻辑 退化为"理财产品线上超市" 与手机银行业务高度重叠[10] - 牌照限制:非独立法人机构展业受母行牌照约束 地方城商行无法全国运营 仅百信银行、邮惠万家银行具备全国展业资质[7] - 组织架构缺陷:多数设为二级部门 缺乏独立人事权、财务权 数据资源获取受限 创新流程受母行层级管理制约[11] 差异化生存路径 - 中小银行通过直销银行弥补技术短板:简化功能模块 降低运营成本 聚焦本地客群定制存贷款产品[5] - 区域化服务优势案例:湖南银行弥补物理网点不足 县域农商行深耕农村金融下沉市场[8] - 独立法人机构依赖股东资源:百信银行获中信银行与百度支持 邮惠万家银行依托邮储银行体系[7] 行业影响与历史定位 - 培育纯线上金融服务需求:倒逼传统银行数字化升级 为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发展铺垫[13] - 全球参照:1989年英国米德兰银行首创直销银行模式 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确立纯互联网银行标准[6] - 本质矛盾:试图"去中介化"但受制于传统金融体系 被形容为"穿着西装跳舞"[9]
新股解读|颖通控股:直面“去中介化”洪流,香水“中介”难做?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1:07
公司概况 - 颖通控股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即将成为港股市场"香水第一股",联席保荐人为法国巴黎银行和中信证券 [1]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87年,是中国内地早期进口香水引进的"先行者",目前业务涵盖香水、彩妆、护肤品、眼镜及家居香氛等多品类 [2] - 香水业务是核心收入来源,2025财年营收16.87亿元,占总收入80.9% [2][3] - 按2023年零售额计,公司是中国内地第四大香水集团,市占率8.1%,在非品牌所有者香水集团中排名第一 [3][4] 业务模式 - 品牌产品分销:覆盖中国400多个城市,拥有超100个自营线下销售点和8000多个零售商销售点,深度整合电商与社交媒体资源 [4][5] - 市场部署服务:为国际品牌提供市场调研、渠道规划、营销活动设计等全流程服务,帮助品牌适应中国市场 [5][6]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香水品牌组合包括52个外部品牌,涵盖Versace、Santa Maria Novella等知名品牌 [6] 财务表现 - 2023-2025财年收入从16.99亿元增至20.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7%;净利润从1.73亿元增长至2.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5% [7][8] - 整体销售毛利率稳定在50.4%-50.3%,但香水业务毛利率从49.1%下滑至48.4% [7][9] - 香水销量从654.05万件增至717.41万件,年复合增长率4.6%;平均售价从215.6元提升至220.3元,涨幅2.2% [9][10] - 已售商品成本年复合增长率12.05%,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受采购成本及关税影响 [11][12] 供应链与风险 - 供应商集中度高,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84%降至77.8%,但仍存在议价能力不足风险 [13][14] - 面临国际品牌"去中介化"趋势,例如某奢侈品牌分销协议到期未续,曾贡献25%年收入 [14][15] - 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拓展自有品牌、数字化升级及渠道扩张,例如发展Santa Monica品牌及新增"拾氛气盒"门店 [15] 行业前景 - 中国香水零售额从2018年146亿元增至2023年26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2.3%,预计2028年达477亿元 [16] - 2023年中国内地人均香水支出16元,远低于日本(47元)、韩国(170元)、美国(423元)和英国(406元),市场潜力巨大 [16] - 行业高景气下,公司有望凭借全渠道网络与品牌运营能力承接国际品牌下沉需求 [17]
保险科技中介第十年:资方退出与排队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20:38
上市表现 - 手回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8.08港元,共发行24358400股,募资总额接近2亿港元,但上市首日股价下跌18.19%至6.61港元 [1] - 保险中介行业普遍存在"上市即破发"现象,例如元保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频繁破发,慧择上市首日跌幅4.76%,水滴公司首发当日跌幅近20% [1] - 截至2025年5月30日,慧择股价仅为2.07美元,水滴公司股价长期困守1美元退市警戒线 [1] 商业模式与收入结构 - 保险科技中介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佣金收入,上游收取保险公司佣金,向下游分销渠道支付佣金,赚取费差 [2] - 手回集团2021-2024财年总收入分别为15.48亿元、8.06亿元、16.34亿元和13.87亿元,净利润波动较大,分别为-2.04亿元、1.31亿元、-3.56亿元和-1.36亿元 [2] - 