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产业

搜索文档
高工固态电池峰会 | 10大主题共议固态电池“量产”前夜
高工锂电· 2025-05-30 18:22
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主题为“打通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后一公里”[1][3][6][13][16][20][26][30][33][39][42] - 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商为利元亨[1][3][8][13][17][23][35][39][4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方向 - 技术焦点包括解决界面阻抗难题[4]、突破500Wh/kg能量密度目标[14]、攻克“枝晶”问题[14] - 叠片+干法工艺被提及为固态电池量产关键路径[18] - 材料成本目标:硫化锂降至50万元/吨,硅碳降至10万元/吨[27] 应用场景拓展 - 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潜力巨大,可能撬动万亿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市场[31] - 半固态电池技术预计在2025年实现突破[37]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存在从技术卡位到生态构建的“弯道超车”机会[24] - 日本企业在机器人、储能、航空等领域的固态电池应用呈现全面开花态势[2] 产业链配套 - 广州飞升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展示FSH-CF恒流系列注液泵产品,定位为“注液泵首选品牌”[43][45][46]
锂电池产业链双周报(2025、05、16-2025、05、2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20250530
东莞证券· 2025-05-30 16: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碳酸锂价格阴跌,产业链部分环节走弱,但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储能需求也将快速增长,预计锂电池整体需求维持较快增长 [4][45] - 新建产能扩张放缓,落后产能出清,行业供需关系改善,产业链盈利有望边际改善 [4][47] - 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迭代升级将带来新增长点 [4][47] - 建议关注电池环节、材料环节头部企业及固态电池产业链受益环节,重点标的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科达利、天奈科技、纳科诺尔 [4][47] 各目录总结 行情回顾 - 截至2025年5月29日,锂电池指数近两周下跌2.45%,跑输沪深300指数1.21个百分点;本月至今累计上涨8.59%,跑赢沪深300指数6.25个百分点;年初至今下跌1.91%,跑赢沪深300指数0.03个百分点 [2][11] - 近两周涨跌幅排名前三的公司为圣阳股份、德福科技、国轩高科,涨跌幅分别为16.34%、12.56%、7.60%;本月至今排名前三的是圣阳股份、国轩高科、龙蟠科技,涨跌幅分别为20.72%、19.99%、19.10%;年初至今排名前三的是金杨股份、震裕科技、武汉蓝电,涨跌幅分别为108.68%、104.62%、103.28% [12] 板块估值 - 截至2025年5月29日,锂电池板块整体PE(TTM)为23.30倍,处于近五年22.44%的历史分位 [19] 锂电池产业链价格变动 - 截至2025年5月29日,近两周碳酸锂、氢氧化锂、电解钴、电解镍、三元前驱体、三元材料、6F、电解液价格下跌,磷酸铁锂、负极材料、负极石墨化、隔膜、动力电芯价格持稳 [22] - 电池级碳酸锂均价6.28万元/吨,近两周下跌5.28%;氢氧化锂报价6.94万元/吨,近两周下跌3.34% [4][23] - 磷酸铁锂报价3.15万元/吨,近两周价格持稳;NCM523、NCM622、NCM811分别报价11.45万元/吨、12.25万元/吨、14.85万元/吨,近两周分别-2.97%、-2.00%、+0.68% [4][23]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高端、低端分别报价4.85万元/吨和2.10万元/吨,近两周价格持稳;负极材料石墨化高端、低端分别报价0.98万元/吨和0.80万元/吨,近两周价格持稳 [4][23] - 六氟磷酸锂报价5.29万元/吨,近两周价格下跌3.82%;磷酸铁锂电解液报价1.80万元/吨,三元电解液报价2.35万元/吨,近两周分别下跌0.55%和0.42% [4][23] - 湿法隔膜均价为0.8元/平方米,干法隔膜均价为0.43元/平方米,近两周价格持稳 [4][23] - 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市场均价为0.34元/Wh,方形三元电芯市场均价为0.44元/Wh,近两周价格持稳 [4][23] 产业新闻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解决行业界定和测试方法问题 [42] - 5月1日至25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135.8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9%;新能源市场零售量72.6万辆,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11%,渗透率达53.5%;今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405万辆,同比增长35% [42] - 5月22日,初步推算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185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5.4%,新能源零售预计98万辆,渗透率维持在52.9%左右 [42] - 5月20日,首批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宝马电动汽车上路测试 [42]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42] - 今年1至4月,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占68%份额,自主品牌在海外新能源市场占12%份额 [42] - 今年前4个月,欧盟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长26.4%,达约55.8万辆,占欧盟汽车市场份额的15.3% [42] - 比亚迪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提前通过电池新国标全项检测,获中汽中心认证证书 [42] - 宁德时代与兰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电池后市场等领域合作 [42] - 5月20日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中国石化领投入股,助力换电站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3] 