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28
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了谁、依靠谁,是关系农业现代化动力和目标的基本问题。我国推进农业现 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实践 看,正是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拥护不拥 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成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我国农业现代化由此具备了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 量。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共同推动的过 程。在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协同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 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激活 了市场、要素和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流 通体制、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不断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推进,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 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大"与"小"经营形态长期并存。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01:44
据调查测算,近三年,中国粮食储存、运输、加工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粮食年产量的2%,粮库储粮综 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较10年前下降了5个百分点。 谈及如何在粮食节约减损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刘焕鑫提到,在全链条协同上下功夫,贯通产购储加销各 环节提高粮食节约减损效能,深入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倡导爱 粮节粮、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等。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陈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天,中国启动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 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于北京举行的主会场活动中表示,中国推进粮 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粮 食节约人人有责"。 刘焕鑫表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持续提升,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粮仓 稳如泰山,中国饭碗端得更牢。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 献。" 刘焕鑫提到,保障粮 ...
焦点访谈|非凡“十四五” 大国粮仓的“丰收答卷”
央视网· 2025-10-16 23:4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而本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十四五"期间,高标 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面积超过10亿亩;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 事","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春施 千担肥,秋收万担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秋粮收获进度已过六成,各粮食主产区正陆续进入收获的高峰期。 走进新疆伊犁,玉米田像金色的海洋。近日,由国内64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伊犁州玉米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全面严格的实收测产。结 果显示,两百万亩玉米平均亩产突破1200公斤大关,一举创造了五项全国玉米高产新纪录,标志着我国首个两百万亩规模的"吨粮田"梦想 成真。 视线转向东北。这里肩负着全国逾三分之一的秋粮产量,眼下已全面进入收获高峰期。在黑龙江富锦市金色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往来穿 梭,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 "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迈上了新的台阶。据统计,粮食产量2015年首次达到1.3万亿斤,之后连续9年稳 ...
权威访谈丨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端牢中国饭碗——专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
新华社· 2025-10-16 22:13
粮食市场供应与储备 - 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 [2] -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5800万吨 [2] - 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可用的调控资源更加充足 [2] 节粮减损成效 - 建成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干燥、清理、收储等服务,助农减损增收 [3] - 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7000万吨,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 组织制修订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合理掌握加工精度,提高粮油产品出品率,并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 [3]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 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并组织建设7个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4] - 各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由5448家增加到6872家,增长26%,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由120万吨增加到178万吨,增长48% [5] - 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由4.3万家增加到5.9万家,增长37%,成品粮油应急日供应能力由106万吨增加到167万吨,增长57% [5] 粮食质量安全与监管 - 组织制修订《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定,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 [6] - 2021年以来推动制修订粮食领域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50多项,突出绿色、优质、营养、健康 [6] - 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运用“人防+技防”有机结合进行“穿透式监管” [7]
新华时评丨为粮安天下注入中国智慧
新华社· 2025-10-16 21:18
全球粮食安全现状 - 全球粮食安全持续恶化,受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冲击等多重危机影响,数以亿计人口面临饥饿[1] 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国内保障 - 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粮食,成功解决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1] 中国的国际粮食援助与合作 - 持续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1] -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是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 - 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在G20、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场合呼吁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 中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与知识分享 - 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生产“造血”能力,例如在南非、卢旺达推广菌草技术,在布隆迪培育出7个水稻新品种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2] - 自2021年9月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超过300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惠及近150个国家上万名人员[3] - 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全球分享“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害虫防治技术”等实用知识成果[3] 国际合作共识与文件 - 推动达成《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合作南京共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等合作文件,呼吁国际协同合作[2]
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端牢中国饭碗——专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
新华社· 2025-10-16 21:05
新华社记者古一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世界粮食日,就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应急保障、节粮减损等公众关心的话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 问:目前粮食市场运行情况如何? 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端牢中国饭碗——专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 答: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前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全国粮食年产量多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 给、口粮绝对安全。 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粮 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收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着力激发市 场购销活力;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 益。 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时期末增加5800万 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 农户储粮减损效果更加 ...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19
核心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了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要求其矢志强农报国,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1] 高校与科研机构表态 -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表示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1] -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表示将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 [5] 农业科技研发重点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让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2] - 小麦育种专家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将持续深耕小麦育种领域,培育更多好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 [4][5] -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以推动农业全链条的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3] -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深度参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旨在提升该领域的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农业实践与人才培养 - 科技小院硕士生通过实地调研为当地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提供技术方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 - 校友代表表示将积极传承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投入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中 [3]
以科技力量筑牢全球粮食安全基石 多国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农业成就
央视网· 2025-10-16 18:41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核心观点 - 全球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认为其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1] -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实践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多国寻求与中国交流合作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3] 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农食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持续增长等多重压力,构建安全稳定的韧性食物供应体系至关重要 [3] - 农业领域的创新被认为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3] 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在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露天农业和设施农业领域 [3] - 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农业中应用得非常好 [3]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埃及新河谷省与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太阳能利用上有合作,并计划在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推广中国种植品种 [4] - 国际专家期待中国的农食系统转型经验能在世界不同地方落地生根 [4] - 巴西戈亚斯州贾瓜拉市赞赏中国农业成就,希望有更多机会向中国学习经验 [3]
【百姓身边的“十四五”】人均粮食占有量1000斤,变化从田间到舌尖
中国经济网· 2025-10-16 17:52
粮食产量与安全 -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4][6]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6] - 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6] 多元化食物供给 - 2024年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比2020年增长18.8% [6] - 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比2020年增长12.3% [7] - “十四五”时期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7]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十四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 [7] - 新制修订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3782项,比“十三五”末增加近4成 [9] - 高毒农药已从大田农业生产中退出,全面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9] 农业结构优化 - 大豆自给率提高4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6] - 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8.6万个 [10] - 食用菌年产量达4200多万吨,占全球产量的85% [7]
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抢烘战” 不能卡在 “钱” 上,备耕忙也要“资”持到底
齐鲁晚报· 2025-10-16 17:27
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三秋”生产金融扶持举措 - 年初即部署全年粮食产业工作方案,通过走访对接主管部门及企业构建客户名单库,并建立网格化营销小组进行需求登记[1] - 针对粮食客户用款“短频急”特点,利用移动展业设备实现线上作业和绿色审批通道,有效节约申贷时间[1] - 依托政策性担保平台和创新信贷模式解决“担保难”问题,提供最高500万元的信用贷款,今年已累计投放1.13万户、120.68亿元[1] 对农业企业的具体金融支持案例 - 山东友邦肥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拥有42项专利和20个注册商标,因调整肥料配方适应阴雨天气导致订单激增,面临原材料采购资金压力[2] - 邮储银行宁阳县支行通过线上“小微易贷”产品向该企业快速授信1000万元贷款,使其日发货量超过500吨,保障了订单交付和新订单承接能力[2] 行业背景与业务特点 - 粮食客户融资需求具有“短频急”和担保难的特点,对贷款支用的便利性和快捷性要求较高[1] - 阴雨气候导致土壤湿度增大,对肥料的适用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了新型配方肥料的需求增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