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AI考生”赴考记
中国青年报· 2025-06-30 12:16
AI在力学竞赛中的应用 -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AI系统"GT-Mech"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成绩达到特等奖水平[2] - 竞赛共有来自500多所高校的30591名人类考生参与,"GT-Mech"与他们同场竞技[2] - 主办方中国力学学会专门设置"AI答题考场",并减免120元报名费[5] AI系统研发过程 - 团队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3名学生组成,研发周期仅两个多月[6] - 系统整合多个通用大模型,引入"符号计算"引擎和检查纠错机制[7] - 最终系统达到清华力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水平[8] AI技术挑战 - 通用大模型解决力学问题正确率低,难以理解复杂物理情景[6] - 专业力学知识在通用大模型语料库中占比极少[6] - 团队采用分步解题策略,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知识点组合[7] 教育领域影响 - 专家提出99%学生可能成为AI"手下败将"的担忧[8] - 教师关注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影响基础知识掌握[8] - 团队认为AI应作为辅助工具,解放人类脑力劳动[9] 未来发展计划 - 团队计划将系统迭代至航天航空专业博士生水平[9] - 未来可能参加航天航空类竞赛[9] - 系统目前处于测试和小范围试用阶段[8]
杭州文旅发布“科技旅游十景”,探索未来旅游新场景
杭州日报· 2025-06-30 10:17
杭州科技旅游产品发布 - 2025杭州奇妙夜于6月27日至29日举行 推出五大主题、30余项沉浸式体验活动 [4] - 发布"杭州科技旅游十景"和"杭州科技旅游十线"旅游产品 涵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4] - 科技旅游产品串联杭州科技名企、特色小镇、智慧街区等资源 打造"科文旅融合"新生IP [4] 科技旅游景点特色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AI科技园区提供智能办公、无人零售、AI酒店等未来场景体验 [5] -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汇聚杭州"六小龙"科技IP 提供一站式打卡体验 [5] - 云栖智慧城市空天探索基地首创"空天科技+智慧城市"双主题研学项目 [5] - 未来产业基地元宇宙应用场景体验馆提供0.3秒生成数字分身等创新体验 [5] 市场推广与合作 - 科技研学旅游产品已与10家旅游企业达成合作 包括浙江新世界国际旅游等公司 [5] - 景点实行预约制 每日限流参观以保证体验质量 [5] - 产品主打"科技+文化"深度体验、"日与夜"全时段游览等特点 [5] 科文旅产业对接 - 首场"科文旅商务对接会"于6月28日举行 促成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对接 [6] - 沉浸式夜游、智慧景区解决方案、AR/VR文旅应用成为对接热点 [6] - 多个项目在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6]
世界最大航空发射场,拜科努尔今年70岁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07:46
拜科努尔发射场历史与成就 - 拜科努尔发射场今年迎来70岁生日,过去70年共发射1500多枚运载火箭,将近2000艘航天器送入轨道 [1] - 该发射场建于1955年1月,1957年10月4日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在此开启历史性航天飞行 [3] - 首位太空游客美国富豪丹尼斯·蒂托于2001年4月28日从拜科努尔升空,5月6日返回地球 [3] 拜科努尔发射场设施与规模 - 发射场设施包括15座运载火箭发射综合楼、4个洲际弹道导弹测试发射台、11座装配测试厂房、两处机场、470公里铁路和1281公里高速公路 [3] - 发射场占地约7000平方公里,面积可容纳两个半莫斯科 [3] - 俄罗斯向哈萨克斯坦租用该发射场,定期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与"进步"号货运飞船 [3] 拜科努尔发射场重大事件与未来计划 - 1960年10月24日大火导致78人丧生,1963年同一天火灾夺走8条生命,此后这一天不再安排发射任务 [4] - 俄罗斯正逐步将发射任务转移至本国远东阿穆尔州的新东方发射场,但计划至少2050年租约到期前继续使用拜科努尔 [4]
俄公布国家航天项目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07:31
俄罗斯航天新国家项目计划 - 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深空探索计划清单,资金将于2024年开始投入[1][3] - 计划旨在保持俄罗斯世界航天强国前三地位,包含天文学、行星研究、日地物理和生物医学项目[4] - 未来3年预计拨款超1万亿卢布,2036年前总投入约4.5万亿卢布[6] 深空探测项目 - "毫米波"项目将部署世界首个10米级制冷望远镜,用于太赫兹频段观测,寻找水和有机化合物[4] - "光谱-紫外"太空望远镜将在紫外波段工作[4] - "光谱-伦琴伽马"天文台将创建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研究中子星和黑洞物理现象[4] 行星探测计划 - 金星探测任务包括轨道器、大气模块和着陆模块,寻找生命迹象并研究大气演化[5] - 月球计划包含7项任务,重点探测极地冰层并采集月壤样本[5] - 将发射自动装置进行地形勘探,为月球站选址做准备[5] 日地物理研究 - "共振"和"拱形"项目将分别研究地球磁层和太阳日冕[6] - 数据将与新建的地面太阳观测望远镜协同处理[6] - 将发射两个载有动物的"生物-M"航天器研究太空飞行对生物影响[6] 项目意义与进展 - 计划由所有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处于政府审批最后阶段[7] - 项目涵盖航天科学关键领域,有助于维持俄罗斯航天强国地位[7] - "光谱-紫外"等大型轨道天文台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新计划将加速其发射准备[7]
