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承受能力
搜索文档
霍华德·马克斯:低承受能力却高风险意愿的人是“幼稚型”
搜狐财经· 2025-11-08 10:05
风险态度框架 - 顾问使用二维矩阵区分“风险承受能力”(财务实力)与“风险意愿”(心理和制度接受度),将投资者分为四类:高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充分利用”,高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防御型”,低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保护型”,低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幼稚型”[15] - 该养老基金董事会风险意愿中等,但财务承受能力明显高于平均,因此潜在回报可能受限但避免了剧烈波动[16] - 100%董事会成员认同实现目标必须承担一定风险,多数成员认为激进策略导致市场崩盘损失比保守策略错过行情更难以接受[27] 投资目标设定 - 董事会将“跑赢同行”排在投资目标最后,不关心短期排名,焦点集中在兑现养老金支付承诺这一唯一重要目标上[3][29] - 成功定义是确保养老金如约发放并降低发起方成本,而非相对表现,即使集体性失败也无法改变失败本质[29][33] - 投资组合需围绕适应各种环境构建,而非依赖预测市场时机,所有成员一致认为未来无法被准确预测[48] 波动性与风险认知 - 董事会将夏普比率排在六项业绩指标最后,认为保障支付能力和实现拨备水平比控制出资方缴款波动更重要[37] - 风险并非价格波动代名词,而是可能遭受永久性损失的概率,波动性对某些投资者构成外部压力但非内在风险[4][42] - 投资者对波动性关注过度,长期投资者无需焦虑波动与永久性损失的区分,关键在于所处环境而非资产本身[41][42]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略多于半数成员支持将25%配置到非流动性资产,前提是满足支付需求,但需权衡回报承诺与灵活性牺牲[50] - 绝大多数成员对在总资产15%至20%范围内使用杠杆感到可接受,但需警惕融资环境恶化时贷款方收回风险[48][49] - 稍多成员支持以“扣除费用后预期回报”为唯一评估标准,但费用确定性与回报不确定性使高费用基金价值判断成为挑战[51][52] 绩效评估标准 - 实现精算假设回报率被视为最重要目标,其次是跑赢政策组合基准和基金经理基准,击败同行或流行指数相对不重要[55] - 恰当评估周期必须同时涵盖好时光与坏时光,覆盖完整市场周期以区分投资能力与性格偏好,而非固定年限[69][70] - 短期评估需参照同行表现,但需区分市场环境,下行市场中跌得更少、上行市场中跟上或超过同行才体现能力[62][64]
霍华德·马克斯:低承受能力却高风险意愿的人是“幼稚型”
雪球· 2025-11-04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 霍华德·马克斯通过分析一家美国州立养老金董事会的会议记录,阐述了理性投资决策的核心框架,强调风险认知、投资目标设定和业绩评估应基于机构自身财务能力和长期支付义务,而非短期市场排名或波动性 [4][5][6][7][8] 对风险的态度 - 顾问使用二维矩阵区分风险承受能力(机构财务实力)和风险意愿(心理/制度接受度),将投资者分为四类:高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充分利用",高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防御型",低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保护型",低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幼稚型" [23][24][25][26][27][28][29] - 该养老金董事会风险意愿中等但财务承受能力高于平均,选择保守策略以避免高风险带来的剧烈波动,100%成员认同实现目标需承担一定风险,多数成员更接受因保守而落后,而非因激进策略在市场崩盘中受重创 [29][30][36][37][41][43] - 风险的真实定义是"可能遭受永久性损失的概率",而非价格波动;投资者需区分波动性与永久性损失,并认识到风险承担需与自身环境匹配 [8][65][66][71][72] 设定目标 - 董事会将投资目标排序为:确定正确资产配置、聘用优异基金经理、打败预期收益率、在合适时机增加风险,最后是"跑赢同行",表明其不关心短期相对排名 [46][47][48] - 成功投资的核心是实现自身目标(如养老金支付承诺),而非超越他人;即使失败是"集体性的",仍属失败,而成功也需通过"备选历史"检验是否依赖运气 [49][51][54][55][57][58] 关于波动性 - 董事会将夏普比率排在六项业绩指标最后,认为保障支付能力和拨备水平比平滑出资方缴款更重要;波动性本身并非最应关注的风险,其影响取决于投资者具体环境(如资金提取压力、薪酬结构) [60][61][64][65][69][71][74] - 对长期投资者而言,若能区分波动与永久性损失,波动性不应引发焦虑;例如巴菲特倾向"波动的15%"而非"平滑的12%" [65][66] 投资方式的选择 - 所有成员一致认为未来无法预测,组合应围绕适应各种环境构建,而非依赖市场时机;多数接受15%-20%杠杆,前提是基金财务稳健且策略保守 [79][80][81] - 略超半数支持25%配置非流动性资产(需满足支付需求),但部分认为高回报不足以牺牲灵活性;费用评估存在分歧,一些人以"扣除费用后预期回报"为标准,另一些人将"降低费用"作为独立目标 [83][84][86][87][89] 绩效评估 - 董事会将实现精算假设回报率(如6.25%)视为最重要目标,其次是跑赢政策组合基准和基金经理基准,跑赢同行或流行指数(如标普500)相对不重要 [93][95][96] - 短期评估需使用相对标准(如同行表现),但长期评估周期必须覆盖完整市场周期(好时光与坏时光),以区分投资能力与风险偏好;单一年度数据无意义,评估期应长到抵消偶发因素 [98][99][100][107][111][115] - 人员流动率需关注:高流动率可能反映招聘或管理问题,但合理流动(如优秀员工被高薪挖走)属正常现象 [119][121][122][123]
