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

搜索文档
规范诊疗之下,红斑狼疮病情可控(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10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概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多见于育龄期年轻女性,患者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并攻击自身健康组织和器官 [1] - 疾病虽无法根治但可控,生物制剂发展大幅提升生存率,5年生存率达90%以上,10年生存率近90% [1] - 常规体检难以直接发现红斑狼疮,但可检测贫血、白细胞减少、蛋白尿等异常指标,部分体检含自身抗体筛查项目可辅助早期发现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 症状多样且隐匿,典型标志为面部蝴蝶形皮疹,其他表现包括脱发、关节肿痛、血尿、水肿等 [2] - 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可能仅累及皮肤或同时影响肾脏、心脏等多器官,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 激素及传统免疫抑制剂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生物制剂应用地位提升,可减少传统药物副作用并改善预后 [2] 患者管理与生活方式 - 需避免日晒、熬夜、感染等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态度以控制病情 [2] - 直系亲属患病者建议主动筛查,患者应尽早规范诊疗以实现长期缓解并回归正常生活 [1][2]
Skye Bioscience Inc.(SKYE)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9 05:32
Skye Bioscience (SKYE) Q1 2025 Earnings Call May 08, 2025 04:30 P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Bernie Hertel - Head IR & CommunicationsPunit Dhillon - President, CEO, Secretary & DirectorChris Twitty -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Kaitlyn Arsenault - Chief Financial OfficerPuneet Arora - Chief Medical Officer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None - AnalystJay Olson - Managing Director & Senior Analyst - BiotechnologyAlbert Lowe - Senior Research AnalystEdward Tenthoff - Sr. Research AnalystKristen Kluska - AnalystAndy H ...
Akebia Therapeutics(AKBA)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8 21:02
Akebia Therapeutics (AKBA) Q1 2025 Earnings Call May 08, 2025 08:00 A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Mercedes Carrasco - Senior Director of Investor &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John Butler - CEO, President & DirectorNicholas Grund - SVP & COOErik Ostrowski - SVP, CFO & Chief Business OfficerNicholas Grund - SVP & COOLes Sulewski - VP - Biotech Equity Research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Roanna Ruiz -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Biotechnology AnalystNone - AnalystRoger Song - Senior Equity Research AnalystAllison Bra ...
Nuvation Bio (NUVB)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8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460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核心资产telotrectinib及临床阶段产品线的持续投资 [29]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为3540万美元,主要源于商业化前期的建设投入,包括销售、市场准入和运营人员的招聘,以及医学教育、支付方参与和患者支持项目的战略投资 [29][30] - 由于上述投资,本季度净亏损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31] - 截至本季度末,公司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为4.617亿美元,不包括与Sagard Healthcare Partners达成的2.5亿美元非稀释性融资协议所得款项 [3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Telotrectinib - 