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强磁场”
科技日报· 2025-06-30 07:16
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建设进展 - 工厂主体厂房装饰装修和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同步推进 [1] - 已有26家企业抢先签约落地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1] - 计划2023年完成首星下线 建成国内首个融合物理空中物流走廊与数字化信息网络的卫星制造基地 [2] 商业航天发射能力突破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2023年3月成功完成首次发射 实现"一箭十八星" [1] - 中国航天"千帆计划"半年内实现90颗卫星组网 2025年规模将大幅跃升 [1] 卫星制造技术创新 - 装配式卫星平台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生产 总装时间从1周压缩至1天 生产成本降低20% 平台重量减轻30% [2] - 鸿擎科技新型智能化卫星产线投产后具备年产百颗新型平板卫星的产能 [3] - 微焓科技"热设计—产品—试验"一体化平台可帮助园区企业降低50%成本 [4]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形成"1+1+8"卫星制造产业集群 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连接与协同制造 [2] - 国星飞测实现从材料到整机的高精度智能化检测 减少检验检测次数 [4] - 鸿擎科技为国内唯一具备星箭协同能力的卫星组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3]
成都这座“科技城”,何以竞速未来?
四川日报· 2025-06-30 05:42
产业发展 - 成都未来科技城构建"1+X"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航空航天产业主攻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累计落地产业化项目5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 [5] - 沃飞长空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可长期开展短途空中游览飞行及1至9座航空器不定期载客飞行资质的eVTOL主机厂,已拿下数百架飞行器订单 [4] - 四川凌空天行发布下一代超音速飞机验证机"窜天石猴",预计2026年实现首飞;遨天科技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具备每年约1000颗商业卫星配套的量产能力 [5] - 建成未来翼谷、未来星谷等专业化科技园区,未来翼谷打造国内一流eVTOL和无人机科技创新高地,未来星谷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9] 科技创新 - 天府绛溪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是颠覆原有技术范式的重要突破 [6] - 天府绛溪实验室交互人形机器人前沿研究中心成立,剑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跨越式发展 [3] - 已落地高水平科研团队10个,发布科技成果超20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0余家,加快推进11个中试平台建设 [7] - "混合光子集成的近红外多波段探测芯片"突破高光谱成像设备小型化瓶颈,带"感"人形机械手项目进入中试熟化阶段 [10] 基础设施与人才 - 电子科技大学绛溪园区累计培养近5000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迎来1.3万名师生 [11] - 建成市政道路约103公里,教育配套设施7个提供学位约5200个,提供安置住房超万套 [12] - 实施"500米研发圈层+800米生活圈层"空间布局,在产业园区周边同步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商业综合体等 [11] 发展规划 - 计划未来5年推动产业总体规模突破1000亿元 [10] - 定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要承载地、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新引擎" [8] - 持续筛选具备"长度、宽度、平坦度"的未来新赛道,面向全球招引高端优质项目 [10]
香港故事|背靠祖国 逐梦探月——香港科研团队研制月面机器人
新华社· 2025-06-29 08:46
香港科研团队参与国家探月工程 - 香港科研团队牵头开展"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项目,该项目入选国家航天局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1] - 项目由香港科技大学牵头,联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携手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及深圳大学等内地机构,以及南非国家航天局[2] - 这是香港首次作为总体责任单位主导深空探测系统级载荷研制[2] 月面机器人技术突破 - 机器人重约100公斤,占嫦娥八号合作载荷总重量的一半[1] - 具备无线充电功能和通用操作手臂,这是以往月球探测任务中从未有过的技术[1] - 采用"休眠+保温"策略应对月球南极零下23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使用耐超低温材料和智能热控系统[2] - 配备视觉增强系统解决月球光照不均问题[2] - 采用可展开的多任务平台设计实现轻量化,满足火箭运载能力限制[2] 科研协作与管理创新 - 引入国家航天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从零件到整机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3] - 横向设立方案设计、初样验证、正样产品等严格阶段划分,纵向按机器人9大分系统拆解任务[3] - 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融合内地技术积淀与国际化协作能力[3] - 南非科研机构贡献太阳光谱测量技术[3] 青年科研力量与支持 - 团队70%的骨干力量是青年科研人员,在导航控制、热管理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4] -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支持项目[4] - 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项目团队正加紧推进工作[4]