当理性成为稀缺品!从霍华德·马克斯最新备忘录,理解杨东陈光明的“封盘”……
聪明投资者· 2025-11-03 15:03
投资行为与市场心态 - 中国投资圈近期出现知名投资管理机构“封盘”现象,宁泉资产于10月29日公告暂停旗下产品对新投资者的首次申购,睿远基金随后在两天后宣布旗下部分专户产品暂停申购 [2] - 市场对此行为存在不同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市场流动性与估值水平的警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基金经理对规模、策略与认知边界的自觉克制 [3] - 该现象折射出当前市场在不确定周期中的复杂心态,即如何认识风险、评估机会并保持理性 [4] 风险认知与投资决策框架 - 风险应被区分为“风险承受能力”(财务实力)和“风险意愿”(心理和制度上的接受度),并可通过一个二维矩阵进行框架化讨论 [22][23][24][25][26] - 矩阵定义了四种投资者类型:高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充分利用”型;高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防御型”;低承受能力+低风险意愿为“保护型”;低承受能力+高风险意愿为“幼稚型” [37] - 真正的风险并非价格波动,而是“可能遭受永久性损失”的概率,投资的目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实现自身目标 [8][65] 投资目标与业绩评估 - 理性的投资者应将兑现支付承诺(如养老金支付)作为首要目标,而非短期“跑赢同行” [6][43][44][46] - 业绩评估周期必须足够长,以覆盖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同时包含好时光与坏时光),才能有效区分投资能力与单纯的风险偏好 [98][101] - 短期或中期的业绩评估标准往往是相对的,但需注意在泡沫市场中与同行表现相当可能仅是承担了相同高风险的结果,而非能力的体现 [86][88][89] 投资组合与策略考量 - 投资组合应围绕“适应各种环境”来构建,而非寄希望于成功把握市场时机 [71] - 对一家资金状况良好、策略偏保守的养老金计划而言,在总资产15%至20%的范围内使用杠杆被认为是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71] - 略多于半数的董事会成员支持将投资组合的25%配置到非流动性资产,前提是能满足支付需求,但也有人质疑仅因回报承诺更高而牺牲灵活性的合理性 [72] 对市场现象的深层解读 - 以2000年科技热潮为例,在高估值阶段继续追逐收益的风险,远大于因市场泡沫破裂而遭受的损失风险,保持保守的代价反而较小 [10][32] - 真正的判断力体现在能否在喧嚣与不确定中,坚守决策的框架与原则,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热点 [9][36]
Financial Tips for New Investors
Yahoo Finance· 2025-10-06 17:30
投资准备 - 在开立投资账户前需明确投资目标和资金使用时间,例如为购房首付、退休或教育储蓄,并考虑短期和长期目标 [4] - 确定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对市场波动的适应程度、可承受的损失金额以及资金使用时间,以选择匹配自身情况的投资 [3] - 确保基本财务需求得到满足,包括有足够资金支付账单和建立应急储备金,理想额度为覆盖3至6个月开支,并在投资前优先偿还高息债务如信用卡 [5] 投资研究 - 个人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进行研究以判断产品是否合适,或寻求专业投资人士的个性化指导 [1][2] - 可利用FINRA的免费工具BrokerCheck来研究投资专业人士的背景和经验 [2] - 对投资产品保持怀疑态度,避免盲目跟风投资热潮或“热门贴士”,应进行研究并专注于自身目标 [18] 投资组合管理 - 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将资金分配于不同资产类别以及同类资产内的不同领域,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有助于实现多元化 [7] - 定期监控投资组合,审查公司提供的月报或季报,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再平衡以保持与财务目标一致 [16][17] - 若财务情况允许,可采取定期定额投资策略以平滑价格波动,并利用复利效应使小额投资随时间增长 [15] 投资成本与税务 - 关注投资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包括交易成本、顾问费和持续开支,即使很小的百分比差异长期也会侵蚀投资回报 [8] - 不同投资账户收费各异,在线交易平台可能提供低佣金或零佣金交易,但服务可能不同,开户前需了解费用和服务内容 [10][11] - 利用税收优惠账户为特定目的储蓄,如退休、教育或医疗,这些账户提供潜在税务优惠并鼓励长期储蓄,部分雇主提供匹配供款 [12][13] 市场信息与资源 - 关注可能影响市场价格进而波及投资的财经新闻 [17] - 可利用FINRA提供的在线基金分析器比较共同基金和ETF的费用 [9] - 可利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复利计算器估算资金增长 [15]
Ask an Advisor: I'm 5 Years From RMDs and Down 30%. Should I Stay Aggressive or Rebalance?