在一线治疗中,确认的总缓解率(ORR)为8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6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44个月;在有可测量脑转移的初治患者中,确认的颅内缓解率(LOR)为77% [9][11] - 在二线治疗中,确认的ORR为56%,中位PFS为10个月,中位DOR为17个月,确认的颅内ORR为66% [11] -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的药物停药率仅为6.5% [14] Saclucitanib - 早期临床数据显示,在低级别和高级别神经胶质瘤中可能比同类药物有更深度的缓解,包括高级别神经胶质瘤患者出现持续数年的完全缓解 [19] NEV - 1511 - 公司期待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供其在难治性实体瘤的1期剂量递增研究的最新情况 [20] NEV - 868 - 完成了1期剂量递增研究,对BD2的选择性比BD1高近1500倍,是同类药物中选择性最高的,公司正在评估多种战略选择,包括继续内部开发或潜在的合作机会 [20][2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新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美国每年约有3000例新患者 [23] - 历史上,第一代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在美国的年净销售额不足1.5亿美元 [2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公司战略 - 专注于成为商业阶段公司,准备在telotrectinib获批后推出该药物,并推进更广泛的产品线 [5] - 计划在今年将Saclucitanib项目推进到关键开发阶段,期待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供NEV - 1511的1期剂量递增研究更新,并评估NEV - 868的多种战略选择 [19][20][21] 发展方向 - 以开发针对癌症治疗中未满足需求的优质药物为使命,围绕明确的作用机制构建一流疗法 [6] 行业竞争 - 第一代ROS1 TKI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虽改变了治疗格局,但克唑替尼不能穿过血脑屏障,恩曲替尼和第二代repotrectinib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 [7][8] - 公司认为telotrectinib有潜力成为ROS1领域的最佳药物,其在疗效、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具有优势 [5][8]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认为telotrectinib的潜在获批可能是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获批后有望为ROS1阳性肺癌患者提供有意义的新治疗选择 [5] -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商业团队和专注的市场战略,通过与Sagard Healthcare Partners的非稀释性融资协议获得资金,有能力成功推出telotrectinib并实现盈利,无需额外融资 [18][19] - 公司对其他产品线也充满信心,认为每个项目都有独特的设计原则、生物学原理和差异化特征,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21]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的telotrectinib新药申请正在接受优先审查,预计在6月23日的处方药用户收费法(PDUFA)日期或之前获得批准,目前审查进展顺利,所有计划的检查已完成且结果良好 [5][17] - 公司商业团队已组建47名肿瘤账户经理、区域营销团队和现场准入团队,以推动telotrectinib的快速采用 [28] - 公司正在推进多项关键的预批准举措,包括确定上市计划、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优化患者体验和投资患者支持计划等 [28]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 如何优先考虑telotrectinib的市场推广因素以及如何定价 - 公司认为患者和医生最看重的指标是缓解持续时间,telotrectinib的46个月PFS和44个月DOR具有优势,其耐受性也使药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定位 [43][44] - NCCN指南的更新是一个积极因素,新指南建议在发现ROS1融合后停止原治疗并开始使用ROS1疗法,且ROS1融合被列为免疫治疗的禁忌证 [44][46][47] - 公司目前不便讨论定价,预计在获批时公布价格 [48] 问题2: 关于saclucitanib研究设计和细节的更新内容 - 公司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第二项saclucitanib研究,该研究仅针对低级别神经胶质瘤且使用单一剂量,预计将展示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数据 [51] - 公司正在与FDA讨论saclucitanib的关键研究,将根据讨论结果确定研究设计 [52][53] 问题3: 公司针对ROS1患者的目标账户策略、预计覆盖患者比例以及telotrectinib在CNS疾病中的应用和预防数据 - 公司未透露具体的市场策略,但对策略有信心,相信市场会看到积极结果 [56][57] - 公司计划主要在一线治疗中推广telotrectinib,其高CNS渗透率和强颅内缓解率使其适合作为一线药物,二线数据也很强大,但市场主要在一线 [61][62] - 虽然无法具体说明telotrectinib是否能预防CNS疾病,但长PFS意味着癌症难以找到耐药途径,表明药物有潜力预防CNS疾病 [63][64] 问题4: 