公司公告 - 天奈科技表示是全球少数能规模化生产单壁碳纳米管产品的企业,下游需求增长将带动相关产品应用需求增长 [45] - 孚能科技称半固态电池已规模化出货,全固态电池多种材料体系研发进展顺利,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2025年底小批量交付 [45] - 恩捷股份表示硫化锂产品纯度达99.9%,产能百吨级,推进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产线项目 [45] - 万润新能自2025年5月起按协议向宁德时代供应磷酸铁锂产品,2025 - 2030年预计总供货量约132.31万吨 [45] - 贝特瑞称目前钠电产能约3000吨/年,正、负极材料获客户认可并批量出货 [45] - 国轩高科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设计产能0.2GWh,金石电池中试量产,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量产线设计工作 [45] 本周观点 - 建议关注业绩有支撑的电池环节、边际改善的材料环节头部企业及固态电池产业链受益环节 [4][47] - 重点标的宁德时代2024年归母净利润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2025Q1归母净利润139.63亿元,同比增长32.85%;产品技术创新,动储电池市占率全球榜首;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48] - 亿纬锂能2024年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2025Q1归母净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3.32%;率先布局大容量铁锂电池技术路线,2024年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获小鹏汇天供应商定点 [48] - 科达利2024年归母净利润14.72亿元,同比增长22.55%;2025Q1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25.51%;为全球电池精密结构件龙头,正拓展人形机器人结构件业务 [48] - 天奈科技是全球锂电池碳纳米管导电剂龙头,2024年扣非后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3.6%;2025Q1归母净利润0.58亿元,同比增长8.1%;2025年4月定增募资约8亿元投入生产项目 [48] - 纳科诺尔2024年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32.1%;开发了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干法电极成型复合一体机获订单;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项目加快建设 [48]
锚定细分市场 固态电池迎交付小高峰
证券日报· 2025-05-29 00:29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展 - 合源锂创向金皇冠智能科技交付首批建筑机器人用固态动力电池包 标志着固态电池在建筑机器人领域首次批量应用 [1] - 合源锂创提供的350Wh/kg系列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接近传统锂电两倍 可使电池包减重达40% [1] - 金龙羽子公司与客户签订无人机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芯采购订单 部分材料已向客户送样评测 [2] - 孚能科技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在2022年实现装车 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超330Wh/kg 循环寿命超4000圈 预计今年量产 [2] - 孚能科技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于年底前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2]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固态及半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优势 在无人机 eVTOL 机器人等细分市场找到早期立足点 [1] - 行业通过聚焦多元化细分场景实现小批量交付 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1] - 华泰证券预计2025年将看到半固态电池批量交付和全固态电池方案加速开发 [3] - 聚合物路线对产业友好且性能成熟度高 相关产业链有望优先享受量产红利 [3] - 卤化物与硫化物共存方案可见度快速提升 加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换 [3] 固态电池行业展望 - 固态电池在细分市场的成功交付是其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信号 通过解决特定行业痛点证明价值 [3] - 当前交付产品多为半固态或准固态 规模相对液态电池较小 [3] - 早期商业化尝试将为2027年小规模装车和2030年电动车大规模推广积累关键数据 [3]
固态电池新标准落地 三维度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5-29 00:21
当前,市面上宣布量产的固态电池大部分是半固态电池,仍属于液态电池范畴。新标准中,全固态电池 要求离子传递必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其核心研究 点为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即通过真空加热测试失重率,当样品目视无液体且失重率低 于1%时,判定为全固态电池。经过多轮验证试验,该方法误差率低、结果稳定,适用于多种主流技术 路线。随着这把"技术标尺"落地,"伪全固态"乱象将终结,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大全固态电池技 术路线迎来真正的实力较量。 ■何文英 近日,《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发布,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 义,解决行业界定模糊、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笔者认为,新标准 的出台标志着固态电池产业迎来了技术规范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转折点,将从技术路线的纯粹性、产业化 进程的加速性、市场竞争的规范性三个维度,重塑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 首先,技术路线将从"伪全固态"演变为"真刀真枪"。 最后,市场竞争将从"资本驱动"转为"双轮并跑"。 新标准的实施将引发产业链深度洗牌,纯粹依赖资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将成为过去式,唯 ...