佣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99%以上,主要来源于寿险、重疾险、长期医疗险产品的分销 [3] 政策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对中介渠道造成较大影响,2024年中介渠道销售佣金被强制压减40%~50% [4] - 手回集团长期寿险收入因"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叠加预定利率下调而减少 [4] - 2021-2024年,公司因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录得非现金亏损,分别为3.97亿元、0.62亿元(收益)、5.84亿元和3.45亿元 [4] 财务调整 - 剔除股份薪酬、上市开支及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影响后,手回集团2022-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2.53亿元和2.42亿元 [5] 资本退出与IPO压力 - 保险科技中介公司密集IPO,部分公司因早期投资者面临退出压力和对赌协议而寻求上市 [6] - 手回集团与资方对赌协议规定,若上市申请被撤回、拒绝或退回,投资者撤资权将自动恢复 [7] - 轻松健康集团、青民数科、白鸽在线、恒光保险、i云保等公司仍在等待上市 [8][9] 其他公司财务数据 - 轻松健康集团2022-2024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和0.77亿元 [8] - 青民数科2023-2025财年前六个月收入分别为0.14亿美元、0.38亿美元和0.26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7.55万、244.21万和63.20万美元 [8] - 白鸽在线2022-2024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4.05亿元、6.6亿元和6.31亿元,近三年亏损超5000万元 [8] - 恒光保险代理2022-2023年收入分别为0.24亿美元和0.23亿美元,净亏损分别为156.99万美元和114.51万美元 [9]
深度|当AI学会跳过中间商,OpenAI对DoorDash的广告帝国产生威胁
Z Potentials· 2025-03-23 13:10
AI代理对消费端应用生态的冲击 - OpenAI推出名为Operator的AI代理产品 可通过接管用户浏览器自动化完成旅行规划、在线购物等消费端任务[1][3] - DoorDash、Uber和Instacart等公司成为Operator发布合作伙伴 但担忧AI代理可能使用户跳过其应用 直接通过AI完成交易[3] - 若用户不再直接访问应用 DoorDash网站广告价值将下降 其广告收入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3] 历史参照与行业应对 - 类似去中介化威胁曾出现在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影响中[4] - 零售媒体顾问指出AI代理未必能实现预期效果 引用亚马逊Alexa未彻底改变购物方式的先例[4][5] - 沃尔玛等零售商考虑开发自有AI代理与第三方代理互动 通过提供商品信息保持用户触点[12][13] 技术发展与市场反应 - 39%美国消费者已使用生成式AI完成购物任务 如产品推荐和清单制作 相关流量增速显著[9] - OpenAI向开发者开放网页浏览代理构建工具 中国公司Manus的代理已能自动生成股票分析报告和房产搜索[11] - Operator目前仅限ChatGPT Pro订阅用户使用 月费200美元 但存在响应速度慢和复杂网页处理不佳的问题[13][14] 企业合作与数据博弈 - DoorDash通过与OpenAI合作获取Operator使用数据 包括流量来源和常见用途汇总[5] - 公司发言人强调AI代理仅作为补充渠道 不影响广告业务 但内部会议显示潜在冲突[6][5] - 零售商与OpenAI存在双重关系 既付费使用其AI模型 又需防范代理技术对业务的冲击[10]
监管出手:立案调查!
券商中国· 2025-03-09 15:01
保险中介行业现状 - 汇才保险代理因未缴纳监管费、未报告缴存保证金或投保职业责任保险被深圳金融监管局立案调查[1] - 该公司已有6条限制消费令 涉案总金额达376 16万元[3] - 监管部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联系到该公司 责令其于2025年4月10日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2] 行业监管与市场变化 - 监管部门整顿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情况 推动无场所、无人员、无业务机构的市场退出[4] - "报行合一"政策导致从业人员及经代公司收益下滑 业务量小、专业能力低的从业者加速剥落[5] - 2024年上半年33家人身险企经代渠道保费收入77 36亿元 同比大降54%[5] - 2024年数百家保险中介机构的许可证被注销[6] 企业转型与应对策略 - 山东昌宏保险代理拟将主营业务变更为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7] - 民太安财产保险公估更名为民太安安全科技 经营范围剔除保险服务 新增人工智能类业务[7] - 明亚保险经纪通过反向激励提升产能 业务员需维持佣金水平才能完成考核[8] - 泛华控股改变基本法和招人指标 仅招募有潜力成为MDRT的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