医生对telotrectinib的教育需求以及公司内部对药物采用率的建模方式 - 医生教育很重要,公司认为telotrectinib的数据表明ROS1癌症是高度可治疗的,这将激励医生处方和患者寻求该药物 [68][70] - 药物的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肝功能测试升高,这是肿瘤学家熟悉的管理领域,预计不需要大量培训 [72][73] - 医生的采用通常较慢,但公司认为telotrectinib的优势将吸引医生和患者,目前难以预测采用速度 [75][76] 问题5: 假设获批,telotrectinib的扩大准入计划、快速医保准入情况以及IDH1药物的下一步计划和数据信心 - 公司在获批前不会大力推广扩大准入计划,预计不会有大量患者从该计划中转换 [84] - 公司对saclucitanib的数据有信心,打算进入关键研究,正在与FDA探讨最快的途径,将在有明确信息后分享 [85][86] 问题6: TRUST研究中的美国患者数量、启动指标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本季度300 - 310万美元收入的来源以及股份数量 - 公司未具体区分美国和亚洲患者数量,但认为研究数据在多个地区具有良好的平衡性,有信心在各司法管辖区获得批准 [93][94] - 产品收入来自向合作伙伴发货和研发费用的收取,主要合作伙伴为Nippon Careco和Innovent [96] - 公司提供的股份数量为340股 [100] 问题7: sacitamab的2期数据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公布 - 公司正在与Daiichi协商发布数据的事宜,希望能在下半年的大型医学会议上公布,但目前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和形式 [98] 问题8: 从中国市场的推出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扩大ROS1市场的初步步骤 - 中国和美国市场差异较大,公司认为中国市场的经验难以直接应用于美国,但中国医生对药物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105][106] - 公司认为telotrectinib是一种不同的药物,拥有经验丰富的团队和独特的战略,有信心扩大ROS1市场 [107][108]
Revolution Medicines(RVMD)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08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和投资为21亿美元,按当前运营计划预计可支持运营至2027年下半年 [42]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057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18亿美元,增长主要因临床试验和制造费用增加,人员和股票薪酬费用也因扩招而增加 [42] - 2025年第一季度G&A费用为3500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2280万美元,增长主要因人员和股票薪酬费用增加及商业准备活动增多 [4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2.134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16亿美元,增加因运营费用提高 [43] - 重申2025年财务指引,预计全年GAAP净亏损在8.4 - 9亿美元,含非现金股票薪酬费用1.15 - 1.3亿美元 [4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胰腺癌业务线 - 正在进行diraxonrasib治疗二线转移性胰腺癌的全球III期试验RASLUT - 302,美国入组进展良好,欧盟和日本已开始入组,预计2026年有数据读出 [45] - 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diraxonrasib在一线和辅助性胰腺癌的注册试验 [47] 非小细胞肺癌业务线 单药治疗 - duraxone rasib在多项肿瘤包括肺癌中结果良好,正在进行针对既往治疗过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期注册研究RESOLVE - 301,目前正在激活研究站点 [18] - sildonrasib在非小细胞肺癌队列中,截至2024年12月2日数据,90名患者中2例3级不良事件,2例剂量中断,无剂量减少,平均剂量强度98%,客观缓解率61%,疾病控制率89% [20][21] - eleron rasib截至2025年4月7日数据,36名接受过标准治疗的患者接受单药治疗,耐受性良好,平均剂量强度94%,客观缓解率56%,疾病控制率9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9个月 [23][24] 联合治疗 - 多种联合治疗组合耐受性良好且有抗肿瘤活性,如duraxone rasib + pembrolizumab、eleron rasib + pembrolizumab、eleron rasib + duraxone rasib等 [28][33][35] - duraxone rasib + pembrolizumab在TPS≥50%患者中,7名可评估疗效患者中86%有RECIST反应,全部疾病控制;TPS<50%患者中,10名可评估疗效患者中50%有RECIST反应,90%疾病控制 [31][32] - eleron rasib + pembrolizumab在5名一线非小细胞肺癌且TPS≥50%患者中全部有RECIST反应 [35] - eleron rasib + duraxone rasib在26名既往接受过KRAS C12C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反应率62%,疾病控制率92%,高于eleron rasib单药治疗 [38][39]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公司战略 - 