Yahoo Finance· 2025-11-21 15:00
资产配置策略 - 退休初期投资组合采用90%股票和10%债券的激进配置[2] - 投资组合在2022年9月退休时出现约30%的亏损,一年后恢复约20%的涨幅[2] - 对于绝大多数退休人员而言,90%的股票配置过于激进,通常需要更稳定的资产配置以支持定期提取[5] 投资期限与需求 - 投资者距离开始提取规定最低分配还有五年时间,暗示可能不需要立即从账户中提取资金[2][4] - 较长的投资期限和无需立即动用资金的情况可能使激进股票投资具备可行性[5][6] - 投资决策应基于目标、态度和生活方式偏好等更广泛的背景,而非仅仅关注回报率[2] 风险承受能力评估 - 账户价值下跌后选择等待而非恐慌性抛售,表明投资者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7] - 风险承受能力是评估能否承受激进资产配置的重要因素[7]
How much money should you put in an HYSA vs. stocks?
Yahoo Finance· 2025-09-17 22:44
高收益储蓄账户(HYSA)特点 - 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利率 最佳账户年收益率超过4% [3] - 资金可随时存取 适合应急基金和短期目标储备 [4] - 几乎不存在本金损失风险 但无法显著增加财富 [5] 股票投资特性 - 通过购买公司股份获得所有权 可通过在线经纪商或退休账户购买 [5] - 历史年均回报率约10% 通过股价增长或分红获利 [6] - 存在短期价值下跌风险 受市场环境及公司表现影响 [7] 资产配置建议 - 建议将10%-30%储蓄存放于高收益储蓄账户 用于短期需求 [8] - 建议将70%-90%储蓄投入股票市场 用于长期财富积累 [8] - 具体分配比例需根据个人流动性需求和时间跨度调整 [8] 流动性管理 - 必须优先配置可快速支取的应急资金 再考虑股票投资 [10] - 缺乏流动现金时不应购买股票 避免被迫低价抛售 [10] - 短期目标资金应存放于高收益储蓄账户或国债等低风险工具 [12] 投资时间跨度 - 五年内需用资金不应投入股市 适合存放于保证收益的品种 [12] - 股票投资建议持有5-10年以上 以抵御市场波动并获得复利 [13] - 长期持有可享受分红收益并平滑市场波动影响 [13] 风险承受能力 - 收入稳定且负债较少者适合配置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资产 [15] - 低风险偏好者可选择高收益储蓄账户 保证本金安全及固定利息 [16] - 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时应包含债券、房地产等资产类别 [15]
房价跌了三成,该全款买房还是贷款30年?内行人算明白3笔账
搜狐财经· 2025-09-15 17:41
市场环境分析 - 多数城市房价较高峰期下跌超过30% 三年多来市场持续下行 [1] - 原价150万元房产现价100万元 价格下跌幅度达33% [1] 全款购房分析 - 节省利息支出 以80万元贷款30年期3%利率计算 总利息节省约41万元 [3] - 议价优势显著 全款购房比贷款购房议价空间高出2%左右 [3] - 避免断供风险 无需担心失业等突发情况导致的还款压力 [3] - 资金流动性丧失 100万元资金一次性投入后难以快速变现 [3] 贷款购房分析 - 杠杆效应显著 首付20万元购买100万元房产 房价上涨10%时本金收益率达50% 而全款收益率仅10% [4] - 通货膨胀对冲优势 30年贷款期内月供金额固定而货币购买力下降 还款压力随时间减轻 [6] - 信用记录积累 五年以上良好还款记录可获得更低利率贷款 30年利息差额可达数十万元 [6] - 资金使用效率 节省资金如能实现4%年化收益 30年总收益约224万元 远超贷款利息支出 [6] 决策关键因素 - 投资能力要求 资金需能通过稳健投资获得3%以上年化收益才适合贷款购房 [6] - 房价走势预判 看涨时杠杆放大收益 首付50万元购买250万元房产 房价上涨10%可多赚15万元 [7] - 抗风险能力 需要稳定现金流支撑月供 当前部分地区贷款利率已低于3% [7] 案例对比分析 - 案例一:200万元房产30年后增值至500万元 贷款购房方案总资产达732万元 较全款多赚232万元 [8] - 案例二:房价下跌至150万元时 全款资产150万元 贷款方案则面临62万元负资产 [11] 核心决策逻辑 - 本质是资金使用效率与风险承受能力的权衡 保守投资者适合全款 风险承受能力强者适合贷款 [11] - 真正划算在于让资金发挥最大价值 而非简单节省利息 需避免盲目跟风 [11]
基金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搜狐财经· 2025-08-06 13:25
