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交通运输部:加快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快讯· 2025-05-30 22:04
金十数据5月30日讯,交通运输部召开党组会和部务会。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做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涉交通运输相关工作,加快清洁能源在交通运 输领域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要做好食品安全涉交通运输相关工作,强化食品运输 全过程监管,严格日常监督检查。 交通运输部:加快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长江日报· 2025-05-30 21:10
5月30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主持会议并强 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 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动美丽武汉建设。 盛阅春强调,要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新双十"行动,坚定不 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确保一江碧水 向东流。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攻坚,加大空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力度,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 改,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完善政策、统计和标准体系, 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广泛动员社会公众身体力行,倡导形成简 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盛阅春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 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齐抓共管、久久为功,确保 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市委常委,市人大常 ...
上海石化: 上海石化2024年度股东周年会、2025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会和2025年第一次H股类别股东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5-30 19:54
行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行业格局深度重塑,电动革命发展远超预期,市场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 [2] - 国际油价呈现宽幅震荡趋势,整体重心略有下移,炼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下降0.96%和上升6.67% [3] - 国内炼化市场伴随炼油加工量全面达峰、成品油消费进入下行通道,市场竞争渐入"白刃战",预计全年汽柴油消费量下降 [5] 公司经营情况 - 全年累计加工原油1,334.58万吨(其中来料加工148.63万吨),同比下降5.48%,生产成品油864.98万吨,下降0.19% [3] - 产品产销率为99.89%,货款回笼率为100%,产品质量继续保持优质稳定 [3] - 全年原油加工总成本比上年减少60.45亿元,下降1.75% [3] - 边界VOCs浓度均值65.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0%,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3] 技术创新与项目进展 - 建成投用碳纤维复材实验基地,打通热固性预浸料试验线全流程 [4] - 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一阶段)性能标定全面达标,攻克高强中模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技术 [4] - 24K碳纤维达到T700级水平,填补国内碳纤维硫氰酸钠湿法纺丝路线在该领域的空白 [4] - 热电机组清洁提效改造工程全面土建施工,弹性体及其配套项目机械完工 [4]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发展目标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 [6] -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向发力 [6] - 有序推动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园区向生态转 [6] - 2025年计划原油加工总量1,310万吨,生产成品油839万吨、乙烯62.22万吨、对二甲苯68.8万吨 [6] 财务与分红情况 - 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7亿元,年末未分配利润为6.41亿元 [25] - 拟每10股派发人民币0.2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2.12亿元,占净利润的66.85% [25] 公司治理与人才管理 -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基层管理干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5] - 树立绩效薪酬、工效联动鲜明导向,优化畅通成长路径 [5] - 2024年度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1,184.24万元 [36]
100观察 | 即时零售行业正在转向 告别低价“内卷”,品质与服务成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18:33
即时零售行业竞争格局 - 京东推出"京东外卖"品牌并实施"百亿补贴",与美团、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展开竞争 [1] - 美团CEO王兴认为市场竞争促进行业发展,但"低质低价"的"内卷式"竞争不可持续 [1][9] - 行业集体转向以"品质"为核心战略,京东外卖定位"品质外卖",淘宝升级"小时达"为"淘宝闪购" [1] - 监管层约谈外卖平台企业,对"低质低价"与"内卷式"竞争进行约束 [1] 美团闪购业绩表现 - 美团闪购"618"首日成交额同比增长2倍 [4] - 酒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8倍,白酒首日成交额同比增长超70倍 [4] 小米芯片研发进展 - 小米澄清玄戒O1芯片非向Arm定制,未采用Arm CSS服务 [3] - 该事件彰显小米在半导体领域自主研发的阶段性突破 [3] 中国海油项目进展 - 巴西Mero4项目投产,使用全球最大FPSO之一 [5] - FPSO设计原油日处理能力18万桶,天然气日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 [5] - 项目投产后将使油田整体原油日产量提高到77万桶 [5] 腾讯AI技术突破 - 腾讯混元发布并开源语音数字人模型HunyuanVideo-Avatar [6] - 该模型支持多种景别、风格和场景,提供高一致性视频生成能力 [6] - 强化腾讯在生成式AI领域的领先地位 [7] 比亚迪电池技术 - 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提前通过电池新国标全项检测 [8] - 获得中汽中心权威机构认证证书 [8] 长安汽车人事变动 - 新任命两名产品CEO分别管理引力、启源品牌 [10] - 狄智睿任启源产品CEO,袁志雄任引力产品CEO [10] 广汽集团战略合作 - 与阿里云就海外市场拓展达成多项合作 [11] - 合作内容包括海外数字化基建、车联网系统部署等 [11] - 已完成海外车联网系统部署 [11]
首钢股份(000959) - 2025年5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30 10:30