小米YU7爆火催生倒卖订单:交付时间最长56周;比亚迪匈牙利电动大巴工厂扩建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6-29 08:45
小米YU7交付情况 - YU7标准版锁单后最快交付时间为53-56周 顶配Max版交付时间为33-36周 至少需8个月[1] - 26日22时30分后锁单用户今年可能无法提车 早期锁单用户可抢占流量红利并形成二级市场转卖[1]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扩建 - 匈牙利科马罗姆电动大巴和卡车工厂扩建项目奠基 年产能将达1250辆电动巴士和卡车[1] - 项目将为当地创造620个就业岗位 匈牙利外长称有助于提升该国电动汽车制造业地位[1] 法雷奥车灯武汉产能升级 - 武汉第二工厂拟新建产线 专注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高端车灯产品[1] - 当前自动化产线每36秒下线一只车灯 产能为300万只 未来规划提升至500万只[1] 克莱斯勒美国召回事件 - 因侧帘式安全气囊密封问题 召回2022-2025款Pacifica和Voyager车型共计250651辆[1]
入华四十年市占率过半,空客称中国民航巨大增长潜力待发掘
华夏时报· 2025-06-28 19:19
历史合作与供应链整合 - 中国首架空客A310客机B-2301将改造为航空科普教育基地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 - 空客与中国合作始于1985年 首个零部件转包生产协议为A300/A310电子舱舱门 开启数十年深度合作 [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现为空客全球第二大非发动机供应商 参与A320机翼 A220机身 A350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制造 [2] - 空客在华供应链垂直整合已建立约200家供应商 涵盖全产业链 年度工业合作总值超10亿美元 [3] 本土化生产布局 - 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2008年运营 已交付750余架飞机 具备A319/A320/A321全系总装能力 [3] - 天津工厂扩展为亚洲制造中心 新增A330/A350宽体机完成交付功能 累计交付超40架宽体机 [3] - 2023年启动天津第二条A320总装线建设 预计2026年投产 届时中国产能将翻倍 供应国内外航司 [8][9] 市场地位与增长潜力 - 中国成为空客最大单一国别市场 民航机队中空客飞机占比超50% 现役数量超2200架 [6] -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 预测2044年成为全球第一 未来20年需9570架新飞机 占全球需求近25% [7] - 中国人均乘机次数2024年0 6次 2044年预计达1 8次 当前航空人口仅4 7亿 近10亿人未乘过飞机 [7][8] - 2023年中国航空旅客量预计达7 8亿人次 国际航线年底有望恢复至2019年水平 [7] 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 - 空客在华合作延伸至创新研发领域 设立工程技术中心 创新中心等机构 聚焦航空航天前沿技术及减排脱碳 [4] - 中国制造业升级推动民营企业进入空客供应链 如西子航空供应金属件 南山铝业提供航空铝合金材 [2] - 空客作为链主企业带动国际供应商落户中国 如普美航空 吉凯恩航宇 凯密特尔等配套企业 [2]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爆炸,马斯克的“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28 10:38
猎鹰9号火箭爆炸事件 -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火箭在升空后第139秒爆炸 事故导致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火箭损毁 并损失2500公斤运往国际空间站的物资 [1][4][6] - 事故直接原因是第二级氦气罐固定支架断裂 该支架设计承重4500千克 但实际在900千克负载下即断裂 断裂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爆炸 [8] - 支架采用碳纤维缠绕不锈钢结构 在极端高压低温条件下提前断裂 从异常出现到爆炸仅持续0.893秒 [8] - 事故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 是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遭遇的重大挫折 [8] 事故调查与影响 - SpaceX迅速成立34人事故调查委员会 成员来自NASA/FAA/洛克希德等机构 三周后公布调查结果 [8] - 事故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舆论对私营航天可靠性提出质疑 但部分声音支持公司从失败中学习 [10] - 事故促使公司加强质量控制 后续所有火箭支架均经过严格测试 [10] 后续发展与行业启示 - 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即恢复发射 2015年底成功将11颗卫星送入轨道 [10] - 此次事故成为公司技术改进的重要转折点 后续实现火箭回收等关键技术突破 [10] - 事件促使整个航天行业重新审视"低成本航天"的可行性 引发对工程学边界的思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