全固态资深专家聊产业化进展
2025-05-28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 全固态电池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进展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通过掺杂氧化物或卤素元素改性可提高界面及水氧稳定性,但需解决材料间不一致性问题;目前量产硫化物体系离子电导率达 10^-2 S/cm,实验室研究可达 20 多 mS/cm,但未大规模量产[1] - 高镍正极(1,500 - 1,800 mAh/g)配合富锂锰基正极可实现 450 Wh/kg 能量密度;容量提升至 1,800 - 2,000 mAh/g 并制备 60Ah 以上电芯,能量密度可接近 500 Wh/kg;目前可生产 10 - 60Ah 电芯,但大容量电芯循环测试不佳,汽车动力系统需 60Ah 以上[1] - 氯化物因成本和工艺优势占据固态电解质市场主流,溴化物和碘化物性能优越但成本高、制备难;硫化物与氧化物电解质组合可提升对锂金属表面稳定性,增强水氧稳定性,改善固固接触界面[1]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体系从电解质和正负极材料发展,新型材料提高离子电导率至 10^-2 S/cm,改善水氧稳定性;正负极材料能量密度逐步提升;工艺上湿法和干法并进,但仍集中在实验室试制线阶段[2][3] 不同路线及主要玩家 - 全固态电池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种路线,卤化物应用较少;聚合物路线企业有台湾辉蓝、国内蔚蓝、泰蓝等;氧化物路线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硫化物路线有恩力赛克动力、赣锋锂业等[4] 产业化进程 - 固态电池处于实验室试制线阶段,需解决材料稳定性、电解质性能优化和生产工艺改进等问题;2024 年工信部批准八个项目共 60 亿元补贴,今年 8 月截止;CIBF 展会上多家企业发布新品展示技术进步;未来一两个月有望出现积极催化剂[5] 成本因素 - 液态电芯产线与全固态产线兼容性差需重新购置;全固态设备未成套,无法准确估算价格;硫化物材料成本高,如硫化锂每公斤 1 - 2 万元,但放量生产及回收技术发展后,成本预计降至比液体锂离子高约 10%,即每瓦时约 1.2 元[17][18][19] 应用情况 - 预计 2027 年全固态电池在部分 3C 领域实现应用,高能量密度项目结题预计也在 2027 年左右;整车厂多处于材料筛选和小电芯层级研发阶段,未大规模生产;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推进技术验证但保密性强[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全固态电池设备国产化有进展,包头科发高压、四川金开元等企业研发相关设备,可实现 500 兆帕以上压力,但运行稳定性需提升[2][14][15] - 液态电芯厂家对全固态电池持积极态度,头部企业加速研发硫化物全固态技术,如比亚迪每月生产 10 吨硫化物电解质[2][16] - 硫化物干法电池中试线有纳科、青岩电子、华彩等企业具备,但达到全固态氛围条件的企业少,中试线运行稳定并达量产能力的企业未出现[24] - 干法电极纤维化需用 PTFE,制作正极有跳管现象,后电极克容和倍率性能差;湿法电极不用 PTFE[26] - 锂金属负极技术可实现无负极材料,但面临体积膨胀、压力束缚等问题;铝合金及其他锂合金技术有锂对电解质不稳定、长锂枝晶等难点[27][28] - 锂金属负极主要有超薄锌带或锌箔压延、CVD 沉积、蒸镀三种技术方案,各有优劣[29] - 氧化物加聚合物是全固态电池关键方向之一,可实现完全固态,离子电导率达 10^-3 S/cm,适用于低倍率应用[2][32][33] - 现阶段公司硫化物全固态技术最快充电速度约 1C 至 1.5C[35] - 负极中单壁碳纳米管添加比例为 0.x%左右,正极中在 1%以内,还会用 VGCF 增强电子导通性;单壁碳纳米管价格高,量产规模小,约每吨几百万人民币,需求增加可能推动成本下降[36][37]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高镍体系下可行,克容量接近 500mAh/g,但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待优化;在特定项目中选用,克容量 260 - 270mAh/g,循环性能和稳定性需提升[39][41] - 高镍负极材料可选 1,800 - 2,000mAh/g 的多孔碳,用 CVD 法制备可直接使用;纯硅负极克容量接近 4,000mAh/g,常以硅碳复合形式存在[40] - 聚合物加氧化物复合电解质方案属全固态电池技术,离子电导率可达 10^-3 S/cm,但相对较低[42] - 全固态电池大容量下难高倍率充放电,因离子导电率低,解决方法是对电芯紧固加压[43] - 硫化物成膜工艺有干法和湿法,干法膜易脆裂,湿法需加约 20%粘结剂降低离子导率,但离子迁移数仍高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解液系统,支撑膜技术用于湿法工艺[44][45]