绿色低碳发展 - 构建低碳管理体系,搭建智慧碳管理平台,完善信息化管理工作,2023 年 7 月发布《首钢股份低碳行动规划》,明确四项规划原则和低碳路线 [1] - 形成低碳技术和管理优势,如京唐公司高炉球团比例达 55%,年减排 CO₂达 10%以上;京唐、迁钢公司完成 50%大废钢比连浇生产;购买绿电占外购电量 20%以上;开展多项低碳技术研究 [1][2] - 2025 年围绕减碳开展研究,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供应商碳足迹认证 [2] 硅钢产品 - 无取向电工钢市场中低端供大于求,高端需求增长,公司推进高端产品应用提升竞争力 [3] - 取向电工钢需求因政策和产业发展增长,预计高牌号需求持续增加,供需紧平衡,公司发力高端市场 [4] 汽车板产品 - 2024 年产量 439.4 万吨,同比增长约 9%,超国内汽车行业增速 5 个百分点,2019 - 2024 年产量复合增长率 7.6% [5] - 依托优势推进特色产品,推出绿色低碳钢产品系列,提供个性化方案保障盈利,后续提升供应能力 [5][6] 中厚板产品 - 2024 年产量超 260 万吨,应用广泛,当年实现多项突破 [7] - 未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增量及结构优化,挖掘新兴产业需求,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7] 降本增效 - 围绕“极致效率、极致能效、极优配置、极低成本”开展工作,建立指标体系推进重点工作,深化对标工作优化指标体系,打破壁垒协同降本 [8] - 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经营韧性,将持续深入推进 [8] 资本开支与折旧 - 2024 年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37.64 亿元,2025 年计划支出 41.26 亿元,2026 年预计与 2025 年持平,投资聚焦战略产品升级、智能制造和节能改造项目 [10] - 2024 年折旧及摊销 80.36 亿元,偏高原因是产线建设和投资影响,预期未来折旧费用会降低 [10]
披露二轮回复,道生天合IPO要闯“三重门”
36氪· 2025-05-30 10:14
核心观点 - 道生天合作为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全球销量第一的企业,面临盈利能力不足、客户供应商集中度高、研发投入下降等多重挑战,IPO进程存在不确定性 [1][2][8][10] - 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36亿元、32.02亿元和32.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1.52亿元和1.55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2][3] - 监管层重点关注客户供应商集中度、业绩波动、应收账款等问题,公司需加强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合规性 [1][10][15][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资产总额分别为37.58亿元、35.16亿元、38.79亿元,资产负债率从53.49%降至44.63%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12.75%降至9.00%,经营活动现金流从-3.55亿元改善至4.01亿元 [2] - 2022-2024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5.74%、11.95%、11.75%,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4] - 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7%、12.35%、11.58%,2024年出现下滑 [5] 市场地位与估值 - 2022-2023年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系列产品销量全球第一 [1] - IPO计划募资6.94亿元,发行估值69.4亿元,对应2024年市盈率44.77倍,低于可比公司平均49.55倍 [6] - 调整后募资方案减少产能2.2万吨并取消补流用途,可能与激进分红政策有关 [6][7]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9406.75万元、1.02亿元、8769.05万元,占比从3.18%降至2.71% [8] - 研发强度低于科创板中位数12.6%,"含科量"不足 [8] 客户与供应商 -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维持在68%-72%,中国建材连续三年为第一大客户(25%左右) [11]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69.60%降至50.61%,扬农化工为主要供应商 [12] - 存在客户供应商重叠情况,交易所关注交易公允性 [13][14] 资产质量 - 2022-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6.60%、32.18%、34.24% [15] - 存货账面价值从2.27亿元增至2.6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重升至9.81% [16] 公司治理 - 实控人季刚夫妇持股60.47%,曾与创始股东彭赛存在股权代持纠纷 [17] - 未及时披露两起重大诉讼事项,涉及金额440万元和厄瓜多尔仲裁案件 [18][19][20] 行业机遇 - 国务院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利好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 [22]
国开行:贷款超4000亿元 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5-30 10:12
长江经济带金融支持 - 国家开发银行1-4月向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发放贷款超4000亿元,同比增幅明显,重点支持河湖生态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1] - 公司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产品模式,持续加大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1] 太湖生态治理与科创发展 - 国开行江苏分行精准支持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伯渎港等太湖流域水系畅通及绿化提升、道路海绵化改造等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 - 2024年太湖水质达到Ⅲ类,支持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物联网、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绿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3] 南昌水环境治理 - 国开行江西分行支持南昌市"厂网一体"污水管网项目建设,1-4月发放贷款2.2亿元,助力6个治理片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及主干污水管网建设 [4] - 主干污水管网已基本贯通,预计年底南昌市污水处理率将突破95% [4] 隆叙铁路绿色交通建设 - 国开行四川分行为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提供前期贷款并牵头组建中长期贷款银团,项目预计11月底通车 [5][6] - 改造后铁路将实现时速120公里、年货运量780万吨,通过预留动物迁徙通道、边坡治理与碳汇林种植等措施建设绿色生态示范走廊 [5][6] 华能太仓能源转型 - 国开行苏州分行、江苏分行1-4月发放3.3亿元贷款支持华能太仓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采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供电煤耗较常规机组降低约10% [7] - 项目预计年供电量97.8亿千瓦时,年碳减排量约69万吨,两台机组将于2025年下半年并网投运 [7]
锚定主攻方向 加快创新转型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州日报· 2025-05-30 09:02
庄建球强调,要在加快构建数字产业体系上抓攻坚、求突破,持续壮大数字核心产业,培育数字未 来产业,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以数字产业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诊断上抓攻坚、 求突破,坚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全面评估企业现状,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转 型升级。要在提速推进智改数转行动上抓攻坚、求突破,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技术与工业 场景融合应用,以智改数转赋能千行百业。要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抓攻坚、求突破,加快高耗能产业 数字化转型、工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要在强化政策支持上抓攻坚、求突 破,用足用好国家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抢抓一揽子增量政策和"两新"政策实施机遇,持续加大对数字 化转型的支持力度。要在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上抓攻坚、求突破,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为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马志峰出席。 5月29日,我市收听收看全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随后召开续会研 究贯彻落实意见,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凝心聚力、顺势而为,下大力气加快数字 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副书记、代 ...