致力于通过发现、开发和交付创新靶向药物,革新RAS成瘾性癌症患者的治疗 [5] - 推进三个临床阶段RasOn抑制剂项目,采用单药和联合策略,最大化临床影响 [6] - 胰腺癌方面,推进diraxonrasib的III期试验,2025年下半年启动另外两项III期研究 [7] - 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目标是使Ras on抑制剂组合成为各RAS突变和治疗线的领先疗法,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治疗策略 [11][12] 行业竞争 - 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无RAS抑制剂完全获批,KRAS G12C抑制剂通过加速和有条件批准机制上市,市场已分化为G12C突变疾病和非G12C 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 [10][1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在执行2025年战略优先事项上取得进展,有信心完成diraxonrasib相关试验入组并获得数据读出 [45] -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有能力继续执行战略,巩固在RAS成瘾性癌症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5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新任命Anthony Mancini为首席全球商业化官,将负责全面商业化战略和运营 [49] - RMC - 50127预计今年达到临床就绪阶段,明年启动I期研究 [48]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 对KRAS G12C一线患者群体的三联疗法耐受性和信心的看法 - 公司表示乐观,仍在进行剂量优化,未确定最终剂量,但单药特征明确,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已知安全信号在预期范围内,后续会在启动III期试验前分享相关数据 [57][58] 问题2: 各组合数据集的平均随访时间、宣布III期意向所需数据集以及PFS是否必要 - 随访时间可参考12月提供的swimmer图,目前无更新数据 [61] - 非G12C项目基本无阻碍,可推进;G12C项目目前受限于优化RasOn doublet剂量,需满足公司、监管机构、支付方和处方者要求 [62][63] - PFS不是决策的驱动因素,公司对反应率和PFS的关联有信心,因肺癌中反应率是PFS的合理相关因素 [66][67] 问题3: 支持反应率可预测PFS的数据集和出版物、是否继续招募一线肺癌队列以及非临床QT信号在三联疗法中是否会加重 - 公司可提供相关文献参考 [71] - 正在进行剂量优化,意味着正在招募队列 [74] - 未发现QT信号加重情况,且低于单药治疗观察值,预计不会增强,与奥希替尼标签报告情况相符 [73] 问题4: 多RAS抑制剂与突变选择性抑制剂临床获益持续时间的比较及对未来开发策略的影响 - 公司表示无直接头对头比较数据,无法判断哪个更优,且最终会将两者联合使用 [79][80] - 临床获益持续时间是首要考虑因素,突变选择性抑制剂和doraxonerasib的逃逸机制不同,联合治疗可覆盖所有潜在逃逸机制 [81] 问题5: 资源分配的关键标准和肺癌关键组合试验启动节奏 - 2026年开始推出一线和联合研究 [88] - 资源分配需综合考虑临床数据、生物学原理、竞争格局等多因素,目前能推进已确定的大部分优先事项 [89][90] 问题6: 美国以外的商业战略、潜在合作理念以及与FDA讨论关键组合试验设计的时间和具体设计信息 - 公司不提供与FDA未来互动的时间表,确定计划后会提供更新 [93] - 美国以外战略受关注,公司收到多家全球制药公司的强烈兴趣,有具体且富有成效的对话,有很大的合作选择空间,但不急于达成合作,会综合评估各种选择 [94][95]
Bioatla (BCAB)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5-07 23:00
纪要涉及的公司 BioAtla(BCAB),一家临床阶段的肿瘤学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 [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公司平台优势** - 公司拥有有条件活性生物制剂平台,能增加疗法的治疗指数,提高效力同时提升安全性,可靶向原本难以成药的靶点 [4][5] - 该平台机制与其他公司不同,无需激活步骤,动力学良好,结合可逆,能进一步拓宽治疗窗口、提高效力 [7][8] 2. **平台有效性验证** - 以Axle为靶点,此前两家公司未能开发出具有风险获益比的药物,而公司有非常强的数据,两年多来总生存率达59%,且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 [8][10][11] - 对于Epcam靶点,安进未能取得进展,公司低剂量下已有C3患者出现两位数肿瘤缩小,安全性令人鼓舞 [12] 3. **EpCAM项目情况** - 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首次人体一期剂量递增研究,目前治疗剂量为每周300微克,计划继续剂量递增 [14] - 预计在ESMO GI会议上讨论约25 - 30名患者的安全性和活性数据,已有两名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超过一年和八个月无进展 [15] - 该项目是双条件激活双特异性抗体(dual cab),在T细胞臂和EpCAM上都有条件结合,选择性可相乘,动物测试显示约200倍选择性 [16][18] - 未来考虑使用组合疗法,如添加PD - 1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尤其感兴趣,动物模型显示单药治疗约200微克可能有效,300微克有机会开始看到部分缓解(PR) [20][22] - EpCAM靶点广泛表达于多种腺癌,若能成功开发,可能成为泛癌药物,有数十亿美元市场机会 [30] 4. **Axle产品情况** - 