欧洲金属巨头:从零开始发展电池行业行不通,欧洲必须拥抱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5-28 19:39
欧洲电池产业现状 - 欧洲企业承认在电池技术领域大幅落后于中国,无法与中国竞争 [1] - 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于2024年3月申请破产,严重打击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雄心 [1][3] - 欧洲两家金属巨头高管认为欧洲无法发展完全自主的电池产业 [1] 欧洲企业高管观点 - 埃赫曼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指出中国花费20多年完善电池技术,领先欧洲一大步 [1] - 优美科集团首席执行官主张拥抱中国企业,推动在欧洲本地化生产而非征收关税 [1] - 两家公司高管一致认为欧洲应寻求与中国领先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 [3] 中国企业欧洲布局 - 宁德时代2023年宣布与Stellantis合作投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建电池工厂 [3] -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首个欧洲乘用车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底投产 [3] - 中国供应全球约80%锂离子电池,全球前10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中6家来自中国 [4] 行业专家分析 - 市场研究公司认为欧洲电池行业与中国完全脱钩不现实 [3] -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指出欧洲电池制造商存在设计不足、工艺错误和设备问题 [4] - 法国雷诺CEO表示需要中国公司在采矿业、化工业和精炼业的产能支持 [4] 欧洲产业困境 - 欧洲剩余电池企业如法国ACC和德国PowerCo面临独立发展或与中国合作的抉择 [3] - 彭博社分析欧洲电池产业发展受挫可能迫使欧盟向中企敞开大门 [4] - 欧洲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不知如何与中国重新竞争脱碳关键技术 [4]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有望加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8 18:07
2025年5月,国轩高科在2025全球科技大会上宣布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除此之 外,固态电池界还有其他新进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宝 马集团的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i7测试车型在慕尼黑正式启动道路实测等等,多个信息 汇聚在一起,预示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有望加速。 材料创新与制造工艺双轮驱动 固态电池有两大"拦路虎",材料与工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卤化物的技术路线,全球的研 发机构和科研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大家在不同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如要打败两大"拦路虎"那就是寻找合 适的材料进行工程化。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2025年以来,布局固态电池的A股公司达180家,板块整体涨幅超 15%。新宙邦获得180家机构调研,厦门钨业固态电解质实现吨级生产,福田汽车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 商用车固态电池系统,这些企业的动态信息由于资本圈的调研得以让大家知晓。 分阶段突破与场景拓展 最近,纳科诺尔与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联合建设的实验室,已推出支持多材料体系的八辊、十 辊干法制膜设备;曼恩斯特的400型干法制膜复合一体机,可实现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解决方 案。这些设备 ...
