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
icon
搜索文档
“天山对话:推动新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系列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
新华社· 2025-06-15 13:59
活动概况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乌鲁木齐主办"天山对话:推动新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系列活动 [1] - 活动主题为"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设置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合作签约、考察调研等多个环节 [1] 参会嘉宾 -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量、新疆大学校长马新宾等科研专家、企业家和高校代表出席 [1] -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强调新疆作为连接中亚的重要通道,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活动内容 - 开幕式围绕地质勘探、新质生产力、能源开发、生态水务等关键领域展开探讨 [1] - 启动"中国产学研丝路化石保护与研究联合实验室""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等9个项目 [2]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布200项科技成果,涵盖能源资源开发、农业现代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 [2] - 新疆交通投资集团、新疆野马文化、新疆维吾尔药业等企业入选"中国(新疆)产学研深度融合好案例" [2] 专项会议 - 举办"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创新实践案例交流会""生态治理与数智科技创新交流会""人工智能+机械工业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等专项会议 [2] - 嘉宾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调研考察 [2]
五粮液推出首部非遗文化片/珍酒战略级大单品上市/西凤:宴席突破是关键······
新浪财经· 2025-06-15 12:38
仁怀酒企"油改电"进展 - 仁怀市已有92家酒企完成"油改电"改造 [2] - 改造实现酒企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2] - 为酱酒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绿色发展空间 [2] 五粮液非遗文化推广 - 五粮液推出首部非遗专题文化片《天工五粮》 [2] - 影片于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发布 [2] - 紧扣"非遗 让生活更美好"主题 [2] 汾酒紫砂研究院成立 - 汾酒集团与宜兴爱宜艺术陶瓷合作成立紫砂研究院 [2] - 江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步落户研究院 [2] - 将推动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创新 [2] 珍酒新品发布 - 贵州珍酒推出战略级大单品"珍酒·2020真实年份" [2] - 新品又称"大珍·珍酒" [2] - 在酒体品质、包装设计、防伪溯源等方面全面升级 [2] 西凤酒市场策略 - 西凤酒强调"氛围即销量"的营销理念 [2] - 网点开发是基础 需加强终端陈列和广告布局 [2] - 宴席市场突破是关键策略 [2] 富邑葡萄酒集团低醇产品布局 - 富邑投资1500万澳元建设低/无醇葡萄酒生产设施 [2] - 采用尖端脱醇技术及自主研发专利工艺 [3] - 将生产旗下多个品牌的低/无醇酒款 [3] - 计划10月推出新低醇品牌"Sorbet"(酒精度≤8%) [3] - 产品线包含混酿起泡酒、桃红及多种风味葡萄酒 [3] - 全球无/低醇葡萄酒2024-2028年预计年复合增长5% [3] - 中国市场无醇酒常用于商务宴请 低醇酒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3]
一串数据反映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度 我市持续以“真金白银”破除创新瓶颈
镇江日报· 2025-06-15 07:18
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 镇江市科技局牵头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5方面22条举措,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 - 政策涵盖优化创新机制、建强平台载体、激发企业动力、推动成果转化、强化要素保障,对顶尖人才引进提供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科技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1] 创新型企业培育 - 镇江市现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35家、高新技术企业1617家,通过《镇江市科技招商实施方案》组建超160人科技招商队伍,组织80余场招商活动 [2] - 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提供最高20万元研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最高15万元 [2] 产学研融合支持 - 连续5年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大会",与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解决300余项"卡脖子"难题,促成500余项产学研合作 [3] - 推动"科技副总""技术副总"校企联动,对申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的企业最高给予300万元资金支持,深化区域创新网络 [3]
深圳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段立新:开放生态让产学研协同结硕果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2
政策支持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强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 [1] - 文件将"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对拥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因的科技公司形成激励 [1] 公司背景 - 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专注于行业智能基座与智能体解决方案的AI科技企业,2019年创立以来扎根科技创新前沿 [1] - 公司2020年与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汇聚产业界资深技术专家及高校科研机构知名学者 [1] - 团队具备"学术+产业"复合型结构,形成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的独特优势 [2] 技术成果 - 公司成功研发国内首个获中国民航局认证的智能远程塔台系统 [2] - 该系统率先在新疆那拉提机场落地应用,后推广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多个枢纽机场,显著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2] 市场发展 - 深圳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助力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与各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2] - 公司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开拓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业务领域 [2]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青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改革新路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2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推进,体现整体战略考量 [1] - 教育、人才与高科技发展构成相互依托的"三螺旋关系" [1] - 传统科教融合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必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需平衡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培养科学知识与人生观兼备的人才 [2] - 需平衡知识宽度与深度,避免人才"窄化"或"书呆子"困境 [2] - 理想大学应培养学生宽广视野、持续学习精神、深入探究动力和扎实基础知识 [2] 产业界与大学知识融合 - 推动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大疆)先进知识与大学知识体系贯通 [2] - 形成更强知识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专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综改新动作,为何要在这三个方面创新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4 21:07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政策核心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产学研"不协同 不融合"痛点 推动新兴产业更好发展 [1] - 改革突出超大城市治理升级与大湾区协同机制创新 首次将"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纳入总体要求 [1][3] 改革战略意义 - 2025年作为深圳特区45周年及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节点 政策具有三重意义:强化深圳改革试验田作用 推动全国制度性开放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 [2] - 深圳过往五年试点成效显著 通过系统集成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形成可复制的"杠杆效应"经验 [2] 科技创新领域突破 - 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模式持续深化 配套改革包括科研经费管理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薪酬 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 [7] -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新赛道通过特区立法推进 重点完善医疗辅助等应用场景的监管框架 [8]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 - 市场一体化关键在于规则衔接与要素流动 涉及产业 民生 商事等制度集成 包括跨境游艇自由行 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许可等具体场景 [9] -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 跨境直升机飞行等举措形成系统性改革清单 促进资金与人员要素流动 [9] 城市治理与营商环境 - 运用特区立法权开展人工智能 基因细胞等专项立法 以法治保障新业态发展 [4]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允许符合条件的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形成要素市场改革叠加效应 [4]