基金资产配置核心思路 - 基金资产配置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基金实现多元化风险收益特征 [1] - 股票型基金在牛市中收益增长潜力高但市场下行时回撤风险大 [1] - 债券型基金收益稳定可提供市场波动时的风险缓冲 [1] - 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强且风险低适合短期闲置资金管理 [1] 投资者配置策略 - 需根据投资目标(短期增值/长期储备/大宗消费)决定配置方向和期限 [1] - 风险承受能力高者可增加股票型基金比例追求高收益潜力 [1] - 风险承受能力低者应加大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占比确保安全性 [1] 动态调整机制 - 需定期评估组合因市场环境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资产表现 [2] - 当某类资产占比偏离初始目标时需通过增减持恢复合理配置比例 [2] - 例如股市大涨后需减持股票型基金以平衡组合风险 [2] 组合优化原则 - 选择相关性低的基金可增强分散效果降低整体波动 [2] - 需搭配不同风格和投资领域的基金从多维度分散风险 [2]
聊聊投资前的“风险评测”
天天基金网· 2025-07-31 20:07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心态 - 近期市场波动导致投资者心态不稳 部分投资者因缺乏格局容易过早卖出或追高加仓 [1][2] - 市场变化是常态 也是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检测 持有不适合的产品会加剧心理压力 [3] 风险测评机制与分类标准 - 风险测评通过问卷形式评估投资者家庭收入、可投资资金比例、亏损承受能力等指标 用于匹配适合的基金产品 [3][4] - 基金产品按风险等级分为R1-R5五类(低风险到高风险) 投资者按承受能力分为C1-C5五类 两者需严格对应 [5] - 风险等级匹配规则:C1仅能投R1 C2可投R1-R2 C3可投R1-R3 C4可投R1-R4 C5可投全品类(含R5) 但市场R5产品较少 [5][7] 风险承受能力的动态变化 - 短期来看 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通常保持稳定 不会快速改变 [8] - 长期可能因年龄、资产规模、知识储备变化而调整 例如年轻时风险偏好提升 年老后转向保守 [8] - 养老目标日期基金通过动态调整资产比例 匹配持有人生命周期中的风险承受能力变化 [9] 投资规划建议 - 需以风险测评结果为基准构建组合 避免跟风投资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产品 [10] - 组合配置可超越单一产品限制 C1-C2投资者可主配固收类基金 辅以少量"固收+"产品平衡风险收益 [10][11] - 需以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为"锚" 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改变策略 防止追涨杀跌导致非理性操作 [11] - 长期持有符合风险等级的产品是获得满意收益的关键 需区分投资与投机行为 [11]
从那时起:聊聊投资前的“风险评测”
搜狐财经· 2025-07-31 10:52
风险测评体系 - 风险测评通过评估投资者家庭收入、可投资资金比例、可承受亏损比例及期望收益比例等指标确定其风险承受能力 [1] - 基金产品按风险水平分为R1(低风险)至R5(高风险)五个等级,由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划分 [2] - 投资者按风险承受能力分为C1(最低风险承受)至C5(最高风险承受)五类,C1仅适合R1产品,C5可投资R1-R5全品类 [2][3] 风险等级匹配规则 - C1投资者仅允许投资R1低风险产品 [3] - C2投资者可投资R2及以下风险产品 [3] - C3投资者可投资R3及以下风险产品 [3][5] - C4投资者可投资R4及以下风险产品 [3][5] - C5投资者可投资所有风险等级产品,但市场R5产品较少 [3][5] 风险承受能力动态变化 - 短期看风险承受能力基本稳定,若无重大变故不会突变 [6] - 长期看风险承受能力可能随年龄、资产规模、投资知识储备变化,例如年轻投资者可能从C1逐步提升至C2/C3,中年后可能从C4降至C3/C2 [7] - 养老目标日期基金通过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匹配持有人生命周期风险承受能力变化 [7] 投资规划建议 - 需根据风险测评结果选择匹配产品,避免跟风投资 [8] - 建议以资产配置组合定义整体风险等级,C1/C2投资者应以固收类基金为主,可配置部分"固收+"产品 [8] - 需以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为锚构建组合,避免因市场波动盲目调整导致亏损 [9] - 需坚持长期投资理念,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