在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年和两年地标生存率,分别为67%和59%,而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一年和两年地标生存率分别低于40%和20%,在肉瘤亚型中也有类似生存获益 [34] - 试验将与多西他赛作为标准治疗进行对比,计划增加一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三期试验做准备,同时与多个合作伙伴就该资产进行讨论 [38] - 预计剂量为q2w 1.8mg/kg,安全性高,确认缓解率为25%,最终获批的关键是总生存率 [39] 5. **与其他药物的竞争和配合** - 在总生存率方面,公司产品作为单药治疗竞争较小,也有与其他药物安全组合的机会 [43] - 公司产品与其他KRAS抑制剂方法正交,可以结合使用,且已有数据显示三年总生存率显著,无中位总生存期,八名患者长期随访 [45][46] - 公司产品对突变KRAS患者有非常高的选择性,与野生型KRAS患者有明显差异,且Axle和KRAS表达高度相关 [47][48] 6. **合作机会** - ROR2资产在HBV阳性患者中有差异化活性,针对二线HBV阳性患者可进行更适度的试验并争取加速批准,有很大机会达成合作 [51] - 公司一直以来的战略是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目前正在积极讨论,合作将是非稀释性融资 [59] 7. **现金状况** - 第一季度末现金为3200万美元,足以支撑到2026年,公司计划通过合作获得非稀释性资金推进项目 [57][5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有四个临床阶段资产,其中三个处于二期 [4] - 公司正在进行多项活跃的交易讨论,有望与合作伙伴将至少几个分子推进到三期 [5] - ROR2和CTLA4项目公司专注于合作,目前有积极的讨论 [41] - 公司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获得MiKV与多西他赛对比的数据,且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到该时间点并略有超出 [42]
年内股价涨幅超三成的百济神州,一季度营业利润扭亏为盈
第一财经· 2025-05-07 21:38
财务表现 - 百济神州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GAAP净利润为127万美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均实现盈利1 5亿元左右 [1]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80 48亿元 同比增长50 2% 其中产品收入79 85亿元 同比增长49 9% [1] - 公司维持2025年财务指引不变 预计全年营业收入介于352亿元至381亿元之间 [2] 核心产品表现 - BTK抑制剂百悦泽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销售额56 92亿元 同比增长63 7% 其中美国市场销售额40 41亿元 同比增长61 9% [2] - 百悦泽首次位居美国BTK抑制剂市场份额首位 [2] - PD-1单抗百泽安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12 45亿元 同比增长19 3% [2] - 百泽安在中国获批14项适应证 其中13项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2]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已上市6款BTK抑制剂 涵盖第一代至第三代 [3] - 百悦泽通过"头对头"研究战胜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 [3] - 礼来的三代BTK抑制剂Jaypirca是目前唯一上市的非共价BTK抑制剂 [4] 研发进展 - 百济神州正在开发BTK降解剂BGB-16673 已启动针对R/R CLL的3期临床试验 [5] - 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BGB-16673对比匹妥布替尼的"头对头"3期临床试验 [5]
回盛生物(300871) - 2025年5月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7 19:30
证券代码:300871 证券简称:回盛生物 转债代码:123132 转债简称:回盛转债 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03 | |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 | --- | --- | | 投资者关系 |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 | | 活动类别 |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 | | 现场参观 其他 | | 参与单位名称及 人员姓名 | 线上参与回盛生物 2024 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的全体投资者 | | 时 间 | 2025 年 5 月 7 日 15:00-16:30 | | 地 点 | 价值在线(https://www.ir-online.cn/)网络互动 | | 接待人员姓名 | 董事长 张卫元 独立董事 冉明东 | | | 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杨凯杰 | | | 董事会秘书 王庆峰 1、高管您好,请问贵公司本期财务报告中,盈利表现如何? | | | 回答:您好,2024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 | | 17.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015.56 万元,同比下降 | | | 220.11%;实现 ...