厦门:水产种业充实“蓝色粮仓”
科技日报· 2025-06-14 13:51
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建设 -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利用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原有中试基地打造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汇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多支科研团队[2] - 基地通过统一规划海水提取、净化和尾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筑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与应用平台[4] - 基地为科研团队提供场所及设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如为贝类繁育提供高质量外海水源[3] 鳗鲡人工繁育研究突破 - 集美大学团队在基地支持下建立温控管理体系、模拟鳗鲡天然成熟环境,使鳗鲡在全温条件下繁育取得初步成果[1] - 2023年以来团队开展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繁育研究,建立周年性繁育体系,累计繁育出十几万仔鱼[2] - 我国鳗鲡养殖产量占全球80%以上,但苗种长期依赖天然捕捞,人工育苗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1] 其他水产种业创新成果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团队成功培育福建牡蛎"金蛎1号""福蛎1号"新品种,其中"福蛎1号"已在福建沿海示范养殖3万亩[3] - 厦门大学团队研发出皱纹盘鲍"福海1号"国审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能力强特点[3] - 鲍鱼和东风螺新品种推广应用分别实现每年创造百亿元和数十亿元经济效益[3] 科研合作与产业转化 - 多支科研团队在基地开展交叉研究,共同申报项目、攻关课题,如提升种苗品质和养殖效率研究[3] - 基地吸引科研机构和水产种业企业入驻,推动科研端迈向产业端[4] - 科研团队重点开展贝类新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解决如织锦巴非蛤大规模养殖高死亡率问题[3]
洗衣原液开辟高品质赛道,宝洁全球织物护理研究院创新成果落地
广州日报· 2025-06-14 11:4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洗涤市场存在"低质内卷"现象,部分企业产品总活性物低于标准,核心功效成分添加不足,导致消费者需叠加使用多种产品仍难以保证清洁效果 [2] - 行业需攻克两大技术难题:应对中国复杂饮食和丰富织物带来的多元污渍挑战,以及同步满足留香、护衣等多维度消费需求 [2] - 消费者面临"衣服洗不干净"困局,流程繁复且清洁效果不佳 [2] 宝洁全球织物护理研究院 - 2024年成立,汇集化学、工程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纺织科学、皮肤科学领域顶尖专家与行业权威 [3] - 研究院将在"清洁去渍""抗菌洁净""持久留香""环保可持续"四大方向进行科研投入与深度探索 [3] - 旨在推动织物护理科学与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洗衣原液产品创新 - 汰渍、碧浪、当妮发布首款洗衣原液,采用非牛顿流体技术,使足量去渍、留香、亮白、护衣成分稳定共存 [4] - 特含溶渍精华,可溶解未被及时清洗的顽固污渍,实现洗衣免预处理即可达到焕净效果 [4] - 标志着消费市场迈入洗衣"免预处理"新时代 [4] 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需优化产业供需: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零售商和平台淘汰低质产品,支持高品质产品良性发展 [5] - 深化科技创新: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整合跨专业多领域人才和科研资源 [5] - 推动标准升级:行业组织制定的《洗涤用品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计今年发布 [5] 行业活动与协作 -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领导、宝洁专家等共同出席"织物护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探讨行业趋势 [1] - 产学研各界专家通过圆桌论坛深入探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5]
青海召开冷水鱼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 助推产学研融合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23: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围绕冷水鱼产业发展,青海省科技厅部署实施了一大批科研项目,从种苗繁育到养殖技术,从 饲料研发到病害防治,从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有效破 解了制种育种产业瓶颈,冷水鱼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 青海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刘永庆表示,希望借助推介会等成果对接平台,让更多的先 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动力。 图为专家在推介会现场作专题报告。 祁增蓓摄 推介会上,来自青海大学、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青海师范大学的 专家,就《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和恢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青海省鱼类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 作冷水鱼领域专题报告;就《青海三文鱼生态养殖技术》《青海藻-鱼-草-灌生产系统技术研发与示范》 作科技成果路演推介。 三文鱼产品展示与品鉴交流环节,主办方通过烹饪展示、品鉴等方式,让与会者从视觉、嗅觉、味觉等 方面感受青海冷水鱼的独特魅力与市场潜力。 中新网西宁6月13日电 (祁增蓓)6月13日,2025年青海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冷水鱼 ...
专访肖金成:闲置土地收回价差难题待解,深圳改革经验有望向全国推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0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核心观点 -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其改革经验将面向全国推广,重点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发展、土地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突破[1][4]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在于人才,需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构"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5][6] - 深圳凭借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政策优势,将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7]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首要任务,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5] - 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作用,形成企业牵头、高校支撑、政府保障的闭环创新体系[6]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事、科研管理自主权[6] 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 深圳将集中资源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领域探索改革经验[7] - 新兴产业培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具备先行先试的示范条件[7]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 深圳全域土地国有化为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将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建立闲置费与时长挂钩政策[2][9] - 通过调整闲置土地收费标准和盘活方式,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经验可向全国推广[9][10] - 探索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域合理利用模式,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设施和产业[11][12] 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 - 深圳需突破城镇开发边界限制,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13] - 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已出台,后续将强化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13] 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作为产业承载地和增长极,需突破行政壁垒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14] - 都市圈建设需统一规划、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并完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