中国铝业负债率48.1%近十年最低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已增持超10亿
长江商报· 2025-05-30 07:49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0.66亿元,同比增长5.21% [1][5] - 2024年公司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85.38% [1][5] - 2024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9.26%,同比提高7.33个百分点,连续3年跑赢行业标杆企业 [1][6] - 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48.10%,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1][6] - 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328.07亿元,同比增长21.37% [6] 股东增持 - 控股股东中铝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92亿股(A股9604.96万股,H股9568万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12% [2] - 累计增持金额约10.07亿元,已达增持计划下限(计划增持金额10-20亿元) [2] - 截至2025年5月28日,中铝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57.55亿股(A股54.81亿股,H股2.74亿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33.55% [3] - 中铝集团直接持有52.34亿股(A股51.88亿股,H股4590.2万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30.51% [3] - 中铝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后续将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 [4] 行业与市场 - 2024年中国铝产量及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连续23年位居世界第一 [5] - 2024年国内氧化铝现货价格最高5780元/吨,最低3156元/吨,均价4084元/吨,同比上涨39.9% [5] - 2024年国际氧化铝价格最高810美元/吨,最低354美元/吨,均价502美元/吨,同比上涨46% [5] 业务发展 - 公司聚焦矿产资源,2024年新增铝土矿资源量7355万吨 [7] - 推进广西华昇二期氧化铝项目、内蒙古华云三期电解铝项目、达茂旗1200MW新能源项目等 [7] - 电解铝清洁能源消纳占比达45.5%,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7] - 全年实施10个精细氧化铝项目,开工建设6个高纯铝、铝合金项目及18个新能源项目 [7] - 建成贵州华锦、云铝文山金属镓项目,金属镓总产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7]
强化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底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01:53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 国务院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1] - 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1] -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策略与重点方面各有侧重,但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共进 [1]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与挑战 -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部分行业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 [2] - 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已通过技术改造、优化管理流程等措施取得节能减排成效,但行业整体距离绿色低碳目标仍有差距 [2] -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难度大,存在资金投入、技术兼容性、更新周期等问题,且节能减排效益边际递减 [2] - 传统产业对能源供应稳定性要求高,当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电成本较高,难以满足稳定性和低成本双重需求 [2] 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与挑战 - 新兴产业如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在绿色低碳领域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3] - 新兴产业面临经济性瓶颈制约,如氢能、新型储能等难以短时间大规模普及 [3] - 大量企业涌入导致部分领域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利润空间被压缩 [3] - 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于标准制定进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3]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策略 - 传统产业需对现有生产装备进行升级换代,引入高能效、低排放设备 [3] -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3] - 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3] - 借助技术改造和能源结构优化降低能耗,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4] - 需要政府政策引导支持技术改造资金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4] 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策略 - 新兴产业强调高起点绿色规划,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4] - 优化产品结构设计、选用环保材料、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 [4] - 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协同上下游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原材料 [4] - 国内市场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 [5] - 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5] - 需要政府加快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制定统一质量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监管制度 [5]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 新兴产业可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如先进电池技术优化能源管理,氢能技术为化工、钢铁行业提供能源替代方向 [5]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创造广阔市场空间,推动其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创新 [5][6] - 政府需制定统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传统与新兴产业技术合作和产业融合 [6] -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与新兴产业企业集聚发展,强化上下游协同 [6] - 搭建产业间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合作 [6]