《过敏科学》出版中国专刊,生物制剂将成过敏患者新希望
新京报· 2025-05-07 12:18
行业研究 - 《过敏科学》中国主题专刊发布32篇中国学者文章 聚焦生物制剂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突破性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1] - 生物制剂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哮喘 特应性皮炎等领域展现临床潜力 国内外研究活跃度显著提升 [2] - 中国学者首次在学术顶刊发表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中国意见书 系统规范患者选择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标准 [2] 学术影响力 - 《过敏科学》2023年影响因子达12.6分 连续5年集中呈现中国过敏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正刊全球发行 [1] - 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担任期刊副主编后 推动中国学者在环境污染与哮喘机制 肠道菌群失调 药物过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1][2] - 期刊主编Cezmi Akdis教授高度评价中国学者对全球过敏科学领域的贡献 专刊收录中国学者在鼻科学 呼吸病学 皮肤病学的32篇前沿研究 [1][2] 临床进展 - 传统鼻喷药物和口服药对过敏症状控制有效 但生物制剂因长期疗效优势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2] - 中国临床数据研究显示 生物制剂对难治性 重症过敏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收益 相关治疗方案标准化进程加速 [2] - 专刊发布中国学者在哮喘发病机制 过敏微生物组学等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为全球学科发展提供新理论依据 [2]
憾失诺奖!陈列平在Nature Medicine发文,回顾自己发现PD-L1以及从质疑中颠覆癌症治疗格局
生物世界· 2025-05-07 11:13
核心观点 - 陈列平教授发现PD-L1分子并揭示其与PD-1通路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开创了"解除免疫刹车"的治疗策略,推动全球十余种PD-1/PD-L1抑制剂上市,覆盖70余种癌症,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里程碑药物[1][6][8] - 该发现解决了癌症免疫治疗的长期悖论,使晚期实体瘤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标志着免疫治疗从边缘领域跃升为肿瘤学支柱[1][8] - 研究从基础发现到临床转化形成完整链条,重塑了现代癌症治疗范式,并持续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的探索[7][8][10] 癌症免疫治疗历史困境 -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癌症疫苗和细胞因子治疗等主要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屡屡受挫,尤其是针对占人类癌症90%的实体瘤[3] - 临床前数据与临床试验结果脱节,免疫反应与肿瘤生长抑制之间缺乏明确关联,构成癌症免疫治疗的核心困境[3] - 当时学界观点两极分化:一派认为免疫策略存在根本缺陷,另一派主张需要更强劲的免疫刺激[3] 理论突破与假说提出 - 陈列平提出第三种可能:免疫应答足够强大但在肿瘤部位被主动抑制,肿瘤微环境可能构筑屏障阻止免疫攻击[3] - 受达尔文进化论启发,认为肿瘤早期免疫压力可能筛选出具有逃逸能力的克隆,免疫抑制蛋白(如PD-L1)的过表达可能在免疫压力下占据主导[4] - 提出适应性耐药假说:肿瘤浸润T细胞分泌IFNγ诱导肿瘤细胞上调PD-L1,后者通过PD-1受体抑制T细胞活性,形成负反馈回路[5] 关键科学发现 - 1997年在梅奥实验室通过EST技术首次克隆B7-H1(后命名为PD-L1),1999年证实其抑制T细胞免疫的功能[4] - 发现多种癌组织过度表达PD-L1蛋白而正常组织罕见表达,该免疫组化检测后来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临床预测生物标志物标准[5] - 2002年开发靶向PD-L1和PD-1的单克隆抗体,在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系统中展现增强肿瘤免疫的潜力[5] 临床转化与产业应用 - 初期遭遇冷遇,2000年首个产业合作两年内夭折,2004年与Medarex公司达成协议开启临床转化之路[6] - 全球已开发十余种PD-1/PD-L1抑制剂,获批适应症覆盖70余种癌症,在常见实体瘤中挽救了数百万生命[6] - 将肿瘤微环境确立为免疫治疗靶点开发的核心领域,启发后续CTLA-4、TIM-3等免疫检查点的研究[10] 领域影响与范式革新 - 从根本上重塑现代癌症治疗,彰显肿瘤微环境作为免疫治疗靶点发现宝库的价值[6] - 通过从基因克隆到药物开发的完整链条,证明基础研究驱动临床突破的可行性,重塑癌症治疗研发模式[10] - 开创的"解除免疫刹车"策略持续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的探索,标志着免疫治疗从边缘领域跃升为肿瘤学支柱[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