华龙证券: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 三大应用场景驱动市场
智通财经· 2025-05-28 16:16
材料端:固态电解质是核心增量环节,正负极材料向高压高密度方向升级迭代,同时在正负极中需要添 加导电剂以降低电极内阻、提升电子导电性。电解质环节,当前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分为聚合物、氧化 物、硫化物、卤化物,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最高、潜力最大,卤化物综合性能良好近期进展最快。日本押 注硫化物路线,欧美重视聚合物和氧化物。正极环节,正极材料短期沿用高镍体系,长期将向超高镍、 富锂锰基、高压尖晶石等材料迭代。负极环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驱动负极向高性能迭代,目前以石 墨负极为主,中短期将向硅基负极发展,长期有望切换至金属锂。导电剂环节,目前锂电池生产中常用 的碳系导电剂主要为颗粒状导电剂(如导电石墨、导电炭黑)、纤维状导电剂(如碳纳米管CNT、气相碳纤 维VGCF等)、片状导电剂(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应用较多,导电性能良好。 设备端:固态电池和传统液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差异主要体现在前段极片制造、中段电芯装配、后段化成 环节。制备工艺上,全固态电池引入了干法电极、等静压等新技术,因此需要新增干法电极设备、等静 压设备、高压化成分容设备,升级叠片设备。 华龙证券发布研报称,行业方面,固态电池作为发展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 ...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固态电池:锂电发展新阶段,产业化加速中
华龙证券· 2025-05-28 16: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产业链及关键材料体系发展趋势技术路径初具轮廓,发展固态电池是产业化所需,更是全球化竞争必然之举 [7][8] - 材料端固态电解质是核心增量环节,正负极材料向高压高密度方向升级迭代,设备端需新增和升级部分设备 [8] - 固态电池下游应用场景广泛,产业趋势确定性强,相关材料及设备有望受益,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发展固态电池是产业化所需,更是全球化竞争必然之举 - 固态电池性能突出,具备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能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问题,符合未来储能技术发展方向 [14][17] - 下游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多重场景提振固态电池需求,短期半固态电池已量产,全固态电池预计2028年进入GWh级应用阶段 [8][18] - 必要性方面,固态电池重构国际电池及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加快布局研发和产业化,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二 [25] - 市场空间上,全固态电池2028年出货量预计突破1GWh,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GWh,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 [26] 固态电池产业链及关键材料体系发展趋势 - 材料端固态电解质是核心增量环节,正负极材料向高压高密度方向升级迭代,需添加导电剂,设备端需新增和升级部分设备 [36] - 电解质环节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与探索,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各有优缺点,日本押注硫化物路线,欧美重视聚合物和氧化物 [39][40][45] - 正极环节高能量密度体系是发展方向,短期沿用高镍体系,长期向超高镍、富锂锰基、高压尖晶石等材料迭代 [47][50] - 负极环节从石墨负极向硅基负极发展,长期有望切换至金属锂,部分上市公司在负极材料研发上有进展 [53][55] - 导电剂环节常用碳系导电剂,碳纳米管应用较多,导电性能良好 [59] - 设备环节固态电池和传统液态电池生产工艺有差异,需新增干法电极设备、等静压设备、高压化成分容设备,升级叠片设备,部分上市公司在固态电池设备上有进展 [63][64] 投资建议及重点关注公司 - 行业方面,固态电池下游应用场景拉动,产业趋势确定性强,相关材料及设备有望受益,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68] - 个股方面,建议关注固态电解质及上游、负极、导电剂、设备、电池环节的相关公司,并给出部分重点公司的盈利预测 [68] - 对部分重点公司进行介绍,包括三祥新材、冠盛股份、厦钨新能、上海洗霸、天奈科技、纳科诺尔、华亚智能等公司的业务和进展 [75][80][85]
【干货】2025年铅酸蓄电池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5-28 14:15
铅酸蓄电池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为铅及铅制品、塑料和硫酸等原材料,其中铅及铅制品占生产成本的70%以上 [1] - 产业链中游是核心制备环节,主要企业包括天能集团、超威股份、骆驼股份等 [2] - 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起动、通信、新能源、电力等 [1] - 下游废旧电池回收由格林美等环保企业负责拆解和再利用 [2] 产业链区域分布 - 截至2025年4月8日,中国铅酸蓄电池相关企业共1576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区 [5] - 代表性上市企业共8家,浙江数量最多(3家),包括天能股份和超威动力,山东、湖北、广东、重庆、香港各有1家 [6] 行业参与者 - 上游原材料企业包括豫光金铅、株洲冶炼集团、云南驰宏锌锗等铅制品企业,晶瑞股份等硫酸生产企业,长海股份等隔板生产企业 [2] - 中游铅酸蓄电池企业主要有天能集团、超威股份、骆驼股份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